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抗日保臺的愛國詩人丘逢甲——温家寶總理引用丘逢甲詩的詮釋



  2004年3月14日,温家寶總理在十届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回答臺灣聯合報社記者提問臺灣問題,説:“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胞血脈相連,一條海峽不能把我們的骨肉隔斷。”接着引述了臺灣彰化人丘逢甲的《春愁》詩篇:

  “春愁難遣强看山,往事驚心泪欲潜;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如果把温總的話與丘詩聯繫起來讀,那就是在難排解的春天愁緒中、想起了去年分割臺灣驚心動魄的往事,一條臺灣海峽没有把同屬於一個中國的在當時包括閩粤籍共有四百萬血脈相連的臺灣骨肉同胞隔斷;但是把臺灣從中國領土主權中分割出去的喪權辱國《馬關條約》,不禁使人同聲共哭。温總還高度評價《春愁》是丘逢甲“用血和泪寫的28個字的詩”,以肯定丘逢甲在1894年到1895年,刺血上書、反對割臺、義不臣倭、創辦義軍、自主保臺、抗日血戰、被迫内渡是愛國舉措。同時澄清了時人對丘逢甲的誹議、誣衊等不實之詞,也是對當今“臺獨”頑固分子挑釁的狠狠一擊。

  中國在甲午戰争敗北以後,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廷到日本馬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規定臺灣和澎湖列島“永遠讓於日本”。消息傳到國内,舉國大嘩,臺灣尤爲憤怒,聚哭於市;丘逢甲嚙破手指,血書“抗倭守土”四個大字,並以“工部主事、全島義軍統領”銜上書清廷,責問曰:“和議割臺,全臺震駭。……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臺誓死守御”。〔1〕遵照唐景崧巡撫命令率領義軍北上赤嵌,防守臺北與臺中之間的一帶防區。

  清廷爲其割臺罪行辯解,説:“割臺係萬不得已之舉、臺灣雖重,比之京師則臺灣爲輕”,又説:“交割臺灣限兩月,餘限二十日,百姓願内渡者,聽;不内渡者作日本人,改衣冠”。〔2〕聞訊之下,臺北市民鳴鑼罷市,涌入巡撫衙門痛哭泣陳,誓死保臺。4月28日,丘逢甲二次嚙血上書、痛陳收回割臺成命,曰:“臺民誓不從日,割亦死、拒亦死,寧先死於亂民手,不願死於倭手……”,“與其生爲降虜,不如死爲義民”。清廷無視全國人民的反對,竟在煙臺與日本政府交换《馬關條約》文本,派遣割臺專使李經芳嚮日本交割臺灣。丘逢甲大聲疾呼,曰:“清廷雖棄我,我豈可復棄耶!”悲憤之餘與官紳共議對策,首倡自主保臺,得到愛國紳民的贊同,最後確定,暫且脱離清廷,構建“臺灣民主國”。當即電禀清廷總理衙門,雲:“臺民此舉,無非戀戴皇清,圖固守以待轉機。”1895年5月25日“臺灣民主國”宣告成立,公推巡撫唐景崧爲總統,丘逢甲爲副總統、大將軍,改年號爲“永清”,意爲“臺灣永遠屬於清朝”。向清廷申報雲:“臺灣紳民義不臣倭,願爲島國,永戴聖清”。唐景崧以“總統”名義布告全臺,稱:“當此天無可吁、無主可依,臺民公議,自立爲民主之國,……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遥作屏藩,氣脈相通,無异中土”。以臺灣紳民名議告中外咨文,曰:“日本要索臺灣……今已無天可吁,無人肯援,臺民唯有自立,推擁賢者,權攝臺政”。〔3〕“臺灣民主國”從醖釀到成立所有發佈的文電,反復申明丘逢甲爲代表的臺胞不甘臣服日本,爲捍衛祖國領土完整而願决一死戰的大無畏精神。

  從“臺灣民主國”成立到丘逢甲内渡,是義軍保臺抗擊日軍的激烈戰鬥期間。1895年5月29日,日軍開始侵佔臺灣,登陸三貂角澳底,佔領基隆。唐景崧聞訊,慌忙化裝内逃厦門。6月7日,日軍不戰進佔臺北,隨即兵分兩路沿鐵路南侵。在南嵌軍中的丘逢甲痛斥唐景崧,曰:“誤我臺民,一至此極,景崧之肉其足食乎”!不顧自己勢孤力弱,指揮吴湯興、徐驤、丘國霖和薑紹祖等各路義軍分别抗戰。6月13日,徐驤所率義軍在龍譚坡,次日,吴湯興所率義軍在楊梅壢,與南侵日軍遭遇,展開阻擊戰。17日在新竹大湖口的義軍伏擊“西路日軍”等戰鬥皆獲勝利。各路義軍聯合包圍了佔領新竹縣城的日軍,展開猛烈的攻城戰。8月14日,日軍進攻苗栗,徐驤率義軍和吴彭年統領的清軍在大甲溪埋伏阻擊來犯之敵,生擒日軍,斬殺無數,積屍染紅了溪水。使日軍驚呼:“臺北新竹之間,人民就是士兵,其數不得而知,破壞鐵路、割斷電綫,見我兵寡則來襲,見我兵衆則遠遁山林”。“不論何時,只要我軍戰敗,附近居民立即變成敵人,每個人、年青婦女都拿起武器,一面呼喊,一面投入戰鬥,一點也不怕死”〔4〕從6月到8月,丘逢甲所率各路義軍在臺中地區與日軍大小戰鬥數十次,斃傷敵人數千人,迫使日軍向國内求援,增兵兩萬,大舉反撲。義軍雖頑强抗敵,但因傷亡慘重,不少統領壯烈犧牲,各部星散,更加餉竭彈盡,不得不率軍轉入深山與敵相周旋,誓保臺到底。當時,“誠”字營義軍統領謝道隆力勸丘逢甲内渡,丘的父親丘龍章也勸説:“返回大陸是圖謀恢復臺灣的長久打算,並非從此終止扺抗”。7月末,丘逢甲决定内渡,返回大陸祖籍地廣東省鎮平縣(現稱蕉嶺)。臨行之際遥望寶島即將淪爲异域,心如刀絞,痛斥李鴻章之流賣國罪行,渴望臺灣回歸祖國,自稱“海東遺民”,揮筆寫下《離臺詩》六首。現録其中兩首: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 * * * * *

  卷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

  成名竪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倡導“臺灣民主國”自主保臺之舉,是丘逢甲愛國行動的重大事件。但是,曾給人以一種錯覺、認爲它是脱離祖國的“獨立國家”,是一種分裂行動,“它的死亡不埋在活人的心中”。有些“臺獨”頑固分子更荒謬地宣揚“臺灣民主國”是臺灣歷史上“獨立建國的嘗試”,誹謗丘逢甲是“臺獨”鼻祖。這些謬論不值一駁。衆所周知,丘逢甲選擇自主保臺是臺灣被清廷抛棄,日本大軍壓境,處在“天無可吁、無主可依”、“無人可援”的困境,要麽甘心當亡國奴,做“二等順民”,要麽奮起反抗,誓死保臺,别無他路可走。丘逢甲毅然選擇後者,成立“臺灣民主國”,血戰到底。這和當前“臺獨”頑固分子不能同日而語。他們“挾洋自重”對日本頻送秋波,説釣魚島是日本領土,不惜出賣臺灣;對美國尋求保護傘,花6100億新臺幣巨款買軍火,“以武拒統”,分裂祖國領土完整,搞“臺獨”行徑,諸如李登輝、陳水扁之流,才是地地道道的“臺獨”鼻祖。再從“臺灣民主國”成立前後所發佈的通電、文告等史料查考,它都是反復申明:臺民自主立國是爲了扺抗日軍、迫於無奈之舉。“臺灣民主國”定年號爲“永清”,表明“永戴聖清”、“仍恭奉正朔”、“無异中土”。遍查文件只有“自主”、“自立”之詞,没有“獨立”之句。這就説明:丘逢甲倡導的“臺灣民主國”不是把祖國分裂出去搞“獨立”,而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成立的地方性抗日政權。

  丘逢甲内渡之初,回首往事、百感交集,痛喪土亡家之恨,使他寢食難安,記罣浴血奮戰的義軍抗日情懷,眷念家鄉父老的苦難遭遇,只有通過詩作來抒發悲憤之情,如在《天涯》、《往事》等篇寫道:

  天涯斷雁少書還,夢入虚無縹渺間;

  兵火餘生心易碎,愁人未老鬢先斑。

  没蕃親故淪滄海,歸漢郎官遁故山;

  已分生離同死别,不堪揮泪説臺灣。〔5〕

      * * * * * *

  往事何堪説,征衫血泪斑;龍歸天外雨,鰲没海中山。

  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不知成异域,夜夜夢臺灣。〔6〕

  在《答臺中友人》三首詩篇,抒寫抗日保臺失敗的悲恨、更眷念義軍將士壯烈犧牲的忠勇,現録其中一首;

  抱石申屠劇可憐,一庵待死伴枯禪。

  湛身難訴遺民苦,殉義誰彰故部賢?

  碧血縱埋非漢土,赤心不死尚唐年。

  扁舟但益飄零感,過海何曾便是仙。〔7〕

  丘逢甲盡管如此悲切,但仍然堅信臺灣一定會回歸祖國,在《送頌臣之臺灣》和《重送頌臣》兩篇詩組共九首中,都充滿激情鼓舞友人重返臺灣舉事,圖謀收復失地。現録其中兩首:

  親友如相問、吾廬榜念臺。全輸非定局,已溺有燃灰。

  棄地原非策,呼天儻見衰。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

         * * * * * *

  王氣中原在、英雄識所歸。爲言鄉父老,須記漢官儀。

  故國空禾黍,殘山少蕨薇。渡海論俊物,終屬舊烏衣。〔8〕

  丘逢甲的詩作感情充沛,在沉鬱悲憤中表露出强烈的光復故土,統一祖國豪邁的愛國氣慨。他善於創作律詩、絶句和歌行,對客家山歌還情有獨鐘,常用對比手法表達客家山歌的濃郁藝術性。丘逢甲的詩作思想與19世紀90年代,樑啓超、黄遵憲、譚嗣同等人爲宣傳維新運動,掀起了一場“詩界革命”的主張息息相通。爲此,樑啓超曾在《飲冰室詩話》中稱譽丘逢甲爲“詩界革命之巨子”。著名詩人柳亞子在《詩論六絶句》中高度評價,曰:“時流竟説黄公度,英氣終輸滄海君。血戰澎臺心未死,寒笳殘角海東雲。”丘逢甲詩作極爲豐富,世傳有詩萬首,惜因乙未年抗日,戰亂失散、難於搜尋。現在出版問世的《嶺雲海日樓詩鈔》,主要是1895年秋内渡大陸以後的作品,僅收入一千七百餘首。疑爲已經佚失的早期詩作《柏莊詩草》收二百八十二首,於1978年在臺灣發現,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發行。

  

  2004年11月寫於中央黨校大有北裏124樓憩齋

  

  注 釋:

  〔1〕見:《清季外交史料》卷一,轉引自徐博東、黄志平:《丘逢甲傳》第76頁。

  〔2〕見俞明震:《臺灣八日記》轉引自仝上書第77頁。

  〔3〕見王蕓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轉引自仝上書第89頁。

  〔4〕見東洋堂:《〈風俗畫報〉臨時增刊〈臺灣征討圖繪〉》(二)轉引自仝上書第99頁。

  〔5〕〔6〕〔7〕〔8〕見《嶺雲海日樓詩鈔》第12、31、55、26—27頁。

  

  參考文獻:

  1.《嶺雲海日樓詩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李樹政選注:《丘逢甲詩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梅州市地方誌辦公室編:《梅州人物傳》。

  4.徐博東、黄志平:《丘逢甲傳》(修訂本)時事出版社1996年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