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從大視野的角度考察文化現象



  要深刻瞭解南江文化,必須深入南江調查,考察地域文化現象,掌握第一手素材。没有調查,就没有發言權。但在調查中,我們不能把眼光只局限於南江,我們要從大視野中觀察南江文化,不要坐井觀天。

  南江歷史悠久,地靈人杰,風景名勝、文物古迹、民間藝術、民族習俗,是南江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現形式多姿多彩,風情萬種,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南江文化的藴藏量很豐富,有十分豐富和深刻的内涵,值得我們發掘和弘揚。整合南江文化資源,建設南江文化名城,把弘揚南江文化作爲鬱南的一張亮麗名片,對鬱南縣社會發展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我們應該對南江文化作一次全面的普查。内容可以有:

  1.古代南江文化的傳播道路,主要的關隘、渡口、村寨。

  2.南江歷史上的本土名人或到此工作的名人及其生平事迹。

  3.風景名勝、古迹、岩洞、古木、古建築和有特色的建築物(包括民居、祠堂、廟宇及其碑記),存毁情况,有關傳説。

  4.民間歌舞、戲曲、書法、美術、木雕、石刻。

  5.各種出土文物。

  6.有關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文化。

  文物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類别,它是文化的歷史沉厚的澱積。我們不能絲毫放鬆對南江歷史文化的開掘,即使那些並不著名、目前還未爲人所知的歷史文化。

  時代在發展,南江文化的内容也與時增加,或者繼續存在,但有一些傳統的項目也可能消失。

  中國無核黄皮之鄉、都城大堤、大王山森林公園、向陽水庫等等建設,固然是經濟發展的成果,但它的文化品位也使南江文化在新形勢下增加了内涵。各種文化設施的出現,以南江文化藝術節爲代表的各種文化活動的積極開展,也突顯南江文化的新光彩,這應該有文字流傳於後世。

  我們要認真搜集有價值的民間文化資料。有文字留下的也有兩種不同的類型載體:一類爲已經過印刷傳播的,一類爲民間保存的手稿。現在是太平盛世,如有人留下前輩的手稿,當會有所揭示,不大可能秘而不宣。

  保存在民間的書面資料,如我們不及時把它收集,也很容易消失。我們要保護好文化遺産,特别要保護即將消逝的文化,要關注它的長久生存下去,讓後人認識本土文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在古代,生産技術的落後,一本書稿靠傳鈔,於是有手鈔本出現。如要傳播久遠,最好是印刷,但工程太大,首先要抄繕清楚,然後雕刻木板來印,費時費力費金錢。有人寫了書稿,無錢印刷,把稿本留給子孫保存。子孫若然富有,出錢刻印,到時也有可能原稿散失不全。曾在西寧當過教諭的葉雲葆,死後僅六年,其親人1895年把其稿刻印爲《肄雅堂詩存》,原稿就已散失了一些,在這版本上只印上標題,註明内文已失。誰料百年之後,有人購得手鈔本而補足重印,使人可觀其全豹。這是文化傳播的一件喜事。

  建城人何中山、何庚生的詩集,生前没有印刷,代代作爲傳家寶留給子孫。玄孫何茹沆經歷過戰争、自然灾害而把先輩詩稿保存下來。幾十年後,科技發達,有了複印技術,他把稿本複印,送交縣檔案館保存。現在,有心人把它印刷出版,於是《何中山詩集》、《何庚生詩集》獲得問世,獲得廣泛流傳。而桂圩劉慎之及其子孫三代詩人,在鬱南歷史上也很有名氣,留存有手鈔本,還没有刊行。筆者曾於上世紀70年代末,到桂圩金螺村找到劉氏後代瞭解,得悉他們在文化大革命中怕惹禍而把它付之一炬,這不能不使人感到悵然,這是鬱南縣文化上的一個損失。我們很遺憾地感到,前賢很多著作由於没有刊印或刊印之後經過百年没有重印而失傳。

  我們今天的科技進展,使文化典籍的保存有了一種簡易的方式。複印、數碼相機的拍攝、光碟的刻録等,都是成本不高的。只要我們有心把前賢的著作保存,就不致後人像我們一樣遺憾。盡管如此,這還是需要有一些機構來注意把這些典籍保存。

  南江歷史文化的資源既有以實物作爲載體,也有只憑民間口頭流傳。憑民間口頭流傳的,隨着時間的流逝,可能會成爲飄散的雲烟,在歷史上成爲空白。

  對於近百年的文化,當事人還在世的,要及早搜集整理,以免人亡史佚。對於鬱南縣上世紀前五十年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歷史,如今要找經歷人寫出來恐怕已無多少人,因爲這是半個世紀以前的事,經歷者至少都已年近七十。屈指一數,没有多少人能從事這件工作了。雖然也有一些回憶文章,但却缺乏系統、全面的整理。

  對於一個地方的山川、社會、風俗,物質的或非物質的文化遺産,我們這一代應該作個總盤點。這件工作得有人組織實施,用文字把正在消逝的歷史記録下來,這是給歷史文化以一個載體,以便爲後世留下有價值的文化財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