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與竹結緣,笑傲竹林——訪畫竹名家黄森榮

  作爲“四君子”之一的竹,總能帶給人很多聯想。例如高風亮節、桀驁不屈等。《詩經》中的“瞻彼淇澳,緑竹猗猗”最早以竹入詩;竹林七賢把竹子的隱逸氣質和名士風度發揮到了極至;《紅樓夢》裏,林黛玉所住的瀟湘館有千百翠竹掩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代表着人骨氣和氣節。幾千年的文化積澱,使竹子被賦予了深厚文化内涵和意象。它既是一種清静淡泊的人生態度,又是超然傲世的獨立人格信仰,更是一種無功利的審美、情感體驗。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一個專門畫竹的人會有着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度呢?帶着這個疑問,我走訪了鳳城畫竹名家黄森榮。

  怎可一日無此君

  和所有雅好書畫的人一樣,黄森榮自幼對書畫産生了濃厚興趣。愛好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長期堅持也很重要。就是這份堅持使他獲得了今日的成就,2003年出版的《黄森榮畫竹百圖》是對其書畫生涯的精彩回顧。

  在回顧其書畫歷程的時候,他提到了幾個在他的藝術生涯裏佔有重要地位的人。一位是啓蒙老師羅子雲先生,他師從羅先生學習山水、花鳥,接觸了不少南北書畫界的良師益友,在這種氛圍影響下,獲益頗多。但是真正專事畫竹,却是在80年代初受到武漢老畫家王文農的影響和教導。術業有專攻,之後的20多年,黄森榮便與竹結下不解之緣。爲了畫好竹,還特意去四川“蜀南竹海”,浙江安吉“中國大竹海”、“竹博園”等地采風寫生,投入了巨大精力。

  黄森榮在畫竹之餘也不忘書法,李良暉先生是他在書法上的良師益友。記者在向他請教書法之道時,他强調臨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先把古人的東西學到手,基本功扎實了,之後融會貫通,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寫出的字也就會耐看了。

  日間揮寫夜間思

  北宋王元之在其《黄州新建小竹樓記》裏記到:“黄州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虚暢;宜咏詩,詩韵清絶;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竹和竹樓於四時帶給他的樂趣是顯而易見的。黄森榮雖無小竹樓,但有醉竹樓。在醉竹樓這個自由空間裏,他以竹爲伴,與竹相對,度過了不少閒暇時光。雖然大半閒暇都被畫竹佔據了,但他還笑説畫債太多,怎麽也還不完。

  蘇東坡有“胸有成竹”之説,同時也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的笑談,由此可見竹對提昇人精神境界的妙用。

  翻看黄森榮的畫作,竹的千姿百態一一呈現。無論是竹枝、竹葉、竹根還是竹鞭、竹笋都有不俗表現。竹在風、晴、雨、雪四時不同形態也被清新脱俗的揮灑躍然紙上。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很多作品裏都有小鳥出現。小鳥於風雨中伫立枝頭,既增添了畫作的情趣,也使竹子更具動態之美。在這方面《聽雨》、《瑞竹來禽》、《一夜秋聲帶雨聽》、《大地回春》、《高枝吟月》等作品顯得生趣昂然,把墨竹和四時情境結合的非常好,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瀟灑飄逸和出塵。

  既然有“文如其人”的説法,那麽是不是也可以説“畫如其人”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書畫這種表現方式更能體現作者的胸中丘壑。

  (本文發表於2006年9月1日《羊城晚報》(順德·鳳城人物),作者劉小圓 《羊城晚報》記者)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