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與建設文化大縣相結合



  文化既要積累,也要建設。南江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份,但又有它自身的特點。南江流域廣義的文化領域與狹義的文化陣地,同樣有着深邃的底藴和巨大的活力。文化底藴深厚,文化遺産豐富多彩,這是不可再生的藝術瑰寶。有代表性的南江文化藝術節、張公誕、連灘山歌、禾樓舞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都具有民族學龢民俗學及美學等特點,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文化建設的内容,包含整理、繼承、發揚歷史文化和進行文化建設和創新。歷史留存的文化和以現實爲題材的作品都能給我們開拓視野引起思考。現在的作品也可以像歷史作品一樣,經歷時間的考驗、篩選,有的淘汰,有的可爲後世提供一份認識當代社會現象的文獻。

  如果把時間比擬爲一個空間的話,文化的流動有如江河。新的流量會如天雨匯聚或廣納支流而形成,江河因不斷補充新的元素而波濤澎湃,直奔大海。江河也會像一條内陸河,潜入岩層,形成地下河,銷聲匿迹。這地下河也有可能在某處地方再度噴出,又成爲河溪而向前奔流成爲湖泊。但這地下河也有可能流到沙漠而被蒸發殆盡。

  戰争、天灾和洪澇,不但使經濟破壞,也會使文化受到重大損失,使成千上萬人創造的物質文明和文化成果毁於一旦。今天太平盛世,尤其要重視文化建設。要使文化發展、興旺,在鬱南,就要研究南江文化,發掘南江文化,弘揚南江文化,大力塑造具有特色的南江文化新形象,這是我們當今建設文化大市、文化大縣應做的一步工作。

  文化建設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靠文化部門單槍匹馬去闖,靠文藝工作者去干,是力不從心的。必須取得上下的共識,要以文化資源爲根基,根據其特性全面統籌、分别推進,達到營造文化品牌的目的。

  商品的流通或文化的傳承,既可以被現實或歷史淘汰,也可以形成品牌。品牌的形成是很多人長期努力的結果,它有豐富的含金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南江文化有悠久的歷史,這個品牌客觀存在。但是,我們必須發掘南江文化的歷史,增加對南江文化在歷史上的形成和傳播範圍的認識,提昇南江文化品位,繼續努力營造南江文化品牌。

  近年來,當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大力宣傳南江文化。通過畫册、宣傳資料介紹南江文化概况,介紹各文化旅遊景點。中央、省市各級報刊和境外報刊、電視臺的記者都曾到來采訪,初步揭開南江文化的神秘面紗,從多個角度透視南江文化的内涵。

  每年舉辦“南江文化藝術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揮民間藝術節的作用,經歷10多年,把藝術節的規模越辦越大,不但本縣的民間藝術亮相,而且省内外的民間藝術也匯聚到來參加表演或競賽,水平越來越提高,影響力越來越大。

  連灘被命名爲“中國民間文藝之鄉”、都城鎮被命名爲“廣東曲藝之鄉”,在粤西地區有影響的連灘山歌,都是厚實的文化資源。現在正加以精心培育與營造,讓其成爲一個個有特色、有品位、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廣東曲藝之鄉”本身便是文化品牌,關鍵在於提高。應該設立培訓基地,有步驟地開辦各類骨幹培訓班,每年組織一次有規模的交流展演活動,促進整體水平的提高。

  南江文化藝術節已有十多年曆史,在海内外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進一步强化其民間特色的同時,與商貿、旅遊搆成聯合活動機制,精心包裝,强化宣傳,營造一個有魅力的“民間文化節日”,使之成爲文化品牌中的一個拳頭産品。

  每年黄皮成熟季節舉辦無核黄皮節。各方賓客到來參觀中國無核黄皮母樹,在無核黄皮的發源地觀賞,在果林下品嚐佳果,領略黄皮文化的風情。

  每年沙糖桔成熟季節舉辦柑桔節,參觀漫山遍野的沙糖桔,在流連鬱南的奇山秀水之中體驗南江文化的真諦,把鬱南的沙糖桔推向大市場,也把其文化傳播到各地。

  舉辦旅遊推介會,組團參加國際旅遊文化節,獻上獨具風情的民間文藝表演節目。

  我們要以宏觀的角度去爲南江文化定位,要研究南江歷史文化的源流演變,揭開當地文化底藴的面紗,整合南江文化資源,弘揚南江文化,建設南江文化名城,把這些工作作爲鬱南的一張亮麗名片。這不但有利於文化,也有利於繁榮旅遊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一些文化形式面臨斷流,如何承傳?隨着經濟的發展,電視和電腦的普及,很多民間文化形式面臨消失的可能。對於前人留存下來的南江文化載體,如光二大屋、朱屋、古祠堂等等物質文化遺産,時光會催促它老化以致損毁。祖輩傳下來的禾樓舞、連灘山歌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逐漸隨着歷史而塵封。“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是在特定民族民間某地區或群體中世代傳承下來的,而且有較大影響和具有突出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的文化表演形態,或者是瀕於絶迹和瀕危狀態的民間藝術活動形式。

  這些,都必要認真加以保護。否則,這些遺産不可能留存後世。

  從2005年6月開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録進入首批申報階段。通過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國家保護名録,形成國家級和省、市、縣四級名録體系。今後,我國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項目中,從這些國家級名録中産生。

  南江文化包含了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産”。來自民間的音樂和舞蹈是民衆自己創作和傳承的藝術形式,是地域傳統文化的體現,與本地域民衆的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它表達了鄉民的情感和渴望,真實、直接地反映了民衆的心聲。南江雖然有這麽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但近年來由於市場經濟和現代人追求文化多元化的猛烈衝擊,道致文化生態流失嚴重,傳統性的民間技藝和口頭傳承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摒棄和破壞,因此,我們要盡快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保護這些瀕臨絶迹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認真、細緻深入進行搜集、整理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體系中的民間老藝人、老劇本及有關製作工藝,做好項目的文本、録像和有關輔助佐证材料的立檔工作。

  弘揚南江文化,要加强文化設施的建設,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中心、文化廣場等,必須有經濟的投入。

  開展公益性的文體活動,對於古迹如古建築的保護,一些非營利性的著作出版,都需要作出支持。

  我們發現,在200年前本邑人的著作能存世的寥若晨星,但近200年來的詩詞著作本來也不少,但因作者缺乏經濟能力而没有刊行,歲月遷移,至今絶大多數手稿盪然無存。

  文化建設的經濟投入途徑,一是政府財政的投入,充分利用文化事業和文化公益事業長期積累的資源,從人才和物質技術基礎等方面培育和支持文化的發展;二是要創造一種良好的氛圍,争取社會在資金上的支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