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挖掘自身資源 打造校園文化



  ——廣州市荔灣區校園文化調研報告

  黄偉宗

  2006年3月和8月,我曾對廣州市荔灣區的校園文化進行了兩次調研,最近我又在該區主管教育的副區長江東同志的邀請和陪同下,偕同廣東省教育廳《廣東教育》雜誌社副社長陳昭慶同志,對該區的校園文化進行了第三次調研,實地考察了三間小學(西關實驗小學、康有爲紀念小學、詹天佑小學)和三間中學(真光中學、廣州市第四中學,以及即將恢復原南海中學校名的第十一中學),發現該區自今年初開展“三品工程”(品牌學校、品牌學科、品牌教師)以來,確立以文化爲辦學靈魂的理念,開拓了一條挖掘自身資源,以多種模式打造校園文化的途徑,産生了明顯的良好效果,對於解决當前教育界面臨的嚴峻問題和校園文化持久建設,頗有借鑒價值和參考意義,故特作調研報告如下。

  一、打造校園文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近年來連續發生大學生跳樓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强烈關注。廣東省教育廳最近發文,要求進一步加强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及時而正確的。古語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顯然大學生的素質與其在中小學階段所受的教育有密切關係。對於當今出現的這種消極現象,固然應當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去消除或制止,但更爲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找出産生這種現象的社會與思想根源,放大放長認識和解决這種消極現象的産生和消除的時間與空間,采取多種多樣的途徑和方式,從根本上去解决問題。

  在衆多可選擇的途徑和方式之中,我認爲打造校園文化是首選。因爲校園是學生受教育和成長的實體環境,校園的文化氛圍、文化内涵、文化品位、文化特質,必將在學生讀書期間受到直接的熏陶,起到潤物無聲、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校園文化是對學生最直接、最具體、最切身的心理和素質教育,對學生將産生持久的、以至一生的影響;校園文化的内涵、品位、特質,標志學校的個性和優勢,也影響學生的個性和發展方向;校園文化的内涵、品位、特質,又是與學校的歷史、性質及所在地域的文化密切關聯的。可以説,校園文化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固本强基的温床。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必須重視多途徑、多方式、因地制宜地打造有個性、有優勢的校園文化。

  二、以自身資源打造校園文化的途徑和模式

  由此,我認爲廣州市荔灣區以文化爲辦學靈魂的理念,千方百計地挖掘和創造自身的文化資源,多模式地打造校園文化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其具體做法,大致可歸納爲下列幾類:

  (一)利用本地、本校文化資源。如西關實驗小學,是由原人民中路小學搬遷而改用現名的老校。西關自古是廣州市著名的商業區,是對外通商和接受海外文化的窗口,是廣州市對外交流樞紐的文化名片。該校既以西關爲名而亮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又以發揮本校原有外語教學較强的優勢,與西關的對外交流文化傳統結合起來,以“中國—加拿大—美國教育合作項目”而施展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既在校園環境建設上設置一些有典型意義的西關風情景點,如:西關大屋、西來初地等,結合地處西關的周邊環境,創造外部的環境氛圍,又在教學中穿插進行西關人文歷史的宣講活動,並結合“英語浸入式教學與課程研究”等項目的教學實踐,而從教學内核中滲入校園文化内容,達到將環境與教學内外結合打造校園文化的效果,同時也由此而將該校以中外文化結合的“實驗”學校特質具體化。這種模式是有普遍意義的。因爲每個學校所在地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都可成文化品牌,都可轉化爲校園文化特質因素;而更爲重要的是,中小學主要是招收地段生,學校有本地特色的校園文化,會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接受,有光榮感,有促其向上的積極效果,同時也是對學生愛國愛鄉愛校情感的直接培育。

  (二)利用相關的名人資源。這種模式,在嶺南尤有特殊而普遍意義,因爲以名人命名學校是中國近代史上在嶺南才開始的,如:中山大學、仲凱農院、執信中學、仲元中學等。這種做法,是從西方傳入的,是嶺南最早吸取海洋文化的體現,是利用名人資源樹立學校威望,同時又是承傳名人遺志遺風辦學的好模式式,應當繼續承傳。荔灣區在前些年,將與清末戊戍變法領袖康有爲故居相鄰的一間街道小學,改名爲康有爲紀念小學,不僅使學校知名度大大提高,使學校師生倍增了光榮感、使命感,而且在教學和校風上都有了長足的進展。因爲他們不是只用名人的虚名,而是着意承傳名人的主體精神(愛國愛教愛學),以其“有爲”之名,提煉出:“有爲每一天,成功每一步”,“鍛造有爲教育,奏響有爲人生”等口號,作爲校園文化的靈魂。他們敢於利用有争議的名人資源,而又敢於有揚棄承傳其精神,古爲今用地發揮其積極面,也是在運用這種模式中值得注意的有益經驗。

  (三)以本地名人爲榜樣資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熟悉的、親近的、近距離的榜樣更倍增動人力量。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鐵路之父”詹天佑,是西關人。與其故居相鄰的街道小學,被命名爲詹天佑小學。校園内有詹天佑事迹展覽,有詹天佑童年出洋留學的塑像,有他建造的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圖,同時又在教學與校園活動中,增加介紹詹天佑自幼刻苦讀書、立志爲國爲鄉争光的内容,同時又有意識地開展外語和科學的學習活動,與詹天佑的成功事業道路聯繫起來,使學生以有這樣一位近鄰名人爲榮,自小明白並立下向名人學、走名人路的志向。這種模式,可不限於以名人之名爲校名,也不只是以某個歷史名人爲榜樣,可以利用多種多樣的本地名人,尤其是邀請尚在人世、特别是最新涌現的名人來校活動的做法,效果會更大更好。

  (四)恢復、發展本校曆史文化資源。中國人與世界各國人最大不同之處,是有頑强的本根文化意識和感恩意識,即以祖國、民族、家族、故鄉、母校爲根,始終不忘其出生、成長、哺育、教育之恩。如能充分把握這種文化意識去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其途徑、方式、方法、以至效益,都是無窮無盡的。作爲五“根”之一的學校,首先就要重視本校之根,即自身的歷史,包括辦學、教學、校風的傳統和特色、聲譽,以此爲校園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品牌;同時,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着意並着力五“根”文化教育,采取多種方式運用、强化五“根”文化。現第十一中學前身南海中學,創辦於1904年,早年確立以“任重致遠”爲校訓。這校訓是其傳統校風,與其悠悠百年校史,是其自身寶貴的文化資源,恢復其原校風和原校名,也是恢復和承傳自身原有資源的一種途徑和模式。真光中學是1872年創辦,已有130多年曆史。數年前恢復校名後,着力弘揚悠久校史品牌,大力開展校友活動,邀請美國著名華人陳香梅女士等著名校友返校,有效地提高了知名度和感召力;同時,又將建校時的校訓“爾乃世之光”,進一步發展改造,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而將其具體化,並以此爲靈魂,付諸一切教學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成爲學校教學與校風的主要特色和特質。

  (五)既用本校自然環境資源,又用本校教學優勢資源。校園的自然環境的美化和文化化程度,是衡量校園文化的重要尺度;如何在老校區或新校區改造或建設中,利用有限的自然環境資源打造自身有個性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是測試學校領導文化素養的明顯標尺,并且是校園文化建設中一個帶普遍性的問題;教學是學校工作的核心和根本,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幹,能否將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并且以自身的教學優勢轉化爲自身校園文化的特色和優勢,也是具有普遍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如何較好解决這兩方面問題,我看可以廣州市第四中學爲例。該校在舊城區,是老校,面積不大。校區是佛教西禪寺舊址,寺院已毁,院基所在小山丘尚存,呈龜型,故名龜崗,又名“靈峰”,是古文人喻其禪境而取。該校領導在前些年校區改建中,以“靈峰”爲中軸綫調整改建校舍的格局,使整個校區有亭院風格,優雅大方,既是古刹文化底藴的延脈,又是與近年該校創建五星級“書香校園”高度和諧的環境;尤其是該校以自身長期造就的教學優勢,擦亮先後獲得省一級學校、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基地、省和國家緑色學校、市青少年發明創造特色學校、區五星級書香校園等品牌,並在該校新命名的“博士路”、“院士路”中體現這些教學優勢,可謂將學校自然環境與自身教學優勢,高度統一於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典型事例之一。

  (六)創造、發展更多更新的校園文化資源。每個地方、每個學校的文化資源都是極其深厚和豐富的,可供持久挖掘,打造校園文化。但我們也可以在這樣做的同時,根據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創造、發展更多更新的校園文化資源。荔灣區啓動的創造“三品工程”,號召創品牌學校、品牌學科、品牌教師,是以文化爲辦學靈魂的理念而提出推動學校建設發展的創舉,也開拓一條創造、發展更多更新的校園文化資源的廣闊途徑。因爲隨着這項工程的逐步實現,必然有越來越多、越來越新的“品牌校長”、“品牌學科”、“品牌教師”在各校涌現,而且持續不斷、層出不窮,而這些“品牌”,不就是各校自身取之不斷、用之不竭的校園文化資源嗎?!

  三、建設校園文化的具體建議

  (一)應將校園文化建設作爲各級教育部門的重要職能之一。建議省教育廳指定專門的職能機構,將校園文化的管理和建設作爲該機構的職能和日常工作,指導、督促各地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各級政府也當相應這樣做。

  (二)加强校園文化的理論建設和經驗交流。建議省教育廳聘請我省有名望的教育家、文化學家、心理學家、美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婦幼工作者,成立校園文化建設專家委員會,多學科、全方位地研究校園文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存在問題,提出解决方案。對大學、中學、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可分别專題研究。還可定期舉辦論壇或現場觀摩會,從理論高度總結和交流經驗,推廣和推介成功的經驗和典型。

  (三)應特别重視以珠江文化(含嶺南文化)特色而打造校園文化的典型和經驗,及時地對其進行理論和實踐總結,加以宣傳推廣,以此爲建立具有深厚珠江文化底藴與特色的校園文化群和校園文化理論而做文化積累。

  (四)應增强本地、本校文化的直觀和形象教育。建議在中小學教材中增加本省、本地歷史文化的内容,如:可選用名家所寫地方風情的作品,作爲語文教材;選擇介紹本地或本校名人故事的文章或新聞報導作輔助教材;可在校園或課室張貼值得學習的名人畫像或宣傳畫;可以發動學生競賽製作作爲本校或班級標誌的徽章或吉祥物、紀念物等等。

  (五)建議文物部門在各地學校進行歷史文物普查,將有價值的確定爲不同等級的文物保護單位。這樣做,既有利於及時地發現和保護文物,也有助於學校以此作爲文化資源,打造校園文化。在這次考察中,我發現真光中學的“真光堂”古建築、第四中學的“西禪寺”舊址,都是有較高文物價值的文化遺産,其他學校可能還有不少,有待普查發現。

  (2006年12月25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