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七章 打造高尚醫德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産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歷史高度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是適應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和諧醫患關係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係到國民基本健康能否得到有效保证,關係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諧醫患關係的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全方位的工程。就醫療機構和醫務工作者而言,醫德建設是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重要内容。因此,從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角度來看,應始終如一地用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和高尚的醫德來贏得廣大患者和全社會的理解、尊重與支持,爲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第一節 高尚醫德是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關鍵

  醫德,是醫學道德的簡稱,是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主要研究發生在醫療領域中的道德現象和道德關係。它是社會道德在醫學領域中的具體表達,是醫務人員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調節醫患關係、醫際關係及醫務人員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爲準則、規範的總和。高尚醫德是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關鍵。

  一、高尚醫德是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根本前提

  高尚的醫德自然是醫患關係建設的根本前提。具體來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醫務人員獲得患者信任是醫患關係建立的基礎

  醫患關係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醫患關係就是指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係;廣義的醫患關係指以醫生爲主的群體(醫療者一方)與以患者爲中心的群體(就醫者一方)在治療和緩解疾病過程中説建立的相互關係。〔1〕醫患關係以醫療實踐爲基礎,它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然而,患者患病是醫療實踐的前提,只有當患者患病到醫院就診時,我們纔可以説醫患關係已經建立了。醫患關係作爲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具有“選擇的不對等性”這一特點,即是説,患者對醫方有較大的選擇權,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病情、經濟狀况以及對醫方的瞭解程度等選擇不同的就醫對象,而醫方不可以選擇病人。

  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是患者選擇的基礎,如果缺乏信任,建立醫患關係就成了一句空話。一個醫務人員、一所醫療機構之所以能成爲患者選擇的對象,一個根本性的因素就是這個醫務人員、這所醫療機構在老百姓當中的口碑。“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心中有杆秤”,這都表明老百姓自有判斷。要想得到老百姓好的口碑,一個醫務人員和一所醫療機構除了有先進的醫療器械、過硬的醫療技術之外,還要有一顆真誠爲病人服務、爲病人負責的心,一種良好的服務態度。簡單的説,就是醫務人員的職業操守和道德修養。西醫推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説:“我願在我的判斷力所及的範圍内,盡我的能力,遵守爲病人謀利益的道德原則,並杜絶一切墮落及害人的行爲”。“不爲良相,願爲良醫”,既是醫生的座右銘,亦是患者的期盼和需求。没有醫德,醫生就成了毫無感情的技術人員,器官的修理人員。而醫務人員面對的不是機器,而是人,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生命。因此,我們認爲,醫德就是醫務人員獲得患者信任的保证,是醫患關係建立的基礎。

  (二)醫護人員弘揚人道主義是醫患關係和諧的根本

  醫患關係的建立並不表明醫患關係就能和諧。和諧的醫患關係涉及整個醫療領域,貫穿醫療行爲的全過程。患者對醫生的選擇並非患者經過調查研究之後才做出的,患者認爲醫生是值得信任的,是爲病人服務的。但並非所有醫務人員都如患者所期待的那樣,這决定了醫患關係的進展可能會遇到挫折。醫療實踐過程的進展如何直接取决於患者的態度,而患者的態度很多時候取决於醫務人員的醫療技術水平和服務態度、責任心。從醫療實踐來看,醫療科技的進步推動了醫學的飛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醫學道德的困惑和醫學人文精神的迷失,導致了部分醫務人員患上醫療技術的“依賴綜合症”。正如美國社會學專家沃林斯基(Fredric D.wolinsky)指出:“現代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了醫學用技術手段而不是用人類學的(或整體論的)手段來治療完整的人,這是科學的碎片式方法的精緻産物。”〔2〕日本學者池田大作指出:“當科學之光照在人的生命上時,人的生命自身就成了與醫生的精神交流斷絶的客體。這當然就引起了人類生命的物質化。”“醫生越是精通科學的思維方法,結果就越有危險使他的心趨向把人堪稱物質。”把病人看成“不過是一個稱作肉體的物質”。爲了克服現代醫學的矛盾,超越現代醫學的困惑,池田大作呼吁醫務人員要重新拾起“醫學人道主義”。這是一個學者對醫德的深情呼唤。客觀的説,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醫務工作者並不缺乏對技術的掌握,但部分醫務人員往往忽視的是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是醫學的人文性,是醫德!於是就有了醫務人員對患者疼痛視而不見的冷漠現象,就有了買藥要“回扣”,開單要“小費”,手術要“紅包”,住院要“意思”,有些甚至不給“好處”難住院,没有“表示”不手術。這些“意思”和“表示”深深傷害了患者的心。它們最終帶來的是醫患關係的緊張,帶來的是醫患矛盾和不斷昇級衝突。

  2005年11月28日,中國醫師協會道德建設委員會在其舉行的第二届會議上,向全國210萬執業醫師發出了《醫師宣言》倡議書,推行新世紀的醫師職業精神。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第315期刊登文章“没有醫生職業精神便没有和諧的醫患關係”指出,醫生責任心的失落和臨床醫技能力的缺乏,是導致醫患矛盾和糾紛激增的首因,没有醫生的職業精神,便不會有和諧的醫患關係。只有良好的服務態度、强烈的責任心,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使醫患之間相互理解、充滿信任,才能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二、高尚醫德是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核心内容

  高尚的醫德是和諧醫患關係建設的核心内容。具體來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醫方在醫患關係中處於優勢

  醫患衝突的原因非常復雜,既有社會環境、醫療體制的因素,也有政府管理因素;既有醫院管理的錯位,也有患者病德的缺乏没事找事,敲詐勒索;既有部分媒體的煽風點火,也有醫務人員職業道德的匱乏。就綜合因素來看,社會環境也好,政府投入也好,新聞媒體也好,都是外在於醫患關係的,真正處於醫患關係核心的無疑就是醫方與患方。醫學的高專業性和高技能性决定了醫患雙方存在信息、技能等方面的不對稱性,處於優勢一方的無疑是醫方。醫務人員的行爲决定了醫患關係的未來走向,而醫務人員行爲的核心要素,除了醫療技術之外,就是醫德。

  從醫院管理來看,醫德建設是醫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醫院管理是醫院生存並不斷壯大的根本,在患者具有選擇權的情况下,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和醫療技術、服務質量成爲了决定因素。在目前同級醫院之間醫療技術等“硬力量”相差無幾的情况下,醫院的服務質量和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等“軟力量”就成爲了患者選擇的决定性因素。高尚的醫德體現在日常的診療工作中,體現在對待病人的言談舉止中:一個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發自肺腑安慰的話,甚至是一次深深的嘆息,一個輕輕的撫摸。

  (二)患者對醫德有着熱切的渴求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位顧問曾做過一項調查:當病人訴説症狀時,平均19秒就被醫生打斷了。其實,醫生就診時,特别渴望醫務人員的關愛、温馨和體貼,因而對醫務人員的語言、表情、動作姿態、行爲方式極爲敏感和關注。世界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説過,醫生有“三大法寶”,分别是語言、藥物、手術刀。我國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認爲,語言是三者最重要的,醫生一句鼓勵的話,可以使病人轉憂爲喜,精神倍增,病情立見起色;相反,一句打擊、泄氣的話,也可以使病人由於焦慮,卧床不起,甚至不治身亡。從醫患關係來説,主導方面還是醫務人員。患者有病投醫,是充分相信醫生的,如果醫生盡心竭力的爲病人服務,减輕痛苦,使群衆享受良好的服務,絶大多數病人是抱有感激之情的。相反,如果服務態度差,服務質量不高,醫患之間溝通不够,導致患者病情加重,承擔經濟和精神負擔,就不可能得到群衆的理解和諒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社會,患者對醫德的熱切渴求絶不是無足輕重的。現在醫療機構林立,患者既是醫方的治療對象,也是醫方的衣食父母。當患者的這種渴求被唾棄,並在社會上産生極其惡劣的影響,這對醫護人員乃至醫院的發展都是極爲不利的。

  第二節 高尚醫德與精湛醫術的辯證統一

  醫術是醫務人員對於醫學科學的認識和經驗,是醫務人員保護人類健康的强大武器,屬於人的認識範疇;醫德作爲一種職業道德,屬於價值評價範疇。高尚醫德與精湛醫術是辯證統一的。

  一、醫術是醫德的前提和基礎

  醫術是醫德的前提和基礎。具體來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醫而無術者根本不配作醫生

  清朝醫人王世雄在《回春録》中説:“醫者生人之術也,醫而無術,則無足以生人。”醫書《古今醫統》認爲:“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爲天折”。明朝醫人徐春甫在《庸醫速報》中説:“庸醫不早死,誤盡世間人。”上述論述强調醫生必須具有高明的醫術,醫而無術則是草菅人命,根本不配醫生。醫學家孫思邈告誡從醫之人,不能道聽途説,必須勤學苦練,博覽群書,精益求精。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首先强調:“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黄帝 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侯、五臟六腑……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焉。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古今之事。”這些强調的是作爲醫者應該要有學問,通過熟讀群書,掌握醫術。

  古人尚且重視醫術的學習,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更應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過硬的業務技術是必備條件,醫生單憑感情、靠笑臉是治不了病,也救不了人的。没有過硬的醫療技術,醫務人員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爲患者服務就成了一句空話。離開醫術談醫德是荒謬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就像一支美麗的蘭花,盡管嬌艷美麗,因没有基本的土壤和生存的營養,它很快會在人們的遺憾和嘆息中枯萎。

  (二)醫術精湛者才能昇華醫德培養

  我們强調醫德的重要性,這與加强職業道德建設主題一致。但一部分人陷入了誤區:醫術不重要,醫德重要,我們强調醫德的重要性並非挑起“醫德醫術孰輕孰重”的争論。其實,醫德重要並不表示醫術可以忽視。實際上,醫術是醫德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没有醫術,醫德只是空中樓閣,爲醫者不講醫術被稱之爲“庸醫”。

  “濟世救人,仁愛爲懷”、“杏林春暖”等讓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故事都是在有良好醫術基礎上的。自古及今,從來没有醫術低劣而醫德高尚的醫生千古流芳。任何醫生,要想在醫德方面昇華自身的境界,都必須首先具有良好的醫療技術。在世界上,最危險的醫師,便是那些很慈祥地握着病人的手,却一再爲病人做出錯誤决定的人。就患者來説,在第一印象中,醫德確實重要;但如果久治不愈,最好的醫德也不能令患者肅然起敬。

  二、醫德是提高醫術的動力和保障

  醫德是提高醫術的動力保障。具體來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醫德是掌握醫術的强大精神動力

  醫務人員掌握精湛的醫學技術,必須長期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博通醫理,全面掌握專業知識。其重要途徑在於多讀書,“不熟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汪昂語)不讀本草方書,則不明藥之四性五味、歸經所屬,如孫思邈《大醫習業》所言:“不讀《靈》《素》,則不知經絡,無以知致病之由;不讀《傷寒》《金匱》,則無以知立方之法,而無以施治,不讀金元四大家,則無以通補瀉温凉之用,而不知變化。”除此之外,還應博覽群書,以廣見識,按《内經》所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以“察南北禀受之殊,土地寒温之异”,四時氣候變化之不同,人與人之間性情、嗜好之所别。凡文史哲藝諸子百家,五經三史,《莊》《老》《周易》“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孫思邈)。這裏强調的是中醫需要學習很多的知識,事實上,西醫同樣如此。但它説明瞭一個問題:做一個好醫生,需要不斷的學習。如果一個醫生没有高尚的醫德和爲人民爲社會做貢獻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就不可能有堅强的毅力和對醫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學習醫術的過程同樣是提昇醫德的過程。因此,强烈的醫療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醫德品質是提高醫術的一種動力。

  一個醫德高尚的醫務人員,對病人極端負責,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在疑難病症面前不考慮個人得失,勇擔風險,用於實踐,工作仔細認真,就能增强醫療效果,提高醫療質量,從而有效减輕或解除病人痛苦。相反,若一個醫務人員醫德卑劣,對病人態度粗暴,工作疏忽大意,往往出現差錯事故,給病人的健康造成不應有的損害。古往今來的名醫無不重視醫德修養,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所以素稱“良醫者,良相也”。經常有媒體報導,在醫術面對諸多疑難雜症無能爲力的時候,醫務人員的熱心、耐心的照顧讓患者起死回生,創造出一個個醫學上的奇迹。與其説是這些醫務人員不如説是他們身上的醫德創造了奇迹。治病救人,以德爲先。《宋史》載,名醫龐安時,爲人治病,十愈八九。……有的病人確實無法治好,亦必實言相告, 從不敷衍。龐大夫行醫數十年,“活人無數,病家持金來謝,不盡取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愛因斯坦指出,科學和技術中的所有發現和成就都與進步無關,進步只存在於人類的道德領域。醫德給醫術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推動了的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二)没有醫德的醫術只是害人的武器

  若没有醫德的支撑,醫術只會是害人的武器。《諸氏遺書》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醫務人員面對的是人而不是機器,一臺機器壞了,可以重修甚至報廢,而醫療中的一次失誤,一次錯誤的用藥都會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都會嚴重影響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孫思邈曾説過:“醫可爲而可不爲,必天資感悟,讀萬卷書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用藥餌爲刀刃也。”如果一個醫務人員只有醫術而缺乏醫德,就會出現“以藥餌爲刀刃”來殺人而不眨眼的狀况,這對患者而言是不幸的。

  2003年廣東省某市50多歲的張女士因心臟不舒服到醫院檢查,發現右肝有一個直徑3厘米大小的血管瘤,醫生熱情推薦“無須開刀、恢復快、十分安全”的介入手術,並反復提醒如果不早日處理後患無窮。全家人聞瘤色變,聽從醫生安排立即手術,結束後,醫生還告訴張女士及其家長:“放心,給瘤子供營養的血管已經拴住,瘤子不會再長,也不會癌變。”但是,這次所謂成功的手術竟成爲了張女士惡夢的開始,很長時間内反復高燒、身體不適,服用近兩年的抗生素始終未能痊癒,最後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檢查,發現是“右肝動脈全部堵死,血液供應不暢的肝部逐漸壞死”,只好切掉2/3的右肝。原本紅潤的張女士經過幾年的求醫已是皮包骨。這一案例被專家判斷爲“典型的過度醫療”。

  這個案例中的醫生看上去有十分“醫德”:熱情推薦、反復提醒、手術後告訴患者及家屬。態度和藹可親、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利,但我們在判斷一個醫務人員的醫德,不能只看表面,更要看結果,根據結果分析其“熱情推薦、反復提醒”的動機。案例中的醫務人員掌握了“無須開刀、恢復快、十分安全”的介入手術,這項技術並没有使患者解除痛苦,反而成爲患者噩夢的開始直至切掉2/3的右肝。究其原因,並非手術失敗,而是醫務人員其不純潔的動機即個人私利。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只有在醫德保障下的醫術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

  三、醫德與醫術互相轉化

  古雲:“大醫精誠。”精者,醫術高明;誠者,醫德高尚。這是對這兩者統一關係的最好詮釋。醫德與醫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一)一定條件下醫術可轉化爲醫德

  具有高尚醫德醫務人員,用豐富的知識、精湛的技術爲人類的健康貢獻力量,而不是把醫術作爲手段來達到某種個人的不正當目的,在這樣的條件下,有了醫術就意味着能更好的爲人類健康服務,良好的道德願望就有了實現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説,醫術就是醫德。若没有良好的醫術,即使有良好的願望和服務態度也無濟於事,甚至會因爲醫術低下損害病人的健康,這不是具有醫德的體現。因此,具有精湛的醫術並用之爲病人服務本身就是具有醫德的體現;醫術低下也是缺乏醫德的的重要體現。

  (二)一定條件下醫德可轉化爲醫術

  一個没有醫德的醫務人員是不可能真正掌握醫術的。醫術作爲技術雖然是中立的,但技術的發明和發現其初衷是用來爲人類服務的,火的發現是人類之初用來取暖熟食的,而不是用來製造火灾的;核技術的發明並不是毁滅人類的,而是用來獲取能源;醫療技術的發明並不是用來害人的,相反是用來爲人類解除病痛服務的。孫思邈在《備要千金方·大醫精誠》中説:“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爲蒼生大醫。”“夫爲醫之法, 不得多語調笑,道説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毁諸醫,自矜己德。”這裏所强調的蒼生大醫,要有濟世之才,更要有濟世之德,要有“妙手”,更要有“仁心”。因此,當一個没有醫德的人掌握了醫療技術,因其缺乏基本的道德支撑,是不可能實現其技術的初衷的,不可能掌握技術的合理内核,也不可能真正掌握醫療技術本身。從這個層面上説,醫德就是醫術。

  綜上所述,醫德與醫術並非對立的關係,它們如此和諧完美的體現在“大醫”那裏,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辨证統一。

  第三節 當前醫德缺失的主要表現及其原因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市場體制不健全,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有限,醫院經營的大部分費用要求醫院自身創收。在這種宏觀背景下,醫德受到了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的巨大衝擊,在醫療領域,出現了醫德滑坡甚至缺失的現象。醫德滑坡和缺失造成醫療秩序的紊亂和醫患關係的緊張。

  一、醫德缺失的主要表現

  醫德缺失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行爲過程中,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造成患者健康權利得不到應有保证,甚至見利忘義,趁人之危,詐取患者錢財。醫德缺失的表現形式多樣,可概括爲如下幾種形式:

  (一)以權謀私,片面追求經濟效益

  廉潔自律,作風正派,不以醫謀私,這是優秀醫務人員醫德行爲的規範,是醫務人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重要標誌。特别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應提倡和發揚廉潔自律、作風正派、不謀私利的美德,醫務人員爲病人診療疾病,是自己的本分和天職。一直以來,醫生被譽爲“白醫天使”,備受尊敬。如今,有些醫生徹底淪爲金錢的奴隸;什麽救死扶傷,什麽醫德醫風,全都抛到了腦後。病人一踏進醫院大門,就有一種被套牢的感覺,部分醫務人員不把病人腰包的錢“掏”乾净,他們是不會罷休的。部分醫務人員利用手中權力以醫謀私。具體而言,主要有紅包現象、過度醫療、醫療回扣。

  1.“紅包”現象。在老百姓眼中,紅包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徵,是關係和諧的體現。但醫療領域中的“紅包”嚴重損害了醫務人員的形象,侵蝕了他們的職業倫理道德,扭曲了醫患之間合理正常的關係,破壞了公平正常的醫療秩序。讓世人扼腕嘆息,深惡痛絶!

  作爲一種經濟現象,紅包現象由來已久,雖經整頓,有愈演愈烈之勢,其原因是復雜的。從醫務人員角度來看,是部分醫務人員價值觀扭曲,醫德澹薄,更是重利輕義、追逐金錢價值觀的直接體現。在市場導向、金錢至上理念的驅使下,在缺乏必要監督機制的情况下,部分醫務人員利用掌握的技術或特殊工作機遇謀取私利。有醫務人員存在恩賜和交换心理,認爲病人看病是患者有求於我,因此,“給就要,不要白不要”,只要病人送,我就收,這是“勞動所得”。個别醫務人員“我爲你服務,你給我錢物”,理所當然,受之無愧。部分醫務人員不給“紅包”不辦事,給了“紅包”亂辦事。2004年4月到11月底,全國醫務人員上交“紅包”總金額約 12435萬元,查處收受“紅包”案件300件,229人因收受“紅包”受到處理,查處醫藥購銷中的違法違紀案件 526 件,涉案金額約23714萬元,受黨紀政紀處分357人,移送司法機關案件178件。

  2.過度醫療現象。過度醫療是指醫務人員中提供超出患者必需的診斷和治療手段的醫療行爲,如用費用昂貴的高精尖技術代替本可以用簡單的檢查技術;用高檔藥品治療替代本可以用普通藥品治療的疾病,一些高精尖的醫療檢查技術被用到普通體檢或健康體檢上。“小病大治”,浪費衛生資源,增加患者負擔,損害患者的切身利益,也損害了醫療行業的形象。國外也將此類醫療服務稱之爲“浪費的醫療”。

  有調查顯示,目前醫院有70%的患者屬於過度醫療,其中大醫院醫療費用中有20-30%的以過度醫療獲取。廣州市勞動和社保局不久前在檢查中發現,一些定點醫療機構病人入院要做全套檢查,這些檢查大多數是不必要的,至少2/3以上的化驗可以不做。〔3〕某例糖尿病昏迷病人,醫生開了腦 CT檢查的單子,僅此一項即浪費掉病人家屬多日籌款的大部分,也拖延了搶救治療時間,這是忽視詢問病史造成誤診、誤檢的實例。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家屬僅片面瞭解透析治療,便聽從醫生進行了血透治療,結果耗盡家財和親友資助,最後仍是人財兩空、家破人亡。2005年震驚全國的“550萬天價醫療費”事件就是過度醫療的一個典型實例,調查結果顯示醫院多收了病人家屬達十萬之多。有一位心血管病專家曾經説過,現在有些醫生認爲儀器就是萬能的,根本不清楚哪些病人必須用哪種儀器檢查。診斷不出是什麽病來,就讓病人去檢查,或者不需要檢查也讓你檢查,目的是爲了多提成。爲了提成,哪裏還管什麽良心不良心!錢鐘書先生在《讀<伊索寓言>》中説過這樣一句話:醫生也是屠夫。也許這並非真理,但形象的描述了現實社會中那些缺乏醫德的醫務人員的模樣。

  3.醫藥回扣現象。人們關注大處方、小病大治等過度醫療現象,人們更關注醫藥回扣。因爲過度醫療與醫藥回扣緊密相連。所謂醫藥回扣,是指醫藥企業爲獲取更多利益完成的與相關醫務人員完成的一種非正當利益的交换。醫藥回扣是商業賄賂在醫療領域中的表現形式。醫藥回扣發生的原因是復雜的,但其根源是醫務人員利用自己醫生職務的權力謀取不正當的個人利益。醫藥回扣雖不直接向病人索取,但最終是以病人埋單而告終,錢最後仍是由病人支付。從醫學倫理的角度分析,醫藥回扣成爲醫生自身的一種經濟利益,這種利益與醫生應忠誠於病人利益的義務嚴重衝突,它誘使醫生在爲病人的利益而作出醫學判斷和醫療决定時偏離實際,損害病人的利益,嚴重時甚至故意犧牲病人利益來滿足自身的利益。

  來自商務部的統計表明,在全國藥品行業,僅藥品回扣一項,每年就侵吞國家資産約772億元,約占全國醫藥行業全年税收收入的16%。如此巨額的藥品回扣是對廣大醫藥消費者最大的經濟侵權,是醫患利益衝突最明顯證據。〔4〕回扣既不符合商業倫理,更與醫學職業道德背道而馳。四川省醫療衛生系統開展了大規模反醫療衛生系統内商業賄賂的專項行動,全省有五萬多家醫療機構對自身執業行爲進行了自查自糾,並對16萬多名醫護人員執業情况進行了檢查,查處各類違法行爲一萬多起,其中有190多家醫療機構和29名醫師的執業許可证及執業證書被依法吊銷,包括36名醫院“頭頭”在内的128人因收受醫藥回扣“落馬”,相繼進入起訴和審判程序。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醫院6名骨幹醫生被該縣法院一審判决犯有受賄罪。“焦點訪談”節目報導的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院長方機和其餘140多名醫務人員的受賄案更是聞名全國。

  當一個醫生伸出本應聖潔的雙手,向充滿憂傷的病人那裏所取一個紅包,向長滿老繭的病人手中盤剥寫藥品回扣,向即將安裝支架的心肌缺血病人加價賺取費用,甚至無中生有的在病人賬單上加價的時候,醫生“天使”的美麗光環徹底剥落,取而代之的是“强盗”、“屠夫”的駡名。

  (二)缺乏同情心和責任感,敷衍了事

  同情心和責任感是醫務人員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道德情感。一個好醫生,應該從人本的角度出發,體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難,尊重患者的想法,耐心地打消患者的顧慮,努力讓患者獲得肉體和心靈的健康。同情心是醫務人員開展醫療活動的基礎。具有同情心的醫務人員,才能真正得到患者的認可。

  同情心是責任感的基礎,同情心的缺乏必然帶來責任感的缺失。在病志方面,錯句漏句記録不合要求,病史不準、時間不準、重要病情遺漏、主要體征漏檢或錯認、徵候順序排列混亂、内容詞不達意、字迹潦草難辨、病程紀録不反映病情變化和診治過程、隨意拼凑,手術紀録不符合術中實際,出院總結寥寥數語、雜亂無章者並不鮮見。在診斷方面,有的醫生對診斷認識不足,對病人身上體現出來的信息重視不够。他們對自己負責的病人長期診斷不清,也不查閲文獻,不組織、請求會診,以“疑難病例”、“條件有限”爲藉口心安理得,與病人的心急如焚形成鮮明對比。在治療上對病人速效、高效、安全、合理的希望和要求置若罔聞,仍滿足於手頭資料反復延用。

  上海一位51歲的劉姓病人因心電圖呈直綫而被宣佈死亡推往太平間時,家屬發現他動了動手指急速把他推回病房,醫生很不情願地連上儀器,檢測顯示還是直綫,“死者”家屬爲此還遭到訓斥。劉的家屬又把“死者”推到隔壁病房再做心電圖,證實劉果然未死。事後醫生發現,那臺把活人看成“死人”的心電圖機5根導綫中竟然斷了4根。〔5〕

  據2007年3月20日《中國新聞網》消息,在對浙江一些醫院的暗訪中,記者故意將同一杯茶水當作尿液的樣本送檢,得出的結論讓人不寒而慄——2 天時間,跑了 10 家醫院,其中 4 家是民營醫院,6家公立醫院,6家公立醫院裏有4家是省級醫院,檢測結果是:2 家民營醫院和 2 家省級醫院茶葉水中没有被檢出白細胞,另外6家醫院不同程度地被檢測出了白細胞和紅細胞,其中 2 家醫院的化驗單上顯示,用顯微鏡也能看到白細胞,5家醫院給記者配了消炎藥,總計藥費 1300元左右。以上兩個案例,讓人膽戰心驚,一個將“活人”當作“死人”,一個居然能讓茶水“發炎”,讓人看後啼笑皆非。滑稽荒唐的背後是對醫務人員責任感的拷問,是對醫務人員醫德的拷問。

  2005 年的一次外科醫生會議上,90歲高齡的中國外科開創者裘法祖從口袋裏掏出《左傳》念道:“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他呼吁醫生首先應是個有愛心、有同情心的好人。裘氏刀法入神,他要劃破兩張紙,下面的第三張紙一定完好。作爲醫務人員,要有愛心、同情心,更要有責任感。

  (三)服務意識澹薄,語言生硬,態度冷漠

  醫務人員被譽爲“白衣天使”、“生命的保護神”。人們稱贊他們“心靈清泉般的純潔,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説的無非是良好的服務和美好的心靈。醫生只要能够尊重病人,禮貌地對待病人,病人難爲醫生的事情就會少之又少。部分醫務人員不理解病人的心情、不尊重病人的人格。説話生硬、態度冷漠,服務粗糙,接待不熱情,治療不細心,板着一副自高自大的恩賜和權威的臉孔,讓患者望而生畏。

  1.服務意識澹薄。接待病人不熱情,解釋病情不耐心,“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部分醫生重病不敢治、疑難病不會治、小病不屑治。“醫院大門朝南開,有病没錢漠進來”,部分醫務人員“認錢不認人”,對危重病人不交錢不治療不搶救,只從追求經濟收益出發,而不履行人道主義救助義務,醫患關係變成赤裸裸的金錢關係,陷入了“要錢道不要人道”的歧途。

  過去醫生看病是,看看聽聽摸摸;現在醫生看病是,化驗拍片透視。醫生們都變成了“儀器醫生”,離開了儀器不會看病。不管你是否有病,需不需要儀器檢查,只要一進醫院,三句話没説完,醫生“刺啦”一聲就把檢驗單撕下來了。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維權協會2001年對 326所醫療機構的調查表明:當前醫療糾紛的80%不是由醫療技術引起,其中495%是因爲服務不到位造成的。

  2.語言生硬,態度冷漠。醫務人員有良好的願望,美好的心靈,熱情的態度,真摯的關心,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並在行爲中得以體現。但部分醫務人員“惜話如金”,導致部分患者糊裏糊涂看病,不明不白吃藥。一位老太太到某個醫生處看婦科病。醫生看都没有看一眼就説“把褲子脱了。”老太太有些尷尬,那名醫生馬上補了一句:“你又不是18歲,還怕人看?”可以想象,這樣的看病經歷會有什麽樣的結果。某孕婦在離預産期還有12天的時候,她突然發生破水,於是趕快打車去醫院。可能是半夜的緣故,盡管其父使勁拍醫院的大門,仍然過了好一會兒才有人來。來人没有什麽好聲氣,“嚷什麽嚷!”其父説,“快生了。”來人無動於衷,“快生了就生唄,有什麽好嚷的?”然後,她就被扶進去監測胎心。這時她聽到值班醫生一直在催其父去交錢——却没有解釋孩子和她的情况。因爲來得倉促,其父手頭只有2000多元現金,可是醫院非要8000元不可。其父不會用銀行自動取款機,就把存摺押那兒,請醫生趕快處理,可是那個醫生還是不停地讓交錢。同時,另外一個醫生還忙着賣給她一包住院用的東西:衛生巾、一個很粗劣的牛奶杯、毛巾,共35元,後來都没用上,但當時不買還不行。這個孕婦後來發貼希望廣大醫務人員能够更好地更平和地對待病人,患者希望得到更人性化的對待。另有資料現示,3356%病員和6195%的醫護人員比較集中地認爲對病人的態度冷漠是醫德比較突出的問題。一調查公司曾對我國10個城市的4753名消費者進行了一次調查,醫院的冷漠臉譜獲選率爲251%,在所有行業中獲選率最高,是“冷漠老大”。 

  醫務人員服務的對象是病人。白求恩醫生説過:“一個醫生就是爲病人活着,如果醫生不爲病人工作,他活着還有什麽意思呢?”檏實的語言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醫生的價值,醫生爲醫的根本——以病人爲中心的理念、人情味的服務。

  二、醫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救死扶傷,乃醫德之本。尋醫問藥,乃患者所急。醫生急人之難妙手回春,被譽爲天使;趁人之危,見利忘義,被斥之爲白狼。天使向白狼的墮落,使醫院、醫生名聲掃地,誠信盡失。到底是什麽讓被譽爲“天使”醫生醫德盡失呢?具體説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價值取向偏差,不能處理好“醫德”與“利益”的關係

  所有醫德缺失的現象無疑都與醫務人員的利益有關。很多人認爲,我們强調醫德的重要性,實質是要求醫務人員只講奉獻,不講索取,要廣大醫務人員犧牲他們正當的個人利益。這曲解了我們的本意。醫德與利益是對立統一的關係。馬克思主義認爲,利益是道德的基礎,道德是追求利益的内在要求。醫德是社會道德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利益也是醫德的基礎。馬克思主義並非不講利益,馬克思主義强調的是正當的個人利益。所謂正當即是個人利益的實現不會影響和侵犯他人的利益。但是馬克思主義反對非正當的利益。以上行爲之所以爲人們不齒,原因就在於這些醫務人員通過這種不正當手段獲取的利益侵犯了患者的健康利益。

  隨着各種思想文化的不斷交融和激盪,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等現象的存在,影響了社會風氣和社會秩序。醫療衛生領域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一些醫療單位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醫德建設;忽視社會效益,忽視醫務人員的思想品德教育,致使醫德建設落後。於是部分醫務人員在面對金錢等誘惑時,難以自製,最終抛棄了自己的職業操守,成爲了金錢的俘虜。他們不講奉獻,對病人采取生、冷、硬、推的態度,把醫療服務視爲商品交换,用等價交换原則看待醫患關係。

  醫療行業的高强度高風險性没能在價值上得到合理體現,使一部分醫務人員認爲“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産生了知識廉價、醫療技術工作低人一等的不平衡和消極埋怨的心理。少數醫務人員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醫德感削弱、義務感淡化,注重追求物質利益,價值取向發生偏移,片面追求個人利益,把人們認爲不道德、不合理、不光彩的事看成道德、合理、光彩的,用不正當手段謀取個人私利,向患者或家屬索取財物、紅包:有的在崗不盡職盡責,熱心於搞崗位“創收”和從事第二職業;有的利用病人省錢心理,介紹病人到别處住院治療,收取介紹費,或者約在院外私自診治、做手術等,撈取個人好處費;有的甚至在住院病人身上開“搭車藥”,或者私自賣藥,以及收取醫療器械和藥品回扣,在社會上造成惡劣影響。其實,道德對於利益也具有巨大的作用。正如經濟學家厲以寧指出的:“醫德資源、人力資源要發揮超常規的效率,就必定以道德力量爲依託,大到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小到調動人們工作積極性!道德都可以産生超常規的效率。”

  事實上,古今中外一種高尚的醫德總是以犧牲精神與奉獻精神爲前提的。“醫者仁者”,醫務工作者如果不能抛開個人利益、不把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及公益事業放在首位、不使個人利益服從公益的要求及病人的要求,那就根本無醫德可言。

  (二)醫療機構管理目標的錯位導致醫德的缺失

  醫院是作爲醫療機構的核心搆成部分,公益性是其首要屬性。這就决定了醫療機構的主要目標是爲了廣大人民群衆的健康服務。但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立醫療機構既具有一定福利性的公益事業性質,又是一個經濟實體,因此醫療機構既要講社會效益,又要講經濟效益。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促進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才能有利於人民健康,才會合社會主義醫德要求。但是,部分醫療機構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立起來,認爲社會效益就是收費越低越好,不搞經濟效益,使醫院越辦越窮;講經濟效益則是追求創收,增發奬金。在政府投入减少的背景下,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部分醫院走上了“以創收爲目的”的路子,徹底抛棄社會效益。一些醫院爲了追求盈利,違背病情需要亂開檢查項目,濫開藥品;一些醫院醫療收費存在暗箱操作,收費標準未做到明碼標價,醫院的各項服務未進行公開承諾,不同程度地出現巧立名目亂收費、多收費、重復收費的現象。因此,天價醫療案,收紅包,拿回扣等也就不難理解。北方某省一縣醫院鼓勵醫生多開藥、開貴藥,甚至規定年度收入的總目標。某些醫院出臺政策,鼓勵醫生多開化驗單,醫生可從化驗單中獲得提成,一些醫生爲了多拿提成費,竟不顧患者的病情是否需要,拼命開單。〔6〕這些都表明瞭醫院管理目標的錯位催生了錯誤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最終導致了部分醫生醫德的淪喪和迷失。

  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指出,一個消極“責任倫理”精神的人,即便有很高的技術能力和個人天賦, 但其人力資本價值却可能很低,患者會因爲其不良的醫德醫風而對醫務工作者個人和醫院産生厭惡! 醫院會爲此丢掉部分患者群;而一個具有積極“責任倫理”精神的人,即使個人天賦稍低但其人力資本價值却可以很大,其可以用自身的道德品格、行爲魅力來感染吸引患者,爲醫院帶來更多的患者群體!從醫院這個層面來看,醫德的建設與醫院管理並非排斥,相反醫德建設得好,能給醫院帶來更大的利益和效果。

  隨着全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程的深入,在醫院和醫生對患者和社會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的情况下,如果醫院和醫生對自己的職責和使命感到疑惑,擺不正患者的利益和自己的位置,甚至甘願放棄治病救人的社會職責,那麽在患者及其家屬眼中,醫院就成了榨取百姓錢財的“冷血”機器。

  (三)監管機制的缺位是醫德缺失的制度因素

  人性假設認爲,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美國憲政學家詹姆斯·麥迪遜就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7〕可能這並不是真理,但至少告訴我們,人性中有“惡”的成分存在。因此,並不是所有的醫生都是“天使”,如果所有的醫生都是天使,也就不需要管理了。因此,我們不能把做一個道德高尚的醫生完全寄託在醫生自己的道德良知和自覺的修養上。當個體的自律機制在誘惑面前徹底崩潰,我們只能倚重外在於自律的“他律”。當掌握處方權的醫生從患者手中拿過紅包的時候,當一個醫生給一個患者開了病情並不需要處方、做了不必要的檢查的時候,他没有受到任何的處分,甚至没有形式上的警告。那麽,他將一如既往、變本加厲地獲取不應得的利益和好處。

  因此,醫務人員不良行爲發生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監督機制;在發生後,需要相應的懲罰措施,從而使這些醫務人員不敢再犯。

  第四節 加强制度建設

  長期以來,醫德建設主要聚焦於個體理想人格塑造方面。我們認爲,没有相應的醫德建設的制度作保证,理想人格的塑造只能是空中樓閣。制度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正式規範體系及與之相適應的通過某種權威機構來維係的社會活動模式,〔8〕在醫德醫風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裏重點探討兩個方面的制度建設問題。

  一、醫德建設的激勵與監督制度

  激勵制度即奬懲機制;監督制度主要包括社會監督機制和行業監督機制。下面分别論述。

  (一)奬懲機制

  在醫院内部,通過利益的奬懲機制來調控醫德建設。奬勵制度對醫務人員的醫德産生激勵作用,使醫務工作者不斷走向道德完善;懲罰機制對於醫務人員的行爲産生制約作用,使其因懼怕制度的懲罰而放棄自己的不義之舉。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9〕奬懲機制的内容包含:(1)物質奬懲機制,即把醫德醫風建設與醫務人員的物質利益結合起來。如建立醫德醫風考核制度,成績好的在職稱評定、晋級、出國、進修等方面給予奬勵或優先考慮,用物質利益來激勵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提高。對於問題嚴重、反映較壞的醫德醫風事件,對於直接負責人進行經濟處罰、行政紀律處分、停職甚至下崗待崗,對於相關科室扣發奬金。(2)精神奬懲機制,即把醫德考核結果與各種精神奬勵結合起來,對醫德高的醫務人員給予肯定和表彰,對不良的醫德行爲給予通報批評,形成一個奬優罰劣的良好氛圍。

  (二)社會監管機制

  奬懲機制是在醫德評價和考核之後進行的一種評判。爲了能在醫療行爲中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監督,在醫德建設方面同樣需要加强社會監管制度的建設。社會監管制度建設的主要内容有:(1)法律約束機制。目前醫學領域存在的一些醜惡現象,法律還顯得較爲蒼白和軟弱。我們要加快立法,加大執法力度。用法律法規、原則及立法精神進行醫療衛生領導的管理,規範醫療衛生領域的各項工作,規範醫療衛生領域廣大醫務工作者的行爲。(2)道德監管機制。道德監管是指利用社會輿論、個人的内心信念對醫德建設的監督管理。就個人監管而言,培養醫務人員的自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加强並不斷深化醫務人員的“慎獨”修養,無論有無外界力量的參與,自覺遵守、履行守護生命的職責,摒棄雜念,廉潔行醫,嚴格按照道德規範來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爲,爲廣大人民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就社會監管而言,主要利用廣播、電視、雜誌、報紙及醫院的橱窗、板報等宣傳工具,表揚和宣傳醫德高尚、醫風廉潔的先進個人和單位,揭露和抨擊不良的醫德醫風事件,利用强大的社會輿論來制約醫務人員的道德行爲。

  (三)行業監管機制

  不同行業的道德要求是不相同的,醫德建設有其行業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充分發揮該行業的行政主管部門的作用。從醫德建設來看,行業行政監管機制是指通過行業的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一套在行業内部實施的醫德醫風監督管理系統。如建立醫德考核制度,並成立專門的醫德醫風監督小組,把通過種種途徑收集來的信息記録在醫德醫風考核檔案中,與醫務人員的奬懲掛鈎。職能業務部門要加大對特種檢查、處方用藥的監督檢查,形成制度,定期公佈,對不規範檢查、大處方,不對症用藥予以重罰,堅决禁止開單、開方拿提成的行爲。另外,還可成立醫院倫理委員會,配合院方檢查、監督倫理道德法規的執行,對違法亂紀事件向紀委、監察等有關部門提請處理。行業行政監管機制在促進廣大醫務工作職業道德意識向職業道德行爲、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過程中能够發揮積極的效應。

  二、醫德建設的保障與考評制度

  要使醫德建設落到實處,收到效果,還需在醫德建設方面加强保障考評制度建設。下面分别論述。

  (一)思想保障機制

  道德行爲是建立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基礎上的。要想使醫德建設的成果得到長期保障,就必須打好醫務人員的思想基礎,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强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職業榮譽感,提高他們的醫德意識。這種思想教育,要抓好在校和在崗兩個環節,使醫德建設得到超前的、連續的、長久的思想保障。

  (二)物質保障機制

  道德作爲一種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决定的。醫務人員的醫德狀况也是他們物質基礎的一種反映。當前醫院的經濟模式是:財政補償(財政撥款)+經營補償(醫療服務收入)成本費,這種模式使醫院的生存面臨困境。要鏟除醫務界的腐敗現象,必須在物質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如國家應增加財政撥款,减輕醫院對經營補償的依賴,削弱或消滅“藥品回扣”的市場。醫院要挖掘潜力,擴大服務項目,開源節流,在保证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經濟效益,努力提高醫務人員的福利待遇,建立應有的物質保障機制。

  (三)醫德醫風考評制度

  醫院强化了管理,把行風建設納入了年度目標管理,實施量化考評考核制度,考評考核成績作爲科室全面達標建設和争先創優以及個人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按級成立考評小組,制定出考評内容和標準,實行院、科兩級考核。科室醫德醫風考評小組負責對本科室人員從工作成績、技術水平、服務態度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核。把醫德醫風建設和當前開展的“以病人爲中心”的文明優質服務緊密結合起來,把白求恩精神和抗擊非典精神教育貫穿於醫院的各項工作中,教育職工樹立“服務第一、質量第一、病人第一、社會效益第一”的敬業思想。

  通過不斷完善和健全各種機制,營造一種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氛圍。畢竟,以制度建設爲内容的制度倫理環境才是維護一個社會道德秩序的根本,它將從根本上决定一個社會總體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

  第五節 加强醫德教育

  醫德建設需要加强制度建設,但解决醫德醫風問題加强醫德建設並不能把希望孤注一擲的寄託在體制上。醫德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責任,醫患關係不僅是一種合同關係。醫務人員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是在實踐中經過學習、修養、鎚煉而形成的。因此,要堅持不懈地進行醫德醫風建設,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加强醫德教育勢在必行。

  一、醫德教育的意義

  醫德教育,是指醫學教育機構、醫療衛生機構依據醫學職業道德原則和規範,對醫務人員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地進行醫學職業道德影響的活動。醫德教育的對象既包括在校的醫科學生,也包括社會人員。醫德教育是爲了使醫務人員更好的履行醫德義務,使醫德原則規範内化爲醫德信念、醫德品質和醫德行爲,對於培養德藝雙馨的醫務工作者,從而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有重要的意義。

  (一)醫德教育是形成良好醫德醫風的基礎性工作

  良好的醫德醫風反映了醫療領域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醫德水準。堅持不懈的進行醫德教育,使醫學道德的基本準則和規範轉化爲醫務工作者的個人品質,從而增强醫務人員的道德意識,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提高醫務工作者的政治水平和道德信念。醫德教育必須將理論實踐相結合,使抽象的道德理論通過實踐加深理解,經過實踐的體驗不斷具體化,成爲指導實踐的行動指南。實踐證明,醫德教育開展好的單位,醫德在實踐中會發揮顯著作用。醫務人員的道德意識强,醫療單位風尚就好,對改進醫院工作、改善醫患關係和提高醫療質量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相反,不重視醫德教育的單位,就容易滋長各種缺乏醫德的現象,如見利忘義、自私自利等,單位管理混亂,醫患關係不和諧,醫療質量下降。因此,醫德教育是醫務人員職業的需要,是醫療衛生單位進行行風建設的重要環節,是形成良好醫德醫風的基礎性工作。

  (二)醫德教育是醫德品質形成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醫德原則規範要真正有效的發揮其調節作用,就必須轉化爲醫務人員内在的道德品質。這種轉化僅僅依靠鬆散的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是不够的,因爲這兩者完全建立在一種接受者高度自覺的前提下。醫德作爲一種職業道德,不可能在醫務人員的頭腦中自發産生,只有通過教育和灌輸,在醫療實踐過程中,經過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教育,經過學習、鍛煉和改造,才能最後完成。另外,醫務人員在實踐中需要處理各種復雜的關係,也不能離開醫學道德理論的指導。個人的醫學道德修養又是以醫學道德認識爲基礎的。這些理論的掌握和認識的提高離不開有效的醫學道德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説,醫學道德教育是醫務人員形成道德品質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三)醫德教育是適應社會醫療體制改革和技術發展的需要

  隨着改革的深入,傳統醫療體制的弊端不斷暴露,人們的權利意識不斷覺醒,對於醫德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傳統的醫德更關注於救死扶傷,如今的醫德在强調醫生救死扶傷職責的基礎上,還關注患者的權利和義務。在醫療技術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强調如何使技術真正做到爲病人服務。在明確醫患雙方各自權利與義務的基礎上,加强醫護人員道德自律,使每位醫護人員具有深厚的道德需要和自覺的人性自省以及建立在這些基礎之上的人道主義精神,明白“質量是生命,醫德是本錢,信譽是效益”的道理。通過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温馨的服務,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化解醫患矛盾和信任危機,重塑“白醫天使”良好形象。因此,醫德教育使適應社會醫療體制改革和醫療技術發展的需要。

  二、醫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長期以來,我們都非常强調醫德教育的重要性,醫德教育在醫德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隨着社會的發展,傳統醫德教育内容的滯後性彰顯出來,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因此改革醫德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一)醫德教育内容

  教什麽,是醫德教育中一個關鍵問題,它直接關係到醫德教育是否能達到最後目的。我們認爲,醫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傳統醫德中積極合理的内容;新形勢下新的社會道德在醫療領域中的具體要求。

  1.傳統醫德中積極合理的内容。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禮儀之邦之稱。在醫療領域中,我們的祖先不但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更建立和發展了傳統的醫德規範。我國傳統的醫德規範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仁愛救人、赤誠濟世的事業準則;清正廉潔、不圖錢財的道德品質,虚心好學、刻苦鑽研的學習作風;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服務態度,不畏權貴、忠於醫業的獻身精神以及不斷總結、敢於創新的勇氣。傳統的醫德規範成爲了我國現代醫德規範的基礎和重要内容,在醫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傳授。通過醫德教育,醫務工作者懂得傳統的醫德内容並將其結合實際,成爲規範他們醫療行爲的重要標準。

  2.現代社會道德對醫務人員的要求。現代社會道德是在傳統道德基礎上並結合社會時代特點不斷發展起來的。具體説來,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1)同情感和責任感的情感教育。同情心是醫德情感中最基本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醫乃仁術,强調的是作爲醫務人員首先要有同情心。所謂同情心即是面對經受病痛折磨、求醫心切的病人,産生的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情感,表現出對病人的體貼和親切的關懷。現實中,之所以有醫務人員對於患者病情熟視無睹,態度冷漠,語言生硬,開大處方,小病大治,甚至見死不救,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同情心的缺失。責任感是醫德情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外在表現就是醫務人員把維護病人的生命當作自己崇高的指責,它是同情感昇華的必然結果。現實中,有醫務人員手術後將手術工具遺忘在患者體内、手術出現原則失誤、對患者敷衍了事,都是缺乏責任感的體現。通過對醫務人員道德情感的教育,使廣大醫務工作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需要加强醫務人員同情感和責任感的教育。

  (2)加强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倫理道德核心,是指導各行各業行風建設的旗幟,更是醫德醫風建設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於和諧醫患關係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諧的醫患關係,需要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和高度的責任心,永遠把病人的健康利益放在第一位;和諧的醫患關係要求醫務人員應該愛崗敬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和諧的醫患關係,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是重點。醫療服務質量關係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醫務人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技術水平,才能贏得患者的尊重和信賴;和諧的醫患關係,需要醫務人員與患者加强溝通,溝通帶來理解,理解帶來合作。

  社會主義榮辱觀與醫療服務行業實踐相結合,其具體内容主要體現在:以服務病人、愛崗敬業、團結互助、勤勞廉潔爲榮,以損害病人健康利益的行爲爲耻。因此,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醫務人員的服務宗旨和根本職責。

  (二)醫德教育方法

  如何教,是醫德教育中另一個重要問題,關係到醫務人員接受醫德教育的最終結果。已往的醫德教育盡管收到一定成效,但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而且傳統教育模式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重認知輕實踐,實施“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把道德片面的理解爲對人的行爲和意志的限制和約束,具有强制性的特點。醫務人員是醫德原則規範被動的接受者,客體化傾向明顯。結果醫務人員不但没有接受醫德,反而産生一種逆反心理,醫德教育收效甚微。

  爲使醫德教育真正受到失效,需改革傳統的醫德教育。在醫德教育過程中,需把握幾個方面:

  1.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醫德與醫術是相互滲透、緊密結合的。醫德來源於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使醫務人員對醫德不僅有理論的認識,而且有感性的直接觸動。醫務工作者只有親身體會到病人在被疾病折磨時的痛苦、病人家屬對自己親人身患重症時的焦急和期盼,才會理解醫生對於病人的意義,才能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因此,醫德教育必須在醫療實踐中進行。如果脱離社會,脱離醫療實踐,就會失去醫德教育的目的,就會成爲令人厭煩的空洞的説教。

  2.正面疏導的方法。醫德行爲是醫務人員内心信念支配的結果,因此,解决醫務人員模糊和錯誤的認識,不能采取壓服的方法,只能疏導。所謂疏導就是溝通感情,認清道理。疏導的教育方法要求教育者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從醫務人員的醫德認識入手,找到溝通醫務人員思想的“共鳴點”,對他們進行正面的引導,爲醫務人員醫德品質的形成指明方向。

  3.榜樣引導和輿論揚抑的方法。榜樣引導就是運用人們對心中道德楷模仰慕崇拜和追求的心理,影響和引導醫務人員向道德楷模學習的一種教育方法。通過樹立先進典型,提倡一種思想,弘揚一種精神,繼承一種傳統,由此來挖掘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真善美。榜樣來源於現實生活,榜樣的事迹,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在運用榜樣時需把握其真實性、典型性和群衆性。對榜樣的事迹宣傳實事求是,讓群衆感到親切可信。在榜樣教育中,要重視發揮老專家和高年資醫務人員的引導作用,他們對醫療單位有歷史貢獻,是推動醫療技術發展的主力軍,也是傳播道德情感的“活教材”。請老同志“現身説法”,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輿論揚抑就是運用社會、集體輿論的力量,棄惡揚善。這也是醫德教育的重要方法。醫德教育應該廣泛而恰當的運用社會輿論對醫院中醫療道德行爲加以倡導或鞭笞,褒奬或貶抑,鼓勵或批評,督促醫務人員反省自己的醫德行爲,從而提高義務感和責任感。運用這個方法要注意群衆性,使領導與群衆相結合,從而形成一種正氣得以發揚。

  和諧醫患關係一個不斷改善的過程,是一個永遠追求的目標。每一個社會穩定的音符都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元素。同樣,構建和諧穩定的醫患關係更是我們全社會的聚焦點。近年來,醫院總體服務質量有所提高,醫療設備和醫技水平改善,但醫患之間的信任度却在不斷降低,醫務人員服務態度欠佳、醫患之間缺乏溝通等醫德“滑坡”和醫德缺失成爲影響構建和諧醫患關係順利進行的重要障礙。理想化的期待與非理想化的現實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和諧醫患關係的建立需要我們在健全法制的同時提高自律的約束,只有以醫德爲杠杆、人文爲基石,才能真正實現和諧醫患關係——充滿同情心的醫生和對醫生充滿信任的病人。

  

  注 釋:

  〔1〕劉俊榮著:《醫患衝突的溝通與解决》,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5頁。

  〔2〕Fredric D.wolinsky:《健康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3〕佚名:《是誰造成了過度醫療》,www.huweimin.com,2005-8-3。

  〔4〕雷錦程:《醫藥回扣是最大的醫患利益衝突》,《醫學與哲學》,2006年第10期,第15-18頁。

  〔5〕佚名:《庸醫兩次把活人當成“死人”》,《揚子晚報》,2005年12月14日。

  〔6〕席彪著:《醫生職業品德修養》,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93頁。

  〔7〕[美]漢密爾頓等著,《聯邦人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264頁。

  〔8〕彭定光:《制度運行倫理:制度倫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清華大學學報》,2004年1期,第27-31頁。

  〔9〕《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頁。

  

  參考文獻:

  1. 劉俊榮:《醫患衝突的溝通與解决》,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5頁。

  2. 孫慕義主編:《醫學倫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 王國慶:《從醫術與醫德的關係談醫德評價》,《衛生軟科學》,1997年第6期,第7-8頁。

  4. 徐健娥:《健全内部約束機制 加强醫德醫風建設》,《東南國防醫藥》,2004年第4期,第307-308頁。

  5. 蔣源、李艷:《人權視野中的醫患關係的轉歸》,《醫學與哲學》,2005年第6期,第28-29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