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弘揚民俗文化 促進文化旅遊



  民俗是生活於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群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民俗是一個民族的基礎文化。在民俗文化中最能够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精髓,揭示民族文化的真諦,總結民族文化的精華。堅守、保護、弘揚民俗文化,對於我們繼承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促進現代社會的和諧建設,繁榮民族發展的各項事業,有效扺禦外來不良文化的侵入,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民俗文化是歷史的創造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任何民俗文化現象都積澱和熔鑄着該民族千百年來創造的文化狀况,它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物質産品和精神産品的總和。由於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民俗文化既有歷史的傳承性,也具有特定的時代性。民俗文化一般分爲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幾大類别。物質民俗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産生活方式及相關的習俗禮儀;社會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喪嫁娶及人生禮儀等相關内容;精神民俗則以信仰、節日、民間文學和遊藝爲其代表。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娱樂文化、工藝美術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民俗還是發展文化産業的重要源泉。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民俗文化的地方性、多樣性日益受到重視,作爲人類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其地位也越來越突出。

  在一切都不能正常運行的年代,民俗文化全被扣上“落後”、“迷信”、“愚昧”等帽子,被貶損爲封資修毒素。中華民族的民俗傳統的發展被遏制, 大量民俗文化由於没有得到妥善和有效的保護而遭到嚴重破壞甚至毁滅的現象。撥亂反正以後,民俗文化才逐漸恢復並得到發展。近年來民俗文化更是得到很大的重視,有了長足發展。現在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廣東民俗活動開展得最好的時期,廣東民間文化、民俗活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一、大力振興地方民俗文化

  中國是一個民俗文化大國,包括56個民族在内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如何將中國民俗文化合理地保護利用,將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民俗文化和今天仍在民間傳承和發展的現代民俗文化介紹給世界,唤起人們保護民俗文化財富的意識,發掘、收集、整理、保護、研究民俗文化,是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議題之一。

  民俗往往是一個地方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歷史的折射,帶有極强的個性,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個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顯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某些地方特色濃郁的民俗活動,給以精密的包裝就能成爲本地的一個品牌,成爲當地一張響亮的名片。由於民俗文化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打破了昔日的寧静古檏,一批批來自國内外的遊客穿梭往來,許多已經消失的民俗資源被知識分子挖掘出來,策劃、包裝成爲動態性、參與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遊産品。例如不少旅遊者到瀘沽湖體驗女兒國風情,那裏的走婚習俗、摩梭女孩和自然風光是旅遊者向往的審美對象。

  發展廣東民俗文化有深遠的意義:

  1.振興地方民俗民間文化是建設文化大省和諧社會的需要。搶救民間文化,是廣東建設文化大省時代呼唤。民俗文化是延續嶺南文化、構建精神文明、增强文化産業,提高廣東文化競争力,建設和諧廣東的重要因素。

  2.文化作爲經濟發展的深厚底藴和持久動力,起着基礎性的作用。廣東經濟騰飛給民俗民間活動打下堅實基礎。廣東經濟的大翻身,使民俗民間活動獲得新生機。正如國家文化部部長孫家正所説的,“廣東創造了經濟的奇迹,同時也把經濟活動當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我們國家發展所需要的、推動國家進步的思想文化理念呈現給了全國”,“那是一種緊跟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改革開放和創新的精神”。

  3.近年來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熱的興起,更給各地民俗活動增添新動力。2006年,廣東省向國家文化部報送了“佛山剪紙”等78個項目,其中“梅州客家山歌”等29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録。

  4.振興民俗文化給旅遊業輸入了簡檏多彩的文化内涵,爲旅遊業帶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

  二、嶺南民俗添色文化旅遊

  民俗是文化系統中最具傳承性、穩定性的一個層面,也是最爲豐富多彩的部分。自古以來嶺南地區繁衍生息有十幾個多元族群,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嶺南民俗。民俗文化是因爲其與生俱來便有的通俗性和大衆化的特點而珍貴。民俗文化由於具有的文化多樣性、獨特性、差异性,即使是村夫山嫗,亦因此種文化形象具體、通俗易懂而自覺融入其中。有了雅俗共賞的特性,其傳播速度與文化信息覆蓋面則廣闊得多。

  民俗文化旅遊的意義與價值在於體驗异文化情調,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實的生活展現,旅遊者將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體驗一次充滿异域情調的旅遊探險,種種調動情緒的語言激起旅遊者的無限遐想。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异、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經成爲旅遊行爲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内容之一。國内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迹的占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却達567%。民俗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在未來不久將成爲現代旅遊的主流之一;由於地方特色龢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遊資源是旅遊産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資源。能否把握好並利用好這一優勢資源,是提高我國旅遊品位的關鍵所在。

  目前民俗旅遊已和自然風光、名勝古迹旅遊一起,搆成了頗具特色的旅遊三大系列産品。從廣義來講,旅遊實際就是民俗旅遊,民俗和旅遊是文化與生活的複合體。民俗旅遊多采用主題公園、博物館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態旅遊,都首先着眼於文化再生産與市場的邏輯,民俗文化旅遊體現了許多後現代時期文化的特點。

  由於南北文化的融會,中西文化的交流,形成獨特的嶺南民俗文化。廣東香山民俗文化中最能體現也最具審美和開發價值的應是香山的民間文化藝術,包括沙田地區流行的高棠歌、鹹水歌和大罾歌,五桂山區客家山歌和沙溪的鶴歌等。中山鹹水歌是水鄉很有代表性的民間民俗文化。目前,鹹水歌、小欖菊花會等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範圍。2006年6月,婉轉、綿長的中山鹹水歌被成功入選爲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同年10月2日《CCTV——2006中國民族民間歌舞盛典》上,中山大沙田的鹹水歌《對花》作爲廣東省惟一的獲邀節目登上舞臺。“一江秋水一江歌,高棠鹹水匯成河,知音問我有多少,恰似水鄉滿田禾。”當年的滿田禾的歌詞,充分表達了中山文化的休閒特色和中山人享受生活的休閒性格。中山水網交織的沙田地區,以小艇接新娘、唱着“鹹水歌”入洞房等特有的婚俗,已經成爲頗具特色的旅遊項目。“敬一敬、鬥一鬥,恭祝你明年做老豆(爸爸)”……“大妗姐”以傳統結合現代的方式唱出詼諧的婚禮鹹水歌,中山坦洲鎮金鬥灣樂園每天都有這種中山特色的婚嫁習俗給遊客親臨其境的感受。帶活了中山的文化旅遊。

  民俗旅遊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過度開發,不注意保護就會枯竭乃至消失。以科學合理的態度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文化發展是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藴、文化氛圍,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越來越成爲區域競争力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一定要保護好傳統民俗文化,特别是那些瀕臨毁滅的優秀的民俗文化。這樣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才得以延續。只有保護好傳統文化,讓它們更加紅紅火火,才能打好“文化”這張牌。一個民族的傳統無疑與其文化密不可分。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認識傳統;没有了傳統,也就不成其爲民族的文化。

  對於民俗文化有兩個保護的途徑:一是開發它的實用性,二是把它舊有的實用性轉化爲審美性。苑利先生提出,應主要依靠民俗主體的自覺傳承和傳統觀念的維護作用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更好發揮古代民俗文化資源的現代化效應。

  不具備形成旅遊資源開發條件和優勢的民俗文化,是否需要花時間金錢去開發?比如中原地區以前流行嬰幼兒穿着老祖母做的“虎頭鞋”,象徵着一種吉祥。隨着時間的流逝,人們的觀念改變了,不再需要以這種方式來獲取吉祥的含義。而在一定時期内傳統文化思潮的回歸,小孩兒穿“虎頭鞋”或作爲一種藝術品收藏成了一種“時髦”,使得這種傳統民俗藝術形式得以復蘇。而對於跳神延誤人的性命等反科學的民俗,與其説是一種信仰和風俗,倒不如説成是一種愚昧,給人們生活帶來負面影響,應該淘汰。可見,尤其要區分地方民俗民間文化與封建迷信,弘揚健康的民俗文化。

  廣州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交匯,形成了獨特的民俗風情,流傳廣泛的民間故事和傳説,表達了廣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使嶺南這片土地充滿了喜慶和歡樂;獨特的民間工藝,集中反映了嶺南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但絶大多數民俗文化藝術,基本上没有文字和圖譜記載,一個老藝人的故去之日,常常也是一種民間藝術的失傳之時,因此民俗文化藝術的搶救和保護任務非常迫切。搶救和保護不是僅僅讓它進入博物館,更好的保護辦法是讓它在新的歷史時期焕發出生機和活力。

  以廣州較有影響的民俗節慶乞巧節、波羅廟會爲例。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鵲橋”作爲中國四大傳説之一,在民間家喻户曉,並逐步發展成了乞巧節。乞巧節就是嶺南姑娘以“拜七姐”的機會擺上親手製作的精美手工,顯示心靈手巧的本領。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區民間素有農曆七月初七“拜七姐”的習俗,在乞巧習俗沉寂近半個世紀之久後,1998年在天河區的千年古村珠村,有四位古稀老人帶領珠村婦女在村裏小祠堂率先恢復了“擺七娘”,傳承民俗文化,推動了這一傳統節慶在周邊地區的復興和發展。2007年,天河區珠村乞巧文化已經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廣州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人們力圖把天河區珠村打造成“中國乞巧第一村”,還將舉辦全國性的乞巧文化研討會,讓廣州乞巧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波羅廟會由來已久,相傳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是海神誕日,十三日是正誕,俗稱波羅誕。波羅廟即是原來的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海外交通貿易史上的一個重要遺址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此廟始建於隋朝開皇年間(581-601),原供奉南海水神洪聖廣利大王和南來兼司水職的火神祝融。傳説某年有波羅國船隊經過南海神廟,貢使達奚司空上岸參拜,躭誤了上船時辰,他每日眺望船隊返航接他回故鄉,整整望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後化爲石人。村民們爲他塑了一尊像(舉左手於額前作遥望大海狀,俗稱“番鬼望波羅”)供在廟裏,尊他爲波羅神。1962年,波羅廟被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定爲文物保護單位。波羅廟會至今每年都要舉行。2005年3月18日在南海神廟舉辦了首届“廣州‘波羅誕’民俗文化節”。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跨地域、跨民族、跨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行爲將越來越多,對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民俗的瞭解,在一定程度上將成爲經濟活動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民俗學在這個領域内的研究將會對經濟活動産生重大影響,對經濟的發展帶來直接效益。

  四、嶺南的民俗與神仙文化

  精神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神仙文化是精神民俗這個類别中的一個分支。神仙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人類蒙昧階段就有神的傳説,如開天辟地的女媧娘娘,便是中國人很崇拜的神。

  神仙文化是我國古人給予精神支持的信仰。有專家認爲:中國是個農業國家,數千年來,人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他們希望在物質生活上豐富寬裕,精神上能擺脱自然力的威脅和社會力的壓迫,人性得到舒展。神話仙話所叙説的仙山仙島,雖然虚無於世俗世界之外,但與人們祈盼的至善至美的環境是一致的。“飲則玉醴金漿,食則翠芝朱英,居則瑶堂瑰室,行則逍遥太清”(《十洲記》)。神仙説讓人相信,神仙可以超越人的生理極限,長生不死;甚至現實世界與仙界也可以互通往來,仙界不在天上,而是略高於‘人間’的山上,誰都可以到那裏樂一樂。這種觀念符合中國人的現世享樂的意境。農學冠先生認爲:遠古人類在勞動中思維有了發展,神靈觀念、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開始形成,並極力把這些觀念轉變爲幻想(簡單的類比)去認識自然,解釋自然,把握日月運行、寒來暑往、水旱灾害等現象的奥秘,以擺脱自然力對人的奴役,於是“他們用人格化的方法來同化自然力。正是這種人格化的欲望,到處創造許多神”。這些帶有濃重主觀臆想性的“神”,在該群體中世代相傳,左右着他們的思想感情。如龍、鳳、熊、犬……都曾被華夏民族及周邊民族視爲“神”而崇拜它。

  在嶺南民俗中民衆普遍供奉的神仙有天後或媽祖、觀音、關帝等。在嶺南,關帝廟爲僅次於天後、龍母的三大寺廟之一,在嶺南重商文化氛圍中,民衆對這個武聖人的神進行了“文化重構”,注入嶺南獨特的“向財重商”的文化因素,使它的神格由忠義神轉變爲財神。在珠三角一帶的商家店鋪幾乎家家都供奉關公,這種財神信仰甚至使千百年來中國百姓生活中的忠勇神關羽改變成爲現代社會財星。

  天後和龍母是嶺南供奉的2位女神,天後是海神,龍母是河神。嶺南水網發達,海岸綫長,人常與水打交道,最需要海神、河神保佑。海神與河神都是出身於普通家庭的女兒,她們爲民衆消灾保平安而被供爲神靈。因爲古代生産力落後,西江流域自然環境非常惡劣,官害嚴重,人們害怕水旱害,渴望風調雨順,安居樂業。龍母豢龍的傳説傳開以後,人們寄託龍母,把龍母當作水域的“保護神”,祈禱龍母“降妖”。由龍母崇拜促進和發展的民俗旅遊搆成了一種龍母文化,爲德慶旅遊業創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媽祖林默娘終生行善濟人,她熟諳水性,常渡海救助遇險船工和漁民;還能觀察風雲變化,預測天氣,告訴船户可否出航,保護漁舟、商船的安全,被人們尊稱爲神女。我國沿海各地都有媽祖廟,例如澳門的媽閣廟已有500多年曆史,《澳門紀略》載:“相傳明萬曆時,閩賈巨舶被 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祠祀天妃……”。現在是游澳門的主要景點,到媽閣廟祈求發財平安。

  五、擦亮廣州人的城市名片

  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内在價值爲依據, 以行、吃、住、游、購、娱等要素爲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係爲基礎, 在旅遊活動過程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旅遊文化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産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是旅遊經濟的一個分支。民俗文化是發展旅遊文化的重要載體。

  廣州對民俗文化的學術研究較早。1928年成立了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民俗學會,並創辦《民俗週刊》,出版了一批民俗學調查與研究著作,在學術界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俗文化藝術的搶救和保護,各級文化部門在保護和弘揚民俗文化藝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到目前爲止,我市有2個“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29個“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有2位“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名列全省首位。

  嶺南文化主要包括:香山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包公文化、華僑文化、飲食文化等等。有嶺南三秀之稱的“粤劇、廣東音樂、嶺南畫派”,廣州的民俗文化從“三雕(牙雕、玉雕、木雕)一綉(廣綉)一彩(廣彩)”到竹雕、蚌殻雕、欖雕、玻璃畫等,都是具有廣州特色的民俗文化項目。

  廣州南海神廟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南海神廟的廟會在每年農曆2月11日至13日舉行,也叫菠羅誕,參觀遊覽人數達數十萬,是獨具特色的廣州民間傳統節慶活動、最大的民間廟會,有着千年的歷史傳統。廣州市文化局與黄埔區人民政府聯合定於3月18日至22日在黄埔南海神廟舉辦“首届廣州民俗文化藝術節暨黄埔‘波羅誕’千年廟會”。廣州俗語説: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波羅誕”是廣州目前最大的一個民間廟會,是群衆自發形成的。海神的“证日”和“正誕”,也就是人們爲南海神舉行的祝壽活動。在廟會期間有很多種活動,一個是包粽子,其時雖然不是端午節,但村民已在包粽子了,這是一個特色。另外就是包“生菜包”,做了以後相互贈送親友品嚐。第三個是做“波羅鷄”,民間流傳的工藝,鷄毛是粘上去的,據説10萬只中有1只會像真鷄一樣在清晨啼叫,誰買到了,就會榮華富貴,長命百歲。舉行“波羅誕”的南海神廟已經入選廣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而以神廟爲載體的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工作也已經開始。

  2005年3月18日,廣州舉辦了首届廣州民俗文化節,向觀衆展現千年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龍舟説唱,鷄公欖、粤劇、廣東音樂、民間曲藝、鹹水歌以及“三雕一彩一綉”,也都在此次民俗文化藝術節上隆重登場。此後,每年一届廣州民俗文化節,内容除了民俗文化藝術表演,還有文化藝術展覽、動漫展示、旅遊商貿、文化研討等活動。廣州認識到了文化在城市競争力中的關鍵作用,提出文化立市的思想,廣州市委要把“廣州民俗文化藝術節”打造成爲我市的一個重要文化旅遊品牌,要以文化旅遊帶動整個廣州旅遊業的迅速發展。

  (楊荷卿,係廣東省社科院旅遊研究所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