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由雨燕减肥想到的



  高二(1) 班  徐秀玲

  人生是從生之此岸走向生之彼岸的歷程。無論是充滿荆棘的坎坷小徑,還是一馬平川的陽光大道,我們都要自己走過!

  ——題記

  從前有人馴養了一只虎皮鸚鵡,約半個小時後,它逃出了籠子。主人痛心,惋惜,但又想,鳥歸林,魚入水,正是“得其所哉”,便也心境安然。誰料十多天後,在山坡上的樹林子裏,找到的却是它的僵硬屍體。可悲啊!天底下竟有這種鳥兒,飛到廣闊的世界,餓死在果實纍累的林子裏。

  可仔細想想,假如雨燕展翅飛翔之前没有進行“减肥”,亦不過如此。

  其實,雨燕减肥的過程就是一筆財富,一種資本。站在歷史的長廊上,《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時寫成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後作的;屈原被流放時創作了《離騷》;左丘明失明才著了《國語》;孫臏被削了膝蓋骨憤而作《兵書》;吕不韋遷蜀世傳《吕覽》;韓非子囚在秦國寫了《説難》、《孤憤》;司馬遷遭宫刑後寫了《史記》。蘇聯“宇宙之父”齊奥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而耳聾,被趕出校門。但他靠圖書館自學,造就了驚人的數學才能;德國詩人海涅生生前最後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他們的心靈得到减肥,纔可翱翔世間!

  而身處時下社會,我不禁心生感慨:不少父母非常疼愛孩子,可以説已經到了捧在手裏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的地步。他們的這些做法不正是與鸚鵡的遭遇如出一轍嗎?現在的孩子,人性、自私、依賴性强。這樣的孩子將來走上社會,必然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有的甚至經不起挫折和磨難。而對此,父母負有極大責任,正是他們那些過分的溺愛、庇護和包攬,扼殺了孩子創造的天性,窒息了孩子探索的精神,奪去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聰明的日本人,在高度發展的物質文明面前已經洞察了這種病變。據説,爲了讓大龢民族的後代依然保存父輩創業的秉性,不少學校特地設立勞動場所,讓孩子們使用銼刀、榔頭,目的是學會喫苦。

  相比之下,我們未免太嬌嫩了。我們怕風怕雨,怕冷怕熱,怕打怕駡,怕受刺激……真可憐啊!看來,這種社會現象也該進行“减肥”了。

  雨燕减肥的精神,是一種喫苦的精神。

  懂得喫苦的人,才能去掉幼稚走向成熟;

  懂得喫苦的人,才能增長智慧走向成功;

  懂得喫苦的人,才能像雨燕那樣,及時當磨難,展翅始高飛!

  ——後記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