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章 和諧醫患關係建設與和諧社會構建



  黨的十七大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1〕這就爲我們今後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一方面,指出了構建和諧社會並不只是一個階段的社會任務,而是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需要全社會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同時也指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就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在發展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在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在“各種社會矛盾”中醫患關係的矛盾日益成爲全社會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在一定的意義上,已經成爲影響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及時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科學有效的方法,並持之以恒地預防化解,矛盾就會加劇,就會更加突出。大家都已經認識到,努力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是構建和諧社會極其重要的内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節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爲本的社會。以人爲本,首先要關注人的健康。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明確將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作爲黨的奮斗目標之一。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們生活。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對十六大精神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從而更加深刻地將健康問題界定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重大戰略。因爲,健康問題並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還是家庭的問題,更是關係社會發展、影響歷史進步的重大戰略問題。

  一、健康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

  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的:“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千家萬户幸福。”〔2〕

  有一個較爲形象的説法:健康是“1”,事業、愛情、婚姻、金錢、地位、榮譽等等,都是健康這個“1”後面的“0”。有了健康這個“1”,後面一個又一個的“0”才會有現實的價值和意義;如果没有了健康這個“1”,後面再多的“0”還是歸於“0”,没有了任何現實的價值和意義。可見,健康是人之所以爲人、之所以爲正常人、之所以爲具有創造力的人、之所以成爲對社會有價值的人的極其重要的依據。因爲,健康是人的事業、愛情、婚姻、金錢、地位、榮譽等等的基礎、條件和保证;失去了健康,也就失去了基礎、條件和保证。

  (一)要計算健康成本

  遺憾的是,現實社會生活中許多人對個體價值和作用的評價,往往忽視了健康,自覺不自覺地將健康隱去,排除在評價和考慮之外。比如,人們往往看到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做出的成績、獲得的榮譽、得到的利益,而對於這個個體爲了争取地位、成績、榮譽以及利益所付出的健康代價,却視而不見,不予考慮。也就是説,人們往往不考慮個體的健康成本,或者説,人們在考慮個體爲了得到種種實惠而付出的成本時,没有計算健康。就這樣,健康被無情地劃出成本之外。有的人找對象,也是用這樣的思維,看重對方的地位、金錢,而常常忽略健康。過去一些時候,我們在描繪勞動模範的形象時,總是説他們爲了工作,爲了事業,不顧家庭和孩子,廢寢忘食,省吃儉用,不計報酬,小病瞞着,大病頂着,直到病倒在工作崗位上,甚至英年早逝。在這幅勞動模範肖像中,不顧健康,損害健康,反而成爲歌頌的材料。試想,如果大家都向這樣的勞動模範學習,都不重視自己的健康,究竟是有益於社會呢,還是有害於社會呢?當然是有害。這樣的人物形象不值得宣傳,更不值得提倡。我們需要健康的形象,充滿活力的人物,可持續創新的模範。

  (二)舍却健康的發展是片面的發展

  諸如此類的現象,都不是全面發展的觀念,都是片面的思維,都是單純事業、金錢的發展觀。其結果,必然是對全面發展的全面損害。人,首先是一個實體的存在,支撑這個實體的就是健康,是健康使得人成爲一個具體的、現實的實體存在;而事業、金錢、地位、貢獻等等,都是這個實體的具體功能表現,都是依附於這個實體的存在,離開了這個實體,哪裏還會有這些具體的功能表現?舍却健康,追求那些本來依附於健康的功能表現,是真正的捨本求末,抓住了芝蔴丢了西瓜。舍却健康的發展,當然只能是片面的發展。

  (三)健康是每個人的社會責任

  在理解健康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時,我們還必須進一步充分認識到:健康是每個人的社會責任,每個人都必須愛護自己、關心自己、切實維護好發展好自己的健康。我們要建立和諧社會,構建和諧醫患關係,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全社會大力宣傳這個觀念,讓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健康問題作爲人生發展戰略中的重大事項予以認真對待並切實實踐。通過宣傳教育,使越來越多的人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從而將自己的事業和幸福奠定在堅實的健康基礎之上。

  二、健康是家庭全面發展的基礎

  所謂家庭的全面發展,包括家庭每個成員的全面發展,以及家庭生活質量和生活滿意度的不斷提高。同樣,健康也是家庭的“1”,收入、住房、靚車等等,都是家庭的“0”;没有了健康這個“1”,其他的“0”都將失去意義。

  (一)健康是家庭和諧的保证

  比如,三口之家裏,如果丈夫身體不健康,不能正常工作,需要吃藥住院,甚至長期拖着帶病的身體,這就必然影響到家庭的整體收入,影響家人的情緒和心理,影響家庭成員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從而影響家庭整體的應有發展。或者,孩子經常生病,今天要吃藥,明天要打針,後天要住院,鬧得一家人都不得安寧,必然會影響夫妻雙方的情緒和心理,甚至影響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俗話説:禍不單行,指的就是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聯。這種相互關聯,當然影響到家庭的全面發展。

  健康的問題,還經常成爲家庭是否和睦、夫妻是否和諧的重要因素。因爲,不健康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影響到家庭成員的心情,影響到有關事業項目的正常開展和拓展,影響到家庭作爲整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影響到家庭作爲整體在社會系統中的競争力和影響力。因爲,一個人的不健康,會影響到家庭其他成員的健康基礎和支撑條件,會减緩家庭全面發展的速度甚至方向,會影響學業的進步、事業的提昇,會影響下一代成長發展的前提基礎和保证。

  (二)健康是家庭發展的保证

  有的家庭,原本生活條件還可以,各方面發展還平衡,生活質量尚可。但由於家庭成員中有人生病了,特别是要動手術,要住院,醫療費動輒上萬幾十萬,遠遠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爲了支付這筆醫療費,不得不暫停家庭的發展計劃,取出存款,變賣家當,甚至出售房子等。於是,一個好端端的家,一下子就變成了負債纍累的家。這就是“因病致貧”。

  有的家庭,原本生活條件較差,屬於貧困家庭。由於家庭成員的努力,不停的打拼,從而擺脱了貧困,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因爲家庭成員中有人生病了,需要支付一大筆的醫療費。多年的辛苦積累,幾天就全部交給了醫院,還要四處借錢。一個好不容易擺脱了貧困的家庭,因爲生病,一夜之間又回到了貧困,甚至更加貧困。這就是“因病返貧”。

  無論是“因病致貧”還是“因病返貧”,根源都在健康的缺失。所以説,健康是家庭全面發展的基礎。

  (三)健康是家庭的責任

  不僅如此,健康也是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每個家庭都要切實做好自家的健康工作,養成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在家庭中,父母對全家的健康負有更多更重要的責任,特别是在孩子尚小的時候。父母要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技能,自覺地將孩子的健康以及自己的健康作爲撫育孩子成長的重要内容。掌握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習慣,提高健康質量,講究健康效果,持之以恒並不斷創新,這是和諧社會建設對父母、對家庭每一個成員的基本要求。

  三、健康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

  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如果人缺乏健康,社會發展必然受到内在的影響。健康是全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

  (一)出生缺陷多影響社會發展

  據《人民日報》報導,我國每30秒就有一個缺陷兒出生,而且間隔時間在逐年縮短。在全國8296萬殘疾人中,由於先天原因造成的殘疾占到20%左右。據中國婦幼衛生監測網監測結果顯示,2001-2006年全國出生缺陷發生率分别爲1049/萬、1112/萬、1298/萬、1284/萬、139/萬和1455/萬,上昇趨勢明顯。另據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全國每年約有20-30萬肉眼可見先天畸形兒出生,加上出生後數月和數年才顯現出來的缺陷,總數高達80-120萬,約占每年出生人口總數的4—6%。出生缺陷的發生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沉重的負擔。據統計,我國每年主要出生缺陷患兒的治療費用高達數百億元;維持最基本生活費用高達數百億元;給國家造成的間接費用約數千億元。

  據專家測算,我國目前累計約有3000萬個家庭曾經生育過出生缺陷患兒,占到全國家庭總數的1/10。另有報告顯示,我國嚴重出生缺陷患兒中除20-30%經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生活質量外,約30-40%在出生後死亡,約40%將成爲終生殘疾。這就意味着每年將有40萬家庭、近百萬人口被卷入到與病殘長期相伴的人生痛苦中。

  出生一個缺陷兒,不僅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導致家庭貧困,而且還要給家庭帶來難以擺脱的精神痛苦和心理負擔,嚴重影響家庭的幸福和諧和生活質量。從總體情况來看,我國出生人口素質整體形勢嚴峻。我們摘掉了昔日“東亞病夫”的帽子,也决不能再背上“出生缺陷大國”的包袱。出生缺陷直接影響着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争力的提昇,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實現,亟待全黨、全社會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切實關注,積極應對。〔3〕

  (二)殘疾人口多影響社會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領導小組公佈的數據,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06年4月1日零時的殘疾人口總數達到8296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64%。這個數字比德國人口的總數(8200萬)還要多!全國有殘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萬户,占全國家庭户總户數的1780%;其中有2個以上殘疾人的家庭户876萬户,占殘疾人家庭户的1243%。有殘疾人的家庭户的總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998%。有殘疾人的家庭户户規模爲351人。全國有殘疾人的家庭户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城鎮爲4864元,農村爲2260元。1295%的農村殘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低於683元,796%的農村殘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在684元至944元之間。全國殘疾人口中,男性爲4277萬人,占5155%;女性爲4019萬人,占4845%。性别比(以女性爲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爲10642。城鎮殘疾人口爲2071萬人,占2496%;農村殘疾人口爲6225萬人,占7504%。0-14歲的殘疾人口爲387萬人,占466%;15-59歲的殘疾人口爲3493萬人,占4210%;60歲及以上的殘疾人口爲4416萬人,占5324%(65歲及以上的爲3755萬人,占4526%)。15歲及以上殘疾人文盲人口(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爲3591萬人,文盲率爲4329%。全國15歲及以上殘疾人口中,未婚人口982萬人,占1242%;在婚有配偶的人口4811萬人,占6082%;離婚及喪偶人口2116萬人,占2676%。全國城鎮殘疾人口中,在業的殘疾人爲297萬人,不在業的殘疾人爲470萬人。農村殘疾人口中,有319萬人享受到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占農村殘疾人口總數的512%。1168%的農村殘疾人領取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救濟。〔4〕

  通過以上這些數字我們可以看到,事實是多麽的嚴峻!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解决殘疾人的問題,那我們的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從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的歷史進程,都會受到影響。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殘疾人生存生活的問題了,而是關係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重大戰略問題。所以我們説,健康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

  (三)健康是全社會的責任

  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健康是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將全社會的健康問題納入全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通盤思考,並制定具體措施認真落實。各級各類社會團體,要自覺地將健康問題的宣傳教育和實踐,作爲自己發展的重要指標。衛生部門更要義不容辭地站到第一綫,成爲全社會健康的維護者、發展者。政府主導、齊抓共管、全民參與、持續創新,是我們落實中央提出的健康發展戰略、切實提高民衆健康水平和質量的基本工作思路。

  四、衛生事業是健康的支撑

  衛生事業爲人們的健康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手段、有效的藥物,特别是人文關懷,從而成爲人們健康最可靠最有力的支撑。

  (一)醫學是專業性很强的科學

  衛生事業是專業性很强的事業,没有經過專門訓練,很難成爲衛生事業的專門人才。不僅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就是在科學技術處於朦朧階段的古代,衛生事業也具有這樣的特徵。現實生活中,人們十分痛惡那些所謂的“老中醫”、“老軍醫”,原因並不在於人們對中醫和軍醫有什麽偏見,而是因爲這些人並不真正懂得醫學醫術,打着中醫和軍醫的旗號,騙人騙錢。這在另一個方面説明人們相信真正的醫學科學,相信醫學是一門科學,不是什麽人都可以勝任的。

  (二)現行衛生體制有礙衛生事業發展

  目前的醫療體制導致的最大問題就是不少老百姓看不起病。衛生部2005年公佈的數據顯示:由於經濟原因,全國約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296%的應住院而不住院。國家發改委官員也坦承,百姓個人負擔醫藥費用比例過大,全國40%的城鎮居民、72%的農村居民看病需要自掏腰包,而個人醫療支出比重還在不斷加大。〔5〕

  經過近年來的多方面努力,從醫療保險的覆蓋面上看,我國的城鎮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6億,但只占4億多城鎮人口的1/3左右;農村新合作醫療占到8億多農民的25%左右。這意味着大多數百姓依然徘徊在醫療保險的大門之外。與此同時,近年來醫療費用持續畸形增長,已遠遠超過居民收入的增長水平,享受到醫療保險的人群,也因爲個人負擔部分偏高,越來越看不起病;而低收入群體的醫療費用負擔,變得一天比一天沉重,更有不少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一方面,衛生事業承擔着全體民衆健康保護神的責任,另一方面,這個保護神所擁有的資源很有限,基礎很薄弱,而且結構很不合理,效率和效益都很不理想。這正是當前醫患關係的和諧程度不够、人們群衆不滿意的深層次原因。

  第二節 醫患關係是濃縮的社會關係

  盡管中國大城市醫院的醫療水平已經與國際社會相差無幾,但由於社會醫療保障制度的缺陷,導致中國的醫療服務出現“群衆不滿意,醫務人員不滿意,政府不滿意”的現象。這表明患者對於醫生的信任度降到了很低的程度,醫患關係達到歷史最差時期。這三個“不滿意”,在衛生部、農工民主黨、中國醫師協會的多個調研報告中得到證實。農工民主黨調查結論顯示,73%的醫務人員對工作環境不滿意,90%的醫務人員對收入不滿意。農工民主黨的報告上報中央後引起高度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進行了專門批示,强調醫患關係關乎健康事業的發展,關係到醫患關係的和諧。〔6〕因爲,醫患糾紛並不只是醫患雙方的矛盾,而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醫患關係是濃縮的社會關係。

  一、醫患關係是全程的社會關係

  人是一個實體存在,無時無刻不在受到疾病的干擾和威脅。因此,人的生存和發展一輩子都離不開醫學,一生都是醫患關係中的重要一方。

  (一)醫學越來越生活化

  在醫學不發達的過去,人們對醫患關係的理解是:有的人生病了,自己受不了了,才去找醫生,於是才有了現實的醫生和患者,才有了現實的醫患關係;如果不生病,就不存在醫患關係,醫生對於大衆的作用也就没有了。醫生的作用,就是看病,就是解除人們生病的痛苦;醫生並不需要對人們除生病以外的健康負責。在醫學處於生物醫學的時代,這就是主要的特徵。

  但是,隨着醫學的發展,隨着人們對於健康問題的重視,醫學的社會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最重要的就是醫學生活化。醫學越來越多地融入人們的實際生活,對人們的實際生活給予指導、幫助、干預,在越來越深刻的意義上影響着、建構着、塑造着、引導着人們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成長發展方式。

  (二)醫患關係伴隨人的一生

  現在,孩子還没有影子的時候,夫妻就向醫務人員諮詢如何科學地懷孕、避孕,如何注意營養、注意平時的生活和行爲習慣、注意防病治病、注意用藥等等。一旦懷孕了,更是要經常上醫院檢查,聽從醫務人員的意見和建議,注意孕期保健。孩子出世時,絶大多數還是在醫院由醫務人員接生,並由醫院開具出生证。孩子出生後,支持孩子成長的重要條件,就是醫院、醫務人員。從童年、少年、青年,到成年、老年,我們什麽時候能够離開衛生事業的支撑?即使離開人世,大多數人也是在醫院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刻的。有的人還會將自己遺體捐獻給醫療機構,供醫學科研和教學之用,爲衛生事業做出最後的貢獻。

  可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衛生事業,一生都是現實的或可能的患者,一生都是醫患關係中的重要一方,一生都離不開醫患關係。你自己並不一定是患者,但你的家人、你的親屬,也許正是患者,你就成爲了患者的“關係人”,你還是没有脱離醫患關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醫患關係是全程的社會關係。

  二、醫患關係是多層的社會關係

  醫患關係不同於一般的社會關係,具有多層次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患者的多層次性

  不管具有什麽樣的社會地位、財産情况,任何人都會生病成爲患者,成爲醫患關係中的一方。政治層次、文化層次、收入層次、年齡層次不同,地域、民族、身體、性别、個性、婚姻狀况、家庭狀况不同,疾病的種類、程度、危險性不同等等,都是患者具有多層次性的具體因素。

  (二)醫務人員的多層次性

  醫務人員自身的情况不同,以及醫學技術水平、醫療態度、醫療實踐能力等等方面的不同,都使得醫務人員具有了多層次性。

  (三)醫務人員和患者之間所建立的關係的多層次性

  這種關係的層次性,取决於醫務人員的多層次性與患者的多層次性之間的多種結合運動和拓展延伸。在具體的醫療實踐過程中,醫務人員和患者之間的關係在不斷建立,又在不斷地改變。在持續時間上,有的長些,有的短些;在關係程度上,有的緊密些,有的鬆散些;在行爲態度上,有的親密些,有的疏遠些;在效果上,有的積極些,有的消極些;等等。這些因素都現實地影響着醫患關係層次性的建立和展現。

  三、醫患關係是流動的社會關係

  醫務人員與患者之間所建立的醫患關係具有臨時的、偶然的特徵,這就决定了醫患關係是流動的社會關係。

  (一)醫患關係具有不確定性

  醫患關係雖然伴隨着人的一生,是人生中跨越時間最長的社會關係,但是,人又不可能天天是現實的患者,不可能時時與醫務人員打交道。人作爲現實的患者,總是相對的,暫時的;無病的健康狀態,總是人的正常狀態。再者,人不可能總是與某一個醫生打交道,一輩子只在一個醫院看一個醫生。實際上,絶大多數人上醫院看病,並不是固定的,多數是隨機的。這就决定了醫患關係具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而流動性、變動性,成爲了醫患關係的重要特徵,特别是在人員流動比較多比較快的現時代,醫患關係的流動性更爲明顯。

  (二)醫患關係體現流動的社會關係

  醫院是相對確定的,醫務人員也是相對穩定的,而經常變動的,却是來來往往的不同患者,即使是同一個患者,每次來醫院的病種、病情、要求等等都會有所不同,也表現出流動性來。醫院和醫務人員都是熟悉的模樣,而進進出出的患者却總是新的面孔,這些新的面孔,正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流動的社會關係的具體表現。

  四、醫患關係是現實的社會關係

  醫患關係總是現實的醫方和患方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反映了現實的社會關係。

  (一)醫患關係是現實社會關係的綜合

  現實的醫患關係,總是依賴於現實的社會關係而存在而表現;其實,現實的醫患關係就是現實的社會關係的組成部分和實際表現。現實社會關係中的經濟關係、物質關係、技術關係、人文關係、倫理關係、法律關係、心理關係,甚至信仰關係、政治關係等等,都會在醫患關係中得到體現,或者説,醫患關係中,現實地包含着、體現着、延伸着以上這些現實的社會關係。

  比如醫療收費,許多民衆對醫療收費有諸多詰難,反映出來的實際上就是一個綜合性問題,並不是簡單的你交錢我開票的問題,也不簡單是醫院是否多收了費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政府制定的政策是否合理、醫院的收費標準和收費行爲是否得當、患者是否認可是否能够承受、社會輿論和氛圍是否理解支持、民衆是否贊同參與等多方面的復雜問題。

  (二)醫患關係關乎社會的發展

  要解决“看病貴”的問題,單純要醫院降低收費標準並不可以,因爲醫院也要通過創收生存,過分强調醫院降價,醫院也很難承受得了。如果醫院的生存受到了威脅,醫務人員的生存受到了威脅,最終受害的就不僅僅是患者了,而是包括醫院和醫務人員在内的整個社會。還是中央説得好,對於此類矛盾,要在堅持發展的基礎上統籌解决,多方齊努力,共同創造,共同享有。

  第三節 和諧醫患關係的主要特徵

  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伴隨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把和諧醫患關係建設作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體現了國家、集體、民衆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取向。但是,究竟什麽是和諧醫患關係呢?我們認爲,和諧醫患關係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特徵。

  一、平等尊重,共享權利

  和諧醫患關係,首先體現在醫方和患方之間人格要平等,彼此尊重對方的人格,維護自己和對方的權利。

  (一)醫患糾紛往往源於雙方不平等

  大量現實的事例表明,醫患糾紛衝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患雙方的地位不平等,往往是醫方佔據主導地位、支配地位,而患者則居於附屬地位、被支配地位。一些醫務人員以爲自己擁有對患者的疾病診斷權和治療權,具有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擁有患者所没有的醫藥資源,便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待患者,讓患者對自己仰望、依賴、順從,無條件地執行自己的醫囑,不得有不同意見,更不能質疑、詰問、拒絶。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有的醫務人員對患者的訴説聽而不聞,對患者的疾病和健康症狀視而不見,對患者的要求訴求説而不做。長此以往,患者的怨言越來越多,怨恨越積越深,到一定時候,遇到一定的機會,就可能爆發。不少“醫鬧”的發生,就是源於這樣的社會背景。

  不僅在臨床領域存在這樣的不平等現象,在政策的層面也存在類似的情况。近些年來,政府在制定有關衛生政策時有一種傾向,將主要責任推給社會,推給醫院,推給民衆,但社會保障制度並不配套,社會立法進程也不盡人意,由於缺少這些方面的條件支撑,以市場爲主導取向的衛生體制改革,遭遇了不少問題,不僅没有在根本的意義上解决歷史問題,反而産生了不少新的矛盾和衝突,醫患關係更加緊張,有時候發展爲對抗性的矛盾衝突。

  黨和國家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的癥結,并且已經開始制定和實施新的衛生體制改革方案。新方案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從和諧社會構建與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高度,以公正平等爲原則,强調政府在衛生體制改革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糾正政府“缺位”、“錯位”、“越位”等現象,樹立政府的權威,强化政府的作用,明確政府的責任,將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納入和諧社會構建的總體戰略部署之中。

  (二)患者也要平等對待醫務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强調平等尊重也不僅僅只是針對醫院、醫務人員和政府,同時也包括患者龢民衆。現實中也存在着不少患者龢民衆不尊重醫務人員、不遵守醫院有關規定,干擾正常醫療秩序,不配合、不理解、不支持的現象。雖然在一定的意義上醫院和醫務人員是醫患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是,破壞和諧醫患關係,其結果並不僅僅傷害了患者,也傷害了醫院和醫務人員;醫院和醫務人員並不總是强者,也經常會成爲弱者,成爲受害者。所以,强調醫患關係中的平等和尊重,千萬别忘了教育患者和社會,要自覺遵守醫院的規定,尊重醫務人員的人格和權利,不要總是以弱者的心態過分膨脹自己的權利龢利益。

  平等是和諧的基礎和保证;没有了平等,就没有尊重。同時,没有互動,所謂的聯係是單向的,當然也談不上和諧。和諧的醫患關係,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互動的。

  二、理解支持,履行義務

  醫患雙方都有自己的義務,要使雙方都能够自覺地履行自己的義務,關鍵是要雙方能够彼此理解支持。不少醫患衝突,都由不理解而發生。

  (一)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强的科學

  有人説,衛生事業,特别是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强的科學,帶有很强的實驗性、經驗性,甚至在科學的家譜中,醫學還處於很低的層次,是一門很不成熟的科學。這種看法不無道理。這也是醫學區别於其他科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這種實驗性、探索性,决定了從事醫療實踐的人士,總是處於經驗總結、理性認識和實踐探索的過程中。於是,對患者的診斷、治療和看護,就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摇擺性、主觀性、試探性。在一定的意義上,這正是醫務人員有時出現診斷錯誤、治療不當、看護有誤等問題的内在原因之一。這並不是爲醫務人員的錯誤開脱,而是説明一個事實:醫療行業屬於高風險、高負荷、高壓力、高技術行業。2007年,一份衛生部對全國6個省市2400多名醫務人員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5%的醫務人員認爲自己對病人比較或者相當負責,但91%的醫務人員感到壓力巨大。〔7〕

  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理解這一點。分析“醫鬧”問題發生的原因,可以從這裏找到一些解釋。有的患者就是這樣認爲的:家屬生病送到醫院,醫院、醫務人員就一定要將患者的病醫治好,要不然就是不稱職,就是對患者和家屬不負責;若患者出現了一些不理想的情况,就要找醫院、醫務人員理論;倘若患者在醫院不治身亡,家屬就會憤怒,對醫務人員進行人身攻擊,對醫院的財物進行破壞,對醫療秩序進行干擾,於是,“醫鬧”就發生了。可見,在一定的意義上,“醫鬧”是在不正確的觀念指導下發生的非理性行爲。

  (二)醫務人員要充分理解患者的實際痛苦和困難

  廣大醫務人員也要充分認識社會現實,理解患者因爲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和不安,理解患者的具體生活處境,理解患者對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希望,對健康的期盼,以及患者對醫療手術及其費用的承受能力,幫助患者準確認識有關問題,知道、理解並積極履行自己應承擔的繳費等方面的義務,形成良好的醫患互動。廣大醫務人員應該充分認識到,爲患者診斷治療,是自己的義務,並不僅僅是自己的權利,只有在切實履行自己義務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自己的應有權利。

  (三)要依法治醫

  醫患關係不和諧,源於彼此的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要依法治醫,將醫患雙方的理解支持,奠定在堅實的法律法規基礎之上。國家要加强衛生立法、司法工作,政府要加强執法工作,廣大民衆要加强學法講法用法工作。維護法律法規的尊嚴,體現法律法規的作用,實現法律法規的價值。宣傳、教育、普及、運用,是一個整體的系統,不可分開。以法律爲依據,以教育爲手段,以運用爲目的,加强醫患之間的認識、理解和支持的力度,消除彼此之間的陌生、隔閡、誤解、曲解,讓醫患雙方都爲建設和諧醫患關係而努力。

  三、精誠合作,嚴肅認真

  醫學是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醫學關係人的生命安全,不認真會喪失性命。只有醫患雙方精誠合作,嚴肅認真對待醫療活動,才能達到治療疾病、維護健康的目的。

  (一)不認真導致錯誤後果

  2006年7月,一對夫婦發現自己生出的孩子缺一條胳膊,但此前他們在同一醫院做過7次胎檢,醫務人員却没有告訴過他們。他們認爲這是醫院的錯誤,要求醫院給予解釋並賠償,但院方不承認自己有錯誤,説胎檢不包括檢查胎兒是否缺少胳膊的内容。〔8〕

  這種解釋顯然是勉强的。因爲在這裏我們看不到醫院和醫務人員對患者對家屬對下一代的關懷,看不到醫方的認真態度,也看不到醫方對於這件事情嚴肅認真的分析判斷,還看不到醫方對自己責任的認真反思和履行。類似的情况經常發生。其實,許多的醫療差錯、過錯,都源於醫務人員的不認真、不負責。

  (二)不合作有損健康

  同時我們也要指出的是:有些患者的態度也不認真。由於一些原因,患者掌握的信息不全面不準確,見到風就説雨,撲風捉影,任意推測懷疑,不信任醫院和醫務人員,從而不配合不合作,不認真執行用藥、檢查、休息等醫囑,影響醫療效果,阻礙和諧醫患關係的建立和發展。現實中有的“醫鬧”就是基於這樣的模糊背景而發生的。

  (三)努力建設新的合作關係

  建設和諧的醫患關係,就要建立醫患雙方嚴肅認真、精誠合作的關係。新的醫患合作應該是超越技術需求的更人性化的合作,應該是超越情感關懷的更全面的合作,應該是超越醫生美德論的更有保障的合作。這種合作的基礎是病人健康利益,前提是醫患雙方平等,合作的實現是醫患雙方訴求的互動,是在利益博弈中實現合作,在合作中實現利益博弈的理性化、合理化。這樣的合作,既是我國社會轉型期醫患利益調解與平衡的目標,又是這一目標實現的手段,即通過合作實現合作。〔9〕

  第四節 和諧醫患關係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是全社會的呼唤,我們曾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許多人仍不滿意現實的醫患關係,甚至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也認爲,“世界上任何國家的醫患關係都不會到這個程度,(中國的)醫患關係達到歷史最差時期。”〔10〕現實社會究竟存在什麽樣的問題?讓我們做一分析。

  一、信任缺失,彼此互疑

  信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礎。醫患雙方在醫療實踐中是密切合作的關係,没有很好的合作就没有很好的醫療效果。遺憾的是,醫患雙方彼此不信任,成了和諧醫患關係建設遇到的最主要問題之一。

  (一)醫患雙方互不信任

  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進行的“中國醫患關係大型調查”表明,超過半數患者在就醫時對醫生半信半疑,另外20%的患者認爲“不相信,但有病没辦法”。這項分别針對醫生和患者的調查還顯示,96%的醫生感覺到病人不太信任自己。調查顯示,超過80%的患者認爲醫患關係“有點緊張”、“很緊張”。有40%的醫生認爲當前的醫患關係“有點緊張”,57%的醫生認爲“很緊張”。在就醫過程中,有738%的患者不相信醫生或者半信半疑。在給患者看病時,感覺被患者完全信任的醫生,只有38%。

  2007年4月,衛生部對全國6個省市2400多名醫務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盡管95%的醫務人員認爲自己對病人比較或者相當負責,但是仍有近1/10的醫生認爲醫患關係是買賣關係,約有9%的醫務人員認爲自身道德水平不好,23%的醫生對於自己從事的行業比較消極,91%的醫務人員感到壓力巨大。只有54%的醫務人員認爲行醫應該以患者爲中心。〔11〕

  2007年11月21日,在京打工男子肖志軍因爲拒絶簽字同意醫院進行剖腹産手術,其懷孕的妻子最終因重症肺炎導致心肺衰竭而死,一屍兩命。前天,北京市朝陽醫院京西分院的醫生,流着眼泪遵守了法律──家屬不簽字,醫生無權做手術,結果本可挽救的産婦在30多名醫生面前生生離去。有關專家指出:此次的悲劇就是醫患相互不信任的一個極端體現的事例。經歷過此次悲劇事件的不少朝陽醫院醫護人員昨天也向社會發出呼吁:醫生和患者並非敵對、矛盾或互相制約的關係,醫患雙方應是共禦疾病的利益共同體。醫患應建立相互信任。〔12〕肖志軍事件中,我們需要檢討的絶非僅僅是“簽字制度”這樣的“補漏”問題,而應着手於整個醫療衛生系統的公共信任感的重建。而這,無疑是一個更艱巨和龐雜的系統工程。〔13〕

  (二)醫患雙方互不滿意

  在有的醫院,某種意義上掛號已不是時下入院看病的第一道程序,取而代之的是找熟人、打招呼。没有熟人不敢看病!有的患者説:不打招呼心虚,打了招呼心寒。這是對醫生的最大懷疑。而最折磨醫生心神的還是病人“打招呼看病”反映出來的不信任感。

  有調查顯示:醫護人員對目前我國的醫患關係現狀表示滿意的僅占27%;病人及其親屬也僅有132%表示滿意;對目前的醫患關係現狀不滿意的醫護人員已經達到623%。來自衛生部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最近幾年,由於醫療糾紛而發生的衝擊醫院、干擾醫療秩序的惡性事件處於上昇趨勢。2002年,這類事件有5000多起,2004年上昇到8000多起,2006年則超過了1萬起。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當前醫患信任感缺失,病人寧信“招呼”也不信醫生,乃至醫患矛盾不斷的狀况,一方面和我國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供需關係失衡,患者渴望得到優質服務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市場條件下部分醫生醫德缺失有關。當然由於醫療行爲的專業性,醫療信息的不對稱也在客觀上加劇了醫患之間的不信任感。〔14〕

  (三)“看病貴”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5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2007年《社會保障緑皮書》。緑皮書指出,盡管目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突出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並提出解决導致醫療費用急劇上昇的六項建議。緑皮書指出,1990-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增加524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40396元,增加489倍。與此同時,我國城鄉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分别增加了1957倍和586倍,居民衛生支出的增速遠超出其收入增長速度。研究者認爲,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醫療費用快速上漲,不僅給企業、國家和個人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後果。〔15〕

  可見,對醫務人員的不信任,已經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不僅如此,惡性循環導致的後果是醫患雙方互不信任,並波及社會,更加加劇了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致使全社會處於互不信任的狀態,出現嚴重的信任危機。可見,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既是一項艱苦的工程,又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且要持之以恒。

  二、權利泛化,亂用濫用

  當前,在醫患兩個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權利泛化、亂用濫用的現象,嚴重阻礙着和諧醫患關係的建設,但醫方更爲嚴重,主要表現爲亂治療、亂開藥、亂收費。這裏主要分析醫方的問題。

  (一)亂治療

  所謂“亂治療”,一是無病當作有病治療,小病當作大病治療,無中生有,傷害患者的健康。二是有病當作無病看待,大病當作小病治療,延誤患者的治療時機,加重患者的病情,造成嚴重後果。三是越權治療患者,没有資格當作有資格,没有條件當作有條件,擅自治療患者,侵害患者健康。四是違規治療患者,包括違反醫療診斷常規、規範和要求等,造成嚴重後果。五是臨時添加治療項目和内容,主觀性、隨意性很强,客觀性、科學性、人道性都被放到一邊,造成不良甚至十分嚴重的後果。諸如此類的現象,都屬於“亂治療”的範疇。

  據新華網上海2007年2月6日報導,31歲的黑龍江籍未婚女士王洪艷不久前到上海協和醫院做檢查,結果被醫生診斷爲“不孕症”,入院檢查不到三個小時、諸多檢查結果尚未出來,醫生便將其推上急診手術臺,不到24小時花去醫藥費近4萬元。之後,醫生又讓她介紹妹妹來醫院檢查,兩人兩天共花了近8萬元醫藥費。一周後,當王洪艷拿到此前一家醫院做的婦科檢查報告時,發現自己竟然没有病。上海市衛生局表示:經過查實,上海協和醫院在醫療執業活動中違反了醫療診療常規、規範,并存在違反國家相關消毒管理、醫療廢物管理、醫療廣告管理規定等違法違規行爲。根據相關衛生法律法規的規定,對上海協和醫院給予警告、罰款、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证》的行政處罰,對醫院有嚴重違法違規行爲的醫師給予暫停執業活動六個月的行政處罰。〔16〕

  據《京華時報》2007年4月17日報導,安徽薛燕林患腎病多年,爲籌錢治病,家裏還賣掉了房子。2004年12月19日,薛燕林走進北京市海淀醫院移植中心,當時她的病剛轉入尿毒症期。12月28日晚10點,薛燕林被推進手術室,但换腎手術當天即宣告失敗。12月30日晚進行第二次换腎手術,這距離第一次手術還不到48小時。但第二次换腎手術仍以失敗告終,原因還是超急排斥。2005年1月30日,薛燕林去世。住院共42天,交納醫療費22萬多元。2005年底盧曉星起訴,2006年3月海淀法院開庭審理。庭審中,海淀醫院承認其移植中心確實未辦理相關手續。法院認爲:海淀醫院進行首次腎移植手術時,在術前檢查方面不够完善,部分違反了診療常規。在PRA高敏狀態下,仍未進行細胞毒檢查,而進行第二次腎移植手術,有違醫學診療常規,屬醫療過錯。法院據此認定海淀醫院應對薛燕林的死亡承擔相當於80%的主要責任,並判决該院賠償薛燕林家屬損失80萬餘元。2007年4月2日,不服判决的海淀醫院提起上訴。〔17〕

  類似的情况時有發生。這些都是違反醫療規定、違反醫務人員職業道德的不良行爲,産生嚴重後果,破壞了和諧醫患關係的建設。

  (二)亂開藥

  所謂“亂開藥”,一是開了跟患者的疾病治療没有關係、患者實際上並不需要的藥;二是開了對患者病情康復並没有什麽實質性作用的藥;三是開了超出患者實際需要量的藥;四是開了對患者病情康復産生不利作用的藥。“亂開藥”的現象很普遍。從主觀動機來説,醫生“亂開藥”,大多數都是爲了自己和單位的利益,並不是爲患者着想,而是實際傷害了患者的合法利益,既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和健康利益,危害了患者及其家屬的進一步發展。

  據《中國青年報》2005年7月29日報導,據世界銀行一份報告顯示,2003年,我國藥品費用占全部衛生支出的52%,這一比例在大多數國家僅有15%~40%。由於大處方,我國衛生費用的12%~37%都被浪費掉了。我國某醫院2000年調查顯示,該院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廣譜或聯合使用兩種以上抗生素的占58%。抗生素濫用情况可見一斑。1990年至2002年,我國門診和住院病人的醫療費中,檢查治療費用所占比例從28%上昇到367%,説明“大處方”現象嚴重。〔18〕

  (三)亂收費

  所謂“亂收費”,一是隨意標價,加大、虚夸醫療和藥品項目的價格,自行收費。這就是價格虚高。二是添加實際並没有發生的醫療和藥品項目,再按照醫院確定的價格收費。這就是項目虚數。三是增加有關規定之外的項目和名目,按照醫院確定的價格收費,這就是項目虚名。現在,群衆普遍反映看不起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醫院較普遍存在“亂收費”現象。

  據《京華時報》報導,2007年4月27日,北京市衛生局公佈第一季度6種常見住院病的平均收費和住院日情况。按統計,在該年第一季度對這6種疾病的收費上,二級醫院比三級醫院平均便宜13975元。三級醫院之間收費差别也很大,如在异位妊娠的治療費用上,積水潭醫院爲4172元,而北大首鋼醫院爲10873元。同爲三級醫院,又同爲一種病的治療,其費用竟然差了6700元。有多少患者在北大首鋼醫院稀裏糊涂地當了這種“冤大頭”。〔19〕

  另據京報網2007年4月12日報導,一次意外事故,導致年過七旬的鍋爐工劉樹奎多處骨折。從2005年6月起,他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住院281天,總共花費12萬多元。由於是臨時工,劉樹奎工作的企業替他支付了全部醫藥費。可企業結賬的人在辦理劉樹奎出院手續時,發現一般護理不規範收費竟有278次,特大换藥逾三成收費無“充分依據”,醫囑簽字多名醫護人員非本人簽名,醫療文件檢驗單、記録丢了20多份,病歷質量醫囑下達混亂,該停不停。接到患者一方反映後,哈醫大一院於去年末成立了調查小組,最後形成了題爲《關於患者劉樹奎醫療過程的調查情况及處理意見》的自查報告,並退還患者住院費用58927元。〔20〕

  曾經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哈爾濱天價醫療費事件,更被當作“亂收費”的典型。據中新網報導,國家衛生部、國務院糾風辦2006年4月26日通報了中央紀委、監察部、衛生部和黑龍江省紀委聯合調查組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有關違紀違法問題的查處情况。經查,患者翁某,男,75歲。因患惡性淋巴腫瘤,於2005年5月16日入住哈醫大二院,先後在幹部病房和心外科重症監護室(簡稱心外科ICU)治療,最終因多臟器功能衰竭,於8月6日病故。住院82天,醫院共收取住院費1389萬元。哈醫大二院在治療患者翁某的過程中主要存在違反規定亂收費、違法違規僞造和大量涂改醫療文書、部分科室管理混亂、對患者家屬投訴采取的措施不力等問題,是一起典型的嚴重損害群衆利益的違紀違法案件,嚴重損害了衛生行業的形象,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21〕

  《財經》雜誌認爲這起罕見的“天價醫療費事件”,暴露了有關醫院管理諸方面的重大弊端,也昭顯了病人家屬以“錢權之勢”影響和主導醫療過程之嚴重後果;身染絶症的患者不幸已處於終末期,大量動用寶貴的醫療資源搶救,已涉及國人目前還接觸較少的醫學倫理問題。〔22〕

  有業内人士指出,有些所謂的“亂收費”是冤假錯案,應該區别對待。主要有6種情况:一是相同醫囑、不同病情造成亂收費的假象。二是醫療行爲的不可預見性導致多收費假象。三是政策自身的計價單位導致多收費假象。四是搶救後補開醫囑變成“人死後産生費用”。五是傳統書寫醫囑與收費不對應造成亂收費的假象。六是醫院提供服務却漏寫醫囑,同時漏收費。〔23〕這些情况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具體情况具體分析,不能搞一刀切。

  三、利益膨脹 額外索取

  醫患關係緊張,主要的分歧在於各自的利益。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醫患雙方主要的分歧並不是各自應有的正當利益,而是各自都有超出正當利益的訴求和實際行動,爲了各自的所謂利益,産生種種衝突。雖然在多數情况下,醫方利用自己擁有的權利和有利條件,侵犯患者的利益,使得醫患矛盾更加緊張,但是,近年來患者的一些過激行爲,也侵害了醫方應有的合法利益。其中,“醫鬧”就是十分突出的表現。這裏,我們主要分析一下“醫鬧”問題。

  (一)“醫鬧”的實質

  根據法律界人士的解釋,所謂“醫鬧”,就是指借醫療糾紛的名義,采取威脅、圍攻、打砸醫院、打傷醫務人員等暴力手段,通過非正常程序來干擾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貶損醫院的聲譽,向醫院索要巨額賠償或迫使醫院答應其不合理要求的行爲。“醫鬧”的主體或爲非固定職業、並寄生在醫院專門從事“醫鬧”行爲的人,或爲患者及其家屬和親朋好友。“醫鬧”與醫療糾紛的不同之處主要是:醫療糾紛是基於醫療行爲的風險、醫學水平的局限、疾病的難度、患者體質特殊、醫院的過錯所發生的,其主體主要是患者或患者家屬。“醫鬧”則從根本上改變了性質,侵犯了醫院、醫生和其他患者的權利,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等相關法律規定。

  (二)“醫鬧”形勢嚴峻  

  當前“醫鬧”發生形勢非常嚴峻,其特徵表現爲數量激增、矛盾尖鋭化、高額索賠,同時處理起來也較困難。據全國省級衛生行政部門不完全統計:2002年,全國發生嚴重擾亂醫療秩序事件5093件,打傷醫務人員2604人,醫院財産損失6709萬元;2004年,全國發生該類事件8093件,打傷醫務人員3735人,醫院財産損失12412萬元;2006年1月至10月份,此類事件增加到9831件,打傷醫務人員5519人,醫院財産損失20467萬元。可見“醫鬧”有逐年上昇之勢。

  2006年10月16日至20日,中國醫師協會在北京、湖南、甘肅、大連、沈陽、武漢、西安等地區,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向350家醫院進行有關“醫鬧”情况的調查。調查發現,西安市近三年發生“醫鬧”事件177件,打傷醫務人員282人,財産損失達160萬元。廣東省一項不完全統計顯示,在2006年1月至6月間,除梅州市外,全省各級醫療機構因醫療糾紛引發的患方“暴力索賠”共200起。其中,僅5月間就發生了41起。廣東省衛生廳2006年接到上報的醫療糾紛有400多起,這個數字估計還不到實際發生的1/3。〔24〕這些事件的持續時間多數爲幾小時至十多天,造成醫院高額直接經濟損失,其中一例高達200多萬元。2007年7月,福建省武夷山婦幼保健院因不堪“醫鬧”困擾,停業7天,原住院病人全部轉院了。福建省武夷山市醫療衛生系統所屬的14家醫院,聘請當地14名民警擔任醫院綜治副院長,防止“職業醫鬧”及處理解决醫院的安全保衛工作。此前,深圳、上海、大連等地也有類似情况。

  (三)“醫鬧”危害嚴重

  “醫鬧”不僅侵犯了醫院、醫生正常診療的權利,也侵犯了其他患者正常就醫的權利;毁壞了公私財物,並使患者及家屬的身心傷害更加嚴重,增加了維權成本;同時致使醫生自我保護意識增强,可能會提高不必要的檢查費用開支;使醫患矛盾逐步昇級,醫患之間的信任度越來越差;造成國有資産的流失,使國家爲保障廣大人民群衆健康投入的有限資源,流入個别人的腰包;如果形成職業“醫鬧”,還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影響醫學事業的正常發展,産生社會不穩定因素,造成社會不和諧。

  “醫鬧”多由各種醫療糾紛引起。中國醫院協會會長曹榮桂指出:造成醫療糾紛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外部因素,比如醫療改革滯後,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不够,法律法規不健全,某些新聞報導失實等;還有一部分是醫院内部管理問題,首先是公立醫院對其公益性質認識不足,以病人爲中心的理念落實不到位,醫院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同時還存在醫療質量安全方面問題。發生醫療糾紛以後,部分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不够,欠缺溝通技巧,應急處理能力比較弱。〔25〕

  患者和醫生本來應該是朋友,共同的敵人是疾病。但是,現在我們的醫護人員壓力太大,被打駡是常事。過度檢查,過度用藥,有些固然是經濟利益驅動,但也有些是爲了保護自己。“醫鬧”看來受傷害的是醫生,但長期發展下去,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患者和廣大社會。要减少醫療糾紛和防範“醫鬧”,一方面要加强對醫務人員的管理教育,同時也要求患者遵守醫院的規章制度,尊重醫務人員的人格和工作,積極配合治療措施,接受醫療檢查,簽署治療同意書並接受醫院的治療。

  (四)綜合治理“醫鬧”問題

  2007年4月,衛生部已會同中央綜治辦、公安部等七部門成立了全國創建平安醫院活動協調小組及辦公室,負責對各地創建“平安醫院”活動的檢查和指導,推動各地建立協調機構。其工作着力點是:建立减少和有效化解醫療糾紛機制,保障醫患雙方合法權益,嚴厲打擊“號販子”和“醫鬧”,嚴厲打擊危害醫務人員、患者人身財産安全和破壞醫療秩序的行爲;以醫患雙方滿意爲目標,改善醫患關係,提供滿意服務。〔26〕

  “醫鬧”是在新的歷史時期産生的一種特殊現象,是復雜社會關係在醫療領域的現實體現,或者説,是當今復雜社會關係在醫療領域的濃縮體現。它涉及到衛生體制改革、醫務人員教育、法律法制建設、公民素質教育、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等多方面問題。如果將“醫鬧”只解釋爲患者及其家屬的無理取鬧,或者只解釋爲醫院和醫務人員的道德缺失,都是片面的,不符合真實的情况。雖然醫方和患方都是“醫鬧”問題的主角,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他們都只是“醫鬧”問題的演員,真正的舞臺是社會,而導演,則是政府和政策。要從根本上解决“醫鬧”問題,就一定要深入到體制的層面,正確回答衛生事業的根本任務是什麽,究竟爲了誰、依靠誰而存在和發展。回答清楚了,正確了,就要付諸實際的行動,追求真實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爲和諧醫患關係的建設找到最内在的支點。

  四、環境缺損 輿論傾斜 

  和諧醫患關係的建設,離不開社會輿論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信息化時代,社會輿論對於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深刻。但是,社會輿論的作用並不都是積極的、有力的,關鍵看社會輿論如何形成、如何組織、如何傳播、如何實際影響社會大衆的認知、觀念、思維和行動。

  (一)媒體要爲建設和諧醫患關係鼓與呼

  必須指出的是,近年來,有些媒體熱衷於獵奇、追求所謂的轟動效應,對那些盡職盡責爲患者服務、爲社會服務的醫院和醫務人員,缺乏宣傳報導的興趣,而對那些醫療糾紛、醫患矛盾却十分感興趣。一旦遇有醫患衝突的事件,他們會不惜版面大肆宣傳,甚至添油加醋,捕風捉影,混淆事實,誤導視聽。在和諧醫患關係建設過程中,它們並没有起到積極的作用,而是爲醫患矛盾的加深、醫患衝突的加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一定的意義上,一些媒體成爲了醫患矛盾和衝突的推動者、誘導者。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並認真對待,切實解决。

  據《中國工商報》報導,上海協和醫院是一家民營醫院,近兩年來,上海市衛生行政部門已對協和醫院診療活動超出登記範圍、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擅自開展母嬰保健服務等問題給予了4次行政處罰。2006年前後,工商部門撤銷該院的《醫療廣告證明》,并且一年内不再受理它們的《醫療廣告證明》申請。但該院繼續在上海、福建等地的媒體刊發廣告。2007年1月,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以《手術還是騙人術?》爲題播發記者調查,報導該院涉嫌“醫療欺詐”。2007年1月中旬,國家工商總局與衛生部又聯合通報了上海協和醫院在福建東南衛視違規發佈不孕不育醫療廣告的問題,對發佈涉嫌違法廣告負有責任的當事人將依法給予嚴肅查處。〔27〕

  這家醫院做虚假廣告宣傳當然十分可惡,因爲它欺騙了廣大患者和社會。但是,它爲什麽能够屢屢在媒體上做虚假的廣告宣傳?當然是我們的媒體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違背了有關廣告宣傳的規定,讓這些虚假廣告刊登播放出來,其結果必然是混淆視聽,誤導大衆。試想,如果媒體不幫忙,阻止虚假廣告傳播,這家醫院對社會的危害能够有這麽多這麽大嗎?

  有一家黨報,報導過這樣一個案例:王小姐4月19日到廣州某醫院放射科拍片。林醫生擔心患者衣服上的油漆花紋和文胸上的扣子影響拍片效果,要求其將上衣和文胸脱下,但王小姐只同意脱下上衣。林醫生説:這是常規,都這樣,你不做就算了,没有見過這麽不配合的病人。遂拒絶爲她拍片,並大聲要求她“出去,到别的地方拍”。王小姐很生氣,穿上衣服就跑出了檢查室,委屈得泪流滿面,遂向院方投訴。回家後,有家人給媒體報料。很快,媒體上披露了此事,用的標題是:《拍胸片要不要脱光衣服?》〔28〕

  報紙出來後,醫生和患者都很生氣,因爲醫生並没有要求患者“脱光衣服”,只是要求患者“將上衣和文胸脱下”。這是兩個含義根本不同的概念,怎麽能够混淆呢?這樣的新聞報導,究竟是在維護醫患雙方的權利呢,還是在製造醫患之間的對立?

  從這些案件我們可以看出,醫患關係出現緊張狀况,輿論環境不理想,没有給予應有的積極支持,没有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加大輿論宣傳執法力度

  2007年3月26日,國家工商總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對衛視頻道電視購物節目廣告聯合監測發現:藥品廣告違法現象嚴重。兩部門遂聯合對八家衛視發佈的嚴重違法藥品廣告予以曝光,並進行嚴肅查處。違法的主要表現是:未經審查擅自發佈,處方藥在大衆媒介發佈廣告,夸大藥品的功能主治,宣傳有效率,使用專家、患者名義和形象作證明;保健食品廣告宣傳的功能超出國家批準範圍,使用消費者名義爲産品功效作證明,夸大産品功效;化妝品廣告含有絶對化用語,對産品效用做夸大表示,使用他人名義尤其是讓社會公衆人物保证産品功效,誤導消費者。〔29〕

  據新華網報導,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2007年一季度通過組織監測10家地市級電視臺和92份報紙發佈藥品廣告的情况,共發現違法藥品廣告7885份,並依法做出了處理。

  爲了進一步加强廣告管理,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新《藥品廣告審查發佈標準》於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根據新的標準,廣播電視少兒節目中不得發佈藥品廣告。涉及增强性功能内容的藥品廣告,只能在7時前、22時後播出。麻醉藥品等五類藥品不得發佈廣告,處方藥不得在大衆傳媒發佈廣告。藥品廣告不得含有“安全無毒副作用”等内容,也不得明示或暗示服用該藥能應付現代緊張生活和昇學考試等需要,幫助提高成績、精力旺盛、增强競争力、增高、益智等内容。〔30〕

  五、政策失衡 政府缺位

  醫患關係緊張,醫患雙方發生衝突,其表象的背後,原因在於有關衛生體制改革的政策失衡,應該承擔歷史和現實責任的政府没有到位,市場化傾向過於明顯。

  (一)醫改基本不成功

  2005年7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關專家根據自己的研究報告提出:“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這種不成功具體表現在:

  1.醫療保障成了“富人俱樂部”。報告指出,當前的醫療衛生服務出現兩極分化,公平性大大降低。每年有接近50%的人應該到門診看病、30%的人應該住院,但他們却因各種原因得不到救治。

  2.改革思路存在重大缺陷。報告指出,目前,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醫院。據衛生部統計,2000年中國衛生費用中,農村衛生費用占225%,城鎮衛生費用占775%,這就是説,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村居民所花費的醫療費用,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3.醫療費用高得過分離譜。據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農村37%應就診病人没有就診,65%應住院病人没有住院。報告還指出,醫療費用增長過快的主要原因是藥品濫用及藥品價格失控。

  報告指出,結合中國國情,必須明確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目標定位;必須合理選擇醫療衛生的干預重點和干預方式;核心問題在於强化政府責任:一是强化政府的籌資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預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31〕

  2005年9月8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發佈《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對有關中國衛生保健制度的調查結論是醫改並不成功,指出中國醫療體制並没有幫助到最應該獲得幫助的群體,特别是農民。〔32〕

  據衛生部的統計,1980年到2005年25年間居民到醫院就診的平均門診費用和平均住院費用增長了77倍和116倍,而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僅僅增長了16倍。結果造成了“三不滿意”,即群衆不滿意、政府不滿意、醫務人員不滿意。中國社科院的調查顯示,看病難看病貴是城鄉居民關注的熱點,將其排在第一位的占了2392%。〔33〕

  (二)政府主導不到位

  2006年5月22日發佈的《中國醫療衛生發展報告》第一主編杜樂勛教授表示,對中國醫療現狀,政府應負更多的責任。他列述了政府主導“不到位”的三個表現。一是投入“不到位”。1986年,各級政府財政衛生撥款12223億元,占當年衛生總費用315億元的3869%;2003年,中國衛生總費用658410億元,政府財政撥款爲111694億元,占1696%。二是監管“不到位”。中國的病人没有“家庭醫師”。病人没有“家庭會計師”,國家現在也没有“醫療會計師制度”。三是職能轉變“不到位”。醫療服務體系所提供的勞務和産品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屬於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提供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現在公立醫院所利用的市場機制的作用是扭曲的和失靈的。〔34〕

  (三)資源利用不合理

  對健康缺少管理,導致衛生資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黄建始教授指出,目前80%的醫療支出用在治療那些可預防的疾病上,而忽視了對健康人群的保健,使得疾病人群增長,醫療開支居高不下。他認爲引進“健康管理”才是醫療系統改革的新出路。他指出,一般人群中最不健康的1%和患慢性病的19%共用了70%的醫療資源。最健康的80%人口只用了30%的醫療資源。即現行的醫療衛生系統過多專注於“不及格的人”的“補考”,而忽視了大部分有健康風險的人群。〔35〕

  (四)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

  其實,所謂的醫改基本不成功,關鍵的原因是政策失衡,政府缺位,片面地以市場爲導向進行醫改,結果使得醫療市場化、金錢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醫患關係更加緊張。大量事實表明,在衛生體制建設中,政府不應該缺位,應該站到前臺,爲全社會的利益,爲醫方和患者的共同利益制定政策、提供支持、把握方向。2003年SARS結束後,著名學者胡鞍鋼提出“‘以人爲本’,投資健康”的口號,並進一步明確提出了確立“以人爲本”的新發展觀;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雙輪論”;人民健康是發展目標的“優先論”;公共衛生投資於農村的“重點論”。〔36〕2007年著名學者葛延風建議:應建立政府埋單的全民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從整個國家的經濟能力看,目前我國政府能够負擔全民保健的費用。〔37〕

  其實,黨和國家一直關注衛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近年來,强化政府職能的聲音越來越强烈。

  2006年3月16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公佈。該《規劃》强調“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責任,建立各級政府間規範的責任分擔與資金投入機制”。

  2006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届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爲群衆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整頓藥品生産和流通秩序,保证群衆基本用藥”。

  200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35次集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就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强化政府責任,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爲群衆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2007年5月,國務院審批下發《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十一五”時期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

  2007年10月15日,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鄭重提出:要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爲主、以農村爲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强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爲群衆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2007年12月26日,衛生部長陳竺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上作報告,表示要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政府籌資;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衛生投入。到2010年,將在全國初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到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38〕

  可見,糾正偏差,擺正政府在衛生體制建設中的地位,認清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這個大的方針政策已經確定,現在的關鍵是抓落實,講實效。

  第五節 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是全社會的重大課題

  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係千家萬户的幸福。因此,努力建設和諧醫患關係,就不僅僅是醫方和患方兩者之間的事,而是關係全社會,需要全社會認真對待、共同努力的重大課題。

  一、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内容

  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是各種社會關係和諧,而醫患關係和諧則是社會和諧的重要體現。

  (一)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黨的十七大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産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39〕

  當前,醫患關係緊張,出現不和諧的局面,就是社會公平正義缺失、不盡人意的具體表現。要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就一定要努力建設和諧醫患關係,並在努力建設和諧醫患關係的過程中,不斷提昇社會公平正義的水平和層次,加速構建和諧社會。

  (二)努力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近年來,黨和國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宏觀和微觀多個層次,從加强法制建設、環境建設、衛生制度建設、衛生行風建設、公民素質教育等多個方面,努力緩解醫患衝突,化解醫患矛盾,增加醫患互信,促進醫患互助,取得了積極效應。

  據《人民日報》報導,截至2007年5月底,全國參加醫療保障人數已達166億,以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爲主體,以城鄉社會醫療救助爲托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據介紹,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思路是補缺、擴面、統籌和管理。補缺是健全各類人員的醫療保障制度,讓人人享有基本的醫療保障。擴面是指擴大各類制度的覆蓋面,如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主要是將各類醫保制度相互銜接、協調推進。在管理方面,隨着參保對象每年近千萬的增加,醫保工作量不斷增加,迫切需要提昇服務能力,以更好地適應參保人員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醫療保險司的負責人介紹説,我國在逐步調整完善醫保制度和政策,從增强制度的開放性和兼容性,提高醫療保險的便携性,强化基金的統籌調劑功能等方面進行改進,着力解决參保人員因流動發生的醫保銜接轉移,退休老人异地醫保難等群衆關心的熱點問題。〔40〕

  2007年6月20日、28日和7月5日,國務院分别在江西南昌、江蘇鎮江和甘肅蘭州召開東、中、西部三個座談會,部署開展以大病統籌爲主的城鎮非從業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通過試點,積累經驗,探尋規律,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實際情况全面鋪開。

  看來,建立並完善居民醫保制度,已經不再是要不要的理論問題,而是具體如何落實、如何建設、如何取得效果的實踐問題。

  二、建設和諧醫患關係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醫患關係是綜合性的社會關係,涉及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因此,建設和諧醫患關係就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

  (一)醫療界存在五大怪相

  2006年5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中國醫療衛生發展報告》(簡稱緑皮書)。緑皮書明確指出,中國醫療界目前存在以下5大怪相。一是病人被“看病貴”嚇跑。2005年一年中,中國分别有約二成的城鎮居民和二成六的農民曾因爲費用問題,在生病之時放棄去醫院治療。看病難、看病貴,總體還跟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制度和功能不健全有關。關鍵是因爲社區無法把病人留住。二是藥價高讓醫生變“商人”。據統計,目前大醫院藥品收入平均約占醫院總收入的50%至60%,一些基層醫療機構高達80%至85%。三是醫院大樓賽星級酒店。近年來,醫院紛紛比拼硬件,大醫院的樓越來越高,病房裝修越來越靚,各種設施堪與星級賓館相媲美。四是高端醫療設備成搶手貨。到2005年年底,經濟發達的廣州、佛山兩地方圓不到50公里的範圍内,7家醫院已經或者即將擁有PET-CT,這一數量比一些發達國家全國的數量總和還多。五是醫療設備常“帶病”工作。醫療器械是一種特殊商品,其質量好壞直接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安全。〔41〕

  造成這些所謂的“怪相”原因並不是單一的,盡管醫院和醫務人員要承擔重要責任,但要他們承擔所有的責任顯然是不公道的。衛生體制問題、民衆看病的心理狀態問題等等,都與這些“怪相”有着一定的聯繫。

  (二)要合理配置醫療資源

  據衛生部提供的數據,目前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醫院。每年到大醫院就診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層醫院即可解决的常見病、多發病。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貝漢衛指出:“中國醫療體系缺少一個‘看門人’,就是缺少一名全科醫生,在病人去醫院前判斷是否有其必要。没有了這個‘看門人’,哪怕只需要簡單家庭護理的病人,也會尋求昂貴的醫院診治。”〔42〕何苦呢?求醫若渴的心理需求可以理解,但是,没有一個正確的求醫觀,只會使求醫活動事倍功半,甚至躭誤了治療時間和機會,後悔莫及。

  所以説,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是全社會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醫方要努力,患方要努力,全社會都要努力,而且要齊心協力。

  三、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我國社會人口多、資源少、現代化進程發展快,决定了建設和諧醫患關係不可能是短期的任務,而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一)農民問題十分突出

  一項關於農民工問題的調查顯示:農民工不怕流血流泪,就怕醫院藥費。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調查分析顯示,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規模約爲12億人,進城農民工約爲1億,但是有醫療保險的農民工還不到一成,簽署用工合同的寥寥無幾,農民工群體健康醫療保障出現“真空”。據統計,我國農民工中有3500多萬進入瞭高危行業,民營煤礦井下幾乎全是農民工,建築行業3000萬職工中80%是農民工,製造烟花爆竹的100萬人幾乎都是農民工,危險化學品有33%是農民工。

  據相關部門發佈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農民工在務工期間生病,3424%去正規醫院看病,3202%自己根據病情到藥店買點藥吃,2241%去個體診所看病。根據對近2/3不上正規醫院看病的農民工調查,不上正規醫院看病的主要原因是:費用太高,没有去醫院看病習慣,没錢看病,所占比例分别爲6943%、956%和730%。農民工不講挣錢多少,就怕身體不好。他們在城裏打工挣錢,却要返鄉看病省錢。因爲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問題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二)切實解决農民問題

  近年來,我國立法機關已着手對此做出改革。2004年6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各類用人單位招用的農民工均有享受工傷保險的權利。我國正在修訂的《勞動合同法(草案)》已經將保障職工的社會保險和福利待遇的内容納入其中,2008年1月1日將會正式公佈實施。〔43〕

  農民是我國人口的主體部分,農民工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種特有現象。當前醫患關係緊張,其中相當一部分,就和農民、農民工連在一起,甚至在“醫鬧”活動中也會常常出現他們的身影。他們往往既是醫患關係緊張的製造力量,同時更是醫患關係緊張的受害者。發生醫療糾紛時,他們往往選擇經濟賠償,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特别是,農民、農民工人口數量較大,面臨的問題和矛盾較多,在城鄉二元結構還没有徹底改變的社會體制下,在社會生産力水平還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他們的問題,只能在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長期進程中逐步解决。在這個意義上説,解决醫患矛盾,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三)堅持不懈建設和諧醫患關係

  對城市里的居民而言,醫患關係也並不就是完全和諧的。城市居民中經濟收入差别較大,文化水平有高低,個性修養也有諸多層次,醫患衝突很難徹底避免。

  就醫務人員的群體而言,他們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公民權利等等問題,離他們的理想有很大的距離。他們同樣會有心理不平衡,有情感不如意,有訴説的要求,有抗争的舉動。如果把握不好這樣的情緒,就會影響和諧醫患關係的建設。所謂醫務人員對患者冷漠、缺乏愛心、缺少人文關懷,工作不認真、不積極等等,都與此有關。

  可見,發生醫患衝突後,單純指責醫務人員的不人道、指責患者的不文明,都有失公平。確實,醫患雙方都存在不少問題,但許多問題並不是他們自己所能解决的。比如社會醫藥資源缺乏,只有通過大力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增强經濟實力,才能逐步緩解資源緊張的局面。比如醫藥資源分配結構失衡,只有很好地解决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才會有所改變。可見,建設和諧醫患關係,絶非一朝一日之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黨的十七大將“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作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提出來,并且告誡全黨同志必須清醒認識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鬥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繼續奮鬥幾十年,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建設和諧醫患關係,既是我們當下的重要實踐任務,更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

  

  注 釋: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新華社北京2007年10月24日。

  〔2〕同〔1〕。

  〔3〕傅立波:《出生缺陷給國家造成沉重負擔》,人民網,北京2007年9月26日。

  〔4〕《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全文)》,中國發展門户網,2007年5月29日。

  〔5〕趙越:《2005百姓看病調查:四大弊端影響勞動者生命健康》,人民網,2005年4月18日。

  〔6〕定軍:《衛生部:目前醫患關係處於歷史最差時期》,《21世紀經濟報導》,2007年4月16日。

  〔7〕定軍:《衛生部全面調整醫患關係以患者爲中心》,《21世紀經濟報導》,2007年4月16日。

  〔8〕http://www66law.cn/channel/vip/viewgoodcase.aspx goodcaseid=2961

  〔9〕孫福川、張英濤、吴雪鬆:《當代中國醫患關係的合理重構──論我國社會轉型期醫患利益的調節與平衡》,《醫學與哲學》,2005 年2 月,第26 卷,第2 期,第12-15頁。

  〔10〕同〔6〕。

  〔11〕《我國居民醫療支出15年增加19倍7成人不信醫生》,《北京娱樂信報》,2007年5月29日。

  〔12〕劉墨非:《丈夫拒簽手術致妻死亡續:怕剖腹産影響生二胎》,《北京晨報》,2007年11月25日。

  〔13〕徐鋒:《“丈夫拒簽”悲劇中的信任危機》,《廣州日報》,2007年11月25日。

  〔14〕張道生、周卉力:《患者:我爲何不再信任醫生?》,新華網浙江頻道,2007年3月28日。

  〔15〕同〔11〕。

  〔16〕仇逸、劉丹:《上海協和醫院讓無病者做手術被吊銷醫療許可证》,新華網,上海2007年2月6日。

  〔17〕傅沙沙:《患者48小時兩次换腎失敗死亡》,《京華時報》,2007年4月17日。

  〔18〕《中國青年報》2005年7月29日。

  〔19〕《同級醫院同病差價6700元咋没説法》,《京華時報》,2007年4月28日。

  〔20〕李柯勇 王茜:《揭示醫院管理内幕 護理費竟然多收200次》,京報網,2007年4月12日。

  〔21〕《衛生部通報哈爾濱天價醫藥案院長及書記被撤職》,中新網,2006年4月29日。

  〔22〕樓夷 張映光:《哈爾濱天價醫療費事件真相調查》,《財經》,2006年2月6日,總第152期。

  〔23〕任珊珊:《六種“亂收費”是冤假錯案》,《廣州日報》,2007年4月30日。 

  〔24〕新華網2007年4月4日。

  〔25〕範又:《醫鬧:醫患雙方都需要理性和秩序》,《光明日報》,2007年7月31日。

  〔26〕中國醫藥123網,2007年4月19日。

  〔27〕喻山瀾:《上海協和醫院違規發佈廣告事件透視》,《中國工商報》,2007年1月23日。

  〔28〕《拍胸片要不要脱光衣服?》,《南方日報》,2004年4月26日。

  〔29〕《八家衛視發佈的嚴重違法藥品廣告遭曝光》,中國醫藥123網,2007年4月24日。

  〔30〕吕諾:《少兒節目不得發佈藥品廣告 性功能藥品廣告限時段播出》,新華網,北京2007年5月1日。

  〔31〕王俊秀:《國務院研究機構:我國醫改基本不成功》,《中國青年報》,2005年7月29日。

  〔32〕央視國際:《聯合國05年人類發展報告認爲中國醫改並不成功》,2005年9月9日。

  〔33〕郭少峰:《衛生部:住院費25年增長116倍》,《新京報》,2007年4月13日。

  〔34〕厲苒苒:《對中國醫療現狀政府應負更多責任》,《中國青年報》,2006年5月23日。

  〔35〕翁淑賢:《2007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在穗召開》,《廣州日報》,2007年11月25日。

  〔36〕胡鞍鋼主編:《透視SARS:健康與發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3頁。

  〔37〕《建立政府埋單的全民基本衛生保健制度》,《中國青年報》,2007年7月12日。

  〔38〕《財經》網綜合報導,2007年12月26日。

  〔39〕同〔1〕。

  〔40〕王君平:《我國多層次醫保體系初步形成 各類參保人數達166億》,《人民日報》,2007年7月8日。

  〔41〕厲苒苒:《<中國醫療衛生發展報告>直指醫療界五大怪相》,《中國青年報》,2006年5月22日。

  〔42〕《看病爲何非上大醫院 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使大醫院人滿爲患》,《青島財經日報》,2005年9月26日。

  〔43〕李文華:《農民工調查:不怕流血流泪,就怕醫院藥費》,《市場報》,2007年4月4日。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07年10月15日),新華社,2007年10月24日。

  2.鄧樸方:《人道主義的呼唤》(三卷),華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3.胡鞍鋼主編:《透視SARS:健康與發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趙山明主編:《公民健康素質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5.董莉:《走出“情感亞健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