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風景區



  風景區包括原生狀態和經過人工營建兩類。

  原生狀態的風景,在天有日月星辰、雲霧晴雨、風雪彩虹,在地有江河溪澗、大海湖泊、高山原野、森林岩洞、花鳥蟲魚,天上地下各種原素的組合會産生出千姿百態的自然美景。兩晋南北朝時期由於詩人和畫家對自然風景的關注,出現山水詩、山水畫,加强人們對自然的審美觀念,培養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後世的園林造型設計也産生深刻的影響。近年,由於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加快,促進各地城市化的建設,自然狀態的山水景觀逐漸縮小,城市人對自然美景向往的心情就更强烈。

  在城鄉建設中也會産生新的風景區,它或在美好的自然風景的基礎上再來錦上添花,或純粹是人力創造,巧奪天工。隨着時代的進展,這些亮麗的風景綫將會不斷涌現。

  南江流域有優美的山河,有移山改河的建設,原生狀態的和建設形成的景觀歷來不少。有的景觀,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或將成爲歷史陳迹。對於現在尚存在的,需要我們認真加以保護。

  這一節,我們介紹歷史上和當代中一些值得稱道的景點。

  奇特的地貌

  鬱南的地層在寒武紀與集成紀之間的地殻運動,使粤西雲開大山一帶的下中奥陶統類復理石碎屑岩建造呈微不整合覆蓋於寒武係頁岩,硅質岩建造和復理石建造之上。雲開大山兩側東至新興、西到博白的岩層結構,都與鬱南地層的變動有關。1965年地質學家莫柱孫依據這些地層狀况而把它命名爲“鬱南運動”。《廣東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出版)就有“鬱南運動”的條目來記述這一地質特點。

  地殻變動使南江岸畔留下海底化石遺迹,提供我們研究當地古代的環境。化石文化成爲研究南江最古老文化的一個課題。

  南江河畔的連灘鎮與歷洞鎮交界之處,有個大山冲名爲大石頂水坑。坑内有些石頭,像印上符號,有的似蚊香一樣盤旋,有的是一條直綫。這是海底化石,有螺形筆石、叉筆石、羽筆石、栅筆石四種,屬腔腸動物水蛭水母類,是古生代奥陶紀時代的一種低等的脊椎動物的化石。這些化石距今約4億多年,在地質學上很有名氣。

  據地質學家考證,這種低等動物在自然界早已絶迹,這化石對研究遠古時代的生物很有價值。

  此地遠古之時是海底,後來地殻變遷才隆起爲陸地,成瞭高山。滄海桑田,於此可見。

  遠古地層變動使南江一帶形成有高山、大河、溪澗、岩洞、奇石、森林、奇花异草、珍禽瑞嘼衆多獨特的自然景觀,有國家的自然保護區。

  鬱南縣是廣東省唯一的林業站示範縣,全縣山林鬱鬱葱葱,現有林業用地面積1335萬公頃,有林面積1176萬公頃,林木蓄積量410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02%,林木年生長量保持在16萬立方米,每年按計劃可開採55萬立方米,發揮了林業的經濟效益。砍伐後及時補種,發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功能。2006年,被國家緑委授予“全國緑化模範縣”稱號。自然風景區有同樂大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大王山森林公園。

  西寧八景、都城八景、連灘八景

  在古代,人們爲了概括當地的鐘靈毓秀,往往以八景名之。

  鬱南至少有當時縣城(建城)、都城、連灘三處地方曾列有八景。

  西寧八景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康熙  年出版的趙震陽主編《西寧縣誌》,八景名爲華表江聲、文昌蘿月、玉枕鬆風、龍井疏鐘、文峰聳漢、武岫晴煙、甘泉天濬、龍岩雙鯉。該書表明還有新六景:龍池秋月、丹鼎朝霞、虹橋煙靄、錦石波清、雲窩落梵、鬆閣飛濤。

  華表江聲:在西江邊,羅庚石之旁,凝望對江華表石,細聽風吹江浪。

  文昌蘿月:在建城鎮文昌橋。

  玉枕鬆風:在建城鎮玉枕山,聽松濤。

  龍井疏鐘:在建城鎮龍井寺,幽静之中聽悠揚的鐘聲。

  文峰聳漢:在建城鎮文筆山,高聳雲霄。

  武岫晴煙:在建城鎮武功山,晴天時輕籠烟霧。

  甘泉天濬:在通門鎮甘泉亭村。

  龍岩雙鯉:在連灘鎮,龍岩内有可觀賞的雙鯉。

  龍池秋月:在平臺鎮,龍池秋天,月色明亮。

  丹鼎朝霞:在建城鎮西江錦被石旁,傳説在朝霞的映襯下,江中赤松子煉丹的鼎一浮一沉。

  虹橋煙靄:在建城鎮文昌橋,文昌橋在煙靄中,像彩虹跨過。

  錦石波清:在建城鎮西江岸邊,錦石山下波平浪静,江山如畫。

  雲窩落梵:在建城鎮雲窩寺内。

  鬆閣飛濤:在建城鎮文昌河邊,鬆閣今已不存。

  吟咏這八景、六景的詩歌,在《西寧縣誌》趙震陽本就收入了不少。“登山之巔寄曠懷焉,眺水之波寓遠思焉,此非心之甚樂乎?……古來高人逸士往往訪名勝尋幽者,或山林嘯咏,或澤畔行吟。……西寧萬山重叠,大江之水曲通城塹,雖非都會之區,其形勝有足多者。八景寓目間,嘗登臨此勝觀,媿乏工麗之詞,聊漫吟以紀勝雲。”

  都城也有八景詩:

  象山石鼓丁咚聲,嵐嶺鬆風隨鳳鳴。

  夫子甘泉社稷喜,鵝公漩水雨神驚。

  碩人反照紅霞聚,錦水回流緑浪興。

  塔影仙橋相映襯,漁舟晚唱慶昇平。

  象山石鼓:象山在城鎮邊,傳説以前有個石鼓能敲得響,現在已經不見,此地現已開僻爲象山公園。

  嵐嶺鬆風:嵐嶺即今烈士陵園,有很多鬆樹,松濤爲飛鳳山上的鳳凰飛舞而歌唱。

  碩人反照:碩人崗在新廣場邊,過去有石人石馬,在夕陽反照下聚着片片紅霞。

  錦水回流:錦水指西江,江流東去,但水漲時,流水冲到象山脚而回流一公里多,這一段江流變成倒流,這就成爲錦水回流一景。

  塔影仙橋:在黄樂山上,昔有文筆塔,已毁,此地現在聳起電視塔,這也可説是新的塔影吧。山下,傳説西江水中有條神仙橋,會浮起來,這是古人盼望有橋可通西江兩岸的心理寫照。明代陸舜臣有詩:“獨上仙人橋,干坤一望中。大中登賞後,聊記再來踪。” 

  漁舟晚唱:這是指西江漁艇晚歸時飄悠的漁歌。

  連灘八景,也有一首詩概括:

  閑覽連灘泛小舟,東西兩壩確堪游。

  漁竿釣罷灘頭静,牧笛吹餘石脚幽。

  高梘蒼鬆留野鶴,上橋喜鵲報春秋。

  人言此處鷄冲晚,更有龍岩解客愁。

  連灘、東壩西壩、灘頭、石脚、高梘、上橋、鷄冲、龍岩,這是連灘八景。

  這首詩點出了八景所在地,灘頭静、石脚幽、高梘留這三句用雙關的修辭手法表現,有點奇妙。静、幽、留諧音鄭、邱、劉,表明灘頭的人多姓鄭、石脚的人多姓邱、高梘的人多姓劉。

  據傳這首詩爲李調元所寫,但查李調元著作,並無此詩。李調元於干隆四十二年任廣東學政,在任四年。作爲學政,每年均須到其轄下各府學、直隸州學等地視察,並監督主試取士。其《童山詩集》,就有他在干隆四十三年、四十四年赴羅定視學之詩四首,另《粤東皇華集》有其咏東安富霖青蔞之詩一首。

  這是過去的八景,有些已經隨着時代、環境的變遷而隱退,有些新的美景自然没有囊括在舊八景内。

  隨着時代的進展,新的八景會涌現,需要有權威的機構組織評選、確定。

  天馬山

  清代夏修恕咏天馬山的詩:

      天馬山高勢插雲,年年花發鳥逢春。

      社鼓聲喧戰鼓歇,僮伶盡作太平人。

  夏修恕是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進士,在翰林院供職。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與在翰林院供職的同榜進士在北京組織宣南詩社。詩社活動兩度消歇,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冬、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恢復活動。夏修恕曾到肇慶任職。

  天馬山上有一拗更石,把羅庚(羅盤,指南針)放在石上,其所指南北方向恰恰相反,因而得名。清代何庚生有《天馬山上拗更石》詩:

  我今來游天馬山,山多奇石山腰間。

  中有一石形如魚,星光爍爍自斕斑。

  合觀兩石此石奇,反覆中含至妙理。

  經拗定南子午針,有似不肯隨俗靡。

  個中抑别有玄機,石不能言識者稀。……

  據老人言,早幾十年前仍是如此。不過近年已無此拗更現象,大概石下附近有磁場所致,現在磁場消失,此現象也隨之不存在了。

  天馬山上有盤古廟,現尚存。天馬山甜桃,遠近馳名。春天,山上桃花燦爛,情景如畫。山上也有野生的蘭花,曾有人采摘到奇异的品種,賣得高昂的價錢,許多人荷鋤到此尋寶。

  劉三岩

  漬代屈大均《廣東新語》有劉三妹一節,説:劉三妹,廣東新興人,生於唐中宗年間(公元705-710年),12歲,“淹通經史,善爲歌”。

  劉三姐,在廣東稱爲劉三妹。東壩鎮根竹村後的大山上有個劉三岩,據傳是劉三妹所居,這在古代的典籍中已有記載。民間傳説,劉三妹在這山岩中生活,每天早晨對山唱歌,有個財主嫌她驚醒美夢,就趕走她。她輾轉到達新興、陽春,後遷到廣西,廣西人把她尊稱爲劉三姐。劉三妹離開東壩,家鄉的人把她懷念,就把她所住的地方稱做劉三岩。由於她的影響,南江兩岸歌手代代輩出,經常聚衆歌唱,成爲風俗。

  石 門

  石門位於建城鎮東三裏大垌村梅坪山,地處新修的建旁河堤結合的公路旁,景色秀麗。山麓神奇巨石纍累,迭石如迭卵。這些巨石,明顯表露出由無數指頭大的小石子天然粘合而成,相互重叠組合成天然的螺旋形岩洞,全長約300米。入口處,石壁峭立,三石叠成門,上有“石門”兩字,門内中通一洞,别有天地。涓涓流水,穿岩而出。遊人從石罅螺道而進,懸崖欲壓,幾疑無路。時而有一束光綫從頭頂射入,昂首而望,竟是一綫天。透過岩洞,豁然開朗。相傳,昔日有仙人到此,石上留有仙人脚印,長尺許,深寸餘,至今還存。

  從屈大均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此岩在清代或在屈氏的筆下稱作燕子岩,相信當時岩中有燕子飛來飛去。

  專家考察,認爲石門的大石在廣東乃至全國都罕見。

  從石門頂沿山路步行一公里許,到達梅花營冲尾,可見奇岩幾個,名爲老虎較場、龜岩、獅子口。

  岩内或明或暗,或高或低,或寬或窄,時而可挺胸大步而走,時而須俯身匍伏而行,或者須緊握野藤攀登。洞内溪流,時而淙淙作響,時而平静無聲。及出洞口,已至山腰。岩洞四圍,千姿百態,野花簇簇,藤蘿纏繞,鳥雀聲聲,粉蝶紛飛。

  而在昔日,岩洞爲老虎洞。傳説百年之前,曾有兩虎,岩前相遇,終至搏鬥,兩敗俱傷而死。老虎較場之名,其源出此。

  獅子岩則地處山巔,洞中寬敞,中間可容百多人站立。洞内有石級,沿螺旋形而上,能攀登更高一洞口。放眼前望,不遠之處,有一圓形大石相對,當地群衆稱此石景爲獅子滚綉球。

  對於石門,清代詩人李以寧曾描繪得十分美麗,他有《石門庵》咏道:

  探梅共指石門庵,暫謝塵勞半日閑。

  拓殺山僧無個事,洞天勝處享雲嵐。

  詰曲層層石腹穿,藤蘿翳日樹含煙。

  南荒最僻瀧西地,不信人間小有天。

  危石嵚崎繞畫屏,竹梢松鼠上青冥,

  阿誰點綴烟霞外,幾處憑虚布野亭。

  南北枝頭爛熳開,淡紅淺暈蕊珠胎。

  分明一樹桃花放,洞口漁人得入來。

  李以寧簡直把石門岩洞當作桃花源一樣,尋求桃花源美景的漁人可以從洞口進來。石門又似一個亂世方舟,據葉雲葆《肆雅堂詩集》的《石門寺詩》述,寺僧言亂世時鄉民多到石門走避。當地人傳説,踏過岩内神仙脚印,能保老少平安。

  龍 岩

  走進龍岩洞口一望,洞内碧波盈盈,映出了大片明亮。空闊的岩洞,千奇百怪的石壁,像是鑲嵌着多彩的雲霞。越望深遠,光綫則越來越幽幽暗暗,使人引起一種神秘的感覺。究竟洞有多深,有多長,有多少支洞,還没聽説有人敢放艇劃進裏邊看看。站立在洞口,即使是大暑天,也覺得异常清凉。

  龍岩,相傳有龍穴於此,水深不可測。此岩在明嘉靖年間已編入州志。

  傳説古時龍虎本來是兩座在上游的石山,仙人趁着黑夜把它趕往南江口鎮守,要在天明的時候到達。不料半夜被一個浣溪女識破,學鷄啼叫。龍虎聽到鷄啼,以爲天明到達了目的地,就張大口躺下來,化作兩座大山。那張大的口,成了岩洞。

  傳説,岩洞内與幾十裏外的西江相連。古代,有一運谷船在猪仔峽沉没,被野猪吞食後吐出谷殻。這谷殻隨水漂流到龍岩之内。《龍岩雙鯉》詩記述了此事:

  蒼岩清迥水淙淙,地穴潜通到大江。

  舟楫覆時浮物出,海潮消處浪花降。

  靈泉自信龍潜躍,童子徒驚鯉一雙。

  込路幾時生羽翼,好爲淋雨遍三瀧。

  據古籍記載,宋朝時龍岩邊有盤古廟,到清代道光四年尚存。現在,該廟已經拆建過,稱爲龍岩廟。當地現仍稱爲盤古廟的,在距離約3公里的逍遥村邊,保留清代干隆年間建築風貌。

  龍岩内有古摩崖詩,此詩在《德慶州志》嘉靖本記載引自前志,這説明此地的風光很早就引起人們的注意。

  虎 岩

  虎岩位於東壩鎮虎岩村,與龍岩遥遥隔江相望。

  虎岩前有牌坊,上有四個大字:“漸入佳景”。岩旁有廟,稱爲虎岩庵。據文獻記載,該庵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五年。

  寺内的菩薩有觀音和十八羅漢,個個七八尺高。還有羅漢之母,身體肥伴,腹中鼓脹,神態慈祥,膝下有一大堆小菩薩,是她的兒子。這女菩薩坦腹,露出肚臍。過去,善男信女到來拜祭,據説,伸手指向這菩薩的肚臍摸一摸就能保祐生個兒子。菩薩的肚臍只有一寸深,求拜的人多,你又摸,我又摸,弄得伸盡手指也摸不到菩薩肚臍的底。

  寺内有副對聯:

  睡至二三更時一切功名頓成幻景,

  想到一百年後無論少長俱爲古人。

  牌坊和寺都已毁。

  虎岩洞口清風撲面,仿佛有一臺看不見的天然鼓風機在運轉。縱然是盛暑天,也是清凉無比。過去,吸引了不少人到來避暑。

  有一處地方名爲虎鼻,人們到去,頭戴着的竹帽也會被吹走。把一張煙紙放在手上,隨即會被吹得半天高。

  進入岩内,只見岩口寬敞,岩洞深深。岩裏有一孔,直通山頂,一束光綫透進洞内,可依稀看出岩壁被當地人稱作虎膽的清泉,冷似冰雪。

  岩内石壁,以其形狀相似,有石觀音、石獅、石鯉、石黄蟮、石麻藍、石草鞋、石床、石被、石鑊、石碗、石竈、石鐘、石柱、石鼓,還有三仙下棋等等。

  洞内還有一洞,要用火把照明才能進去。如果火光暗淡甚至不燃,這説明洞裏氧氣稀少,人絶對不能内進,以免發現危險。如非有組織有防備的探險,請不要進入,以免迷路,更要提防深洞裏面氧氣不足。

  龍 池

  龍池在平臺鎮,明代志書記載:“水深丈餘,清沏見底,秋冬通潮,相傳有龍潜其中,歲旱有禱輒應。”

  龍池,又稱錢糧湖,有間田龍廟,已毁。昔日求神的人把錢幣投放池中。文人於中秋時節在此觀賞,吟詩,此地曾列爲西寧八景之一。

  清代縣令王鋮寫有《龍池秋月》詩:

  此中澄澈龍眠穩,向處蒼茫桂氣清。

  望去長天渾一色,印來止水不聞聲。

  通潮有信雲還斂,泛鬥無波霧又横。

  欲挹千華吹鐵笛,四山猿鳥一時驚。

  龍 井

  龍井深50厘米,寬40厘米。當地人説龍井不僅是一條龍,而且是五龍匯聚之口,是一個藏龍之地。人們把這個龍泉另眼相看。一泓清水,旱不枯竭,夏不滿溢,清泉涓涓,長年不斷。用以泡茶,甚覺甘凉。用此水或附近山泉制醋,名爲龍泉七醋,名馳海外。

  明代崇預年間西寧縣令謝天申咏龍井山詩:

  龍蟄深何處,清泉此地流。

  一泓常汩汩,千古自悠悠,

  竹復寒光冷,雲封静影幽。

  空山被潤澤,草木亦條繇。

  張子京《龍井》詩:

  滴滴涓涓出翠微,清泉如眼湛王機。

  千山呼吸通雲竅,萬古虚盈印月輝。

  穿石無聲分乳竇,過岩有響潄珠璣。

  安知不是神龍吐,欲待風雷作雨飛。

  咏龍井詩“圓圓一小井,誰信可藏龍” 和龍岩那首無名氏的詩,兩者各有獨特的意境。如果説龍比擬人才,小井藏龍,龍不以地方狹窄而感到屈就,在這小小的地方每天工作也可不斷顯示出潔白和晶瑩。而龍岩的龍,則化爲霖雨衝天而去,只有留下空空的洞穴讓人們思考和回憶。

  無論龍井或龍岩的詩,都説明此地有龍。鬱南,以龍爲地名的不少,有龍岩、龍井、龍池、龍塘、龍灣、石龍崗、沙龍、南龍、五龍等,表明龍騰虎躍,人才輩出。

  猪仔峽

  大曆山脚,面臨西江,就是猪仔峽。從封開到都城和從都城到德慶的里程相等,洪水期間,前者的流速爲2小時,後者却要3小時,因爲被狹窄的猪仔峽阻擋着流水。此地江面狹窄,江濱怪石嶙峋,一條小石徑在江邊的懸崖穿過,令人感嘆山重水復疑無路。江上靠舟楫往來,江中有暗岩,水勢甚急,未有機帆的年代,靠的是船夫摇櫓、拉縴,可想行路之難。明代陳白沙有《咏猪仔峽》詩:

  客路一千裏,羊腸八百盤。

  時時行樹梢,往往异人間。

  竹纜牽江暝,稀衣入峽寒。

  倚門應盡日,誰與報平安?

  從詩中可以體會到,在那江水飛旋、浪濤怒號之中,當時人跟自然搏鬥的力量實在顯得很微弱。

  大藤峽

  羅庚石東兩三裏,有大藤峽。它的傳説,帶有很濃厚的神話色彩。相傳這裏有一黑色巨藤,大得要幾個人伸手才能把它圍住,十分堅硬,在江中隱約見影,每到五更鼓響便浮起,可作橋樑,讓人渡江。天亮,這大藤則沉回江底。江南岸,有物似大藤頭,據説是它的遺迹,前十餘年已被瘀泥沉積。

  由於廣西桂平也有大藤峽名傳遠近,有人認爲此地的大藤峽實屬訛傳。但當地群衆以此相稱,却是世代相沿,且有史籍可考。清代詩人袁枚《咏藤鼓》,就明確指出大藤峽在羅旁水口。黎耀宗《藤鼓歌》:“相傳藤産羅旁中,頭在峽上身水中……”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曾任西寧教諭的葉雲葆有《舟泊羅旁口訪大藤根遺址》詩:

  今日遺根盡,當年伏莽留。

  神機憑剪寇,鬱水已安流。

  桂蓧吟風暢,黿鱉抱日游。

  泮林此時轍,應有好音酬。

  華表石

  華表石又名錦石山,地屬德慶。但與鬱南隔江相望,可觀望其全景。兩縣今以西江的主航道爲界,在鬱南的江邊,聽西江波濤,爲華表江聲,被列爲八景之一。

  歷來咏華表石的詩很多。張溶《華表江聲》:

  石亘羅旁静不移,嵯峨碧落俯江湄。

  四山翠靄容如洗,百派飛濤響逾奇。

  雲影碧連鬆籟暝,棹歌聲和竹枝詞。

  月明鶴報蘇卿語,漢使功名舊在斯。

  清代咸豐年間詩人王國賓《錦石山懷古》:

  嵯峨峰勢欲凌虚,片片飛花王氣餘。

  五嶺自開南武地,九重翻下漢文書。

  河山幾度除黄屋,漢使何年走使居?

  兩帝若教南北立,一時争戰意何如?

  這兩首詩描繪當地風光,提到當年漢使陸賈經過錦石山去説服南越王的故事,且抒發詩人的情懷,讚揚陸賈的精神。後一首還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可幸割據嶺南稱王的事終被廢除,如果南越王堅持南北對立,發生戰争,國家又將會如何?

  明代,羅旁平定動亂以後,官軍把曾駐師之地錦石山看作伏波銅柱,一座聳入雲天的豐碑。爲了傳功後世,要勒碑刻志,1578年間,選取面臨西江的峭壁,鑿下了“華表石”三個大字,字字方横二丈,前頭另有小字數行,每字尺許。其中舊體石字,“口”上有一點,僅此點鑿痕,能藏下大水牛。據《廣東新語》述,字爲從化人黎民表所書。懸崖鑿字,是搭架攀登,還是係繩吊下,現已無從查考。但天險勒文,實屬鬼斧神工。

  清康熙年間,字迹很鮮明,有當時人鐘光鬥《華表江聲》詩爲证:

  奇石峨峨峙海濱,當年記績墨猶新。

      臨江莫訝濤聲急,自有中流砥柱人。

  龐年詩歌也有“行客莫驚波浪駛,磨崖丹字色猶鮮”之句。

  20世紀中葉,舟行西江,抬頭眺望,“華表石”三字還隱約可辨,如今已模糊難認。錦石山也因事變情遷,原名漸失,却以華表石見稱於世。

  錦被石

  浩盪大江中,有一塊石洲,秋冬期間,它露出水面,春夏水漲之時,則没於江中。石洲狀若無數石卵黏合而成,而且多紋,形似羅庚(羅盤),所以稱做羅庚石,又名爲錦被石、冚被石、鼎石、浮沉石,被稱爲廣東三大浮石之一,明代嘉靖四十年的著作已有記載,引郡志説:“有鼎石之神在江中隨波出没,即赤松子煉丹處,其側有赤松子祠。”

  金光綬咏《浮沉石》詩:

  江深不可測,片石砥狂流。

  夾水平分岸,中央自作洲。

  風來維釣艇,日落宿沙鷗。

  傳説浮沉事,丹砂迹尚留。

  也有傳説此石隨江水的漲退而乍浮乍沉,永不被水覆没。

  這傳説看似荒誕不經,其實它可以給予我們許多有益的啓示,因爲這反映出往昔無力抗禦洪灾的先民希望能有一片永不被洪水淹没的土地以便世世代代安居樂業的强烈願望。

  兩頭榕

  連灘、歷洞流傳着這樣的話:思和藤吊鐘,中裏兩頭榕。思和,中裏,分别是連灘鎮和歷洞鎮的一個村名。思和藤吊鐘,中裏兩頭榕,這兩句話爲什麽相連呢?

  思和藤吊鐘的故事發生在飛龍廟。

  飛龍廟内有大鐘和大鼓,供晨鐘暮鼓敬佛之用。這大鐘用粗繩索高懸在樑上。廟旁長有一棵野藤,枝蔓生長到樑上,不偏不倚,穿着懸吊的鐘孔而過,又復過樑而纏繞。後來,懸吊大鐘的繩索腐爛,剛好被長成的粗藤代替。這就是思和藤吊鐘的來歷。

  這樣的奇事,民間有人説是神佛的顯靈而成,還認爲這野生的樹藤能保佑平安。

  離思和幾十公里遠的歷洞鎮桃源似的中裏村,也出現一件奇事,致令跟思和藤吊鐘聯繫在一起。

  中裏村邊有一株古老蒼勁的兩頭榕。兩棵榕樹,盤根錯節,樹高達30米。樹干兩邊,各長着許多枝杈,枝葉葱蘢,遮天蔽日,籠罩地面,覆蓋面積幾十平方米。其中有一條10餘米長、比水桶還要粗大的樹干,似木橋凌空横跨東西兩端,中間拱起,兩端下彎,形如一座半月形的拱橋,蔚爲奇觀。

  這兩頭榕,看似兩棵,實則一棵,它體現了先民智慧的結晶。原來山區昔日河流上靠竹木造橋,但竹木雨淋日曬容易腐朽,先民就在河邊種植榕樹,待長到能把枝杆彎過對岸時,就把枝杆埋於土中,讓它生根發芽,於是河兩岸就各長有一棵同樹干的榕樹了。這樹干長大,成了天然的木橋。現在,山河變遷,原有的河道已經改流,兩頭榕作爲木橋使用的功能已失,但它仍留下勝景供後人觀賞。

  當地的農民對有兩頭榕勝景感到自豪,把兩頭榕的門比喻爲龍門,貼出自撰的對聯:

  榕門翻作龍門躍,

  中裏敢雲仁里居。

  離兩頭榕不遠,有個古井,名叫仙荔古井,井水清沏。周圍樹木掩映,自然少不了有落葉,但當地人説,奇怪的是永無落葉飄下井内,所以此井又叫無葉井。

  大灣漁唱和逕口樵歌

  大灣漁唱、逕口樵歌早在明代嘉靖年間,就已被列爲瀧水八景之一。我們查到現存最早吟咏該兩景的詩。

  瀧水縣判官莊楷《大灣漁唱》:

  大灣水勢出城西,幾曲奔流到柳堤。

  十裏湖光鷗上下,一川春色樹高低。

  漁歌聲動雲烟豁,鳥夢驚回草木迷。

  憶昨掀蓬灘上過,花邊野雉近人啼。

  林昆《逕口樵歌》:

  侵晨小徑入煙蘿,次第歌聲嶺上過。

  無累無羈塵慮杳,載游載味逸情多。

  松花不老觀棊局,洞口初斜覺爛柯。

  有志負荆勤苦讀,五雲深處聽鳴珂。

  後世亦有一些吟咏此兩景的詩,其意境似没有高出此兩詩之上。

  銅鑊大山

  從縣城西行,可到兩廣交界的銅鑊大山,又名同樂大山。山峰雄偉連綿,入山始知山深路遠。林海無垠,蒼鬆雲杉頂天而立。這裏,有原始森林,雄奇山水。大山獻寶,溪流濺玉。緑色山野,百裏畫卷。那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是野牛、山猪、狐狸、穿山甲的天堂。人入其中,極易迷路。濃蔭夾小路,路上鋪滿積葉,雙脚踩下會覺軟綿綿。縱令中午,路也幽闇。在大山之巔,環望四周,盡是林海。

  這幾年來,縣裏執法部門查處一些飲食店宰殺受保護的野生動物如穿山甲、猫頭鷹之類,把這些動物放回大自然都是選擇在銅鑊大山。那裏有奇异的生物環境,會令長期在城市居住的人感到極大的興趣。

  銅鑊大山脚有個水庫,名爲平臺水庫。有副對聯描繪這裏的風光:

  平野聚珠時時滿,

  臺階映緑步步高。

  銅鑊大山的山溪水,流到這裏。庫水晶潔,緑波盈盈。水映山使山更秀麗,山立水邊使水更添柔情。

  在水庫附近,有一高處,石岩如獅,俗稱獅子頭,倒懸瀑布,飛流百尺,噴珠濺玉,如從天半瀉下到石灘。瀑布之下,潭水深深。這地方,名叫銅鍋潭,潭上有一塊四方的大石,石上有一只與大石相連在一起的石龜,昂頭向瀑布。

  大山裏有個岩洞名爲銀岩坑,又名爲“珍珍不容想”。傳説昔有賊頭把搶掠來的七缸銀子收藏在岩洞内,把運銀的人殺害,把人頭各置於銀缸上。後來,賊頭死了,銀子仍存岩洞内。屢有人到此尋寶,因支洞甚多,很難把銀找到。傳説曾有人找到銀子,但搬出來時,在前面掉下大石把岩洞阻塞,大石向外的一側刻有“珍珍不容想”幾個字。

  神仙灘

  神仙灘在西江岸邊大曆山下。大力山最高峰8133米,是廣東境内西江岸邊最高的山峰。其山周二百裏,古人認爲該山是鎮州之山。其東筆架山,三峰卓立,形如筆架,其左名書案山,其南名鷄骨嶺。

  大曆山形勢雄偉,地域有幾十平方公里。險峰如削,挺拔摩天,林壑幽深,曲澗争流。攀登山頂,如是大好晴天,可遠望幾十裏外,上游梧州市和下游肇慶市盡收眼底。主峰向四面傾斜,形成懸崖峭壁、幽深峽谷,鳥語花香。

  神仙灘景區在大曆山西側,範圍近10平方公里,境内處處可看到奇山秀水神仙迹。這裏有一條十多公里長的曲折峽谷,景區氣候條件優越,夏天比山外低兩度,冬天比山外高兩度。景致迷人,傳説神仙也被吸引來山下河灘居住,“神仙灘”由此而得名。

  神仙灘山水奇景,令人讚嘆。林木蔽天、山花爛漫。空氣清新,景色清幽。曲徑逥環,惹人流連。溪水潺潺,清澈見底。水温冬暖夏凉,溪中奇石,俯拾皆是。碧溪時而平静流淌,時而潭水深深,時而化作飛瀉白練。沿途可見10多個20餘米寬的瀑布,千朵浪花、萬片烟雲,響聲如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三叠瀑布,蔚爲壯觀。瀑布的寬度通常在20米左右,夏天可達25米,落差15餘米,激流翻卷,響聲如雷。每逢雨季,浪花高達數米,彌漫雲烟霧靄。

  這裏負離子濃度高,是天然大氧吧。

  山脚灘上,有神仙住所、神仙草坪、神仙浴池、神仙脚印、神仙舂,真可説是神仙聖地。這裏,可開發漂流或開僻泳場,也可進行攀岩活動。

  大河水庫

  大河水庫位於平臺鎮中村,在森林密佈的銅鑊大山東南方。大山的水匯集到大河尾,在多是岩石作底、滿鋪石卵的河床,形成極其清沏的溪流,注入水庫。水庫除了灌溉發電以外,還提供飲用的水源。由於水質遠離污染,自2000年以來,從此地架設大口徑水管引水到縣城自來水廠,使縣城人民用上潔净的山泉水,爲保障人體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

  向陽水庫

  向陽水庫在通門鎮和建城鎮交界處,1975年建成,歷年有所加固。

  水庫大壩基底在海拔39米,壩面192米,壩身高79多米,相當於29層樓那麽高,莫怪乎向下望,大壩築在兩個山嘴之間,10多米闊,顯得十分粗大。庫區並非一覽無遺,因被蜿蜒的山脈遮蓋。如果乘船沿庫區行,機帆離開壩頭不久,就會看到遼闊的水面。水茫茫,宛如在西江中航行,比在江中感到更多支流,因爲水沿着山冲平衡分佈,使人感到不知主流在哪兒。船夫引着你沿着主流走,也要走一個鐘頭纔到達水尾。如果要走遍所有的山冲,那時間就更多。 

  在這水下,當年曾是一片片梯田、溪流,也零落散佈村舍。如今,這些人大部分已遷居。他們在國家的幫助下,遷到縣城附近重建了新村。也有小部分人仍然留在故土,遷居上山,其實,準確來説,應該是遷到湖邊,因爲昔日的山腰已變成湖畔,水氣的濕潤使山地變成了宜於種果的果園,留居此地的農民就以種果爲生。他們出圩入市,也多了水上的交通工具:水庫管理處提供的機帆。

  大壩把上游的溪河攔截,把196平方公里的雨水集積,使水庫的胸懷具有9750萬立方的容量,把昔日上游滚滚的狂洪盡化作碧波平湖,然後按照人意進入輸水洞而奔騰。那499米長、3米高闊的輸水洞却是鑿通沙冲嶺而成。流水進入一級電站,冲激水輪機,使之旋轉,化作威力巨大的電能,沿着高壓綫路進入電網,輸送到四面八方去,進入工廠推動機器,進入民居大放光明。在第一級電站完成了任務的流水,繼續向前,流進第二級建城鎮電站,流進羅旁水閘,再一次又一次地推動機械發電,才流入西江,奔騰到大海。

  由於水庫能把用於發電的水積蓄起來,要什麽時候發電就什麽時候發,可以按照電網用電的高峰或低峰期來調節,因此起到了蓄電池的作用。 

  水庫年産水1. 5億立方。水,僅僅在向陽的一級、二級兩個電站流過,每年就能産生1599萬度電。即使枯水的年份,也能産生1199度電以上。 

  向陽水庫,它爲鬱南縣提供豐富的電力,爲鬱南縣的建設作出貢獻。對發電後的水,仍然可以用於灌溉。

  近年,向陽水庫正規劃建設蓄能電站,一旦建成,將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水庫起到了灌溉和滯洪的作用。夏秋多雨時節,如無水庫大壩把上游水攔阻,勢必向下游涌去,或者西江水漲,羅旁水閘已經關閉,河水無法泄出西江,這樣,洪水會把建城鎮1599畝的耕地淹浸。現在,有了水庫,就能使下游减弱洪水的威脅。

  這裏,論起自然環境,比當前許多地方所建的度假村要優越得多。有朝一日,這裏建設起度假村來,白天在碧波盪漾中輕泛小舟,晚上在清風明月中静聽蟲嗚,更會感到在詩情畫意中的愉悦。

  雲霄水庫

  千官河的上游除了大方外,還有另一支流。20世紀70年代,曾在這裏修築了水庫,稱作雲霄水庫。

  水庫集雨面積有69平方公里,庫容2245萬立方米。水庫上游都是山深林密。上游的山坳就是感恩亭。該亭西側的水流到向陽水庫,該亭東側的水流向雲霄水庫。

  水庫所在地的地名爲雲霄村,地勢高如雲霄。可説山在雲霄,水在雲霄,在深山大嶺中有個水鄉。山的雄偉,水的温柔,都交織在一起。在大壩附近的村莊,有兩條横跨過水面的橋樑,使水面增添美景。春雨迷蒙,實是一幅雙橋烟雨圖。到這裏遊覽,山光水色,盡收眼底,真有如登臨雲霄的感覺。

  都城大堤

  大堤全長9公里,其中7公里土堤,2公里石堤。1957年建土堤,1995年建石堤並拓寬土堤,有力地抗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堤圍,宛似在西江岸邊屹立起高大的水邊長城,捍衛着縣城及近郊。2公里長的石堤宛似一道高大的城墻,幾道閘門供旅客、貨運車輛穿越,土堤爲坦坦盪蕩的堤路結合,石堤則是堤防、店鋪和公園相結合。石堤内側,有幾道閘門供旅客穿越。189間店鋪一排相連,每間店鋪兩層,統一裝修,白瓷磚貼墻,卷閘門,二樓鋁合金鋼窗。

  洪水來時,大堤保衛着全城人民的幸福和安寧生活,平時,它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這裏,坦坦盪蕩,預留防洪道4米,建設成美麗的江濱公園,有亭臺樓閣花艸和詩文石刻,是遊覽的樂園。

  堤上有幾個觀光亭點綴,名爲踏浪亭、伏波亭、平濤亭、觀瀾亭。站在那裏,俯望碧江大流。大江東去,水漲水落,都城大堤,長虹伏波。

  站立在堤上的觀光亭裏,看堤邊馬路汽車奔馳,看江上輪船劈波斬浪遠去,確實使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上游不遠和對岸,碧緑的江流映着大片黄澄澄的沙灘。

  在鬱南的西江水域,隨了縣城有沙灘外,在神仙灘的入口處大曆村前,在南江口下嘴村前,只要不是汛期,都有大片沙灘。

  那沙灘,比起沿江一些已開發成爲旅遊勝地的沙灘更寬大、視野更開闊。碧浪錦沙,已經成爲青年人假日的一個好去處。他們結隊到沙灘燒烤、聯歡,籠罩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

  近郊山頭,緑化、美化、香化,更給縣城增添美麗、清新的色彩。 

  大堤不僅是防洪的實體,也是遊覽的場地,又是一個文化的長廊。園林工藝,足觀欣賞。堤上一幅石壁,鑲刻着時人所寫的頌揚大堤的詩詞,堤上的凉亭也點綴着時人的對聯,從這也可見當地文風。

  看看鬱南縣人民政府所立的《都城大堤碑記》,可知這石堤建設的緣由:

  1994年6月18日,西潦狂漲,高達2388米,白木堤缺,全城受淹。一夜之間,損失16億元。全縣人民,痛定思痛,加深水患意識,明確治水乃興邦大事。水退之後,縣委、縣政府雷厲風行,將大堤拓寬。勝利抗擊該年二度洪水。

  該土堤長7公里,原建於1957年,堤身單薄,堤頂寬僅1米,本爲護田而建。近年城區開拓,産業發展,地如黄金,更需堤圍捍衛。爲使整個城區設防,遂有建新堤之議。然新堤面臨街市,地形復雜,經省市工程技術測繪,提出建石堤方案。

  1995年8月,縣成立指揮部,統率建設。領道坐鎮,指揮若定,深入工地,殫精竭力。上下同心,群策群力,解囊捐資,共襄善舉。十支工隊,競争上游,夜以繼日,全綫開工。衆志成城,氣冲斗牛,調遣山河,開創新天。2公里石堤,按堤路店結合施工,歷時八月,工程竣工。石堤土堤相連,宛如水邊長城。1996年,即發揮抗洪效益。此後護坡加固,日臻完善。1998年,六月濁流,滔天汹涌,水位高達24.5米,爲耄耋老人所未見。然鐵堤屹立,全綫安然。洪潦之苦,已成歷史。人民安居樂業,市場百業興旺。

  世紀初開,又創新意:石堤建公園,集抗洪、觀光、商貿於一體。曲徑繞花廊,綵燈映凉亭。上堤添雅興,展望抒豪情。望西江碧流、城區新宇,迎習習清風,藍天白雲,暢談古今,輕歌妙韵,誠一大樂事。凡都城世居,盡開懷歡慶;凡旅次此地,亦倍感流連。

  大堤有利當代,福澤後世。建堤豐功偉績,永載史乘。

  大王山森林公園

  大王山森林公園,原來是個雜草蓬生的荒野之地,隨着城鎮範圍的擴大,新建築群逐漸向大王山靠近。在山脚不遠之處,建設有縣的黨校、實驗學校、幼兒園。在這些學校面前,一條寬敞的混凝土大道筆直地延伸到公園前面。萬畝森林公園分佈在縣城周圍20個山頭,以大王山爲中心區,山頭滿布茂密的森林,荷木、蒼鬆混雜,鬱鬱葱葱,遮天蔽日。青山緑水,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幽静。這是縣城人民生活休憩的良好環境。森林公園前面,平坦的廣場聳立起一座城雕。走過廣場,左邊是一條環山公路,前面是登山的百步階梯。從這裏,就進入園林的天地。

  森林公園建成,使它具有城肺的功能,改善空氣質素,把縣城建設成爲“城外有江、城中有湖、城郊有公園、堤上可觀光、山青水秀環境美”的環保生態山水城鎮,不斷提高縣城品位,達到“食水潔、空氣清、城區美、人長壽”的理想目標。

  在不受灾害、不憂衣食的日子裏,人們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向着小康生活邁進,對生活的素質要求跟着提高,對保健的意識越來越重視,也就十分關注環境的保護,其中空氣不受污染很重要。

  要保護好縣城的空氣質素,就有必要營造生態公益森林公園,營造理想的生活環境,净化空氣。這一方面要防止和控制廢氣的出現,另一方面要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空氣中二氧化碳過多會使人疲倦,樹木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産生氧氣,使空氣中的負離子增加,空氣變得清新,使人精神變得振作。

  大王山森林公園測定有很多負離子,特别是在荷木下,負離子更多。不少人前往遊覽,一方面是瀏覽美好的風光,另一方面是去吸收新鮮空氣,把這裏視作氧吧。

  中國的園林歷來都重視文化的氛圍。是名園,都有大手筆的題字。

  在這園林的入口處,可看到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陳永正、書法家陳景舒所寫的墨寶。兩塊從山谷中的河裏運回來的光滑大石頭,分别刻上“興、和”兩字,活像兩個門衛站在石階的兩旁。

  在石階步步登高,面對着恢宏的氣勢。168級的石階,寓意爲一路發。每走20多步,就有一個平臺,讓登臨者停歇,環望觀賞。由花崗岩組成的每個石階38厘米,總高度63米多。石階兩旁,各有一列低矮的鮮花和一排高大茂密的長緑灌木,相互映襯,像兩條彩色的長龍昂首仰天奔騰。

  如果不是步行而上,在山下有一條環山混凝土公路到達山坡,一個能容納幾十輛汽車的迎賓廣場。一座雕塑,矗立正中,金色的風帆昇起,大鵬展翅飛翔,象徵一帆風順、鵬程萬里。周圍竪起8個古錢幣造型,象徵脚踏實地,八方來財,地方富裕。這些雕塑,讓人思考,身在好地方,也要努力,運用智慧,才能獲得財富。

  整個建設,以竹木石料爲主,盡量少用鋼鐵,保留檏素、原始、鄉土的氣息。在顔色上,多選用金色,這是黄金、資金,金色的寶地,金色的歲月,一來跟緑色相襯,二來跟財字緊緊相扣。

  設計者説:這裏的文字,没有使用紅色,因爲避開“赤字”。

  站在庭園,居高臨下,正對着寬敞的二環路。城市氣勢恢宏的建設新貌,使人倍感心曠神怡。

  庭園旁邊,在樹木花徑之中,建有凉亭、石臺、石椅,供人憩息。沿途燈柱,使夜間添上明珠,方便遊人。

  在庭園不遠之處,計劃建設一個文化廣場,以及把當地書法藝術和古典詩詞融合在一起的碑林,顯示地方文化的特色,增加公園的文化底藴。中心游樂區、度假山莊等景點將會陸續出現。

  這庭園占地千畝,爲整個萬畝森林公園的十分之一的土地。這是通向叢林密佈的公園的入口。森林公園内,環山腰9公里混凝土大路,還有衆多曲徑逥環,讓人四通八達。最高處天烏頂,可鳥瞰整個城區和九星湖的景色。

  鬱南山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當地政府的努力,使這森林公園被評爲國家級森林公園。這種高品位的森林公園,吸引了衆多的遊客。

  在大王山脚下,望向大王山,憶起民間傳説有山大王,會想到山上還留存着濃濃的大王的氣慨。今天這森林公園宛似具有雄風的山大王一樣。大王山的王氣等待人們感受、獲取。

  百裏果園

  從縣城出發,經建城鎮到通門鎮,百裏路程,公路兩旁都是茂密的果林,種滿沙糖桔和無核黄皮。這實是百裏果園。

  如果從縣城經都城鎮富窩村,西行到平臺鎮萬洞村、中村,向北走,到石臺村,向東走,到建勉村,經都城鎮水塘村回到縣城,這樣走一圈,大約50裏的路程,也是百裏果園的縮影。

  生態旅遊正在吸引着許多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在長期喧鬧中出外旅遊,走進大自然中,走進田野裏,來到幽静的農村,换一種生活節奏,見一些新鮮的景物,聞到鄉野氣息,面迎帶着果香氣味的山風徐來,耳聽百鳥婉囀的鳴唱,萬樹奏樂,萬紫千紅,沿途自然風光多姿多彩。在狹長的山谷中,是一片片平野,鬱鬱葱葱的果林,夏天黄皮果金黄,秋冬柑桔紅。在緑樹掩映中,幢幢新樓代替了以往的泥磚屋和磚瓦房,景致如詩如畫,這獨好的風光就讓人陶醉,惹人流連。

  在果熟的季節,路邊一樹一樹熟透和未熟的碩果,迎風摇曳,幾乎一伸手就能够觸摸到。走進果林,可以在樹下與農户交易,到果園裏親手采摘成熟的甜果,體會親手摘果的滋味。果子還帶着樹木和緑葉的清香,人在樹下吃起來,特别感到新鮮香甜,這種即摘即吃的機會很難獲得,品嚐這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新鮮甜果會感到特别的寫意,吃罷,帶些回來贈給親友,那樂趣真是值得回味。

  鬱南得天獨厚,獨具無核黄皮發源地優勢,由於氣候、土質適宜,在鬱南出産的無核黄皮以其優質、味佳而贏得各方讚揚。20多萬畝生産基地出産沙糖桔,使鬱南獲得中國柑桔龍頭縣稱號。萬畝果林,成爲廣東最佳生態旅遊綫路之一。每年果子成熟時節,全國各地商人龍其是北方來的,都雲集在這百裏果林的公路長廊兩旁,向農民收購果實,裝上塑料果合,盛放上大汽車,然後分頭遠去。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