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六節 傳統風俗文化



  一切風俗習慣都不是從天而降的,它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反射的社會現象。民俗現象,跟其它社會文化産物一樣,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和相應心理需要而産生和傳播、繼承的。它隨着時代的進展而起變化。有些古老的風俗現在已經成爲歷史陳迹。

  春 節

  春節是個大節日,舊曆十二月二十三是爲竈君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的日子,家家户户要拜竈君。之後幾天,大清潔,包粽蒸年糕,準備新衣過年。到除夕日,拜神辭歲,張貼對聯和用紅紙寫上出入平安、花開富貴諸如此類的吉利話,張貼於廳堂或房門,除夕夜,出外做工的人都要趕回來,一家團聚,食團年飯。在廳堂坐到天明,名爲守歲。午夜之後,燃放砲竹迎新。迷信的人還要擇個吉時燃放。

  年初一,閉户不出門。到年初二,開門,吃開年飯。夫婦與小孩帶備鷄酒米麵糕點去探娘家。年初三到年初六探訪親戚。但有些老年婦女認爲三六九不出門,要過了初三才去探訪。

  大人在春節前教育小孩,在春節期間不準説不吉利的話,認爲説了不吉利的話不好意頭,一年都會晦氣。

  過年時節,小孩對長輩見面時要尊稱,説“恭喜發財”,已結了婚的人對相識的小孩要發利是。

  年初七是人日,即人類的共同生日,又要慶賀一番。傳統認爲,從年初一到年初十都有生物的生日,要對這些物品尊敬,其排序是一鷄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麻十豆。年初一不吃鷄,年初二不吃狗……

  年初二起,全縣各地舞獅活動,靠近廣西的平臺鎮則有舞麒麟。無論舞獅或舞麒麟,都有共通之處。先是向各家各户發帖,寫明今天什麽時候到貴府拜年。届時,行頭的人舉一幅綉有某某坊名的刺綉到各户門前高叫恭喜發財,主家給一個利是。舞獅或舞麒麟的就在鑼鼓聲中來拜年,有一個頭戴面具、手摇葵扇的的大頭佛表演滑稽動作逗引獅子。拜年畢,表演藝術和刀棒功夫,最後,主家要燒串爆竹。

  以上這些,都是舊社會時的情况。

  如今,春節閉門的風俗大變,包粽蒸糕等風俗已經澹薄,人們熱衷於游花街,買花裝飾,把辛辛苦苦過年變成舒舒服服過年。除夕夜和春節期間,互相上門拜訪多改爲電話祝福,並相約到酒樓早茗或喫飯。過去酒樓要年初四才營業,年宵節前生意都很清淡,現在春節期間,人頭涌涌,十分興旺。對小孩發利是的風俗依然存在。舞獅活動也已消退,各自逞强,欺凌對方,更是絶迹。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爲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年初八,即着手準備花燈懸掛,花燈寫上謎語,年宵夜高掛,遊人觀燈。即令深閨少女,也到街上觀賞。現代人把它稱爲中國情人節。

  過去有放燈習俗,是夜點燃燈火,在河邊流放。現在,此風俗幾已絶迹。

  在南江連灘,相傳正月二十日爲張元勛誕辰,清代至近世,自元宵之日起就搞廟會活動。現在,把它改造成爲民間藝術節,詳情在本章有專節記述。

  正窮夜

  窮是窮盡而非貧窮的意思,正月末日,是謂正窮夜。這一天,要蒸糕點宰鷄慶祝。

  二月二

  在大方鎮,人們都慶賀二月二。這是少數民族留下的風俗,據記載,這一天,古代實際是開耕節。《西寧縣誌》康熙本則稱此日爲本縣的土地誕。這兩者其實有密切關係,因爲開耕離不開土地,開耕時祈求來日能獲豐收,拜祭土地也順理成章,很自然就把此日當作土地誕辰。

  現在向當地群衆詢問,許多人也不知是爲了什麽,只説是紀念張公。這由於張元勛近世的影響越來越大,張公這個神就變得無處不在,其影響在南江兩岸涵蓋了許多領域。

  當日,周圍農民甚至遠至羅定的人也雲集此地,觀看慶賀儀式,舉行燒砲。砲圈彈出,不似連灘那樣進行搶砲,而是事前約定每年一個村莊來燒砲,秩序井然,顯出深山人家風俗純樸,缺少競争。

  在此日,昔日也是農貿節日,衆人到此購買農具,如鋤頭、犁耙、秧盆之類。當地雖屬深山,但與相鄰的歷洞有衆多打鐵工匠,其工藝堪稱一流。秋收之後生産的鐵器,積存起來,集中此時銷售。在製作時,每件鐵器都鑄上其店鋪名,聞名的有打鐵四、大堅利等,如果在使用中出現卷口,憑此可拿回店鋪重鑄,以示信用。由於工藝上乘,該地歷來都有打鐵匠外出謀生。

  三月三

  在一些山溝裏有慶賀三月三的,那應是瑶族留下來的古老風俗。現在,南江這種活動已極少了。

  清明節

  清明要掃墓。全族人口多的要拜祖墳(俗稱太公山),外出工作的人或已遷往外地定居的人也回來用燒猪、香燭祭祖,往昔祭完祖就分太公猪肉,男丁每人領一份,年過60歲的則領雙份。是日傍晚,全族男丁都到祠堂歡聚一場。其費用,往昔靠祠堂擁有的田地出租,20世紀50年代初期進行土地改革,祠堂田地被没收分給貧雇農。如今則靠族中富有之人贊助或由各子孫樂捐。全族祭祖,有顯示全族人團結之意,但也容易與别一族人發生糾紛,如因墳地界綫、墳地前面建築被認爲遮擋“風水”等。必須做好精神文明教育和進行疏道,並做好防火山火工作。

  拜完太公墳後,各家才拜近祖的墳。大族的人,如要拜太公墳、分房太公墳和近祖墳,則要多天。

  民間一般認爲,每年掃墓在清明日到舊曆四月初八日之間,迷信的説法這是墓門打開的時日,太早,墓門未開,太遲,墓門已閉,先人都不能領受子孫的祭品。不過,也有的人於清明前幾天拜祭的。

  端午節

  這一天,民間包灰水粽、蒸艾糍。灰水粽,純粹用小量的灰水拌和糯米,用竹葉包之,用水草扎牢,成爲條形狀,放進水裏煮幾個鐘頭。食時,拌白糖。艾糍,采摘野生的五月艾,洗净煎汁取來搓糯米粉,蒸熟則可吃。這兩種食品都别有風味。

  在靠近水邊的地方,尤其在羅旁一帶,有賽龍舟的習慣。一般都無專門製作的龍舟,只是用平時農用小艇作爲競渡。舟上插彩旗,有人敲鑼鼓助陣勢。

  乞巧節

  舊曆七月初七日爲乞巧節,這是牛郎織女銀河相會的日子。是夜,民間以街坊爲單位舉辦一種有趣的活動。平時極少抛頭露面的未婚女子,此刻把其刺綉或其製作的小工藝品在街頭展覽,讓人觀看、品評。

  這是在舊禮教統治下的大家閨秀齊集亮相的機會。用現代人的話來説,它和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有點情人節的味道。

  盂蘭節

  舊曆七月十四日爲盂蘭節,俗稱爲鬼節。迷信的人認爲這一天晚上,屋外都有鬼從陰間出來覓食,於是,民間準備好香燭在門外一條綫地插成十多柱點燃,燒元寶、冥幣,并且撒水飯(用水拌着白米飯)、豆腐芽菜,以供餓鬼搶食,以免鬼闖入自家門内。

  這一夜,人們都不敢或不願出門外,娱樂場所也往往因無人光臨而歇息一晚。

  中秋節

  舊曆八月十五日爲中秋節。這一天,外出做工的也往往回家慶團圓,共聚晚餐,晚上則賞月。舊俗賞月要拜月光,用月餅、柚子、粟子來拜。

  冬至日

  冬至,這一天,地球公轉的軌道使陽光照射到南回歸綫上,我國因地處北緯,此日,日影最長。在秦朝,以此日所在月份的初一日爲一年之始。民間有冬大過年之説,這一天要宰鷄拜神。

  婚 嫁

  封建社會時代男女婚嫁,憑媒灼之言,而且要對過“八字”。所謂八字,即曆法上用天干地支表示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找算命先生看過,認爲没有相冲纔可以結合。這種迷信思想在舊社會造成了許多婚姻悲劇,已被現代社會抛棄。

  過去男女婚姻攝合成,男方要擇日到女方家庭下聘禮,同時商定結婚日子。

  女方在出嫁前三幾天,邀請其好友同來,唱新娘歌。

  結婚之日,男方女方各自在家擺酒慶賀。男方要穿起新郎服,頭戴氈帽,隨事前請好的八音樂隊前往女家迎接穿上盛妝的新娘。新娘戴着面紗上花轎由轎夫抬走,隨着八音班吹打樂器熱熱鬧鬧地到達男家。

  到達男家要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則新郎新娘互拜,新郎揭開新娘的面紗。

  在男家的宴席中,新郎新娘要在伴娘的陪伴下到各席去敬茶,賓客飲完這杯茶,或者把茶朝地面傾倒一些表示飲了的意思,隨即放一個利是在茶杯内或茶杯旁表示答謝。

  在洞房裏,預先點燃一盞油燈,這油燈要一夜點到天亮,不能滅熄,這樣才是好意頭。

  第二天,新郎陪着新娘回娘家,要帶鷄公猪肉等物,稱作回門。娘家要回贈物品。

  生 育

  生育兒女,在門前插柚子葉。

  滿月,擺鷄酒,請親友歡聚。在宴席中,有一味菜爲鷄酒,即在鷄湯中放了一些酒進去,主人爲客人都盛上一碗。主人食了鷄、飲了湯之後,放回一個利是以示感謝。

  誕 辰

  一般生日,自家人在家裏或到酒樓歡慶,也有邀請一些親友的。在61歲、71歲、81歲的誕辰則稱作大壽,比較隆重慶賀。這時候,傳統的做法往往邀請親友同聚。親友前來送禮,表示祝賀。在農村,一些主人家會聘請山歌手來演唱,喜愛唱歌的主人或賓客都樂於參與,形成了歡樂、熱鬧的氣氛。

  近年,對兒童也盛行慶賀誕辰。

  新屋建造和入伙

  過去,新屋建造,要選擇一個好日子好時辰,貼上開個大吉的紅紙。新屋上樑時,也要選擇時日。

  新屋入伙,定好日期和入席時間,發出請帖。

  入伙要布置好。在農村,請客的筵席多擺在新屋裏,請厨師回來。盡管新屋寬敞,但每次都只能擺幾席。如果客人太多,就要分幾輪。前一輪的賓客走了,後一輪的賓客入席,這稱爲流水席。在城鎮,也有人請到賓館就宴。

  被邀請的人過去往往要送鏡屏,寫上某某親新居落成之喜,落款要寫上賀喜人。是實物要在當天送到主人新居。主人把它布置在廳堂,讓親友觀看。如今,已很少人送鏡屏,多是送些家電、臺椅等日用品。

  在農村,婚嫁、壽辰、入伙等等喜慶事,主人家都往往請八音班或山歌手在門前唱歌助慶。客人離開,主人送客出門,往往要燒一串砲竹表示歡送。

  死 亡

  主人家有親人逝世,告訴親友時,不能進入親友家内,只能叫喊出門口告之。近世,有電話則改用電話。

  過去醫療落後,産婦都在家裏請人接生。如果産後流血不止而喪生,全村婦女都大逃亡,走到外村親友家躲避,稱作走大水。

  喪葬的把遺骨挖起放入金甕再葬,這是越族留下的風俗,成了南江漢人的習俗。

  禁 忌

  言語上的禁忌,在粤語地區的人都對輸、干忌諱,鬱南也不例外。如對通書稱作通勝,絲瓜稱作勝瓜,猪肝稱作猪潤,擔竿稱作擔潤。但也僅這幾種而已,不至於把讀書稱作讀勝,把放水干塘稱作放水潤塘。忌諱説死而稱作過身,也是一例。

  當代,有人忌諱數字“四”,因與“死”音相近。有人甚至對“新年快樂”也反感,認爲人家祝他“快落”臺,説:“你落我還未落!”一些人家只準説“夜了”,不準説“黑了”,因爲當黑、當克都不是好意頭。

  一些人家平時對語言的禁忌有所注意,在喜慶的日子裏就更爲嚴格要求,不準説不吉利話。通門醫院落成時,民間要求掛在樓頂到地面的慶典對聯不要出現死傷病醫藥之類的文字,請筆者草擬,寫了這樣的對聯:通途鋪錦杏花林裏飛扁鵲,門閣新成橘葉井邊聚華佗。

  當小孩子説了些不吉利的話時,迷信的人就會吐一口唾沫,教小孩説過吉利話。

  送 禮

  親友喜慶事赴宴,送禮要講究。往昔,賀親人新婚,主人擺酒席在家,要送鷄酒米麵龢利是,缺一不可。時代進化,幾十年前送實物。現在,擺酒一般都在賓館,送禮者都時興封個利是,入席時送上,簡化了手續。但送多少錢,回贈多少錢,南片北片不同。

  北片主家收下80-90%,只回贈一個小利是,南片的則要回贈大部份,只領受10-20%。風俗不同,各有其理由。如果不明此風俗,送禮和受禮雙方不是同一片的人,又固執其原有風俗,就會産生不愉快。有些主家明瞭南北風俗不同,回禮就會分别處理。

  親友之間探訪送些手信物,一般也要回贈一些物品。如無物品,最簡單的是要封回一個利是,金額多少不論,取大家有來有往、大吉大利之意。

  送物到主人家,主人家要把物品按客人的親疏和輩份放置。舅公、舅父的物品要放在廳堂正中或主要位置上。

  送物忌送鐘,因諧音爲送終,不吉利。

  宴 會

  主人要派人迎接,並引道賓友入席,要把貴賓安排好席位。如有多席,則在對着門口最遠的正中處爲主席。靠近主席位的左右和第二排正中的是貴賓席。

  婚禮時要把舅父、舅公安排在上席,俗諺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

  宴席一般是10人一桌。如果設宴是一席的話,從門口望,正中的位置是主人位,靠近主人的左右是貴賓,右比左更貴,據説中國古代右承相比左承相權大。與主人位置遠近作爲級别衡量。面正對着主人位置的,則是主人下屬代表主人爲賓客服務的。

  如果客人貿然坐了主人位的,會被認爲失禮。

  宴席間如果不慎打碎了碗碟,即説:落地開花,歲歲(諧音碎)平安。認爲這樣能把不吉利事化作了吉利。

  如果不是比較莊重的宴會,一般都不會嚴格要求。

  其 它

  去探病,一般都帶點物品或送點錢,説些祝福話。主人家屬感謝,回贈一個小利是。

  農村年老的婦女,認爲出門不能選舊曆三、六、九的日子。但是這種風俗已無多少人遵守了。

  信神信佛的人每年除了傳統節日要拜神之外,對觀音誕、龍母誕、六祖誕、張公誕,都要虔拜一番,祈望神佛保佑平安、健康、發財、走好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