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週末“王旭明專訪”,標題超嘔



  今天出版的《南方週末》刊登了該報記者采訪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的文章。文章没有鏈接自始至終占多數的“不同聲音”,而只刊王經記者定向誘導的一面之辭,有欠公允。標題引語,更是莫名其妙,臭味冲鼻。

  什麽叫“中國需要成千上萬個王旭明”?内文裏找了半天也不知這話是誰説的。既然不知出自誰口,想必那就是記者本人的心聲吧?這個題應該把“王旭明”三字换成“清官好官”就對了。王的角色,不過就是政府部門的一只高音喇叭、裝潢考究點兒的傳聲筒,只管原音傳放,不能自個兒出聲。做到這點,他就是一個好的新聞發言人。他之所以被同行和公衆扺毁謾駡,源於人民群衆本來就對我國教育現狀的不滿,加上他不會説話、不會傳聲的變本加厲!他自然就成了夾在官民之間的出氣筒和替死鬼了。其實他説的每句話,原則上都應理解爲政府的話,不是他自己的話。王個人哪堪人民群衆如此“深仇大恨”呢?不過,政府的意願,可以被稱職專業的人表達得很圓潤,很策略,很容易接受。也可以被不諳國情的張狂小子肆意發揮,糟蹋擴容,激發民憤。事實上,王的笨話、蠢話、自以爲是的話,進而當作笑話被廣泛流傳的這個“論”、那個“論”,公衆並没有冤枉他。他連新聞發言人最基本的“忠實原意、完整表述、杜絶發揮”都做不到,還狡辯别人曲解他的話。教育部没有追究他給政府臉上抹黑的形象之責已是够寬容了,他還敢欣然受訪侃侃而談?如果説有媒體斷章取義,那一不可能是全體媒體所爲。二,即使斷章取義,移花接木,那爲何公衆專找你王旭明的碴兒,不找其他新聞發言人的話把兒來斷呢?三,如果王的專業語言訓練到位,天衣無縫,有現代先進的電聲設備作保,任你何人,也是不宜篡改歧義的。可見,問題主要出在王自身,偏偏他對自己的定位和無知毫無意識。

  “讓媒體説話,天塌不下來”!連王旭明自己在采訪中也不幸引用了《中國青年報》這篇文章。當事人慢慢都能想通,我們標榜“記録時代進程”的媒體却要凑上去扭轉干坤打抱不平?“中國需要成千上萬個王旭明”,多有感情啊,其意無非是説:像王這樣有個性、有主見,真話直説的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若真是這樣,恐怕就做不成發言人了),在中國實在太少了。真是荒唐可笑!週末果真在現行體制裏挖掘到一個仿照西方政府新聞發言人模式的開拓型人物呢。平時常説,媒體要講求公正,要有自己獨立客觀立場。政府和媒體,本來就被坊間認爲是穿一條褲子,有違新聞客觀真實性。現在更赤膊爲一個屢被大衆輿論鄙棄的公衆人物鳴冤叫屈。不知這一做法對一份有着傳統美譽和堅貞個性的週報將帶來什麽影響?拭目以待。  

  

  (2007年8月2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