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西江和南江



  西江是中國南方的一條大河。

  西江古代稱爲鬱水,上游又稱豚水,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山海經》已有鬱水、豚水之名。《漢書·地理志》説:“鬱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裏。”可見今日的西江古代稱鬱水。

  鬱水並不等於今天的鬱江。

  南北朝樑朝時期,《樑書·地理志》叙述廣州(當時廣州轄區範圍相當於今天的珠三角和肇慶、雲浮、陽江、茂名數市和廣西的蒼梧、玉林兩市)時説:“有西南二江,川源深遠。” 其所指西江與今天的西江同,這説明西江的名稱在樑朝已出現。唐代《元和郡縣圖志》卷三十四叙述端州端溪(今德慶)縣時説“西江水,經東南”。這可見西江之名在樑代至唐代間已確有無疑。

  西江又名牂牁江,或作牂柯江。漢代《史記·西南夷列傳》説:“夜郎者,臨牂牁江,江廣百餘步,足以行船。”《史記·南越列傳》説: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滅南越,“發夜郎兵下牂牁江,咸會番禺”。

  與今鬱南縣城隔西江有錦石山,當地人稱之爲華表石,因漢代使臣陸賈經過此山,因而明清時代的詩人以《錦石山懷古》之類爲題的詩不少。這些詩把西江指作牂牁江,如樑首齡詩:“雲開華表巢歸鶴,日落荒祠有暮鴉。終古牂牁西下水,淙淙流澤到天涯。”林之枚詩:“華表千山繞,牂牁一水長。”王國賓詩:“霸氣消殘石逕荒,牂牁山色白蒼蒼,東風步障空荒草,春日樓船下夕陽。……”

  西江全長2129公里,流域面積約爲35萬平方公里,流佈兩廣。

  西江上源南盤江出雲南省馬雄山,在黔桂邊境和北盤江匯合稱紅水河,東南流到象州縣石龍附近納柳江後稱黔江,到桂平市納鬱江後稱潯江,到梧州納桂江(又名撫河),入廣東省境稱西江,納入賀江、南江、新興江,經過肇慶羚羊峽,在三水市思賢滘同北江相通,匯入珠江三角洲,經虎門、蕉門、洪奇門、横門、磨刀門、鷄啼門、虎跳門及崖門等八大口門匯入南海,搆成珠江獨特的“三江匯集,八口分流”的水系特徵。三水以下水流分散,主流由磨刀門入海。

  我們在古今文獻中看西江,它在書面上的表述可以有三種不同的範圍:一是指整個西江水系,一是指主流,一是指潯江與桂江匯合以後的江流。因此,如果談到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時,其上游和中游的範圍就往往不很確切。

  西江流域内多爲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945%,平原面積小而分散,僅占55%。總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爲平均海拔1000-2000米的雲貴高原,在雲貴高原以東是海拔在500米左右的兩廣丘陵,廣西以及雲貴高原東部廣泛分佈着石灰岩,以雲南的石林和桂林的山水最爲典型,珠江下游的冲積平原是著名的珠江三角洲。

  西江流域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綫横貫珠江流域的中部,屬於濕熱多雨的熱帶、亞熱帶氣候,氣候温和多雨。四季的特點是:春季陰雨連綿,雨日特多;夏季高温濕熱,暴雨集中;秋季臺風入侵頻繁;冬季很少嚴寒,雨量稀少。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温度在攝氏14-22度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毫米。

  西江從廣西梧州納桂江而流入廣東,經過封開縣納賀江而進入鬱南,在鬱南納南江而東去。流經鬱南的西江有60公里。從桂江到南江這一段長約85公里的地方,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曾是重要的戰略要地,這一段在鬱南占了50多公里。

  從鬱南縣城到南江口這一段,又名爲錦江,因西江岸邊有座高聳突兀的錦石山而得名。錦石山的得名與漢代重臣陸賈和南越王趙佗有關。錦石山的對岸爲鬱南縣羅旁,羅旁在明代赫赫有名,《明史》屢屢提到此地。

  南江發源於信宜,流到南江口而注入西江,長201公里,其中在鬱南縣境内有112公里,在羅定、信宜兩縣(市)境内共有89公里。

  《樑書》説的“西南二江”之句所指的南江,有三種説法:一是認爲指今天的南江,如司徒尚紀在《嶺南文化》一書中持此説。一是《方輿紀要》卷一百在《西江》一節中論述,認爲“西江實兼南江之名”。該書作者大概對《樑書·地理志》記述無法作出解釋,故有此説法。三是《廣東少數民族關係史》一書中説是鑒江。

  考查當地的交通歷史,直到20世紀中葉,鑒江流域信宜、高州一帶的人如果要往廣州,必須經過鑒江沿公路到羅定,乘船或乘車到達南江口,再轉乘西江的航船。鑒江和南江在歷史上是粤西地域南部溝通廣州或中原的交通要道。南齊時的南江應是特指今南江較爲合理,如是泛指,也應指今南江和鑒江等河流。

  清代學者將南江列爲廣東“四江”之一。範端昂在《粤中見聞録》中説:“西江水源最長,北江次之,東江又次之,南江獨短。”因南江匯入西江,北江有思賢滘同西江相通,因而屈大均在《廣東新語·水語》中,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雙江總作西”的説法。他們並不因南江匯入西江而把它排除在“四江”中並列的位置。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