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良溪溯源


  水自山坳出,潺潺然繞村流動。良溪水嫩緑,是先前水草多的緣故?我入良溪村時,聽泉聲來自草叢灌木林,帶來碎亂的蟬鳴,把山野的曲子譜滿石路。灌木林青翠碧緑,染透四周。

  泉從何處竄出?溪自哪兒生成?良溪之源何在?問護城水,水語塞無言;問入巷泉,泉迹漸遠無影;問古紅棉,棉蕾自封未放;問古村墻,墻根早斷未續……我堅信良溪有源,源遠水流長,中流水自清。

  史載宋朝有一位名叫羅貴的人,原名以達,字號天爵、琴軒,南雄府學廪生,誥封中憲大夫,贈吏部尚書。當時,羅貴住南雄府保昌縣牛田坊沙水村珠璣裏。爲避國亂家難,羅貴毅然率58村97家,於宋紹興元年正月16日起程,爬山涉水,結竹排順水漂流,耗時兩個月,於3月16日到達岡州蓢底,即現在的新會良溪。這是宋朝時流民往南遷徙的一支隊伍,是遷徙潮中的一條溪流。作爲良溪始祖的羅貴,是遷徙隊伍中的頭人。他具有開拓意識和創新精神,懂天時,抓地利,重人和。遷徙,以變應變,以動制静,以闖代守,這是中華民族善變求新的優良傳統和堅忍的民族精神。遷徙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潮中是一支江流,在歷史上激起了美麗的浪花。良溪之源源於遷徙文化之浩瀚,源於敢冒險,善開拓,重創新的偉大的變革精神。

  請看他們遷徙前的誓言:“吾等五十八村,居民億萬之衆,而予等獨借公之恩,得賴逃生,何以相報?异日倘獲公之福,得沃壤之土地,分居安插之後,各姓子孫富貧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貧者同堂共饗,各沾貴公之澤,萬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無相害也。”數十村莊的异姓發出同一心聲,是團結和諧之聲,感天地泣鬼神之聲。

  龐大的遷徙隊伍因有和諧之音而步調一致,形成排山倒海之勢。可見良溪之源也源於團結和諧之風。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是繁衍不息、不斷壯大的保证。棠下羅氏大宗祠長聯記載這段光輝史實:發迹珠璣,首領馮、黄、陳、麥、陸諸姓九十七人,歷險濟艱嘗獨任;開基蓢底,分居廣、肇、惠、韶、潮各郡萬千百世,支流别派盡同源。各姓間如此團結友愛,是姓氏文化中的亮點,是我們應引以爲豪的。

  請看村裏的堅石基、青磚墻和古色瓦所顯出的建築的浩氣、闊氣;門額、屏風和桁樑的精美雕刻所透出的古氣、秀氣;檐下的灰塑、磚雕和水墨畫所現出的靈氣、生氣;雕樓、護村墻和護村河露出的鋭氣、勇氣;大宗祠、韞石堂和聽濤别墅亮出的正氣、貴氣,真是一氣呵成,氣貫江流。可知良溪之源更源於先人的智慧和勤勞,他們對生命和生活的真諦理解得何等深呵!紅砂石浮刻的“聖旨”、條石浮刻的“節孝流芳”以及“觀化”、“洗硯池,竹坡”等石刻,揚出了王氣、文氣。

  《荀子·君道》雲:“官人守數,君子養源,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高祖沛四水亭碑銘》曰:“列土封功,炎火之德,彌光以明,源清流潔,本盛末榮。”良溪之源清清,其流何其潔也。良溪之源深深,其流何其長也。自羅貴開基以來,人才輩涌。宋代羅貴的孫子寶珍,中年入道,44歲在順德建玄觀修道,法名務光,號仙翁,活到130歲,對宗教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羅貴的另一位孫子寶琳,少年入釋,建寶琳寺,係現在順德寶琳寺前身。此外,道光六年進士翰林“粤東四家”之一的羅天池,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解元羅芳,武德騎尉四川衛守武舉羅始麟,近代畫家羅卓及原國民黨中央委員羅光海等等均出自良溪。又因良溪源深,其流長遠,在海外的子孫也很有作爲。新加坡開埠之初,雄踞中街“七家頭”羅奇生是羅貴的第23代孫。他於1841年在新加坡創業,擁有商號100多間。據説他的致和廣種園,火車行駛一個多小時才能走出其範圍。從良溪出去的居珠江三角洲的各姓子孫,總數達2000多萬人,加上港澳臺及海外的各姓後裔共有4000多萬人。沿護村河走不多遠見河淤塞數段,水止,波不興。又見不遠有大塘,波静,水不清。爬護村墻,墻秃着,有斷垣,林木掩映,所剩無幾。及至回到村裏才聽溪泉叮噹誘蟬嘩然,便猛然覺良溪之源尤在。良溪源時近時遠,時現時隱,時清晰時模糊。我溯良溪源,深感此源已入心胸,潤我心肺,滌我靈魂,拭我雙眼,使我清楚地看到我中華民族精神之源多麽清澈透明,深遠無限!

  (作者:洪三泰,廣東省作家協會一級作家、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