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後珠璣巷”神秘面紗待揭——《南方日報》2007年11月6日報導



  “後珠璣巷”神秘面紗待揭  

  良溪村位於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北面,是一個開基久遠、歷史文化内涵非常豐富而且至今保護較爲完好的古村落。蓬江區計劃將良溪村申報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古村落”,並開展有關良溪村“後珠璣巷文化”系列活動。

  據考,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由於南雄珠璣巷起禍事,爲了百姓免遭無辜殺戮,南遷領袖人物羅貴帶領36姓共97户人家,水陸並進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珠三角地區等地。羅貴最後選擇了在江門棠下鎮良溪村安家落户,其子孫後又在珠三角以及其他地區甚至海外繁衍。200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專家組在對良溪的實地考察過程中發現並初步認定:良溪村是南雄珠璣巷族群南遷的終點,是中原文化、嶺南文化與海外華人文化交流的中轉站,可以稱之爲“後珠璣巷”,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非常重大,值得進一步挖掘。

  “五邑地區乃至珠三角地區的羅姓人幾乎都是從這裏出去的,清明時節,羅姓後裔都會帶着酒水來村北面羅貴的墳前祭拜,這算是村裏一年中最熱鬧的事情。”在良溪村的“羅氏大宗祠”裏,幾位老輩介紹説,良溪本是低窪的沼澤地,長滿水草,新會人稱爲蓢草,因而得蓢底之名。羅貴等到來後,挖掘小河,疏通濕地排水,蓢草逐漸消失,遺下肥沃的田地、池塘和溪水,養育一方人,遂改稱良溪。

  “羅氏大宗祠”建於康熙46年(1707年),供奉羅貴爲始祖,見证了良溪久遠歷史的,還有村後一山坡上的羅貴祖墓。左上右落的兩條水泥臺階路通往墓地,站在墓前,山下的村莊和開闊的田野可以一覽無遺。視野不可及處,是羅貴這一大批帶來中原地區先進耕作技術和文化的移民爲珠江三角洲開發作出的巨大貢獻。專家根據資料推算,羅貴的後人在珠三角繁衍的約有2000多萬人,如果加上移居港澳臺以及海外的後裔,總數大約有4000萬人。

  良溪自羅貴開基後,人才輩出。宋代有羅貴之孫寶珍,中年入道,44歲在順德建玄觀修道,法名務光,號仙翁,活到130歲;孫寶琳,少年入釋,後建寶琳寺,爲目前順德寶林寺前身,曾有詩雲:智慧有燈何日照,菩提無樹幾時栽。此外,清代道光六年進士翰林“粤東四家”之一的羅天池、道光十五年乙未恩科解元羅芳、武德騎尉四川衛守武舉羅始麟、近代畫家羅卓及現代原國民黨中央委員羅光海……皆出自良溪村。科舉時代,全村曾有100多人考取功名。

  今天上午和明天上午,良溪——“後珠璣巷”學術論壇將分别在廣州迎賓館和江門逸豪酒店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將座談總結研討實地考察成果,記者將帶回第一手采訪,敬請留意。   

  縱深——處處古迹令人稱奇  

  近日,記者探訪良溪村試圖探求古村的神秘,發現村中不少古迹保存良好。

  和諧古村落 

  良溪村背山面水,玉帶般的河涌環繞大半個村子,巨大繁茂的古榕、高挺的紅棉深深扎根在村口的池塘邊上。村中有不少半截石脚、半截青磚建成的古民居,門額的磚雕、灰塑十分精緻,山墻邊描草龍,屋樑下盡是水墨繪畫。村中的巷道全用青石條鋪砌,排污水渠也用石條整齊地蓋着;村中的主道旁至今保留着一些木板搭拼的古商鋪,良溪村的山、水、樹木、建築與古民居環境的組合,展現古村落人與自然協調和諧生態。

  走到良溪村南面,記者見到建於民國初期的鎮南樓,碉樓用水泥磚石砌成,呈圓柱形,高約6米,還有它的“孿生兄弟”——鎮東樓在良溪村東面,共同保衛着良溪村。這些飽受遷移之痛的中原人後代爲了防範外來的騷擾,曾經使用了很多種護村技巧,工程最浩大的要數村後半山腰連綿不斷隨山形而建的護村墻。村中專門派人分守入村口和護村墻,使得村中建築幾百年來幾乎没受過破壞,古民居建築群依然較完整。

  韞石堂 

  走進良溪村最富麗堂皇的私人住宅,保存完好的清末建築——韞石堂,其豪華與精細令人驚嘆。屋子的結構是傳統的嶺南民居風格,占地面積750平方米的韞石堂樓上樓下共十幾間房,分男廳女廳,36個房門,滿屋都用木雕裝飾,包括屏風、窗欞及神臺等等,中央大廳的屏風及左右房門都鑲着由紅、橙、黄、緑、藍5種顔色拼成的五彩透光的玻璃。守屋的人説,屋主是清代一名旅新加坡商人,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在建造房子的時候,專門請人到南韓購買這種上乘的彩花玻璃。仔細觀察發現,暗處的屏風、窗欞、天花板和神閣上的花、果、蟲、鳥等飾件一直發出耀眼的光,原來,屋子裏的飾件都由金箔片鑲成,過去了100多年依然光芒四射。

  走出韞石堂,我們拐進附近一間灰色的老屋,殘磚破瓦掉了一地,雜草也順着長滿青苔的石縫滿滿地長着,很難猜出,主人曾是追隨孫中山的幕僚——畫家羅卓。村裏的人都知道,羅卓中學没有畢業,但是當過大學的教授。他不愛説話,但是畫的畫很靚。

  記者瞭解到,羅卓是近代廣東國畫研究會的中堅畫家,因爲羅卓的皮膚很黑,人長得憨厚,所以村里人給他取了外號“黑面卓”。羅卓爲了實現成爲一名畫家的理想,很小就告别家鄉獨自去闖盪,至今,他勤奮好學的可貴精神仍爲村民們所津津樂道。

  貞節牌坊 

  最讓記者驚奇的是,村中有一塊貞節牌坊。牌坊建在良中一條通往良東村的小巷旁,高約4米多,寬3米多,中間有小拱門,寬1米,高2米,始建於清干隆元年(1736年),距今已有270年之久,具體出處尚待考究。牌坊由紅砂石及青磚砌成,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正、背面中央最高處有竪寫的紅砂石浮刻“聖旨”、“恩榮”四字,每兩字下,横卧的條石上浮刻有“節孝流芳”四字作爲横批,左右兩邊分别刻有“干隆元年丙辰冬吉日立”和“旌表節婦羅門吴氏”作爲上下款;另外,牌坊“恩榮”的左右兩邊還陰刻着“端”“南”兩字,頂部均是用蜆殻灰浮雕的整齊的花邊,整個牌坊,少施彩粉,通體乾净。

  樑真君墓 

  良溪村裏最富神奇色彩的當屬樑真君了。村裏的老輩説,這個山東人是風水佬,追龍(風水中尋找龍脈之意)來到良溪,定居村裏後教書行醫,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是他的祭日,很多人來拜祭,包括很多祈求子女讀書取得好成績的誠心父母。在村裏爲拜祭他而建的墓旁,是他的石棺,是用海邊的鴨屎石做的,讓人稱奇的是,墓兩邊蒼老的古樹朝着中間的古墓生長,仿佛有庇蔭之意。

  (作者:興樂,南方日報社記者。)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