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良溪古村傳承着“珠璣巷文化”——《江門日報》2007年11月7日報導


  昨日,籌備已久的“良溪——後珠璣巷”學術論壇在廣東迎賓館開幕。此次論壇爲期兩天,在廣州和江門兩地設有會場。來自上海、北京、香港、澳門、武漢和我省歷史學、華僑華人研究所、社會科學、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學者聚集一堂,對江門棠下鎮良溪古村的文化現象進行探討。

  此次學術論壇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江門市委宣傳部、珠江文化研究會和蓬江區委宣傳部聯合舉辦。會上,南雄珠璣巷代表與良溪“後珠璣巷”代表,交换友誼關係的禮品並建立合作關係。南雄市駐廣州辦事處主任黄儉明代表南雄珠璣巷後裔聯誼會會長黎子流致賀詞。

  學術論壇上,學者們從歷史學、地理學、華僑史學、社會學、珠江文化等不同角度探討和論证了良溪是“後珠璣巷”的觀點。

  黄偉宗:前後珠璣巷搆成“珠璣巷文化”

  許多海外華僑華人都稱自己是南雄珠璣巷的後裔,而南雄珠璣巷的地理位置在粤北地區,離出海口較遠,這些海外華人華僑的祖先們是從南雄珠璣巷南遷時直赴海外,還是在南遷珠江三角洲後,像田徑運動的三級跳遠那樣,經兩度遷移纔到海外?

  我從羅氏後人族譜、歷史資料、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曾昭璇的研究以及多次在國内外考察得出答案:南雄珠璣人南遷,原來是經在良溪立足、發展一段時期後,才遷往海外的。爲良溪作出“後珠璣巷”的定位,是合適的。

  良溪冠以“後珠璣巷”的稱謂,那麽,南雄珠璣巷可稱爲“前珠璣巷”。如何表述兩者的區别和有機聯繫?從歷史上説,前珠璣巷人的南遷歷史,可謂一部史詩的上卷,而“後珠璣巷”人再南遷海外的篇章,當謂下卷。從文化上説,如果説前珠璣巷人的南遷,意味着中原文化南移,與嶺南文化結合併融合;那麽,“後珠璣巷”人再南遷海外,則是將中原與嶺南融合的文化,又與海外各國文化結合,既將中華文化輸出,又將海外文化引入,從而在相關國形成海外華人華僑文化,在國内又明顯地形成僑鄉文化。從水文化理論上説,前珠璣巷起到將黄河文化、長江文化與珠江文化對接的作用,“後珠璣巷”則有將中華江河文化、尤其是珠江文化與海洋文化交流融合的功績,對珠江文化具有江海一體及海洋性特强的特性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從學術上説,前後珠璣巷是各有特色而又密切關聯的整體,是一曲交響樂的兩部樂章,兩者同屬並共同搆成一種文化現象,即“珠璣巷文化”。

  我認爲,前後珠璣巷應該加强合作。江門市應成立良溪“後珠璣巷”人海内外聯誼會,並與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聯誼會建立密切關係,合作開發珠璣巷文化;南雄珠璣巷與良溪珠璣巷建立兄弟合作關係,携手發展海内外聯誼和尋根文化旅遊。

  司徒尚紀:僑鄉人遷居海外是歷史回歸

  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年羅貴等舉家從南雄珠璣巷集體南遷珠江三角洲,而當今他們的徒子徒孫又以家庭移民形式遷居海外,當是一種歷史的回歸。

  1986年的統計表明,良溪村當地有1719人,另有東南亞華僑785人,港澳同胞1648人,後兩者人口爲當地人口1.4倍,顯然,良溪也是羅氏後人外遷的一個基地和中轉站。從這個意義上説,良溪雖小,仍不失爲繼南雄珠璣巷之後一個移民轉移中心,被譽爲“後珠璣巷”,這不無道理。

  據1986年地名普查,江門五邑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建村的有113個村,其中江門市區4個、新會41個、臺山4個、開平22個、恩平1個、鶴山41個。遷建時間絶大部分在南宋咸淳年間,個别在德佑年間。當然這僅是指開村時間,實際上,以後各朝都有遷民陸續從其他地區遷來,也不限於南雄珠璣巷。珠璣巷只不過是一個遷民地域符號而已。

  “後珠璣巷”遷民,除了移居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區以外,主要遷移海外和港澳地區,他們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效應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對僑鄉,帶來巨大僑匯收入,中西合璧式生活,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等,形成僑鄉地域特色,這是廣東省情最有特點一部分;二是這些遷民不僅爲僑居地開發作出重大貢獻,美洲、東南亞、澳洲開發,既留下他們的深刻印記,也傳播了中華文化,特别是嶺南文化在中華文化與海外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對中國走向世界,推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實現當代經濟全球化和空間一體化功不可没。

  葛劍雄:前後珠璣巷移民史實不必拘泥對應關係

  嶺南的開發和嶺南文化的形成雖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歷史時期,但珠璣巷移民具有重要的决定性的意義。

  珠璣巷是嶺南移民的源頭,但真正意義上的區域開發和文化傳播,還需要更多的中轉站,良溪就是迄今爲止所發現的最重要的一處。對此後影響最大的開發,就是依靠這些由源頭到中轉站,再分散到各地的移民群體完成的。華夏文明的傳播,也是依靠這些移民實施的。在此過程中,南下移民成功地與土著人口相融合,他們所傳播的華夏文化與土著文化成功地結合,形成新的本土文化。

  要正確理解珠璣巷與後珠璣巷移民的史實,要區分文化認同、血緣認同與歷史事實的關係,不必拘泥於具體的對應關係。正確處理土著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既充分肯定南來主流文化的作用,但也應重視本土長期傳承的文化,包括近代海外文化的影響。良溪成爲重要的移民中轉站,並不排斥其他中轉站。這樣的中轉站的廣泛存在,正是珠璣巷移民偉大意義的表現,也是後珠璣巷移民具有廣泛基礎的證實。

  曾祥委:珠璣巷隱藏着廣府人來源秘密

  在珠江三角洲的廣府族群中,廣泛流傳着珠璣巷移民的故事,其中羅貴等97人避禍南遷的故事最爲著名。

  從故事的文本和流傳來看,以下各點是比較明顯的:

  一是故事集中在原廣州府七縣的廣府人中流傳。二是傳説廣泛——自稱來自南雄珠璣巷的,據曾昭璇先生統計,多達144姓。三是故事的主人翁采取集體行動的方式,而且取得珠三角廣府族群集體認同。四是异文很多,36姓97人的名單也互有出入。五是故事的流傳顯然有很長的歷史——變异,是長期流傳的證據。六是其中一些族姓如趙、冼、馮、吕、麥、張、陳等,均爲嶺南著名姓氏,久居嶺南,其作僞的證據相當明顯。七是一些宗族,如霍氏,在編寫族譜時在種種傳説中有所選擇,迹象也是明顯的。第八,很顯然,珠璣巷移民故事,背景是一群人爲了隱没原來的身份采取的集體行動。

  我認爲,有一種更好的解釋:宋末廣州府地區人民踴躍勤王,戰敗入元以後,他們需要避禍,需要隱瞞身份!

  自稱珠璣巷移民最多的地區,恰好是宋末勤王最踴躍的地區;崖山在古岡州,古岡州正好是珠璣巷遷徙故事中移民的到達地。宋末行朝在廣州府沿海二年多,珠江三角洲人民踴躍勤王,英勇抗敵,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宋亡之後,他們面臨元兵報復的危險,同時首先要應付入元以後的編户齊民,有必要隱没身份,珠璣巷移民的故事就成爲必要。筆者認爲,所謂“羅貴等97人集體南遷”的故事,很可能是一支小部隊,在失敗後集體匿藏時,爲了應付入元以後的編户齊民而編造的身份故事。在經過長期的口傳之後,他們的後人在明清時代編族譜時,這個故事被文字記載下來。

  必須肯定,有大量的移民從珠璣巷遷移到珠江三角洲;但是也必須指出,有許多自稱珠璣巷移民的族姓未必像他們自稱的那樣,來自珠璣巷。一些人因爲種種原因,需要隱瞞身份,而地處交通要道、兵家必經之地的珠璣巷,每逢戰亂必定一掃而空的珠璣巷,正好爲他們提供了無可稽查的掩護,這就是珠江三角洲廣府人來源地集體記憶的秘密!

  (作者:馮瑶君、王亞方,江門日報社記者;區志勤,江門日報通訊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