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梅縣鬆口樑姓淵源與宗族文化述略



  閩粤樑氏祖宗的遷徙軌迹

  查閲有關資料。在現有的3000多個姓氏中,所占人口比例居前的100個漢族姓氏座次排列,樑姓是第21位。

  據《姓纂》記載,樑姓的源流有二:一是源自黄帝贏姓伯益之後,伯益之後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於夏陽(今陝西韓城附近),賜爲樑伯。後爲秦滅,子孫以國爲氏。二是周平王之子姬唐,封於南樑,其子孫後代以樑爲姓。

  據梅縣地方誌辦公室編寫的《梅縣客家姓氏源流》書中記述,現在閩粤各地的樑氏是西漢樑橋之後。樑橋後裔有三支傳繼:一支留居陝西安定郡;一支遠遷江西瑶田;一支遠遷福建福州三山裏後遷惠安黄淡村。

  至目前爲止,閩粤各地《樑氏族譜》的記述是:堂號“安定堂”,堂聯“東平事澤,安定家聲”。現閩粤兩省的樑氏均認安定(在今寧夏固原、甘肅平凉等地)爲祖居地。查閲史料,東平:一指益耳六世孫樑聰,爲曾子首徒,從曲阜遷山東東平州,爲東平望族;二是樑橋之後入閩十三世樑選,唐中宗時爲東平丞相,南安令。

  因樑氏支係衆多,本文所述的是現今居住在閩粤地區樑氏祖宗的遷徙路綫。

  樑伯22世孫樑睦,居河東。樑睦的兒子樑褚遷陝西鳳翔府扶風縣平陵。樑褚生五子,三子樑橋爲漢司馬,以資千萬徙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北)。漢平帝末(公元5年),樑橋從茂陵携部分族人移居安定(安定在今寧夏固原、甘肅平凉等地),子孫從樑橋者爲安定樑氏,其不從樑橋者爲扶風樑氏。此後凡從安定遷出的樑姓人家的祖祠堂號爲“安定堂”。

  安定粱橋後裔(樑橋12世孫樑氏35世)樑芳、樑芬西晋愍帝時(公元313——315年),樑芳爲大將軍,樑芬拜司馬徒。樑芬有女興壁,爲晋懷帝的皇后。西晋末年(公元317年)起,由於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入擊中原,歷史上稱“五胡亂華”,中原漢民爲避戰亂南遷至江淮地區,有一部分過長江向南遷徙。這次北方漢人的大遷徙,樑芳舉族隨愍帝渡江,居錢塘含浦間。樑氏37世、樑芬之孫樑遐,隨晋安帝,爲僕射大將軍,後封固王。他隨晋安帝逃福建,居福州三山裏,爲入閩樑氏一世祖。

  樑頎(入閩21世,樑氏57世)生於唐懿宗咸通13年(公元872年),考選官任五府君。母亡後遷居福建泉州惠安黄淡村。傳至樑頎6世孫樑熙嘏(樑氏62世),他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封爲奉增大師再封英國公,由福建惠安黄淡村遷廣東順德。樑熙嘏的孫兒樑克家(樑氏64世)於(1160年)中狀元,官右丞相。據現有資料統計現在粱熙嘏的後裔已超出100萬人。

  樑克家的孫兒梁孟堅(樑氏66世),生於宋高宗紹興22年(1150年),官兵部佐侍郎,從順德遷移福建寧化石壁開基,爲樑氏寧化石壁一世祖。

  宋末,元兵兩次入梅州,蔡蒙吉、文天祥先後率義兵抗元。失敗後,元兵大肆屠殺軍民,因此境内人口陡减。當時人口爆滿的閩西和贛南一帶客家人紛紛涌入粤東北。公元1330年前後元明宗年間,居住在寧化石壁樑克家的後裔南宋探花樑文生(樑氏68世)和夫人帶領男女老幼一百多人舉族南遷,經沿路風雨長途跋涉扺達廣東梅縣鬆源堡(鬆源鎮),爲最早入梅州的樑氏。樑文生爲入梅始祖。樑氏後裔在鬆源鎮青塘建祠堂(即今閩粤樑氏總祠),因鬆源地狹人稠,不利發展而分遷各地。樑氏71世振鴻(鬆源公),居鬆源;振朋遷廣州;振國遷蕉嶺:振欽遷惠州,振華遷潮州;樑氏72世樑福(鬆崗公)遷居梅縣鬆口鎮仙口村;樑氏72世、樑禄(鬆淵公),生三子:谷安、谷忠、谷全,居鬆源鬆崗坪,後裔遷梅縣三角地。

  梅州樑氏枝榮葉茂,子孫繁衍極快,分佈很廣,後裔發達,人才輩出。樑氏由寧化入梅開基至今約700年,現在人口繁衍已經超出10萬人,梅州境内約3萬人,約有8萬人分佈在國内各省及世界各地。

  《臺灣桃園縣樑氏族譜》記載:臺灣桃園縣樑姓人家是清朝干隆年間(約1750年前後)從潮州、汕頭、紫金、梅州各縣遷去的。桃園縣現在有樑姓1萬餘人,有一部分是梅縣鬆口仙口村鬆崗公的後裔。桃園各地都有樑氏祠堂和宗族組織,宗親會每年舉行大型的祭祖活動兩次,組團回大陸祭祖活動一次。每年臺灣桃園縣樑氏宗親會回大陸祭祖時,都給祖居地鬆口樑氏宗親會捐款。

  崇拜祖宗尋根問祖

  祭祖祠、祖墓是樑氏傳統的宗族活動之一,世代相傳沿襲至今。梅州老一輩的樑氏人家都知道自己的祖宗是從寧化石壁遷來的,祖屋的堂號“安定堂”,歷代祖墓在何處,上代有過什麽功名,做過什麽官職。

  舊時梅州有祭祖祠(年三十日)、祭家墓(農曆八月)的習俗。

  1999年11月27日,來自梅州城區(江北)、梅縣鬆口鎮、梅江區三角鎮、程江鎮、西洋鎮、鬆源鎮、長沙鎮、梅西鎮、畲江鎮、潮洲市、潮安縣、陸豐市、揭西棉湖、和平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福建上杭縣、武平縣、永定縣、漳平縣、寧化縣、長汀縣、泰國樑氏宗親總會、臺灣省新竹縣、桃園縣、高雄市、臺中縣、中瀝市等樑氏後裔約2000人,雲集梅縣鬆源鎮郊的“閩粤樑氏宗祠”舉行重光慶典活動。

  重光慶典儀式按舊時傳統的禮儀舉行。祠堂大廳香火燎繞,供桌上排着全猪、全羊、供果等祭品。來自各地的樑氏宗親按輩份、身份依次序排列在祖祠大廳,大家在明師(風水先生)和禮生(呼唱禮儀的人)的施禮下,面向祖宗神位行三鞠躬禮,然後舉行“散糧米”等宗族祭祀儀式。此時的“閩粤粱氏宗祠”鑼鼓喧天,雄獅呼嘯,鞭砲齊響,八音齊鳴,燈籠高擎,大家一起慶祝這個盛大喜日,此次隆重的慶典活動,華僑雜誌《梅州僑鄉月報》、《僑聲》作了報導。

  據《梅州僑鄉月報》報導:2004年5月15日,臺灣桃園縣樑氏宗親會理事長樑修典先生等臺灣同胞一行21人,回到祖居地梅縣鬆口仙口村樑氏祖屋、祖墓前祭祖。樑修典先生説:“今年11月,世界樑氏宗親聯誼會在臺灣桃園市召開,歡迎大陸的樑氏宗親前來參加。”

  重視修族譜

  樑氏宗族文化源遠流長,它有數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各地的樑氏宗族都有熱心文人編修族譜,有的族譜的主編人是學歷較高的人,如《樑家乘序》一文出自於宋狀元樑克家之手。“文化大革命”期間有的地方的族譜和家譜被列爲“四舊”而被焚燒,但還有人暗中保存下來,有幸的是海外的樑氏宗親還保存有完好的族譜。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大陸進入了太平盛世政通人和舉國上下振興文化,城鄉各地興起修史志、族譜熱。各地的樑氏宗族都編寫有當地的《樑氏族譜》現收藏在“鬆源閩粤樑氏祖祠”資料室的新舊樑氏族譜、家譜約有100多本,這些族譜有的是臺灣、新加坡、印尼等地樑氏編寫的族譜,有的是國内各地的樑氏族譜。現今,幾乎梅州的樑氏村莊或家户都保存有族譜、家譜。各地樑氏編寫的族譜大同小异,但格式不同。相同的是支係清楚脈絡分明可追溯祖宗的遷徙軌迹。不同的是有的族譜只注重本宗族的支係記載,尤其是舊族譜只記男丁不記女的。新族譜女兒也可上譜,有的新族譜還有村史、人物傳記、村中民俗等記載。

  閩粤各地樑氏都有熱心研究族譜的人,這些人都是退休的知識分子,他們發揮餘熱,研究宗族文化。

  1923年出版的《臺灣桃園縣樑氏族譜》是梅縣鬆崗公係後裔編的,這本族譜世系表排列非常詳細,可一直追溯到祖居地北方安定堂的列祖列宗的姓名生卒年月,功名、官位、政績及祖祠、祖墓的風水記載等,是目前樑氏族譜中比較有研究價值的一本書。

  豐順縣橋崗村樑姓的開居祖,是梅縣鬆口鬆崗公12世孫樑汝隆。明朝末年,樑汝隆兄弟三人從梅縣小都鄉背着父親(11世雙泉公)的骸骨,到豐順縣橋崗村開居。不久,汝隆的兄弟隆福遷水仔坑,隆禄遷潭江溪西壩。現在橋崗村汝隆公的後裔已達千人,旅居新加波、馬來西亞,臺灣等地近300人。1994年村中編寫了村志,《橋崗村志》的主編樑軍是汝隆公的後裔。樑軍是個國家幹部又是個業餘作家,他爲收集編譜材料,沿着祖宗的足迹到鬆口、鬆源等地的祖祠去查訪樑氏家族淵源的資料。該書是集村史、族譜、宗族文化爲一體的書,對研究客家文化有參考價值。

  1997出版的《樑氏淵源》(主編梁孟昌)是梅縣鬆崗公後裔。該族譜潮安縣庵埠鎮的樑氏宗族編寫。1835年樑伯財祖上樑廣能兄弟多人從鬆口鎮郊區的馬頭崗遷徙到潮安縣庵埠鎮開基,一百多年來後裔繁衍已達千多人。改革開放樑伯財的兒子樑德昌經商致富捐資10萬元給村中編寫《樑氏淵源》族譜。據説《樑氏淵源》這部族譜印刷費3萬元,調查費用7萬元。樑伯財經常來回於庵埠鎮和鬆口鎮兩地,動員兒子樑德昌捐資了數十萬元給祖居地鬆口鎮郊區的馬頭崗的公益事業。

  1999年出版的《樑氏雲山族譜》(主編樑迪凡)是梅州鬆淵公後裔梅江區三角地樑氏宗族編寫的。樑迪凡是師範學校的退休語文高級講師,他花了5年時間收集資料編寫而成,由宗族出錢出版。好些專家學者評價《樑氏雲山族譜》編寫得好。

  2001年出版的《仙口風情録》(主編樑德新)是鬆崗公後裔祖居地仙口村樑氏宗族編寫的。此書約10萬字,是集村中族譜、村史、人物傳記、民俗記載的一本書。該書對客家研究有參考價值,客家學專家丘菊賢教授還爲這本書作序。此書已被縣、市圖書館、嘉應大學、上杭縣客家族譜館等單位收藏。

  樑美荃是廣東梅縣鬆口鎮人,20世紀6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退休前是某工廠的工程師。退休後的十多年裏,他按梅縣鬆口樑氏祖宗的遷徙路綫和鬆口樑氏的外遷路綫,尋訪各地的樑氏村莊。他遠至北方的陝西、山東,近至海南島、福建寧化石壁、廣東潮州等地。他收集各地樑氏族譜、家譜,拍了很多樑氏祠堂的照片,待資料收集齊後編成書。掘樑美荃先生説,有些地方的樑氏宗族的編譜組織聘請他當顧問,已有熱心人士資助他出書。

  族譜和家譜是本宗族文化的記載,它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它不但是留給後輩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而且還可以溝通各地宗親聯繫增强宗親族情誼。

  崇文重教、信奉風水、人才輩出的樑氏宗族

  舊時的客家人不但重視教育,而且還信奉風水。

  《辭海》對“風水”的解釋是:“風水”,也叫堪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爲住宅基地或墳墓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一家的禍福。也指住宅,相墓葬之法。風水文化起源於中原,殷周時期已開始有文字記載相地活動。秦漢是風水形成時期,這個時期有關風水的專著有《周公卜宅經》、《葬歷》等,已形成瞭風水學。據司馬遷的《史記·日者傳》中所述的堪輿家(就是後世的風水先生)。唐、宋風水術更是非常興盛,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很重視選擇陽宅和陰宅。風水術是隨着客家先民遷入閩粤贛客家地區的。將風水術帶入客家地區的人主要是楊筠鬆。楊筠鬆屬唐末避戰亂南遷的客家先民,他從長安來到贛州後,從事風水活動並授徒傳術。風水術在閩粤贛客家地區傳播傳承下來,風水先生就成了客家地區世代相傳的職業,舊時每逢大小建築都要請風水先生堪地利擇良辰吉日。

  而今風水文化風行於日本、美國、歐洲各國,1994年9月《紐約時報》幾乎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報導我國風水術在美國當今的建築設計中佔有的分量。作爲客家傳統文化之一的風水術,在客家地方廣爲流傳。風水文化長期影響着人們的精神世界,舊時每逢大小建築都要請風水先生堪地利擇良辰吉日。所以在闡述樑氏宗族文化時必然會滲透有關風水的故事和傳説。

  舊時閩粤兩省的樑氏宗族,普遍用“公嘗奬”的資金鼓勵本族學子讀書。各地的粱氏宗族把本宗族祖宗留下的公田、公山和其它宗族内的收入作爲本宗族的集體資金,這種資金稱“公嘗”(即本宗族的公用資金,由宗族領導入管埋),這些收入的一部分用於興辦本族的公益事業,一部分用於支持鼓勵本族子弟上學。舊時有些學校是本宗族辦的,有的地方則把祠堂作學堂,用公嘗的錢請私塾教師,一般支持本宗族的學子完成小學教育爲止。對本宗族子弟的學習成績在學校榜上名列前茅者,則免費奬勵其本人免費讀書,俗稱“嘗繳上學”,直至念完大學。有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大學生還可獲得“公費留學”。每年學期考試或春節前夕,按學生的學業成績給予奬勵。

  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改革開放以後,有些地方的海外僑胞和已致富的企業家們,都願爲當地學校或本宗族的學子捐贈奬學金、奬教金,奬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和教學出色者,贊助本宗族作家出書。

  因梅州各地的樑氏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所以樑氏後裔人才輩出,文人多當官的多。下面列舉事例。

  梅縣鬆口鎮仙口村是個約2000人的純樑姓客家山村。相傳清干隆年間,精通風水術的嘉應州州官王者輔,曾慕名前來遊覽觀賞,他還爲其兒子的老師當時培風書院的教喻粱一軒(仙口村人)選屋址(此屋“財儲堂”至今仍存)。他盛贊仙口村是個風景秀麗地靈人杰的地方。

  宋末元初,開基祖鬆崗公跟隨宗親樑文生等人由寧化遷徙來到梅縣鬆源定居後,經明師(風水先生)指點在依山傍水的鬆口盆地東北的仙口村定居,在鬆源河的西岸臨河的地方建了一座約200餘間的長方形圍龍屋,此屋的風水名爲“鯉魚上水”是鬆口有名的祖屋(此屋今仍存一半遺址)。鬆崗公原任汀州太守,因没有完成政府征税任務,被貶爲嘉應州巡檢。他娶9妻生11子,逝後安葬在被風水先生喻爲“猛虎跳墻”的風水寶地,此墓也是鬆口五穴好墓之一。鬆崗公後裔財丁興旺人才輩出。開基至今傳至28世,後裔已達3萬以上遍佈國内外,是梅州樑氏最旺的一支。

  仙口村人歷來重視教育。據説,舊時村民爲了村中多出文人,特集資建造了一座高達五層的“文魁塔”,以前村中學子考試前要到塔前焚香,考取了功名後還要到塔前謝恩。自此塔建成後,村中考取功名的人逐年增多。據知,科舉時代村中曾有人考取了進士、舉人,出任縣令以上官職的有8人。民國年間,仙口村有2人當縣長,出了3位將軍。至今爲止,約2000人的仙口村在近百年間,正式考上大專院校的有百餘人,其中有兩人考上清華大學。這些人中有大學校長、教授、高級工程師、作家、記者、醫生、書畫家等。

  1998年春,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把仙口村定爲“客家民俗田野調查村”,房學嘉、陳干華教授到村中考察,指定專人撰寫了4萬字的田野調查文章。引用仙口村樑姓宗族文化撰寫的學術論文,分别發表在《99’嘉應大學客家學研究會論文集》和在龍岩市召開的《第6届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

  下面是流傳梅州樑姓村莊的一個故事:

  清朝同治年間,樑耀框高中狀元,他出生在粤西下西府(今雷州半島一帶),按當時清王朝的慣例須由皇上欽點國師核其三代風水、祖居、祖墓,看有無狀元公的福份,否則,當以欺君論處。所謂國師,就是精通周易經典,上懂天文下識地理,精通風水術的人。國師來到樑耀框的出生地查察當地的山川河流祖居、祖墓時。没有寶物證明它有此靈氣,那國師嘆息摇頭。樑耀框家鄉的地保説:“樑氏家族是從嘉應州(今梅州市)輾轉遷徙而來的。”

  於是國師尋踪訪迹追至梅縣鬆源鎮的樑氏祖祠(閩粤樑氏宗祠)。當查到一穴叫“螳螂虎形”的墳墓(入梅二世樑德清夫人藍婆太埋葬在這裏)時,國師驚嘆了,即席吟詩一首:“干山干象水長流,干上高峰出狀無;水流西北多富貴,山轉東南旺兒男。”這首四句詩已把祖祠、祖墓所在地氣勢磅礴的壯麗山川和地靈人杰、財丁興旺、人文斐萃等特點都概括出來了。

  下山後,族人在樑氏祖祠的大廳裏宴請國師。席間有人向國師報告,此地樑氏家族是從福建寧化石壁遷徙來的,是否還要再往上溯源尋下去?國師表態:“不必了,你們‘藍婆太墓’是塊風水寶地,足够證明狀元公有此洪福了……”於是國師打道回朝向皇上復旨交差。

  舊時鬆源鎮“閩粤樑氏總祠”内有樑耀框和樑克家的“狀元及第”牌匾高掛在福堂大廳中。

  樑姓人才輩出,以梅縣(包括現今的梅江區)爲例。比較著名的人物有:三角鎮聖人寨樑詩五,清代舉人,曾參與編修《光緒嘉應州志》,先後任駐日本長畸正領事、駐德國參贊和比利時參贊;鬆口樑密庵,著名華僑實業家,巴城寄南社社長,同盟會員,曾捐巨資支援孫中山革命,民國建立後,孫中山曾授予“旌義狀”嘉奬;西區禾好塘粱浣春(女),梅縣著名女教育家,曾任嘉善女子學校校長、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學校長;鬆口仙口樑錫祜,黄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參加過廣東革命政府的兩次東征,曾任東江紅軍第十一軍參謀長、新四軍教導總隊負責人;鬆口大塘樑世驥,中將,曾任十九路軍參謀處長、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參謀長,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梅江樑華昌(薜尚實),曾任中共浙江省委代理書記、中共南方臨時工委書記、上海同濟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梅城西區樑伯强,著名病理學家,曾任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華病理學會副理事長;鬆口樑集祥,曾任梅縣地區專員、廣東教育廳長;鬆口粱龍,曾任臺灣大學校長;豐順縣樑若塵,曾任香港達德學院教授,中國新聞通訊社社長、廣州市人大副主任;豐順縣梁木(春暉)是原廣東省黨校校長。鬆口樑亮勝是著名華僑巨商現是武漢絲寶集團公司董事長。

  (作者:樑德新 樑干輝)

  參考文獻:

  1.《梅縣客家姓氏源流》梅縣地方誌辦公室編寫。

  2.《樑姓淵源》P37—P41面(潮梅鬆(馬頭崗)樑姓淵源編寫委員會編寫1997年出版)。

  3.引自爲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撰寫的《梅縣鬆口鎮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調查》作者樑德新。

  4.樑德新:《論譜資料在客家研究中的價值和局限》《第六界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匯編》(該會2000年11月在福建省龍岩市召開)。

  5.李春泰 樑德新 江金波:《風水在客家地區的流傳和影響》發表在《客家縱横》雜誌2002年第2期。

  6.黄鈺釗 劉焕康 樑德新:《鬆口古鎮風情》2001年梅州市地方志學會出版。

  7.1994年出版的《豐順縣砂田橋崗村志》(主編 樑軍)。

  8.2001年出版的《紫金縣樑氏族譜》(主編 樑振初)。

  9.樑德新:《樑姓淵源與宗族文化》發表在《客家人》雜誌2004年第1期。

  10.《銅峰風光》樑干輝主編2001年出版。

  11.查閲各地樑氏族譜、家譜。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