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關旅遊文化産業的創新與發展──西關風情游:新思路 新體驗 新突破



  在我國,2006年被稱爲“文化創意産業元年”。是年初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此目標體現在文化領域就是推進文化創新,創構引道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新文化。文化創意産業已經成爲現在最有吸引力的詞語之一。當文化與經濟、科技相結合,再形成創意,創意産業以其獨特的産業價值取向、廣泛的覆蓋領域和快速的成長方式,成爲一個帶動區域發展和提昇文化和經濟價值的制勝法寶。文化創意産業與高科技行業聯姻,就可以帶動如文學藝術、影視出版、軟件網絡、時尚設計、旅遊休閒等等一連串相關行業快速發展,全面提昇國家軟實力,增强我國的國際競争力。現在,我國的文化創意産業已經成爲最有人氣的産業,迄今已有24個省和直轄市將文化創意産業納入本地區“十一五”規劃中,文化創意産業是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産業之一,將成爲21世紀中國經濟的支柱産業。

  聯合國貿發會議創意産業部主任Edna dos Santos女士認爲,文化創意産業的核心是知識和技術所體現出來的增加值。美國提出了“資本和技術主宰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意的時代已經來臨”的理念,在各行業引發了文化創意引道經濟發展的一輪新趨勢,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産值,並以5%的速度遞增,增長更快的有美國爲14%,英國爲12%。(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的9%)。① 某集團領班人物認爲:有很多産業,投100億做不成大事,但是文化産業却藴含巨大價值,兩億美元就足够讓投資者在新媒體市場裏面創造70倍的價值。

  廣州是1982年2月8日批準的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深厚的歷史底藴。作爲千年商都的廣州,中原文化與海外文化在此碰撞,其精華在此積澱,形成了開放、務實、包容和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西關則是歷代廣州外貿通商口岸,是中西經濟文化的交匯點,是廣州文化的典型代表。西關旅遊資源豐富又獨特,旅遊文化歷史悠久。在當今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世界發展潮流下,研究西關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的創新和發展,對推動廣州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西關旅遊文化早期的起因與歷史積澱

  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屈大均《廣東新語》的“名園篇”有這樣一段描述:“其塘者有花塢、石華林園,皆南漢故園。逾龍津橋以西,煙水二十餘裏,人家多種菱、荷、茨、芹”(蓮藕、慈姑、馬蹄、茭笋、菱角)之屬,其地總名西園關。”簡稱“西關”,西關由此得名,一直沿襲至今。西關地處廣州城西隅的泮塘五秀之鄉,歷朝富紳官宦之花苑園林衆多,是明、清代富商巨賈有名的消閒娱樂之處,素有“小秦淮”之稱。

  (一)西關是廣州最早的通商口岸

  廣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開始與鄰國有貿易往來,成爲全國聞名的富饒地區,又是熱帶珍貴特産的集散地,發展成爲南方最大的商業與手工業中心。據日本書刊記載:“楚國品物由交趾嶺南(兩廣)蜀各地所輸入。”在秦漢時期(約公元前226-公元220年),廣州作爲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與海外交往頻繁。中國的絲織品、瓷器、鐵器、銅錢、紙張、金銀等以廣州爲起航站運往海外,换回珠寶、香藥、象牙、犀角等,廣州成爲當時世界上最爲著名的貿易大港。到了元代(約公元1206-1368年),世界上同廣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與地區有140多個。明中葉以後,由廣州起航,經澳門出海,已經形成了由廣州至東南亞各國,至歐洲,至拉丁美洲等四通八達的海上運輸。

  從秦朝開始,廣州2000多年來一直都是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是我國海外貿易樞紐,全國十多個有名的商業都市之一。到了明代(約公元1368-1644年),廣州便有了“出口商品交易會”,對外交往頻繁。清代江岸繼續南移,地處西關的十三行是1777年靠珠江邊建立的大街。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在十八甫路一帶設立懷遠驛,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廣州建立了十三行建洋行制度,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對外通商只留粤海關,“一口通商”先後延續了83年之久,廣州成爲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十三行便成爲當時清代對外貿易的壟斷場所,貿易壟斷一直延續到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長達l個半世紀長盛不衰,成爲中國首個官設海外貿易的“經濟特區”,從此也使西關的對外貿易空前繁榮。這是十三行的全盛時期,全中國的對外貿易,幾乎都流向了廣州的十三行。當時廣州城的對外貿易與商業體系中心轉移到西關一帶,對外貿易額相當巨大,且都是出超,出口貨物以茶葉、綢緞爲主。據“海國圖志”記載:1837年統計,出口貨物貿易額爲3509.5萬元,入口貿易額爲2014.9萬元,出超達1494.5萬元。屈大均有竹枝詞寫道:“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當年的十三行有潘、伍、盧、葉四大富商,憑着十三行的壟斷經營,躋身世界級富豪,據説其家産總和,比當時朝廷的國庫收入還要多。美國《華爾街日報》把伍秉鑒(十三行首席行商)列爲世界千年50富之一,其家産達2600萬銀兩;潘仕成的家産也有2000萬銀兩。當時的西關商貿繁榮可見一斑。

  羅元焕的《粤臺征雅録》記述:“羊城西郊外,其地統名西園,即俗稱西關也。”在清代,嚴格的西關定義只是指上西關(現在的金花、龍津街一帶紡織工業區)和下西關(今上下九、十八甫、楊巷、十三行一帶的繁華商業區及西關大屋住宅區),不包括西村、泮塘、南岸一帶當時還是農村的地區。

  (二)西關旅遊文化的逐步發展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所撰的《廣東新語》中有一段寫到:“陸賈初至南越,築城番禺西滸以待佗,名曰陸賈城,其遺址在西郊十裏,地名西場。有荔枝灣、花塢、藕塘之饒,蓋陸賈之所經營也。”據此,可知早在公元前200年間,就已有荔枝灣了。荔枝灣盛産荔枝,晋代已有記載;唐代建有“荔園”;五代十國時代,統治南粤的南漢在荔枝灣處建“昌華苑”,明代以“荔灣漁唱”列入羊城八景之一,清代以“海山仙館”而揚名。1000多年前的南漢王劉長的御花園故地是如今的泮溪酒家所在地,昔日就是“白荷紅荔、五秀飄香”的“荔枝灣”。兩千多年來,荔枝灣經歷了深刻的變化。

  商業文化是西關旅遊文化的重頭戲。隋唐時代奉行“閉關自守”政策,不準洋人入城,一切外貿只能在城外進行,白鵝潭周邊的碼頭是廣州重要的對外口岸,廣州城外的西部地區就成爲中外商賈聚居之地,形成了繁華的商業區,城市商業文化之傳統已經確立,從而促進了西關的外貿業發展。西關的區位優勢正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地區,中原文化、西洋文化、本土文化互相交融。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猶太教、襖教等在廣州傳播,多種族、民族和睦相處,爲多元文化兼容、交流創造了適合的環境。宋、元朝代,廣州市舶貿易得到持續發展,許多异域文化不斷滲入。由於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够吸納自中原遷入本地的漢族文化,所形成的廣府文化形態也得到自身更新和發展。明代的廣州商業仍舊十分發達,城南、城西是最繁華之地,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商業與住宅混合區。清代康熙、干隆年代,許多西方先進科學逐漸通過西方的傳教士們帶入我國,登陸我國的第一站便是廣州──西關,一批西方近代的機械及先進技術首先在西關得到了引進和運用。民國初年,廣州西關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經濟進入成熟和平穩發展時期,也是一個開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傳統的時期。

  西關商業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中醫藥、粤劇曲藝、書畫、建築、美食等各種具有濃郁嶺南文化的行業在這裏生根發芽、蓬勃發展,從而使西關地區在推動嶺南建築藝術、飲食文化、書畫藝術、粤劇曲藝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爲嶺南文化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區域。明末清初廣州西關一帶所建十三行夷館,供外商住宿、辦理商務和堆放貨物之用。建築以三層小洋樓爲主,多爲西洋建築風格。1859年廣州沙面被英法租借,沙面逐漸被經營爲西洋建築薈萃地區,包括教堂、學校、洋行、領事館、宿舍、影劇院、酒樓等,沙面後被稱爲“新十三行”。清末民初,原興起於地中海沿岸地區的“騎樓”也傳進廣州。這種南歐建築與嶺南特色相結合的産物,從西關傳入我國南方兩廣、福建等地,形成了南方特色的建築景觀。

  西關的禪宗歷史悠久。兩晋南朝(265-589)期間,印度高僧達摩航海西來,他是將佛教禪宗傳入中國的第一人,達摩登岸的地方“西來初地”就在西關下九路華林寺。始建於1052年的仁威廟,是現存廣州最古老的寺廟之一,罕有的道家聖物“北帝神杯”是鎮廟之寶。

  在新聞出版上,嶺南是我國近代報刊的發祥地,西關也先走一步。清光緒十年(1884年 ),廣東第一家華人自辦報紙《述報》在多寶大街出版。創於1915年的《國華報》,是王澤民和陳柱亭在《國報》基礎上創辦(1950年停刊),館址在第七甫(今光復中路)。清末西關出版的報刊有20多種,民國以後,廣州有20多家報館集中在光復路一帶,集中在第七甫、第八甫(今光復路)和十八甫一帶稱爲報紙街。廣州十三行的巨商潘仕成編訂了《海山仙館叢書》,叢書中還收入西洋譯著《幾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較義》、《勾股義》等等;叢書講究實學,博採中外,體現了嶺南開風氣之先的文化潮流,把廣東的學術和出版事業推向新的水平。嶺南畫派創始於西關,著名畫家趙少昂創辦嶺南藝苑故址在湛露直街巷内;尚有已建一百多年的文瀾書院、建於道光五年(1825年)學海堂書院……西關精髓都傳承着廣州古老的文化與精神。

  西關的建築文化别具風情。西關大屋是清代同治、光緒年間,豪門富商在“西關角”(即寶華路、多寶路、逢源坊、華貴坊一帶)興建的豪宅。西關大屋是古老廣州民居建築的代表作,是西關建築文化的精髓。萬國建築博覽會──沙面的建築都是19世紀以後建的,有領事館、教堂、學校、銀行、洋行、俱樂部、旅館、小住宅,建築形式有新巴洛克式、新古典式等等。騎樓街爲商鋪和遊人遮擋烈日和風雨,呈現了嶺南建築特色。古老的廟宇仁威廟、陳家祠建築之精細與多種多樣,堪稱近代建築之佼佼者。

  行業會館是西關商貿文化發達的標誌。珠璣路連珠巷的“銀行會館”是廣州銀號行業共同創立的行業會館,始建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這家300歲的銀行會館還“活”在荔灣。70年前荔灣區的銀號總數占了全廣州的一半。錦綸會館是廣州惟一現存的清代紡織行業(廣州絲織行業“錦綸行”)會館,始建於鴉片戰争前的清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已有100多年曆史的樂行會館是以前西關一個音樂行業的舊會所,會館建於清末民初,由一些愛樂之人集資興建,形式有些類似現在的“私伙局”,是荔灣區目前發現的第三個會館。

  西關的老字號現存最古老的酒樓──陶陶居已有120餘年曆史,蓮香樓開創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有始創“蓮蓉第一家”之稱。老字號顯示了西關的商貿繁榮。

  二、西關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的現狀與特色

  “世界創意産業之父”約翰?霍金斯認爲,創意産業的動力就是自由發揮創意者的想象力,創意産業是最應該“以人爲本”的産業。

  發展創意文化産業有以下的條件:一是創意文化産業市場消費潜力。二是在産業結構調整當中,需要有新的産業做補充。三是有發展創意文化産業的豐厚資源,廣州是先進文化的接受和傳播地,是高文化素質人群聚集地,非常有利於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第四,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要發展,經濟振興,都需要文化創意的支撑,民族經濟與民族文化的振興。

  (一)西關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的現狀與發展優勢

  西關有融合多種文化的區位優勢,在西關既有西洋文化的痕迹、中原文化的痕迹、印度文化的痕迹,與本土的文化相互交融。西關旅遊文化是嶺南旅遊文化的精華。抓住了西關這條綫,就等於抓住了廣州近現代史的主要脈絡之一。

  多彩絢麗是西關旅遊文化特點:有以西來初地、華林寺爲核心的禪宗文化旅遊區,以“泮塘仁威廟會”爲典型的大型的民間傳統活動,以全國有名的上下九商業步行街、中國近代史上首個經濟開放特區──十三行、最大的藥材農貿清平市場爲代表的商業文化,以中西合璧、兼容並蓄的西關大屋和堪稱萬國建築博覽會──沙面爲特色的建築文化。如下還有:

  民俗民風──麻石小巷,兩側帶有一扇扇厚重的“三重門”的西關大屋,穿街叫賣的神農茶、套在竹和紙扎成的七彩公鷄裏的人吹着喇叭賣鷄公欖和飛機欖的小商販,趟櫳後面幽閒地摇着葵扇的西關“師奶”…… 西關兒歌十分豐富。上下九步行街賣鷄公欖的兒歌讓人聽來親切:“飛機欖,飛機欖,一飛飛到上天棚(天臺)”。 西關地處城門西面,地勢較低,一下雨就水漫上街巷,因而就有了“落雨大”的兒歌:“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落地穿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現在的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有耀華大街、逢源大街和逢源正街等西關大屋保護區,以幅幅浮雕和童謡綫畫把西關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粤劇粤韵──粤曲、粤劇在西關有着深厚的群衆基礎。被稱爲粤劇的“祖屋”的八和會館始建於清光緒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原址黄沙,是早期粤劇藝人行會,粤劇名藝人千裏駒和馬師曾等故居都在西關,鑾輿堂是著名武生靚少佳故居。如今荔灣區保持濃厚的粤劇氛圍,有40個“私伙局”常年開展活動,被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

  民間工藝文化——陳家祠建於清光緒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廣州市博物館中館藏品最多的,目前各類藏品有數萬件,以廣東爲主,兼及全國、歷代的民間工藝品,其中一級文物的數量在全省排第三位。古色古香的西關古玩城,又稱“古董一條街”,是古玩愛好者欣賞、交易的集散地。西關素有竹織、打銅等民間工藝。西關銅器用純手工一錘一錘煅成,厚薄均匀,表面平整,一般不用抛光,藝術價值高。西關人有着博古好雅的文化情調,華林玉器街和源勝工藝街、玉器圩、酸枝街、古董街,讓你尋寶不迭。如今上下九商業街還有象牙、玉雕的工廠作坊供遊客參觀。

  飲食文化──“吃在廣州,味在西關”,西關飲食聞名中外。廣州市現存最古老的酒樓——陶陶居已有120餘年曆史;蓮香樓開創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有始創“蓮蓉第一家”之稱。還有廣州酒家、趣香餅家、皇上皇臘味店等等。西關美食有:西郊泳場的荔灣艇仔粥、南信的雙皮奶、伍湛記的及第粥、歐成記雲吞面、銀記的腸粉、有70多年曆史的順記冰室椰子雪糕、文昌鷄、清平鷄、陶陶薑葱鷄,薑汁撞奶、德昌咸煎餅……除了保存老字號,還開設了“西關人家”、等包羅了西關小喫的新食肆。

  中醫藥文化──清末民初時,西關十八甫冼基東、西一帶是近代廣州城區内一條有名的醫藥街。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經在此開設中西藥局,同時從事反清革命活動。1932年冼基東街上已開設有中醫館20間,成爲當時遠近聞名的“中醫街”之一。據統計,1932年在西關地區註册行醫的醫生達400多人,其從醫人員之衆,位居全城之冠。荔灣區目前正在致力打造三大特色中醫文化基地:“李小龍醫武館”、“冼基東中醫街”和“清平中醫藥博物館”。冼基東中醫一條街將在2008年前初具規模,考慮將其建成以居民住宅爲主體、以醫藥文化爲主題的、充分體現廣州近代醫療、地方性醫藥文化的特色旅遊街區。

  現在的商業保持了領先地位,如今康王路、上下九、花地灣一帶商鋪林立,清平中藥材市場、站西鞋業城、南方茶葉城等特色專業市場,以及上下九步行街、白鵝潭風情酒吧街、華林玉器街、西關古玩城等特色專業街,交易範圍已輻射國内外地區。已形成10多個在國内外具有較大影響的專業市場品牌,全區共有專業市場146個。

  2006年11月荔灣區舉行了首届“西關小姐展芳華”民俗風情文化系列活動的决賽,對舉辦大賽活動作了嘗試。“西關小姐”是西關文化的一個品牌,樹立這個品牌,可以提昇西關文化和西關商貿旅遊的知名度。西關小姐作爲廣東旅遊形象大使,向全國乃至世界宣傳廣東、廣州、西關的旅遊産品。

  西關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有着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2005年11月,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關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昇産業競争力的决定》,爲廣東如何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構建創新型廣東提出了一系列指道性、針對性、操作性非常强的政策措施和指道意見。“廣東文化産業增加值、進出口值、從業人數和年營業收入均居全國之首,文化産業發展正處於難得的戰略機遇期。文化創意産業廣東發展潜力巨大,將是未來全省發展文化産業中的一個重要着力點……應盡快提出發展對策和作出部署。”① 區劃調整使原荔灣區與芳村區合並後,地域空間、資源種類都有了很大擴展,“西關風情游”也有新的搆成、新的内涵。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人均消費水平大大提高。據抽樣調查,2006年廣州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1元,增長8.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1%。②2007年第一季度,荔灣區居民花費在教育文化娱樂服務方面的人均支出爲689元,占總家庭消費支出16.5%。③居民休閒消費有較大增長,促進了文化娱樂行業的發展。

  (二)西關旅遊文化創意産業要保持嶺南特色

  現在的娱樂産業包括文化創意産業,文化娱樂服務業已經成爲“第一世界”産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這種内容方面的創造對英國和美國至關重要。美國創意産業把旅行與旅遊業統計在一起,並對該産業定義爲:“旅遊業是指人們爲休閒,從事商業活動或其它目的旅行外出而滯留在其正常生活以外的地點不超過一個連續年份。”旅遊業包括了許多産業,它是美國第二大出口服務業,擁有最高的就業人數,也是美國零售業中第三大零售産業。1998年美國國内旅遊與國際旅客的支出總數達5150億美元,按推算2000年達5700億美元, 2002年達6300億美元。由旅遊産業所直接支持的就業人數達到700萬人。

  中國是一個後發現代化國家,直到2000年,文化産業才完成了“合法化”階段,開始了“合理化”過程。2005年我國人均GDP就已超過了1700美元,文化消費總量却只有4150億元左右,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000億元以上。就是説,我國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滿足程度所占比例不到1/4。遵循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國政府首先要從法律和制度方面營造有利於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産業環境,制定促進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引道文化創意産業實現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在國際文化創意産業風潮的影響下,近年來,我國的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迅猛。北京2003年文化産業從業人員已經達到30多萬人,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44.9億元,創造增加值246.1億元。2005年北京文化創意産業産值已超過960億元,占北京市GDP的14%。上海成立的創意産業中心把創意産業劃分爲研發設計、建築設計、時尚消費、藝術傳媒、執行策劃5類,嘗試培育創意産品的産業平臺和消費市場。

  文化創意産業並不等同於文化産業。文化創意産業本身是一個大概念,包含遊戲、動漫、文學、音樂、影視、出版、軟件、時尚設計等等非常多的行業或者領域。創意産業的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通過越界,尋找新的增長點,推動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并且通過在全社會推動創造性發展,來促進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西關旅遊文化創意産業和全國其他城市、地區一樣,僅在起步階段。西關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條件主要在旅遊文化、商貿文化,雖然與廣州領先的創意産業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的網遊動漫産業不一致,但創意經濟完全可以由此深挖和拉動。西關的旅遊業發展可帶動商業、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文化藝術、休閒娱樂等行業與領域的發展。西關的文化創意資源完全可以重新整合,使其更適合當地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廣州人具有務實的文化風格。廣州“中調”戰略要優化老城區的産業結構,着力嘗試發展創意産業。目前“廣州設計港”已經率先在荔灣區“試水”,把深厚的西關文化特色以及大量閒置老工業廠房通過與歷史建築保護相結合,試圖打造荔灣創意産業聚集區。計劃建設中的“嶺南廣告灣”、繼續擴建的“海角紅樓休閒區”、每年舉辦的國際茶文化博覽會和茶文化節,都是體驗嶺南特色的文化創意産業。

  從現在旅遊發展的態勢來看,參與式旅遊、感受异文化的旅遊日益成爲時尚。此外由於旅遊經濟是一種文化經濟,以經濟爲基礎,以文化爲主道,文化因素滲透現代旅遊的各個方面。“文化是旅遊者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旅遊景觀吸引力的淵蔽,是旅遊業的靈魂。”因此,打造文化旅遊的品牌,應是西關旅遊業的一個重點。

  南京秦淮區旅遊局提出建“十裏秦淮”風光帶主體框架,把秦淮河打造成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加速“文氣”、“人氣”、“財氣”的相互促進和轉化,建設一個融歷史悠久、旅遊興旺、文化繁榮、商貿興盛、時尚創意,以及古代文明與現代都市相輝映的人文秦淮。廣州西關的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完全可與秦淮媲美。資源整合可以全面提昇“西關風情”和“水秀花鄉”的新荔灣特色。廣州至今尚未形成一個獨具嶺南民俗風情和比較完整的旅遊景區,接近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或以上海城隍廟、豫園爲中心的商貿文化旅遊區。經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爲,只要廣州市對突顯廣州特色的旅遊商貿資源加以整合、開發龢利用,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富有嶺南文化特色、比秦淮風光更具魅力的民俗風情旅遊商貿區。

  三、西關旅遊文化産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2005年,我國提出“自主創新能力”這個詞,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視爲未來5年的國家任務。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在此大環境下正當時。

  遵循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國應當把文化創意産業提昇到國家戰略産業的高度,制定有針對性的産業政策,政府首先要從法律和制度方面營造有利於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産業環境,制定促進文化創意産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引道文化創意産業實現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廣州發展文化創意産業,是增强廣州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手段;以此爲契機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把文化創意産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緊抓廣州承辦亞運會的發展機遇,促進本地的經濟文化社會和諧發展。

  與傳統産業注重改變産品功能價值(或使用價值)不同的是,創意産業主要通過改善産品的觀念價值獲得市場龢利潤。以消費者的需求爲道向,關注顧客價值,特别是對文化的認同是創意産業的重要特徵創意産業的精神性、流動性、易逝性性質决定了創意産業的根本:創意爲王。創意産業的邏輯是消費道向,倡道新需求的挖掘和創造,拓展消費空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創意産業的産品最忌諱沿襲陳規俗套,它在總體上必須凸現産品獨具的特色,才能“擊中”人心,在市場上獲得超值的效益。

  (一)西關風情游:新思路

  將文化理念融入旅遊業,形成文化旅遊業是對傳統旅遊産業的創新發展。文化産業對旅遊業的影響尤爲突出。旅遊和文化要緊密結合,因爲在發展旅遊的過程裏面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没有靈魂的旅遊是不存在的。文化作爲旅遊的靈魂,才能推動旅遊的發展。

  荔灣區自古就商貿興旺,原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西關文化旅遊資源,區劃調整後,新荔灣的地域空間、資源種類都有了很大擴展,是廣州市唯一擁有“一河兩岸”的老城區,南岸芳村是嶺南水鄉花地古村,北岸西堤、十三行、沙面是廣府百年市井商埠,都是最具有廣州地方特色的風情風貌,因此延伸到芳村的西關風情綫路内容將更加全面豐富。西關風情游的創新應緊扣新荔灣區的“商貿文化旅遊區”定位,以新荔灣爲主綫,以文化資源爲核心,以産業發展爲平臺,大力促進白鵝譚兩岸文化帶、觀光帶、産業帶的互動發展、特色發展、蓬勃發展。突出西關文化的古刹、名店、老街、舊居這些荔灣特有旅遊品牌。

  1. 發展“亞文化産業”──主題公園文化旅遊業。以西關故事爲藍本建造“三家巷”主題公園。樹立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的發展理念,着力增加旅遊的文化内涵,大力發展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的文化旅遊,提昇旅遊的品質。近年來,我國的主題公園發展很快,符合遊客現實需求而又品質精良、管理科學的主題公園就有强大的生命力,生命週期長,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建造的主題公園中,有些非常成功的範例,如深圳華僑城的錦綉中華、中華民俗村、世界之窗等。

  “三家巷主題公園”要突出西關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圍遶“娱樂休閒、教育認識、社會和文化目標”這三大功能,增加參與性和文化性,以保持内容的不斷創新,長盛不衰。

  2. 發揮名人效應,充分利用名人輩出的歷史,造就西關文化的精粹和愛國教育基地。中國民族鐵路事業開創者詹天佑,周恩來總理曾贊譽他的業績是“中國人的光榮”。“詹天佑故居紀念館”還需加大宣傳效應,吸引更多參觀者。清末維新變法領袖康有爲曾在荔灣讀書和居住過,是位於芳村的小蓬仙館,可把此舊居改造成爲康有爲史迹展覽館,並將其所建的康家花園改造爲“有爲廣場”,在廣場設置康有爲塑像。

  3. 依託芳村嶺南水鄉、花卉行業的優勢發展生態旅遊。芳村獨有“千年花香”和“嶺南盆景勝地”的資源,把聚龍村、黄大仙祠、五眼橋、何香凝紀念館等這些歷史文化古迹串上,完全可以打造出嶺南西關文化旅遊的“新精品路綫”。今年荔灣區要在芳村打造三個生態旅遊景點。西塱生態村:建設人工濕地。利用觀賞魚養殖基地排放的廢水,在濕地集中進行脱氮除磷深度處理,采用水泵或高位水池向各養殖户供應再生養殖用水。葵蓬生態村:開發四季百花園。把“葵蓬花果生態園”發展爲包括有現代盆花的生産,又包括有生態觀光旅遊、科普教育、休閒度假、會議與商務活動的功能,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於一體的公園。主要功能分區包括250畝的現代盆花生産區、80畝的四季百花園區、170畝的四季百果園區、70畝的自採無公害蔬菜區、30畝的農業體驗、80畝的水景娱樂區、20畝的兒童樂園和8畝的商務會所。東石村:建造桃花公園把桃花生産基地改造成以生産、觀賞和休閒相結合的小游園。

  4. 西關老字號衆多,名店林立。應盡量保存老字號,充實泮塘廣州美食園,發展傳統西關美食。包括被評爲“廣州名牌美食”的西關美食:鳳凰奶糊,杏花樓薑撞奶,榮德麻蓉湯丸,薩棠記薩其馬,艇仔粥,德昌咸煎餅,樑英記裹蒸粽,樑英記笑口棗,國華白糖倫教糕,順記椰子雪糕、凉粉糕。引入市場運作機制,吸引民間資本打造唐荔園、荔香園、荷香園、海山仙館等四大飲食娱樂名園。以西關美食發展連鎖店到全廣州市乃至全國各地。

  5. 利用近水的地理優勢,開發親水項目活動。西關舊城本是濠涌縱横,水網在荔枝灣更是處處疏織着,與水爲鄰,呈現嶺南文化的神韵。荔灣區水系資源非常豐富,珠江岸綫總廠達25公里,如今南岸路澳頭仍有“溪水悠悠,垂柳飄曵”的環境,修整之後的西關濠涌决不亞於江南周莊的水鄉風韵。荔灣應充分利用此自然旅遊資源,開發水上旅遊項目。

  南京夫子廟有秦淮畫舫,荔灣也可以仿以前的紫洞艇恢復“游河”項目。“游河”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後在荔枝灣上興起的游樂項目,每至盛夏,人們乘坐各式遊艇、舢板,盪漾在河涌上,沿途重重紅荔夾岸,陣陣荷香圍裹,一片清爽醉人的景象。除了遊客的小艇外,海鮮蝦艇、魚生粥艇、煙果酒艇等來往穿梭,伴隨着聲聲吆喝叫賣、鹹水歌、嬉笑聲,搆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南國城郊水鄉風情畫。廣州市老市長朱光曾嘆曰:“廣州好,夜泛荔枝灣。擊楫飛觴驚鷺宿,啖蝦啜粥樂餘閑,月冷放歌還。” 

  6. 開發西關風情旅遊紀念品系列。按照旅遊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娱”全面建設,開發 “西關風情”特色旅遊紀念品系列──以門神、滿洲窗、脚門等爲内容的瓷畫和仿製品,還有獨具西關特色、並有豐富的西關文化内涵的西關人家、西關小姐的秀雅用品,制成精美的旅遊紀念品。

  7. 大力發展會展業。新荔灣可利用錦綸會館這一廣州唯一現存的清代紡織行業會館,重現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的情景,展示資本主義在中國萌芽的歷史印記。也可以將錦綸會館辦成廣綉的培訓基地。也利用每年三月三的“仁威廟會”節慶活動把禪宗文化與創意經濟有機結合。

  (二)西關風情游:新體驗

  荔灣區定位爲商貿文化旅遊區。啓動“西關風情之旅”新綫路,把老荔灣和原芳村的經典景點資源有機整合,體驗“西關風情”和“水秀花鄉”的新荔灣特色。

  “五區四帶” 凸顯西關特色。“五區四帶”是荔灣區發展商貿旅遊文化的精髓。(“五區”:西關民居民俗風情區、陳家祠文化休閒區、沙面歐陸風情旅遊區、十三行商埠文化區、華林寺禪宗文化區;“四帶”:以康王路爲軸綫的中心商務區、中山七路、中山八路現代寫字樓商業帶、黄沙與六二三路一帶的水産藥材專業市場以及南岸路裝飾材料專業市場群。)荔灣區配合廣州“中調”戰略,由政府牽頭實施西關的舊城區改造,恩寧路是廣州試點。

  荔灣有十大特色文化,而且每樣特色都“看得見摸得着”:建築文化,以騎樓街、西關大屋爲代表;飲食文化,“吃在廣州,味在西關”早已聲名遠揚,西關小喫更是令人垂涎三尺;民俗風情文化;中醫文化;商貿文化,發祥地在荔灣的海上絲綢之路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還早過陸上絲綢之路;曲藝文化,粤劇起源於荔灣區,至今尚存的八和會館即是明证;園林文化,原芳村有“千年花鄉”之稱;禪宗文化,華林寺至今藏有如來佛祖的舍利子;書畫文化及工藝文化,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三雕一彩一綉”。正是因爲文化與旅遊互動作用,使荔灣的文化旅遊業風情萬種,栩栩如生。荔灣區將把現有的資源重新整合爲八大旅遊區:西關民居民俗風情區;集嶺南傳統建築特色的陳家祠文化休閒區;沙面歐陸風情旅遊區;“十三行”商埠文化區;花博園觀光購物區;花地新城體育休閒區;華林寺禪宗文化旅遊區;黄大仙祠綜合旅遊區。尤其是西關民居民俗風情區,最最凸顯“西關風情”,主要景點包括荔灣湖公園、仁威廟、文塔、海山仙館、西關大屋、小畫舫齋、泮溪酒家、麻石街、西關古玩城等。

  (三)西關風情游:新突破

  區劃調整以後,新荔灣以實施“商旅帶動、産業昇級、科教强區、環境優化”四大發展戰略,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地打造具有荔灣特色的旅遊品牌,樹立“老廣州縮影,新荔灣風情”的旅遊形象。“商旅帶動”,就是發揮豐厚的西關民俗文化資源和悠久的商貿歷史文化,推動旅遊、商貿、文化融合互動。

  施行“産業昇級”戰略,堅持“優先發展第三産業、優化發展第二産業、優質發展第一産業”的原則,鞏固提昇第三産業的支柱地位。通過調整優化第一産業結構,使得第一産業由傳統農業向都市農業、觀光農業提昇,向文化旅遊創意産業的方向發展。文化産業發展主要原因:一是具有厚重而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爲文化産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擁有一大批具備世界眼光、中國一流的文化人才,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和創意,文化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爲文化産業發展優勢,轉化爲文化生産力,轉化爲推動經濟社會前進的不竭動力。在産業投資方面,投資渠道多樣化,充分發揮國家、集體、民營等方面投資資金,發展荔灣區的旅遊業。

  以廣州2010第十六届亞運會爲契機,整合旅遊文化資源。重點整合資源,既發揮原荔灣西關文化,又合理利用原芳村的土地資源優勢。如在專業市場方面,新荔灣將在原來八大專業市場,即站西鞋業、清平中藥材市場、黄沙水産交易市場、環翠園五金市場、誼園文具玩具精品批發中心、南岸裝飾材料市場、十三行服裝、文化公園的基礎上,加上原芳村的花卉觀賞魚、茶葉,重點打造十大專業市場。新荔灣將突出“一街、兩岸、三路、四園、八區、十場”及玉器街、古玩街、酒吧街等一批特色專業街作爲重點,形成具有明顯優勢的發展格局。在繁榮傳統商業的同時,加快搆築高增值、多層次、廣就業、强帶動的現代服務體系;注重引道促進區内傳統工業向新型都市工業提昇,使都市農業和觀光農業成爲商貿文化旅遊的重要互補。

  新荔灣努力建成嶺南文化特區。荔灣區與芳村區合並後,成爲獨有一河兩岸的新荔灣。旅遊文化與經濟互動發展是荔灣區得天獨厚的優勢。突出“一河兩岸、水秀、花香、茶濃、食美、屋古、曲悠、商旺”的新荔灣形象。把西關建成弘揚嶺南文化的“文化特區”,將傳統文化保護與商貿旅遊結合起來,使歷史文化街區得到了有效保護。既是歷史街區,就要增加參與性和互動性,增設富有歷史韵味的景觀、景點。發揮西關風情和“水秀花香茶濃”的文化特色。

  荔灣區作爲傳統的老城區,有着豐富的版權産業資源,其中的西關“五寶”,即 廣綉、廣彩、牙雕、玉雕、木雕極具廣州的傳統特色,“五寶”之一的廣綉還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荔灣區的信義會館最近也被選中作爲廣州市的版權宣傳基地。

  據説在荔灣湖公園内保留着一段長約400米的故道,1999年相關部門提出了關於“復建荔枝灣故道”的提案,並制訂了以“改善江岸河堤環境,開發水景旅遊景觀”爲主題的規劃方案。然而,市政部門整治荔灣涌計劃已在1998年敲定,並於1999年5月進場施工,把它當做市政工程的污水分流渠加以整治,進行徹底地改造。如此一改造,也徹底改寫了荔枝灣,風光不再、韵味難尋,没有了原來的情韵。這應是今後建設發展過程中值得借鑒的。

  “一江兩岸西關情,水秀花香荔枝紅”,新荔灣以人與自然、文化景觀有機融合的嶺南水鄉特色,貫徹“修舊如舊”、保護整理嶺南旅遊特色原則,將堤岸景觀建設、開發水上休閒旅遊項目與發展創意産業有機結合,打造荔灣區的“水上明珠”。荔灣區將變成一個‘城中有景’、‘景中有城’的西關文化人文風光景區。

  新荔灣區在圍遶實施“中調”戰略,荔灣區將推進編制概念規劃綱要,注重整合“一河兩岸”資源,突出區域發展特色,妥善處理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化城區建設的關係,塑造曆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交融的城區形象。區領道已明確表示:“恩寧路改造地塊内的文物歷史建築一律不拆,全部保留!” 把新荔灣建設成爲"兩個適宜"的現代化文明城區、繁榮興旺的商貿中心區、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旅遊名區和水秀花香的生態城區。只要對突顯廣州特色的旅遊商貿資源加以整合、開發龢利用,打造出富有嶺南文化特色、與秦淮風光媲美的民俗風情旅遊商貿區,加上芳村自然生態的資源整合,更具魅力的新西關將以新面貌迎接廣州2010年“亞運會”。

  (作者分别係廣東省社科院旅遊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所長、研究員)

  參考文獻:

  [1]廣州城建檔案館網。

  [2]鼎言商旅網。

  [3]南京旅遊網中國旅遊網。

  [4]《閒雅嶺南風   悠悠西關情》,《亞太經濟時報》2007年,總第1810期。

  [5]《中國文化産業發展總報告》 2007年7月1日   文化創意産業網 http://cci.cuc.edu.cn。

  (作者:楊荷卿 莊偉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