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乳源必背瑶族文化變遷因素的研究



  必背鎮是廣東乳源瑶族自治縣四個瑶族聚居區之一,位於縣城的北部,面積爲121平方公里。據1986年統計,全鎮人口6523人,其中瑶族(過山瑶)人口5459人,占全鎮總人口的837%。

  解放40年來,必背瑶族中發生了明顯的文化變遷,在經濟生活、物質文化、婚姻家庭、政治組織、哲學觀念、宗教、教育等方面都有極大變化,産生了許多新的文化特質,同時也使必背瑶族的封閉、落後的傳統社會逐漸走向現代社會。

  本文不準備詳細討論發生在必背瑶族中的文化變遷的情况,而試圖探討引起必背瑶族文化變遷的諸種因素,以及這些因素所引起的具體作用和産生的結果。

  文化人類學認爲,導致一個社會群體文化變遷的因素,既有内部的創造和發明,也有外部自然環境的改變和文化的推動。至於哪一種因素是主要的,則因各個民族的具體情况不同而有别。通過對必背瑶族文化變遷的有關材料的分析,我們認爲,引起必背瑶族文化變遷的因素,生態環境的改變是一個方面;但更主要的是外來文化的强大影響,而這些外來因素,又是通過必背瑶族内部的文化機制發生作用的。

  一、必背瑶山生態環境的改變

  生態環境的改變,通常是指經過人工作用和自然作用而引起的各種變化,如資源開發、交通發展、河流改道,等等。一般而言,社會發展程度越低的民族,其文化受生態環境影響就越大,就越能體現其文化對生態環境所作出的適應。生態環境雖然不是决定人類社會發展的唯一力量,但由於與人類文化的密切關係而成爲不可忽視的因素。

  以下從幾個方面來討論必背瑶山生態環境的改變對瑶族的文化變遷所産生的作用。

  1.自然條件的變化

  必背瑶山具有明顯的南嶺山區的特點,即地形的復雜性,生態條件的多樣性和氣候的不齊性。必背瑶族的山地文化就是受這種生態環境的制約而形成並繼續發展的。

  瑶山的土壤主要是黄壤土,從而造就了以闊葉林及針葉林爲主的植被生態;山谷則爲水稻土,宜植各種水稻品種。氣温雖稍偏低,但由於森林覆蓋面積大,起了調節作用,所以四季温差相對縮小,最高氣温也僅34℃。降雨量比較均匀,故河溪水流量較大。然而,過山瑶先輩遷入必背瑶山後,在適應這種生態環境過程中,把傳統的狩獵、采伐和游耕農業逐漸發展爲定居農業,並向農、林業相結合過渡,從而由順從自然進入利用自然階段,並引起自然環境的急劇變化。

  必背瑶族向定居農業過渡後,生齒日繁,村落漸多,爲了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産,必須砍伐大片森林以開墾耕地,從而導致了生態環境的失衡。這種失衡,集中反映在河流及資源的變化上。

  據調查,瑶族初遷到必背時,瑶山還是一片原始森林,横貫境内的楊溪河,既是瑶民生産、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又是運輸的干道和與漢區水上聯繫的唯一紐帶。然而當大片森林被伐後,河裏水流量逐漸减少,部分河床裸露,造成河道石多灘多,嚴重影響了交通運輸。如今,瑶民已不能在河裏放木排,只能逐條散放,把原木匯集到鎮上的木材收購站後,再由陸運外銷。楊溪河水流量的减少,也嚴重影響了農業灌溉。瑶民爲瞭解决農業用水,便在山腰開水渠,或在河中築壩截水,以灌溉梯田、澆灌耕地。水流量的减少,還影響了魚類回游,使楊溪河中美味可口的石斑魚迅速消失,幾十年前瑶民用魚鈎釣魚的習慣今已不復存在。同時,這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又迫使瑶民採借漢區修山塘養魚的方法,從而出現人工養魚的新風尚。

  資源的變化,主要是指原有動植物的被開發、利用和遞减。解放以來,由於瑶山多種經營的發展,如砍伐原木養殖冬菇、木耳;利用山坡地種植中草藥等,森林被大片砍伐,各類動物栖息場所越來越少,或被迫遠走他山,或被人捕殺,繁殖率也越來越低。過去常見的梅花鹿、熊猴、獼猴、金猫、雲豹、華南虎、黑熊、靈猫等野生動物,如今已見不到了。禽鳥數量及品種也隨之鋭减。瑶族傳統的狩獵在經濟上的重要位置已快速地爲農、林等所取代,只成爲一種消遣性的活動而無實際的經濟意義。

  2.交通條件的改善

  瑶山的交通條件極其落後,數十年前,瑶山與外界的聯繫只有山間小路,人們運輸靠肩挑背馱。落後的交通造成了瑶山的閉塞狀態,阻礙了瑶族社會文化的發展。

  從60年代末到80年代,必背瑶族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先後修通了三條通往漢區的公路,溝通了瑶山與縣城的聯繫,大大加强了瑶漢之間的接觸和交往,使漢區的先進生産技術和科學知識不斷傳入瑶山,加速了瑶山的文化變遷。由於交通的方便,瑶山大量的木材、土特産和藥材,可以用卡車運銷外地;同時瑶民進入漢區的機會比以前增多了,他們既可以乘公共汽車到漢區趕集,也可以用拖拉機、自行車把産品載往漢區墟市出售。近些年來,瑶山已出現了一些短途販運的個體經營者,進入瑶山旅遊或聚集在鎮上經商的漢人也一天天多起來。他們在那裏擺攤設檔,開商店、小喫店、理髮店、木器加工廠、打鐵鋪等,專門出售或加工瑶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并且開始建築房屋,成爲瑶山的固定人口。此外,漢族民工也經常進入瑶山修築道路,或施工建築商店、住宅、郵電所、糧店、學校、招待所等。這些不同文化群體的外來者,不僅給瑶民帶來了先進技術和豐富的商品,而且還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各種知識和價值觀。

  總之,公路的開通,加强了瑶山與外界的聯繫,使瑶山擺脱了閉塞狀態,逐漸向開發型的社區發展。

  二、外部社會文化的影響

  這是導致必背瑶族文化變遷的主要因素。外部社會文化對瑶族文化變遷的影響,是在打破地緣關係後才真正開始的,也就是説,當必背瑶族完全處在與周邊民族(主要是漢族)隔絶的狀態下,外部文化是難以對它發生作用的。近百年來,瑶山的閉塞狀態開始被打破,尤其是解放後,必背瑶山建立了各級人民政權,使瑶族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也就是説,必背瑶族在外來力量的影響下,從制度文化層次到物質文化層次乃至精神文化層次都發生了陵夷谷换的變遷。由此可見,在引起必背瑶族文化變遷的諸因素中,政治因素是主導性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保证了先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引入,引起必背瑶族文化在變遷中向漢文化逐步趨同,並具有自身的發展特點。

  1.先進工具、用具和技術的引入

  據調查,從漢區傳入必背瑶山的先進生産工具、生活用具和科學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其一,農、林業和手工業生産工具。解放前,必背瑶族的鐵質生産工具主要來自漢區,但數量十分有限,質量也不高。解放後,輸入的生産工具不但數量大,質量也好。其中既有鐵質、鋼質,也有電動的和半機械化的農業、林業和手工業工具。這些生産工具的傳入,迅速取代了傳統的竹、木或半鐵質的簡陋工具,加速了社會勞動分工,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增加了産量,改善了瑶民的物質生活。尤其水泵的輸入和使用,進一步擴大了耕地的灌溉面積,改變了瑶山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結構,使水田農業的比重越來越大。

  其二,生産技術。這主要反映在水田耕作技術的逐步漢化和科學種田方法的引入,使瑶族結束了隨山遷徙的游耕歲月,進入了穩固的村落定居時代。科學種田方法的採借,則使瑶族的農業跨進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從而改變了瑶民的飲食習慣,即以大米代替了以往的雜糧。

  瑶民在學習漢區先進的生産技術過程中,首先從漢區引進了雜交水稻,淘汰了低産的舊品種,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的單位面積産量。其次,吸收漢族山區的經驗,根據瑶山各地的地形和氣候差异,合理安排水稻種植的造數。如海拔六百米以上的梯田只種一造(中造),海拔六百米以下的梯田則種早、晚兩造,提高了農田利用率。再次,根據實際情况,采用漢區的合理植株技術,如把雙造稻的株行距改爲4×5或5×6,中造改爲6×7或7×7,糾正了過去影響産量的千篇一律的密植方法。最後,爲了提高旱地利用率,實行了山地作物和樹苗的輪作間種,以獲林、農雙豐收之利。此外,推廣漢區除草、施肥(尤其把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使用)、滅蟲的中耕方法,確保糧食的好收成。

  林業方面,首先推廣漢區的人工造林方法,擴大山林面積,加速森林的良性循環,保持自然生態的平衡,逐步增加經濟收入。據調查,全鎮每年造林4千畝左右,采用“迹地更新法”的占80%,采用“育林法”的占20%。與此同時,大量種植成林快、價值高的杉樹以取代經濟價值低的柯樹、楓樹等闊葉林。其次,加强科學管理,嚴禁濫伐,由各個村民委員會選派護林員定期巡山護林。再次,生産責任制落實後,各個村結合國家《森林保護法》,先後制定了鄉規民約,送鎮幹部三級會議通過,然後認真執行。總之,科學造林方法的采用,生産計劃性的加强,嚴格的管理制度的確立,都順利地推動了林業經濟的發展。

  必背瑶族引進漢族先進生産技術的主要途徑,是由鎮政府派瑶族幹部或技術員到漢區參觀學習,歸來後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將先進技術進行推廣。同時,鎮政府對瑶民的飼養業、種植業及編織、榨油、碾米、釀酒、木材加工等手工業也積極鼓勵和支持。

  其三,房屋建築。漢族民工進入瑶山,帶來了較爲先進的建築技術,使瑶民房屋的建築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而水泥、鋼筋、鐵釘的引入,使橋樑和房屋的建築發生了革命。四十年來,青磚和泥磚砌墻,以瓦覆頂的房屋占了絶大多數,如今已看不到半定居時代的那種簡陋的茅草房了。在偏僻村落中偶爾還能看到那種覆以杉皮的土墻(下部夯土,上面爲土坯)房屋,一般已用來飼養牲畜。與半個世紀前相比,必背瑶族在房屋這種表層文化上的變遷是相當明顯的。

  其四,交通工具。公共汽車、載重卡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60年代末開始在瑶山出現。而日本産的豐田牌小客車(俗稱麵包車)的使用則是在70年代以後。先進交通工具的使用,爲瑶族採借外來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其五,生活用具。水力發電機的引入和電站的興建,使瑶山的廣大村民用電成爲常事。從1978年冬開始,瑶民家家户户都裝上了電燈,從而結束了往昔用松明或油燈照明的生活。手電筒的傳入則取代了瑶民夜獵的火把。一些富裕的家庭中,國産電風扇的使用已代替了葵扇和紙扇。個别家庭甚至開始使用電磨製作豆腐、米漿。從80年代起,手錶和時鐘的使用,加强了瑶民的時間觀念,又成爲他們的一種裝飾品。縫紉機在瑶民家庭中已較普遍,並多少衝擊了傳統的刺綉工藝。如今,不少瑶民的衣服和被套等,均已用縫紉機製作。

  其六,醫療技術。現代醫療技術的引進,改變了瑶民過去靠土醫土藥及巫醫治病的傳統習慣。自從設立醫療站和醫院後,由於療病效果好,相信現代醫療技術的村民愈來愈多。現在,對病者的診治大都是中西醫結合。至於邊遠的山村,巫醫的案例仍時有發生。這種現象表明:必背瑶族的醫療文化正由巫醫或土醫土藥向漢式中醫或西醫過渡。

  2.語言交往及價值觀的輸入

  必背瑶族的周鄰生活着操粤方言、客家方言的漢族文化群體。瑶族先輩自湖南等地遷入瑶山開始,就與這些群體發生接觸與交换關係,致使客家話和白話(粤方言的俗稱)成爲瑶民對外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解放後,隨着教育事業的發展及瑶漢關係的日益密切,加之近年來也有北方漢人進入瑶山,在語言上的交往又增加了普通話的層次,不少瑶族幹部和青年學會了普通話。因此,我們認爲,漢式學校教育制度的確立,是瑶民學習外民族語言(尤其是普通話)和價值觀輸入的主要途徑。

  瑶族的小學和中學,一律按國家教委的規定采用漢語普通話教學;個别學前班和小學一年級的教育則采用瑶話與普通話相結合進行,最終目的是爲了掃除語言障礙,爲日後掌握用漢文書寫或翻譯的科學技術知識打基礎。而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接受隨着漢語和圖書報刊、影視而來的文化價值觀的過程。當然,這種價值觀是以漢文化價值觀爲主體的。所以瑶族青少年的心態和行爲方式都更趨同於漢族。這無疑是與語言變遷俱來的必然結果。

  近些年來,由於商品經濟在瑶山的起步,價值觀的輸入更爲明顯了。如今,對瑶族的中青年來説,正常的經商、販運已不再是不體面的事情;與商品交换相聯繫的錢已非罪惡之物;人們已認識到靠自己的勞動挣錢來改善生活,是一種正當的行爲。因此,瑶民已逐步改變過去那種只生産自己所需的消費品的傳統觀念,而開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林業、家庭副業等多種經營,爲社會生活提供商品。這種與價值觀念相聯繫的新的行爲準則的出現,是必背瑶族深層文化發生較大變化的結果。

  3.大衆傳播媒介及政治宣傳

  西方人類學家强調:大衆傳播工具和通訊系統是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參閲殷陸君編譯:《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頁)。據我們對必背瑶族社會向現代社會調適的考察,這種觀點是可取的。

  40年來,隨着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尤其近10年來的改革開放,圖書、報刊、收録機、電視機、録像機、電影、郵電通訊等大衆傳播媒介,在必背鎮政府所在地已相當普通。但就整個瑶山而言,大衆媒介則尚未普及,大多數家庭只有收音機、收録機而已,擁有電視機的家庭還是少數。這種現狀給我們展示了一個事實,即在外來文化的强有力的影響下,必背瑶族的文化變遷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性不但反映在文化的三個層次上,而且還反映在地區上:必背鎮府所在地由於地處交通中心,向現代社會調適跨步較快,正處在日益鄉鎮化過程之中,成爲瑶山中逐步走向現代社會的小城鎮,而廣大農村則仍處於一種起步狀態。同時,後者的每一個進步又是前者輻射的結果。

  現代的傳播媒介給瑶民帶來的影響,使他們在家庭中也可以感知瑶山之外的外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政治、經濟和風土人物,以及國内外發生的大事,從而引起了新的價值觀和傳統觀念的衝突。瑶民告訴我們,在瑶山,年歲大的瑶民喜歡觀看國産電視劇和電影,但不愛看那些婦女袒胸露背和頻頻接吻的鏡頭,他們甚至不讓小孩觀看,認爲有傷風化。但是,那些受過學校教育的青年,或到外地當過工人的人及幹部,對此則較爲坦然。而且,這些人從影視中發現與自己民族傳統文化截然不同的内容時,便開始思索、比較,對自身的傳統文化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哪些應該繼承和發揚,哪些應該改造和摒棄的認識。如把電視、電影中的勾心鬥角、欺騙、盗竊與瑶族村民團結、互助、誠實、路不拾遺的美德對比;把先進的通訊設備、便利的水陸交通與瑶山古老的“鹽信”(事主物色好人選後用竹殻包鹽,放在其厨房中,就算約定,不必徵求本人同意,俗稱鹽信。)通訊方式、肩挑背扛的原始運輸比較;把寬敞明亮的居室、現代化家庭設備與瑶山低矮黑闇的住房和簡陋傢具對照,等等。從而加强了對瑶山兩個文明建設的信心和决心。

  政治宣傳方面,主要是在1949年以後隨着必背瑶山各級人民政府的建立而進行的,内容有:熱愛共産黨,熱愛社會主義中國,熱愛勞動,熱愛集體,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共同繁榮等等。與此同時,還開展法律、政策、尤其是婚姻法、計劃生育等的宣傳教育。此外,還有與本民族的道德風尚相結合進行的倫理道德的宣傳教育。這種包含着新的價值觀和行爲方式的政治宣傳教育,使必背瑶民對現代政治生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並培養了他們作爲國家公民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總之,必背瑶族的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制度和大衆傳播媒介帶來的價值觀及行爲方式的衝擊下,在政治宣傳的作用下,正緩慢地但又不平衡地向着現代社會調適。

  三、本民族對外來文化的反應

  必背瑶族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長期接觸、交往和涵化過程中,對外來文化特質的採借,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這主要是因爲一大批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瑶族幹部起了積極的媒介作用,他們的言行對民族群體具有很大的影響。如乳源瑶族自治縣縣長盤才萬,是必背的瑶族,他任縣長之前,幾乎經歷了必背建立各級人民政權的階段,他曾提出修整山間小道、築公路、架電話、建水電站、向漢區學習先進生産技術等一系列建議,並被采納和實施,從而促進了必背瑶族的文化變遷。

  必背瑶族對漢文化的採借與調適,在文化結構的三個層面上均有程度不同的反映,其中對衣食住行方面的表層物質文化的主動吸收尤爲明顯,其結果也是較好的。

  衣飾 必背瑶民第一次穿上漢式服裝,是在一種無形的壓力下主動進行的。那些到漢區讀書的學生,入工廠做工的工人,以及與漢族各個階層頻繁接觸過的鎮府各級幹部,由於文化間的比較關係,常感到穿瑶服不方便,因而率先穿起漢服。他們這種行爲在瑶山起了一種榜樣的作用,使其他瑶民也逐漸穿起漢服。現在,穿本民族服裝的幾乎都是六七十歲的長者,尤以婦女爲多,這當與他們長年累月生活在瑶山很少和漢族接觸有關。而鎮上的青年小伙子和姑娘則主動追求新潮,穿上款式新穎的漢族服裝和鞋襪,少數還穿起時髦的西裝、裙子,脚踏皮鞋或高跟鞋。這種衣着與本民族的服裝顯然相去已甚遠。

  飲食 必背瑶族已逐步接受了漢民族的飲食習慣,如喝茶、打火鍋、吃快食面、吃冰棒、喝汽水、啤酒等。而吃糖果、餅乾、吸香菸,用醬油、醋作爲調味品等,在一般瑶家中屬平常事。

  居住 瑶民房屋向漢族建築風格的趨同性很强,但就外觀而言,除一些幹部住宅樓外,鄉間大部分房屋的建築格局仍是一種瑶漢相結合的形式。居屋的傢具擺設,在偏僻的村落,仍然是簡陋的漢區30—40年代農家的臺凳而已。但在瑶族幹部和鎮政府附近的瑶民家庭中,外來的傢具款式爲多,有組合櫃、木制或皮革制的長短沙發、茶幾、方或圓飯桌、寫字檯、凳子等。少數富裕家庭甚至還有電視機、洗衣機、縫紉機、電飯鍋等。

  交通 瑶民除樂意接受公共汽車、卡車、拖拉機等交通工具外,近些年來,居住在公路附近的家庭幾乎都購買了自行車。

  社會組織和政治方面 隨着瑶山各級政權的建立,瑶民經歷了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及生産大隊和生産隊等組織形式,對鎮、鄉、區、村民委員會等的行政管理工作也逐漸習慣了。瑶民已基本適應了現代政治生活,并且有一定現代政治意識,瑶族先前那種帶有原始色彩的社會組織今已盪然無存。經過長期的政治宣傳教育,瑶民對法律制度再不感到陌生,對户口登記、婚姻登記、計劃生育等,大都能够履行。不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對這些外來文化還有衝突的一面,如“多子多福”觀念與計劃生育思想的衝突等等。

  精神文化方面 除更爲深層的價值觀和信仰外,其他方面如語言、文字、藝術等外來文化特質,瑶民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基本上没有大的衝突。如瑶民在家鄉講瑶語,對外則視對象而操白話或客家話或普通話;他們也同樣使用漢字,如巫師一類宗教頭人的“瑶經”,都是用漢字鈔寫的或以漢字記瑶音、客家音的。四十年來,瑶民除過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外,也常常過漢族的某些節日,在鎮上,機關、學校還過國慶節、元旦、五一節、六一兒童節等。

  科學技術知識方面 由於政府通過大衆傳播媒介不斷宣傳、示範和推廣科技知識,並從實踐中證明可以給生産、生活帶來經濟效益,廣大瑶民大都樂意學習和吸收。如農業、林業、副業和手工業等生産技術知識,以及醫藥和接生知識等,在瑶山已被普遍接受。對於文化教育,瑶民更樂於興辦,如50年代初,第一批漢族教師入瑶山辦學時,瑶民就沿途敲鑼打鼓、舞獅子,走十幾、二十裏山路去迎接。

  衛生方面 瑶山現已使用水管接引山泉。過去瑶民習慣喝凉水和生吃某些食物,現在則改爲喝開水(或茶)龢熟食了。不過,由於地形的限制和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目前瑶山民間的住屋與猪欄、牛厩、厠所還是相隔很近,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然而,深層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喪葬、婚嫁和各種禁忌,還較爲頑强地保持着明顯的民族傳統的色彩,並極力排斥外來文化的影響。這種情况,當與深層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很大的關係。

  總之,在必背瑶族中,人們對外來文化取舍態度是明顯的,即:一方面留戀自己的民族傳統;另一方面又不輕易放棄進步的機會,只要對社會發展有利或能給生活帶來好處的新事物、新思想,人們都是積極接受,並教給自己的下一代。

  四、結論

  綜觀必背瑶族文化變遷的過程、因素和結果,我們可以獲得以下幾點認識和啓迪。

  第一,必背瑶族的文化變遷是與主體民族——漢族的文化變遷同步進行的,這種同步性,由於本世紀40年代末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表現得尤爲清晰。然而,由於歷史原因和自然地理條件的局限,必背瑶族的文化變遷,就其規模和速度而言,又遠遠比不上漢族;用瑶族首領盤才萬的話來説,近40年來,必背瑶族的變化,若與漢區比較則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自身相比,解放前後的變化却有宵壤之别。這話是十分中肯的。

  第二,瑶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它的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它的文化變遷離不開大群體,也就是説離不開大群體文化尤其漢文化的制約;事實證明,它是在漢族文化的强大影響下發生變遷的,結果將必然逐漸地整合於漢文化。

  第三,整個漢族文化始終處在變遷之中,解放後,尤其從開放改革以來,它根據自身的需要有取舍地不斷引進、吸收外來文化(不僅限於西方文化,而是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外國文化)的特質,並將之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中去,從而形成一種具有强大活力的新文化。因此,在漢文化影響下的必背瑶族的文化變遷,往往又具有雙重性色彩,即一方面引進、吸收漢文化的特質,另一方面又同時通過主體民族引進、吸收外來文化的特質,諸如現代化的家用電器和西裝等就是明顯的例子。因此,它的變遷過程同時也是向現代社會逐漸調適的過程,從而説明,主體民族的變遷目標也易於爲其他民族所接受。我們認爲,國内凡受漢文化强有力影響的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都具有這一特點。

  第四,必背瑶族近40年來的較大的文化變遷,是在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後發生的,故其運作規律帶有自身的特點,即幾乎從三個層面同時展開,其中制度文化是首先觸及的層面,並與物質文化層次和精神文化層次形成互相制約的辯證關係。我們認爲,由於歷史情况的相同性,中國境内其他的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也是按這一規律進行的。

  第五,從必背瑶族文化變遷的過程和結果可以看出,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由於本身歷史的發展而具有雙重性,即:其優秀部分對外來文化有較大的包容性,在向現代社會調適的過程中對現代文化有促進作用;但其消極部分對外來文化却有頑固的排它性,在向現代社會調適的過程中對現代化有滯後的作用。可見,毫無分析地一概否定或肯定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極其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區分良和莠,繼承和發揚前者而摒棄後者。

  第六,必背瑶族的文化變遷是不平衡的,這種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中心區和邊緣區之分,前者常常是與外來文化接觸交往最頻繁的地方,因此,它最先具有現代文化的環境,同時它對後者又有强大的輻射作用。

  第七,盡管必背瑶族的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但人們對漢文化的吸收和對現代化的適應,其態度大體還是主動的,故其文化變遷屬於一種發展適應類型。之所以會形成這種類型,我們認爲當與四十年來中央人民政府貫徹執行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民族政策有着密切的關係。

  第八,必背瑶族的文化是人們逐漸適應生態環境的結果,因而生態環境的改變是引起其文化變遷的諸因素之中的一個因素。過去,我們明顯地忽視了這種因素的探討,如今强調這一點,對中國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有特殊的意義。

  第九,通過對必背瑶族文化變遷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文化變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社會發展的過程,所以説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任何一個民族的進一步發展,都必須以自己的文化爲起點。脱離本民族文化的任何進步或發展,都是不可能的。

  

  (原載《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2期。此文與陳運飄合作,本項研究由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資助)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