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在實踐中强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國策



  吴厚德

  黨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適應了我國改革開放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是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體現了廣大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本質特徵之一就是要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同處一個共同體,只有當“人與自然”,兩者相輔相成,和諧共處時,人類社會才能得以健康發展,才能提供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

  一、我國生態環境日益擔憂

  我國去年國民經濟的各項社會經濟指標,只有“環保”指標没有完成,而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全世界是前所未有的,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主要指GDP指標)最快的國家。但是,我國的環保問題可能會嚴重阻礙經濟發展的勢頭。據美國皮尤氣候變化問題研究中心稱,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氣體排放國,預計到2025年,它將超過美國成爲頭號排放國。根據中國環境規劃院的報告,與空氣污染有關的疾病消耗了國内生産總值的2%到3%,預計2020年,這一比例將增至13%。目前,世界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

  燃煤發電站、汽車數量的迅猛增長以及持續十多年的大興土木等因素,導致一些城市地區成爲世界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氨濃度最高的地方。

  沙漠現已覆蓋了我國18%的國土面積,沙漠面積每年正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大量的農地正在消失,使得4億依靠農業生活的人口生計受到威脅。而這種情况是發生在一個只擁有世界7%的耕地,却要養活世界1/5人口的國家。沙漠面積的擴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爲造成的,1996年和1998年兩次大規模洪澇灾害,使全國1/5的人口受到威脅,其主要原因是大量濫伐森林所造成的惡果。

  在農村,情况同樣相似,2005年上半年水利部宣佈,全國有1/3的農村人口(約3.8億人)缺乏清潔飲用水。

  總之,在許多方面,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已成爲制約我國經濟發展、人們福利增長的重要因素,是致使人們健康日益惡化的頭號殺手。

  二、生態環境惡化的基本原因

  我國生態環境的破壞大扺出自於人的因素,是人類活動對於自然的破壞。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兩方面:

  1. 經濟結構不合理。特别是近幾年來,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大部分投向産能過剩、高能耗、重污染的行業,特别是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汽車、銅冶煉、水泥、煤炭、紡織等。固定資産投資向這些行業傾斜加上投資過熱,火上加油地刺激了這些行業的加速發展,爲環境日益惡化提供條件。2006年一季度,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7.7%,其中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9.8%,在全國範圍内,投資增幅超過35%的省份已達到16個;製造業的30個行業中,投資增幅超過40%的就有16個。根據中國社科院今年4月份發佈的經濟前景分析春季報告預計,2006年我國GDP的增長率將達9.6%左右,而固定資産投資規模將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占GDP的52.7%。固定資産投資過熱,爲生態環境的惡化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也加速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進程。目前中國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和水泥生産國和最大的化肥消費國。隨着我國汽車生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2003年,我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石油産品消費國。資源消耗過度,嚴重産生“三廢”(即廢氣、廢液、廢物),從而污染整個中國大地。

  2. 經濟增長方式落後。改革開放26年來,廣東和全國經濟發展一直是以速度型、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長方式爲主要特徵。在廣東,1979-2004年,以資源消耗型、低技術含量、粗加工型、勞動密集型、外延型、粗放型爲主體的支柱産業來支撑廣東經濟(GDP)以平均每年13.4%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然而,靠原有經濟增長模式來保持經濟增長平穩發展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爲:一是經濟發展中的高投入、高耗費、高污染、低産出,使廣東經濟效益降低,每億元的固定資産投入産出的GDP呈下降趨勢,2000年爲2.99億元,2003年爲2.712億元,2004年爲2.66億元,2005年約2.6億元。此外,廣東的工業附加值率不僅遠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的35-40%,而我國只有29.5%,廣東則只有26.58%,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約3%,這與廣東經濟(GDP)年均13.4%的高速增長是不相稱的。二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統計表明,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75%靠技術進步推動,25%靠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的投入,而廣東乃至全國的情况恰好相反,能源瓶頸、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約束與挑戰,已嚴重地制約了廣東和全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加上成本約束(企業能耗大、提高民工工資、技術改造費用、環保投入等費用的增加),大大提高成本開支。所有這些都對廣東經濟的平穩發展起着負面影響。

  三、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幾點建議

  1. 轉變傳統觀念。必須充分認識到處理好人口、資源與環境關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的艱巨性、緊迫性與長期性,這就要求要摒棄原來拼資源、拼能源、先污染後治理的粗放擴張的做法。大力抓好資源的節約工作,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爲此,要提倡以資源節約爲榮,浪費資源可耻的道德風尚,並在制度和措施上落實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準,鼓勵發展節能降耗産品和節能省地型建築。

  2. 革新現行體制。打破傳統投資運行機制,讓公衆、環保專家、科學家、企業家和地方社區代表更加廣泛地參與環保决策,加强决策的透明度。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整産能過剩、耗能過大的行業;依法關閉那些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生産能力落後的企業;推動企業並購、重組、聯合,支持優勢企業做强做大;要適當壓縮投資擴張勢頭,把發展速度稍微放慢,調整到有利於各方面更加關注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實現經濟增長上來。

  3. 調整經濟結構。切實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資源節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致力於優化經濟結構和産業結構,提高産業水平,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在目前政府主導經濟發展尚未完全改變的條件下,如何使政府注意力不再集中在GDP增速而集中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主要靠政府改革和職能轉變。比如,政府可以通過制定一定技術標準,大力推動以節能降耗爲重點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藝、設備和産品;可以通過維護産權與知識産權的保護,激勵企業對新技術,新産品的開發與應用,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通過政府財政政策,構建和完善我國生態環境税收體系,開征生態建設税和環境保護税;通過政府組織、協調,發展循環經濟,選擇試點行業,以點代面,充分發揮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的回收,並把節能降耗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統計、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信息發佈制度;可以通過更大程度上放開市場準入,降低壟斷,促進高素質的人力資本向有利於優勢産業部門流動;通過政府協同有關部門,不斷完善環境保護的監測體系、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强化環境和生態保護執法檢查。

  4. 推進環保産學研結合。要建立健全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的長效機制,必須打破一切妨礙優化環保長效機制、妨礙企業自主創新的條塊分割,改變一切束縛這一“長效機制”政策規定和體制弊端。在推進企業成爲環保自主創新主體的基礎上,建立環保産學研合作機制,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和實驗室的作用與積極性,加强與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合作,促進中央、省、市三級的互通聯動。在政策、項目、資金、人員等方面統籌協調,聯合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合作解决環保事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引進外國技術成果,構建研究開發平臺,組織重大的科技攻關,實現成果轉化。

  5. 加强環保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以人爲本和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在加强環保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特别要做好以下幾件工作:一是實行優化吸引與留住科技人才的政策,改善人才發展的環境,營造尊才愛才的氛圍;二是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大膽選用、分配激勵、配套服務和使用各類創新人才;三是重視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加强具有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的拔尖人才的培養;四是引進具有國際一流研發水平的骨幹人才與隊伍,通過項目流動課題制靈活方式引進國外高層次的環保人才,結合科技創新平臺,組建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隊伍,解决國内環保中具有深層次的關鍵性難題,以此開拓局面,創新環保,美化與優化環保,争取在10年内趕上或達到國外的先進環保水平;五是通過政府實施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層次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和創新,壯大我國的環保自主創新力量。

  (2006年5月17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