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九節 南江文化藝術節



  張公廟1966年在“破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聲中香菸斷絶,許多被認爲四舊的建築都被紅衛兵砸爛,張公廟因在連灘糧倉旁邊,此時因糧倉要擴大,把張公廟改爲糧倉的一部份,用來堆放糧食。文化革命最高的領道機構曾經指出,不準任何人衝擊軍事機構和糧倉,因而張公廟的建築得以保存下來。

  改革開放以後,張公廟不再堆放糧食,一直空置。1986年,張公廟列爲鬱南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之一。1991年,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考慮歷史上有廟會的習慣,就把帶有迷信色彩的廟會改變爲健康有益的大型文化活動,在正月元宵日起一連六天舉行首届民間藝術節。

  這一届民間藝術節,在舊曆正月二十日(3月6日)中午11時舉行簡短儀式,然後遊行。舞龍、舞麒麟白馬、五馬巡城以及許多村莊的獅團、中小學生表演隊伍,長達一公里的遊行隊伍穿過城區主要街道。全鎮上下,一片普天同慶的昇平景象。四鄉數萬人雲集,駐足觀賞,爲各種飄色、舞獅、花車、樂隊的精湛的民間藝術所吸引。晚上,舉行文藝晚會,除了當地業餘文藝隊伍演唱粤曲、表演粤劇外,高要縣的文藝隊伍也到來參加表演。

  從此,每年正月舉行民間藝術節。1994年夏天,西江、南江遭遇特大洪水侵襲,全縣生産遭受重創,藝術節活動停辦。

  之後,全縣人民努力消除灾痕,恢復生産,修築、加固堤圍,拓寬公路,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1999年,舉行第四届民間藝術歡樂節,參加演出有10多個業餘文藝團隊。

  這届藝術節獲得省、市有關領道的重視和關懷,他們專程前來參加盛會。廣東省文化廳群衆文化處長在大會儀式上爲連灘鎮授與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的牌匾。不久,連灘鎮又被中國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榮譽稱號。這大大鼓舞當地群衆,他們更熱情地發展民間文藝,排練了傳統的禾樓舞。當時,禾樓舞已瀕臨失傳,他們組織藝術采風小組,走訪該縣七八十歲的民間老藝人,請他們演繹禾樓古舞基本動作、音韵節奏等。采風組將題材收集後進行改進,進行排演。2001年2月20日,在第六届“民間藝術節”上,禾樓古舞首次登臺亮相,立即引起省文化廳領道的關注。禾樓舞節目代表鬱南縣參加2002年10月1日在南海市西樵舉行的“廣東省首届民間藝術”表演大賽獲奬。

  2003年,連灘民間藝術節昇格爲首届西江藝術節,這是西江流域漢族、壯族、佤族的一次盛大的民間文藝活動,有廣東、廣西、雲南三省肇慶、雲浮、梧州等市共10多個縣區的10多支民間藝術隊伍參加。節目有醒獅賀歲、龍舞、麒麟白馬舞、禾樓舞、馬舞、連灘山歌、曲藝、指畫表演、書畫展覽等等。

  2005年,雲浮市文化部門在市區重建隊伍,組織人員排練跳禾樓,邀請華南理工大學藝術係的教師來輔道。該節目在該年的民間藝術節上表演後,到廣州參加國際旅遊節獲金奬。

  2006年,廣東省文藝匯演暨雲浮(連灘)南江文化藝術節,省内外14支文藝隊參加表演,盛况空前。

  這是張公廟廟會發展起來的民間藝術活動,内容豐富,影響力大,有固定的活動時間和場所,可以傳承歷史文明、弘揚民族文化、豐富群衆文化生活、打造南江文化品牌,促進旅遊業發展,帶動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