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鳳臺古墓與廣州陳家祠



  【中文摘要】鳳臺古墓在廣東清遠市清新縣天塘山,是宋朝進士諫議大夫陳鳳臺的墓冢,它和廣州陳家祠有關聯。據陳氏家譜記載,廣州陳家祠就是陳鳳臺後人所建。陳姓是清代廣東第一大姓和望族,所以能籌集巨資興建廣東規模最大、裝飾最精美的祠堂,成爲一座代表嶺南傳統建築藝術的建築群。
  Abstract: Fengtai tomb located in Tiantai Mountain of Qinxin county,Qingyu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was the tomb of Chen Fengtai whom was the Presented scholar and Jianyi Dafu in Song dynasty and connected with Chen Ancestral Temple in Guangzhou.According to Chens genealogy records,Chen Ancestral Temple was built by Chen Fengtais descendants.Chen is the first common surname and the status of distinguished families in Guangdong,Qing dynasty,so they could raise an enormous amount of money to build the largest and most beautifully decorated hall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Ling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 of decorative arts complex.
  
  
   四年前,清遠的陳文鏡先生到廣州陳家祠找我,他説在清遠市清新縣天塘山,發現了一座宋朝進士諫議大夫陳鳳臺的古墓,而這座古墓和陳家祠有關聯。據陳氏宗譜記載,陳鳳臺有七個兒子,均有功名,稱之爲“七子流芳”。因不願意遠行爲官遭貶謫,後來,七個兒子都南遷到新會、臺山、陽江、鶴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區,陳鳳臺後裔在廣東地區開枝散葉,繁衍生息,清代以來又有相當一部分人還到港澳臺和海外謀生。據不完全統計,今天陳鳳臺的後人已有上百萬人之多,而且從古至今陳氏後人出了不少名人學者和富商。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廣州陳家祠建好後,陳氏族人還專門派人前往天塘山陳鳳臺的古墓拜祭,並留有四支華表等遺物。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國家多難,戰亂不斷,交通不便,後代分散,再後來又因避封建迷信之嫌,陳鳳臺古墓慢慢衰落,甚至被人遺忘了。
   在陳文鏡先生的陪同下,我們來到了離廣州100多公里的清遠市清新縣的天塘山,此山海拔一千多米,是清新縣的第二高鋒。天塘山雄偉而陡峭 ,往山下望有“一覽衆山小”的感覺,往天塘山的縱深看去,有無數矮小的山丘,草木叢生,常年翠緑,是一個地理位置極佳的風水寶地。在陳文鏡先生的指點下,我們發現高山南端的一個小山坡上,有一座毫不顯眼的古墓,墓地簡檏自然,除了墓碑和拜桌之外,極少人工修造的東西,真是天生福地,在一片原始生態的大自然風景之中顯得十分和諧。
   令人稱奇的是墓地處在近千米的高山之巔,墓前竟有一眼一百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塘,陳文鏡先生告訴我,當地人稱此水塘爲狀元湖。湖水來有影,去無踪,終年常清,即使是大旱之年,湖水也不會乾涸。陳文鏡先生還拿出陳氏族譜,上面有這樣的描寫:“(陳鳳臺墓)來龍從冠軍山頂(今叫望軍山)庚申位轉辛酉入干亥坐干向巽兼戊辰,來水已丙去水艮寅,見來不見去,前面遠山,巽乙峰對照穴前,餘地吐作盤唇,廣可三畝,唇内一水塘,四時不涸,唇邊俱是石壁,高可數十丈,俯瞰其下,小山百餘,如衆星拱極,然登穴不見,因本山高而盤唇闊故也,惟見三五裏外田原及大坑水過堂耳,遠望諸山,齊眉羅列收全,外局回顧,隔坑後山,尤倍峻大,一路行龍,是金水星而純陰到頭,横起三個小山,小金星從中金水,乳入穴而融結焉。”從風水學的角度來看,陳鳳臺古墓安葬於此,真是找到一塊風水寶地。《鳳臺祖山墓圖記》有這樣一段記載:鳳臺祖山在清遠縣,土名龍潭“飛天蠶形”,原名“蒙裏驛”, “落地金錢”形寶字穴,由佛山過小塘直扺西南墟至黄塘約三十裏,至蘆苞約二十裏,至大塘石角約三十裏,至逕口約三十裏,至龍頸約六十裏上沙河約四十裏,至龍潭約二十裏。到飛天蠶形山脚一帶,俱名龍潭,直上山頂名天塘,由山下而上約七裏。  
  
   令我們感興趣的是,陳鳳臺古墓和廣州陳家祠還有一段不解之緣。據《鳳臺祖山墓圖記》記載,“光緒十九年癸已,建築陳氏宗祠於廣州省城西關,有堪輿熟識此山名,繪圖報到,同往重修,各房簽捐立賞,三年一祭,由省西關宗祠辦理。”
   陳姓出自嬀(音:gui)姓,其遠祖爲舜帝,始祖爲嬀滿。周朝時,武王封舜的後裔嬀滿於陳國,嬀滿死後,謚號“胡公”,後人又稱“陳胡公”。陳胡公的後代一部分以國爲姓,姓陳;另一部分以他的謚號爲姓,姓胡,因此,胡、陳同源。陳姓的發源地在嬀滿的封地陳國,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後來,陳國動亂,陳氏有幾次外遷。到了東漢時期,陳氏家族出了一個名士叫陳實,爲河南潁川郡人,當過太丘長,世稱陳太丘公。陳實爲人平正,德行高潔,不受高官厚禄,隱居丘山,享有盛名,備受時人推崇,名聞當世,《後漢書》有傳。陳姓在河南潁川不斷生息繁衍,逐漸形成了陳姓歷史上重要的潁川陳氏,後來,其分支傳至廣東。陳氏在南粤開枝散葉,繁衍壯大,逐步發展成爲廣東最大的姓氏。廣東陳氏大多數是潁川陳氏分支,也以潁川堂爲堂號。
   祠堂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靈、舉辦宗族事務的場所,又是代表其宗族在社會的地位和經濟實力的重要標誌。祠堂可分爲宗祠、家祠和合族祠等。宗祠是人們供奉和祭祀同族始祖的場所;家祠是同族族人中各家各户供奉和祭祀各自直系祖先的場所;合族祠往往規模較大,多是幾縣、十幾縣甚至數十個縣同族族人共同集資修建的供奉和祭祀本族始祖及舉辦宗族事務的場所。
   爲體現陳姓是清代廣東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光宗耀祖,拜祭祖先,宗族聯誼,也爲方便陳姓子弟赴省城讀書應考、訴訟、議事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四月,陳昌朝、陳宗詢、陳蘭彬、陳伯陶等廣東四十八位陳氏族中鄉紳名流聯名向全省各地陳姓宗族發出《廣東省各縣建造陳氏書院》、《議建陳氏書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請各地陳姓族人派員到省城廣州商討修建陳氏書院一事,籌集款項。倡建陳氏書院的陳姓“紳耆”,包括了清政府時期曾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吴川陳蘭彬和曾任翰林院編修等職的東莞陳伯陶等廣東著名士紳。
   建合族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筆巨大的經費。由於籌建陳家祠的倡議者是陳氏名流,在南粤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和知名度,因此,倡議一出,立即得到廣東各地陳姓宗親的積極響應,海外陳姓華僑聞訊也紛紛慷慨捐資。一時之間,形成了一股興建陳家祠光宗耀祖的熱潮,很快就籌集到一筆巨資。根據《陳氏書院章程》我們可以瞭解到,陳家祠的董事職位可以用金錢購買,作爲回報,可以獲得神龕正座主位。各地陳姓族人只要繳納一定款項,即可將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陳家祠内供奉,牌位擺放位置的優劣與捐款數目的多少掛鈎,捐款數目越多,其牌位擺放的位置就越好。買地建造陳家祠的款項即來自各地陳姓族人用於購買牌位的捐款,並設專人管理這些款項。陳家祠後進大廳及東、西廳的十一個神龕中共供奉有神主牌位一萬餘個以上,可見當時題捐牌位之踴躍,而陳家祠也因此籌集了許多的資金,爲建造廣東規模最大、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建築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在籌集了經費和購置風水寶地之後,陳氏族人又從南洋、海南島一帶選購了一批直徑達80厘米、高10餘米的坤甸木等名貴的木材,還從東莞、南海訂制了一批優質青磚和麻石,並决定遍請全省能工巧匠,以最優的規劃、最好的材料、最豪華的裝飾、以及廣州最有名氣的建築商號——瑞昌、時泰、劉德昌、許三友等共同承建陳家祠。在陳氏族人和建築商的共同努力下,光緒二十年(1894年)陳家祠終於落成,歷時七年。
   陳家祠是一座代表嶺南傳統建築裝飾風格的藝術建築群,其建築布局既遵循傳統禮制規例,又具有明顯的功利性和實用性。祠堂建築坐北朝南,門前有開闊的廣場,設有前、後、東、西四院,總占地面積36600平方米(包括部分田地)。陳家祠主體建築面寬和縱深均爲80米,平面呈正方形。由十九座硬山式單體建築組成,每座建築之間以庭院相隔,長廊相連,廳堂軒昂寬敞,庭院幽雅秀麗。平面以中軸綫建築爲主,遵循中國傳統建築“前門、中堂、後寢”的型制,采用“五路三進”兩邊對稱的布局,嚴謹對稱,空間寬敞,主次分明。在建築的處理上,以中軸爲主綫,兩邊配以低矮偏間、廊廡圍合,襯托出主殿堂的雄偉氣慨,形成縱横規整而又突出主體建築的格局。整體建築外面建有青磚圍墻,形成一座外封閉内開放的建築群體,是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式建築。
   陳家祠的建築布局,看似尋常,實則含蓄隽永寓意深遠。整座建築前低後高,中間有青雲巷,站在巷中,抬頭仰望,視綫狹窄,只看見蔚藍的天空和浮動的白雲,高聳的山墻上裝飾着一只巨大的口銜花籃展翅飛翔的蝙蝠灰塑,代表着富貴和祝福。青雲巷南北貫通,層次遞進,連接的建築前低後高。青雲巷本來是爲祠堂的防火而設立的,但建築師亦賦於其靈性,一級比一級高,即取其吉祥之意,希望陳氏弟子通過青雲巷就能平步青雲,步步高昇,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建築外圍每邊設邊門四個,以連廊貫穿整座建築,通向前院、後院、東院和西院。院外以青磚外墻圍合,遠遠望去,陳家祠一組古建築,山墻高聳,脊飾華麗,典雅大方。在清代西關恩龍裏一片低矮的平房和田地中,陳家祠巍峨壯觀,鶴立鷄群,氣派非凡,充分體現出陳姓在廣東首屈一指的望族地位。
   在書院正門口的兩旁,有一對連座高255米的大石鼓,鼓面直徑14米,石鼓基座精雕細琢,刻有日月神、八仙和多子多福等題材的高浮雕圖案。在封建社會裏,宗族中必須有人獲取功名和官位,才能配設置石鼓。石鼓越大,表明官位越高,石鼓是大門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徵和體現着其門第的高貴和社會地位的顯赫。據民間傳説,這對石鼓還頗有點來歷,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倡建陳家祠的廣東東莞陳伯陶,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或是得到了陳氏祖宗的蔭福,在京城殿試中猶有神助,發揮極爲出色,一舉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被皇帝欽點爲翰林院編修。喜訊從京師傳到南粤,陳氏族人興高采烈,認爲是祖宗保佑,陳家的風水顯靈,於是請技藝精湛的石工打制了一對石鼓,在祠堂大門前樹立作爲紀念,光宗耀祖。這對石鼓既巨大堅固,又莊重文雅,精緻美觀,爲陳家祠增添了不少風采。
   廣州市陳家祠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保存最完好的傳統祠堂建築,也是全省觀衆最多和最受歡迎的文化旅遊景點,年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它曾被評爲“羊城十大美景”之首,又以“古祠留芳”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當陳家祠中軸綫的建築物即將完工的時候,恰逢廣東東莞的陳伯陶在殿試中高中探花。喜訊傳來,陳氏族人更加認爲是建祠的風水顯靈,是祖宗的福蔭。於是,到光緒二十年 (1894年),陳家祠已經建好後,陳氏族人爲了慎終追遠,弘揚祖恩祖德,光宗耀祖,便組織了重修陳鳳臺墓。這次重修,對原來的墓地進行了整修,但没有大的變動,基本保留原來面貌。同時,陳氏族人還定下了三年一祭陳鳳臺古墓的規定。另外,爲紀念這次維修,陳氏族人還專門在墓前的水塘旁邊立了四支華表,華表用建陳家祠時同一種石料——麻石做成,每支高兩米半,上面刻着陳氏後人在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受朝庭欽點的文武官員的名單:
  
  光緒壬辰科(1892年)欽點探花及第    陳伯陶(東莞)
  
  咸豐癸醜科(1863年)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陳蘭彬(吴川)
  
  勒封綏靖伯  陳仲真(臺山)
  
  崇祀郡學鄉賢父子解元  陳遇夫 陳翰(臺山)
  
  光緒甲午科(1894年)欽點翰林院編修  陳華褧
  
  光緒甲午科(1894年)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陳昭常(新會)
  
  同治乙醜科(1865年)欽點藍翎營用  陳朝光
  
  光緒丙子科(1886年)欽點花翎侍衛  陳英剛
  
  光緒癸未科(1883年)欽點金殿傅臚  陳熾昌(中山)
  
  光緒庚寅科(1880年)欽點花翎侍衛  陳遠超
  
  同治辛未科(1871年)欽點花翎侍衛  陳朝卓
  
      從以上的名單可以看出,華表上刻有名字的陳氏族人在中國近代史中有一定的影響。
   陳伯陶,1855年在東莞出生,1892年中探花,被清政府任翰林書院編修,江寧提學使,廣東教育總長等職務。後來,李鴻章和陳伯陶代表清政府與戈登將軍簽署了《拓展香港新址專條》。這也成了我國收回香港主權的證據之一。陳伯陶一生都有忠君愛國之心,但在那飽受外國列强欺凌的時代也只能“剜肉醫瘡謀國計”(摘自陳伯陶詩詞)。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後,陳伯陶移居香港九龍官富場,開始潜心著述,其中代表作有《勝朝粤東遺民録》和《東莞縣誌》,從1911年移居香港到1930年辭世,在香港長達二十年。
  
   陳蘭彬,生於1816年,1853年中進士,曾在清進任刑部主事。1858年管理洋務,1872年後,率領四批(120名)留學生到美國學習,其中有詹天佑、唐紹儀等都是那個時期的留學生,1875年後爲清朝政府首任駐美國公使,並積極爲海外華工服務,維護華人利益。陳蘭彬同時是歷五代皇帝的知名人物,算是少見。他生於嘉慶,成長於道光,咸豐年踏入官場,同治年出使美國,光緒年創外交輝煌共經歷了五代皇帝。陳蘭彬在吴川的故居已成爲當地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昭常(1868—1914),字平叔,號簡持。廣東新會人。1889年中舉人,1894年與樑士詒等五人同爲清光緒二十年甲午第九科詞林,授翰林院編修,後改授刑部主事,歷任廣西按察使,廣西右江兵備道,官至吉林巡撫。1912年任吉林都督兼吉林民政長,後調廣東民政長,旋病卒。着有《廿四花風館文集》、《廿四番風館詞鈔》、《延吉邊務調查書》等。
  
   陳鳳臺墓的四支華表(當地人叫探花柱)成對稱排列,仿佛是四名威武的將士,日夜拱衛着陳鳳臺古墓,這也是陳鳳臺後裔心係祖先,崇文愛武的象徵。
    根據陳文鏡先生提供的材料和許多有關人士的努力,清新縣人民政府已於2004年5月27日將陳鳳臺古墓定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樣,陳鳳臺古墓得到了法律的保護。這是古墓之幸,也是陳氏百萬後代之幸。但是由於古墓位於深山,并且經過近千年的歷史滄桑,日曬雨淋,已不復當年的雄顔。更加上“十年浩劫”人爲的破壞,連四根華表上面的獅子都給人敲掉了,拜桌也裂開爲兩半。因此,陳鳳臺墓現在雖然被公佈爲文物保護單位,但現狀並不盡如人意。因此,爲更好地保護陳鳳臺古墓,本人從文物保護專業角度提幾點建議:
     一、盡快做好陳鳳臺墓的文物保護“四有”工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十五條規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别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市、縣人民政府劃定必要的保護範圍,作出標誌説明,建立記録檔案,並區别情况分别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和記録檔案,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報國務院行政部門備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應當根據不同文物的保護需要,制定文物保護和未核定爲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以移動文物的具體保護措施,並公告施行。”
    文物保護“四有”工作即文物保護單位要“有保護範圍,有標誌説明,有記録檔案,有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而據我所知,目前陳鳳臺墓的文物“四有”工作中的保護範圍和記録檔案還没有完善,應該盡快請清新縣人民政府依法劃定陳鳳臺古墓的保護範圍。其保護範圍應當包括古墓、四根華表和水塘以及附近的一些空地,由於陳鳳臺古墓位於深山,爲無人管轄和使用之地,因此,保護範圍可劃大一些。
     二、應該在古墓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
  
  《文物保護法》第十八條規定:“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並予以公佈。”目前,陳鳳臺古墓位於天塘山中,似乎没有新的建築來干擾。但將來這一帶會發展成爲文化旅遊區。因此,目光應放遠一些,未雨綢繆,爲陳鳳臺古墓劃定一個保護古墓的建設控制地帶,使陳鳳臺古墓有一個較好的空間保護環境。
     三、籌款重修陳鳳臺古墓
  
  目前古墓的保護狀况較差,建議成立一個陳鳳臺墓維修辦公室,籌集資金對陳鳳臺古墓進行維修。陳氏族人有不少旅居海外,2006年10月,有100多位美國紐約潁川堂的陳氏後人專門前往天堂山掃墓,並表示願意捐資對陳鳳臺古墓進行維修。建議應按照宋代古墓的形式對其進行維修,恢復陳鳳臺墓宋代古墓的原貌。
     四、對古墓旁的古仙廟進行維修,最好能擴大其面積
  
  陳鳳臺古墓旁邊有一個古仙廟,據説每到重陽節,都有許多人登山到古廟祈福轉運,人數達到幾千人。目前的古廟太小,也很簡陋,如果能籌到資金的話,建議對古廟進行維修,擴大古廟的面積,使其成爲清遠市的名勝。其實,古廟離陳鳳臺古墓最近,管理古廟的人員也可以兼管古墓。古廟的香火旺了,古墓也就會得到保護。
     五、争取將陳鳳臺古墓申報爲清遠市或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申報工作可在陳鳳臺古墓維修好後進行。這樣,陳鳳臺古墓就會得到較好的保護,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清新縣的天塘山和廣州的陳家祠,一邊是僻静的邊遠山區,一邊是繁華的鬧市,改革開放之後 ,社會發展,人民富裕。地處邊遠山區的清新縣已成了珠江三角洲的後花園。現在從廣州到清新縣的天塘山水陸交通發達,公路縱横成網。從廣州到天塘山有公路,兩地之間只有120多公里。天塘山和陳家祠的距離拉近了,現在的汽車兩個多小時就到了。
  
   天塘山有清新秀麗的天然之美,廣州有發達繁華的現代之美,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天工和人造的共同之美。兩者之美都是現代人們共同需要之美,這兩種美要讓它共存,讓人們共享。 


  (黄淼章: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史學組組長,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