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歷史新發現:百年和諧的抗法英雄村



  ——湛江市霞山區海頭港村和霞山村調研報告

  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廣東文化研究組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

  2006年4月25日,我組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專家教授,在廣東省政府參事室主任、省文史館館長、黨組書記周義同志率領下,出席了湛江市霞山區解放街道海頭港村天後宫抗法鬥争舊址舉行隆重的掛牌儀式。在這儀式上,湛江市政府、市文化局領導正式宣佈定這舊址爲湛江市重點文物保護對象。自此,在中國近代史上被遺漏的一段歷史空白終於得到了填補,這就是百多年前打響抗法鬥争第一槍的聖地——湛江市霞山區(原雷州府遂溪縣)海頭港村——得到正式確認。這是拉開中國近代抗法鬥争序幕的偉大壯舉首次得以公開肯定,是在這次壯舉中犧牲的三十多名壯士的名譽和英勇事迹的首次褒揚,同時也是從這壯舉中並肩作戰開始,海頭港村和霞山村的村民締結下的患難與共、唇齒相依、互助和諧的情誼和傳統得以更深、更大的繼承與弘揚。由此,我們感到這次活動,不僅具有重新發現歷史、填補歷史空白、弘揚民族抗争精神的意義,而且具有繼承民族和諧傳統、促進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現實意義。

  一、這段歷史空白是怎樣被發現的?

  今年二月中旬,湛江市霞山區原海頭港村村民陳永紅、吴許保從湛江趕到廣州尋找從未謀面的省文史館館員洪三泰。他們誠摯地向洪三泰反映説:海頭港村位於清朝海頭汛砲臺附近,法軍於1898年4月22日在未勘定租界之前開來三艘軍艦,强行登陸佔領海頭汛砲臺,昇起法國國旗,並大舉對海頭港村毁屋、挖墓、槍殺村民,海頭港村受害最早,損失最大,讎恨最深。是海頭港村民吴玉海等打響抗法第一槍;海頭港天後宫是第一次歃血誓盟的抗法舊址。但因各種原因,海頭港村在抗法史上一直没有詳細記載,該村戰死的三十多人一直被埋没,抗法英雄没有名份。這些死難壯士的後代100多年來多次提出恢復名譽而未能如願,深感愧對英雄祖先,一代接一代將永遠不能安樂。洪三泰館員正寫以抗法鬥争爲大背景的長篇小説《血族》三部曲(第一部《女海盗》已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反映强烈),研究湛江近代史達10多年。他曾在八年前寫的散文《遂溪人》(發表於南方日報“海風”)中説過海頭港村首起抗法這件事。陳永洪、吴許保代表全村迫切要求洪三泰館員爲他們呼吁並去調查。爲慎重起見,洪三泰館員先去該村調查了三天,發現的史實正如他們反映的一樣。多年來,村民千方百計要求恢復名譽,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如果不切實解决這一歷史遺留問題,這個村莊的吴姓村民將世代愧對祖先,自尊心將受到嚴重傷害;中國近代史抗法鬥争這一史實不能傳於後世。洪三泰向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匯報了情况。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領導及黄偉宗等參事、館員十分重視。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正式指派洪三泰館員前往作詳細考察、調查。

  洪三泰館員用一個多月時間和當地政府、專家一起深入海頭港村及鄰村霞山村調查取证,獲得重要證據:法軍1898年4月22日登陸强佔海頭汛砲臺後,毁屋、挖墓、槍殺海頭港村7兄弟及霞山村孿生兄弟黄那練、黄那炳等;證實吴玉海打響了抗法第一槍;當時,全村200多人和鄰村霞山村部分村民會集在海頭港村天後宫歃血誓盟抗法;海頭港村抗法三角義旗至今尚保存於湛江市博物館。洪三泰親自查閲故宫博物館明清檔案館記載的清地方官向清政府匯報的詳細資料,及當時法國海軍部、外交部來往電文,發現兩方提及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均吻合無疑。調查的史實充分證明:是海頭港村和霞山村打響抗法第一槍,拉開遂溪人民抗法的序幕。他在報告中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指定海頭港村天後宫爲市文物保護單位;二是在海頭港村和霞山村建立抗法紀念館;三是在海頭港村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是重寫或補寫抗法鬥争的歷史。湛江市文化新聞廣電局已發文指定海頭港天後宫爲湛江人民抗法舊址保護對象。

  省政府參事室主任、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長、黨組書記周義同志於4 月25日帶領由黄偉宗參事、洪三泰館員、譚元亨參事、戴勝德館員、黄啓臣館員、麥淑萍處長、鄧小群副處長等室館人員,在海頭港村舉行隆重掛牌儀式。湛江市、霞山區領導、市區各部門領導、三十多個抗法英雄村的代表共300多人參加了掛牌儀式,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及省電視臺及時作了報導。從此,海頭港村打響抗法第一槍,揭開抗法鬥争序幕的史實得以公認;三十多名抗法死難者的名義得以恢復,中國近代史抗法鬥争的歷史得以完整。

  二、從抗法調查進而發現海頭港村與霞山村在民族抗争中達到百年團結和諧與奉獻精神

  在抗法鬥争史實的調查過程中,洪三泰館員發現幾件值得重視的重要史實和現實情况:

  (一)海頭港村和霞山村相鄰,世代在一起耕耘。海頭港有著名武館“新武堂”,兩村青年共同在“新武堂”練武。法軍入侵後,他們一起投入抗法鬥争中。有些烈士同死於一起。海頭港村民在世昌公祠議事、在天後宫門前歃血誓盟抗法,霞山村民在黄氏宗祠議事,在辛羅宫門前歃血誓盟抗法。兩村共同抗法,英雄們的血流在一起。

  (二)抗法中建立牢不可破的友誼,在民族利益之下,兩村團結、友愛、和諧世代相傳。兩村共一水塘,挑水淋菜都相互讓路;從未發生任何争執事件;有困難互相幫助,兩村來往密切,老人、青年都彼此友愛、團結,在霞山區一帶傳爲佳話。

  (三)海頭港村和霞山村最早爲國家奉獻出大量土地,讓政府搞湛江港及公園和許多公益設施。不少土地是無償獻出的。兩村農民失去土地後,生活困難。成爲城中村後,生活依然艱苦。尤其是海頭港村,因最早獻出大量土地,得不到應有補償,村民的生活極其困難,他們的居住條件普遍很差。如被法軍一砲打死7兄弟的後代吴保南、吴保紅,抗法領導人吴邦澤的後代吴公懷等居住的房子又窄又破爛,生活水平相當低下。還有其他抗法英雄後代,同樣貧困。

  (四)霞山村比起海頭港村生活水平略爲好些。霞山村常常提出援助海頭港村。兩村姓氏不同,霞山村姓黄,海頭港村姓吴。黄、吴兩姓親如兄弟,百年如是。最近,海頭港村抗法舊址掛牌,難以籌措足够資金,霞山村主動提出資助,使海頭港村民十分感動。這些史實和現實表明:兩村的和諧友愛由來已久,這種友誼建立在民族團結的基礎上,有典型意義。湛江的一些鄉村,由於歷史原因,相互磨擦甚至因土地等問題械鬥的事常有發生,很需要樹立和諧典型,海頭港村和霞山村應是令人敬仰、信服的典型。

  三、幾點建議

  (一)海頭港村和霞山村是首起抗法的英雄村。目前海頭港村天後宫被定爲抗法舊址保護對象,霞山村辛羅宫被定爲抗法舊址保護對象,而且只是湛江市一級,建議兩個單位及早改爲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兩村在抗法鬥争中團結、友愛、和諧已有一百多年曆史,建議湛江市霞山區把這兩個村樹立爲團結、友愛、和諧的典型;進而樹爲全省的典型。

  (三)兩村現在是城中村,過去抗法有輝煌戰績,又向國家奉獻大量土地,應關心愛護他們。有些土地已給予補償,有些因種種原因尚未給予合理補償。應組織力量進行調查核實,給這兩個村村民在經濟上以合理補償,這才體現黨和政府關懷農民,尤其是關懷失去土地的農民的政策。

  (四)海頭港村的世昌公祠、霞山村的黄氏宗祠,都是歷史上抗法議事舊址,霞山村黄氏宗祠又是遠近聞名的革命舊址和教育中心。因此,修復世昌公祠和黄氏宗祠,以之爲教育基地很有必要。

  (五)海頭港村和霞山村首次抗法犧牲者的後代,生活都較困難,居住條件很差,應當引起重視,給予支持和幫助,讓他們得到起碼的生活條件。

  
  (2006年5月22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