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花都獅嶺盤古神壇述略



  【中文摘要】盤瓠是瑶族人的祖先,也是瑶族、畲族等少數民族所崇拜的祖先神。農曆十月十六日是盤古誕辰。嶺南人對盤古的崇拜習俗由來以久,各地均設有盤古廟。本文以花都獅嶺的盤古神壇爲例,進行初步探討,爲研究盤瓠廟宇發展及對盤古崇拜歷史探索提供一些信息。
  Abstract: Pangu is the ancestor of Yao people,and also the ancestor god worshipped by the Yao and She people too.The lunar calendar October 16 is Pan Gus birthday.The tradition of worshipping Pan Gu in Lingnan area had long history,Pan Gu temple was founded in all parts.On this thesis,the author try to take the god altar of Pan Gu on Shiling as example,to do preliminary discussion,in order to offer some information for resear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ngu god altar and the worshipping history to Pangu.
  
  
  
  盤瓠是瑶族人的祖先,也是瑶族、畲族等少數民族所崇拜的祖先神,他們崇拜盤古王公和王婆,有的説盤瓠是傳説中的一只“五彩斑爛”的龍犬等;昔日古人論盤古,與畲、瑶、黎、苗族神話的始祖盤瓠相提並論,或都説成是一個人。農曆十月十六日是盤古王誕。盤古不僅是瑶族等少數民族的崇拜對象,也是漢族崇拜的神靈,嶺南人對盤古的崇拜習俗由來以久。以至在廣大的城鎮、鄉村出現了不少的盤古廟。以花都獅嶺的盤古神壇爲例,他們崇拜盤古,在農曆八月十二定爲盤古誕,關於神壇建築又有了多種傳説,這幢建於清嘉慶年間的廟宇,雖然重建、重修,至今仍保存完好,它見证花都獅嶺歷史發展的歷史,爲研究盤古廟宇發展及對盤古崇拜歷史的一個很好的歷史文化載體。
  一
  
  嶺南人崇拜盤古的習俗由來以久,不少地方都建有盤古廟,每逢盤古誕辰曰,不同地區的民衆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盤古的崇敬,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動,漢族人采用鬧花燈、搶花砲、演大戲的祭祀活動,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廟會的活動。而瑶族人采用耍歌堂的形式來表達對盤王的尊敬,廣東連南八排瑶祖公大廟又稱爲盤古王廟,農曆十月十六日在廟中舉行耍歌堂活動,紀念盤古王婆誕及各姓祖公。
  
  花都獅嶺的盤古神壇,位於花都區獅嶺鎮振興村爐山山麓,是一座具有數百年曆史的廟宇建築。獅嶺鎮位於花都區(花都,過去稱爲花縣,位於廣東的中南部)的北部,距離現在的新華鎮11裏,東鄰芙蓉鎮,西連赤坭鎮,南接新華鎮,北靠清遠市銀盞林場,地勢西高東低,自北向南傾斜,大部分地方被山環抱:以及獅嶺、盤古兩鄉之大部和烏石鄉的分水莊。因建有盤古王廟,爐山又俗稱盤古王山。
  
  盤古是傳説中的開天辟地的英雄人物,關於盤古其人其事,在《辭海》就這樣解釋:“神話中開天辟地的人。”三國時期的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和《五運歷年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天地渾沌如鷄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爲天,陰濁爲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曰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裏,後乃有三皇。天氣蒙鴻,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干坤,啓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爲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爲雷霆,左眼爲曰,右眼爲月,四肢五體爲四極五嶽,血液爲江河,筋脈爲地裏,肌肉爲田土,發爲星辰,皮膚爲草木,齒骨爲金石,精髓爲珠玉,汗流爲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爲黎氓。”
  
  古代傳説盤古是開天辟地的英雄,説他創造了人類,既成爲民衆崇拜的對象,在中國各民族流傳也很廣泛,隨着盤古的傳説以及衍生出來的民間習俗等在内涵、内容上不斷地豐富,盤古越來越成爲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民衆對盤古的崇拜,利用地方的傳統習俗開展各種各樣的民間祭祀活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反映了地方性、民間性的崇拜心裏,并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風格。如河南省泌陽縣陳莊鄉境内的海拔四百五十九米的盤古山,傳説此山就是當年的創世大神盤古開天辟地、繁衍人類、造化萬物的地方,這個地方每年農曆三月三爲盤古廟會。苗族、瑶族、侗族和黎族這些原先居於中原後因戰争而遷往南方的民族中,都保持着祟信盤古的古老風俗。把盤古當作是開天地造人類的民族始祖而祭祀着,瑶族人在每年的十月十六前後的日子裏,舉行盤王節,不僅要祭祀瓠盤、盤古,並把盤王的誕辰定爲七月初七,在盤王節裏要“跳盤王”,歌頌盤王豐功偉績,歡慶是年的糧食豐收。
  
  花都獅嶺盤古神壇,也流傳有幾種不同的傳説。
  
  傳説一:傳説中的花縣,從前是靠近大海的,有一天,一對姓馮的中年夫婦帶着三個孩子從北邊逃難而來到獅嶺,在獅嶺北部的海邊遇到一户靠打漁爲生的夫婦,他們看到馮家落難,便留下馮家一家人,隨着年齡的增長,兩家人結爲親家,馮家的男孩與打漁夫婦的孩子結爲夫妻。一天突然從海面上刮來鬼纏風(龍卷風),頓時刮得飛沙走石,烏天黑地,一條可惡的龍張牙舞爪地出現,説這兩家人觸犯了天條,要把他們淹死。馮家是拜盤古王的,在大難當頭之際,便馬上想到向盤王求救,呼聲剛落,半空中便跳下一手拿板斧的巨人,將惡龍劈成兩截,但海水並無退去,盤古王就把身軀,化作了横垣幾十裏的山脈,檔住了海水,這就是今天花山的山脈。不久又來了一頭獅精,説惡龍是它的把兄弟,要替惡龍報仇,把馮家三兄弟都咬死,剩下孤兒寡母,躲進了山洞。在這危急關頭,盤古王又出現,並請來其弟弟仙古王、妹妹仙姬姑娘,他們奮力把獅子精按在地上,使之不能動彈,後來獅精變成一座山,就是現在的獅嶺。後來爲了紀念這3位救命恩人,設壇祭拜,在爐山上建了盤古王廟,一直保留到至。〔1〕
  
  傳説二,清嘉慶年間,有一位叫邱毛鬆的醫者上山采藥,在山上發現了一塊寫着“開天辟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的石碑,石碑旁邊還有一塊巨石,稱之爲“干坤石”,傳説這裏是盤古大王開天劈地時休息之地,附近有數塊大石錯叠,石泉水是“聖水”,飲用能治百病,於是前來朝拜祭祀者甚衆,有熱心人在半山建造簡易得的神壇,隨着人數的激增,又在山麓建了神壇。後遭到焚毀,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建,後又被焚燬,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再次重建。〔2〕
  
  傳説三:以前花縣境内曾有瑶民聚居,據説在高百丈一帶的空曠盆地及四周,傳説是瑶族的盤古國,曾經是一個部落中心。明代横漂瑶族首領譚觀福及清初花山寨起義軍都以此山作爲根據地。高百丈這個地方,海拔485米。置身其中,重巒叠翠,連綿如海;山間時有聲時無聲,各處可見大小瀑布,山石嵯峨,似有一股奇崛之氣。新雨初霽之時,山間雲霧昇起,一忽兒,山風呼嘯,林濤陣陣,雲霧分合,群峰盡没,干坤茫茫一片;群峰如立雲海,仿如八仙共渡人間仙境;雲散霧盡,藍藍的天空、悠悠的白雲、清清的山溪,輕輕拂拭着人間的紅塵,頓覺寵辱皆忘,心曠神怡。根據第三種傳説,盤古神壇總算與瑶族人的關係搭上一點調,瑶族人也許曾經踏足過花縣,並在此繁衍生息。花縣建置後,清朝政府對瑶民剿撫兼施,剩下的少數瑶民逐漸漢化,人數大大减少。花縣瑶族人的後裔遷移到哪裏去?目前都没有找到翔實的史料來證實。據花縣縣誌,1950年後,進行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只有有83人。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有769人,占總人口的015%,縣誌也没有説明這些人屬於什麽少數民族。
  二
  
  各地以盤古命名的山、祠、廟,不計其數,有盤古山、盤古堡、盤古祠和盤古神壇等;有的以十月十六日爲盤古生日,有以八月十二爲誕期的,也有以七月初七的,凡此林林總總;廣陵有盤古古廟;又傳説南海之中有盤古墓,墓裏葬苔盤古的魂;又有盤古國,至今有以盤古爲姓的姓氏。
  
  花縣獅嶺爐山地區的盤古誕定爲農曆的八月十二,與上述的幾處瑶族人舉行的誕期是不一樣的,其祭祀的活動從八月初十開始,當地的民衆和遠方的信衆,從各地來,都争取在盤古誕辰時給盤古大王上一注香,祈求得到盤古神靈的庇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全家幸福安康。獅嶺每年的盤古誕期間都要張燈結綵,鬧花燈,搶花砲,整整要鬧上五天五夜,過去還請來戲班演大戲,戲臺就搭建在廟前,請盤古王看戲。八月十五是歡慶的高潮,重頭戲是搶花砲。在廣州北面的的一些村落,如人和、鴉湖、高增、長紅、南村和太和莊等地方,亦建有盤古廟,他們的祭祀活動與獅嶺的風俗相同,也是鬧花燈、演大戲。他們崇拜盤古的原因:這些村落有廣袤的土地,也毗鄰流溪河,有着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使得這裏的土地肥沃,風調雨順,且年年豐收,就是因爲有盤古大王的庇護,所以盤古也成爲他們一帶崇拜的神靈,正如廣州均和長紅村盤古廟内的《重建盤古廟碑記》記載的那樣:“盤古王之出世也,辟地開天,首達陰陽之理,治人御物,先宏庶類之源,大有利於生民,宜酬功於萬古。”這個地方的盤古誕辰與花都獅嶺盤古王的誕辰時間是不同的,獅嶺的盤古誕是八月十二,而人和、鴉湖、高增、長紅、南村和太和莊等村落的盤古誕是農曆的十月十六,與瑶族地區的盤古王婆的誕辰是一樣的。
  三
  
  據説當年盤古神壇位於花都獅嶺爐山山麓,後來爲了紀念這盤古、仙古、仙姬這3位救命恩人,設壇祭拜,在爐山上建了已盤古神壇。神壇始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初時建於盤爐山半山腰,用竹、茅草搭建而成,稱爲上壇。因爲連年火灾,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遷到山麓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再度重建,在盤古神壇的基礎上加建了墻體和上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現在這樣,並一直保留到至今。一直香火不斷,“盤古烟霞”是清代花縣的八景之一。
  
  盤古神壇,是一處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歇山頂廟宇建築,實質上是在一個石祭祀壇的基礎上建起來的一處建築,廟内設置的這個祭祀壇〔3〕(見文中的立面圖)。此石制神壇的形式,與現在看到的建村口、大榕樹下的那種石制祭壇、或是與那種灰沙、磚砌的社稷神壇形式相似。花都振興村的盤古神壇,始建年代已不詳。神壇采用花崗岩砌築搆築,寬37米、臺基高217米、深l5米,前兩側建有望柱,柱後砌有高l米的後圍,兩旁的望柱上分别刻有“德建三世皇;恩流萬古天”,正中的石碑雕刻有龍紋飾,刻有陽文宋體“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神壇前建築了一尊盤古像。
  
  據前人調查,盤古神壇原有的盤古神像,形象爲“裸體,頸部圍以胡葉,頂部塑有兩個小小的犄角,右手持一長杖。有學者認爲可能脱胎自《三才圖會》。也許與廣西柳州蟠龍山的盤古廟,盤古神像爲凹頭呈雙角、赤身腰圍樹葉,一手托日,一手捧月,脚踏山嶽,形如母夜叉的模樣相似。
  
  但盤古神像何時被毁,原先盤古的神像經過什麽演變,變成什麽模樣,已經無從考究。現在的盤古神像是廣州美術學院曹崇恩重新塑造的,只見盤古大王睁眉怒目,手執斧子,穿着一套帝王服飾,正襟危坐在石神壇之前的椅子上。這個具有漢族帝王的形象與傳統傳説中的盤古形象是有差别,連南渦水的盤王廟,穿鬥式的懸山頂形式,當中的盤古大王和盤古王婆的模樣,不是肩、腰遮以木葉,手執梭標的盤古王穿着當地傳統服飾,梳着髮髻戴着帽子,還供奉着瑶民的各姓祖先的神像。花都的盤古王與之也有明顯的區别。
  四
  
  現在神壇建築,從建築結構上看,在硬山頂建築的基礎上,在屋的山墻外圍加建了一圈廊子,形成圍廊周匝的風格,並在搆架上加建了外廊梁架,加了角樑,搆築成歇山頂,但從建築的外立面看,屋頂與墻身比例不協調,與傳統的歇山頂結構的做法不同,外廊的梁架和角樑和步樑没有從主體梁架木搆架中向外搭建,而是在外墻身向外出挑,以山墻承重,在山墻上出的外廊的梁架,特顯了後來加建的痕迹。正立面明間的兩根石檐柱,雕刻了條騰飛雲龍的浮雕紋飾,龍頭朝上,好一副天生我是龍的威嚴。柱身上雕有“光緒歲次辛丑穀旦”和“鶴邑陸門畢氏敬奉”,辛丑年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其餘的柱子上分别刻對聯有捐獻者的姓名和年款,現把柱上楹聯文字筆録如下:
  
  (1)“御世在邃古上古中古以歲斯爲盤古:作君居天皇地皇人皇之首是謂泰皇。”
  
  (2)“壇石昔天成不琢不雕混沌初開真氣象;殿庭今地拓以享祀馨香永祝古神靈。”
  
  (3)“水草木石皆化靈丹滲困扶危坐鎮獅峰爲主宰;風露雨陽皆霑渥澤飲和食德敞成龍殿答神庥。”
  
  (4)“擎日月以行天萬古干坤歸掌握;先帝王而立極八方民物仰聲靈。”
  
  (5)“開太極分兩儀是旋干轉坤手段;聳高峰鐘磊石縣頂天立地規模。”
  
  (6)在後金柱子的楹聯爲:“問天地以作君師歷古今上下億千年干坤胥歸掌握;先帝王而稱神聖合東鹵南朔幾萬裏夷夏統屬。”
  
  宣統三年(1911年)秘魯華僑捐造了一對石獅,兩石臺基上分别刻有:“盤古顯精靈咸萬民沾地澤萃;古壇新氣象震離演天湟”。
  
  正脊上的爲石灣燒制的雙龍、雙麒麟公仔陶瓦脊上分别有“光緒廿七年”和“石灣均玉造”等字樣。
  五
  
  清光緒二十七年對盤古神壇重修時,在硬山頂建築的基礎上加建了外廊,形成了周圍一圈廊子,建成了重檐歇山頂的建築形式。由於是後加的外廊,在建築外整體上看到的立面,上檐由硬山屋頂組成,不是傳統歇山頂的的九脊形式,仍然是硬山建築形式,故在建築立面外觀形象上與歇山頂的建築形式,顯得不太協調。現屋頂鋪砌了黄琉璃瓦,應該是近年修繕時改鋪黄瓦的,屋頂的正脊砌築石灣均玉燒制的飾有雲龍、麒麟等紋飾陶瓷公仔脊,硬山兩側的山面上采用顔料畫出仿木構件懸魚形式的紋飾;神壇的兩側山墻内的兩個拱券門上塑了一些的灰塑花紋,盤古廟的裝飾雖然不是特别繁複,但廟的裝飾最大特點體現在廟外廊的石柱子上,除了正面明間兩側的石柱雕有雲龍紋飾外,角柱和其他開間的柱子,各不相同,角柱是圓形的,其餘的柱子是方形的。從建築結構上講,不是真正意義的歇山梁架結構,而是建築外觀上的歇山建築形式,柱子的形式不統一,顯得不太協調。在外廊的柱子和廟内的柱子都刻有以頌揚盤古神靈爲主的對聯,字體有篆書字體的,有行書字體的,也有楷書和魏書的字體,形成裝飾上的特點,體現出盤古廟宇的氛圍,給人非常强的震撼和人非常明顯的視覺印象,最能體現出當時民衆對盤古的崇拜一種心理。爲研究民衆對盤古崇拜及盤古廟宇的發展歷史,研究和考證花都獅嶺地區瑶族的居住及變遷歷史,爲研究盤古神壇的建築歷史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注 釋:
  
  〔1〕葉春生“花壇獅嶺的盤古神誕”,《嶺南民俗録》P101,廣東旅遊出版社,1988年出版。
  
  〔2〕“盤古神壇”,《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花都區卷》P74,花都區文物普查匯編委員會編,廣州出版社2006年出版。
  
  〔3〕廟裏的花崗岩神壇,設在神壇花縣盤古廟内,用花崗岩打制,由於距離近,相機無法攝到全景,筆者根據實物測量繪製。 



  (黄佩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