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Ⅱ.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再生


 

  慕尼黑城市考察報告

  

  1、 慕尼黑城市區域背景分析

  1.1 認識慕尼黑

  慕尼黑(Munich),位於德國南部,是德國巴伐利亞自由州的首府,位於阿爾卑斯山北麓,人口130萬(市區人口30萬),僅次於柏林和漢堡,是德國的第三大城市,是德國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時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檏風情,因此被人們稱作“百萬人的村莊”。具體地理位置如圖1所示,位於德國的南部,慕尼黑緊鄰着奥地利。

  1.1.1 歷史沿革

  慕尼黑在德語中有“僧侣之地”之義,早先只有一個默默無聞的修道院;1158年,新橋架起,一個新的集鎮誕生了,便是其雛形;1255年,慕尼黑成爲小邦首邑,後來更成爲拜恩公國的都城;14世紀初,路易四世以慕尼黑爲帝都,奠定了老城的規模;1806年,拜恩成爲王國,慕尼黑也昇格爲王都,19世紀慕尼黑蓬勃發展,人口由5萬增加到50萬;1871年德國統一,仍然作爲王都直到1918年;二戰後期間,慕尼黑許多地方被夷爲平地;二戰後,古建築按原貌重建,並有大量新建建築,慕尼黑成爲了德國南部最大的城市。

  1.1.2 經濟地位

  慕尼黑是德國重要的經濟中心,也是德國消費水平最高的城市。有近百家跨國公司的總部坐落在慕尼黑,其中著名的有安聯保險和慕尼黑再保險、寶馬汽車、西門子和英飛凌科技等。此外,麥當勞、微軟、思科等跨國公司的歐洲總部也設在慕尼黑。如下圖3所示即爲代表慕尼黑現代建築的寶馬大厦。

  1.1.3 旅遊資源

  作爲歷史文化名城,慕尼黑亦是德國重要的旅遊城市,(如新市政廳、聖母大教堂、老彼德教堂和聖馬可大教堂),並新建了一些有着特殊意義的新式建築(如寶馬公司總部和奥林匹亞體育場 ),集傳統與創新於一體的美麗城市。主要有如下旅遊資源:

  a. 瑪麗恩廣場(Marienplatz):慕尼黑古城區的中心點。每天早上1l,爲了争睹新市政廳鐘樓上的壁鐘(Glockenspiel)表演,瑪麗恩廣場必定擠滿了觀光客;公元1904年修建的壁鐘表演,其内容是公元l568年一位侯爵婚禮的故事。

  b. 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由1867年動工至1908年才建成的新市政廳,乃新歌德式風格的建築物。鐘樓上有活動音樂木偶表演,跟真人一樣大小。表演時間爲每日(十一月一日除外)11:00及12:00,遊客也可坐電梯到高85米的塔頂參觀。

  c. 聖母教堂(Fraukirche):這幢歌德式設計的教堂,共有兩座高98米及100米類似半個洋葱的塔樓,成爲慕尼黑市中心的標誌。登上南塔,慕尼黑的市容更一覽無遺。

   d. 慕尼黑啤酒屋(Hofbruehaus):由老宫廷(AlterHof)向東走,可以走到一處叫做Platzl的廣場。這裏也是觀光客最愛聚集的地方,可能僅次於瑪麗恩廣場吧!所以有人就稱此處爲小廣場(Der kleine Platz)。這裏所以會受到觀光客喜愛的一大原因是皇家啤酒屋。自1644年啤酒屋便一直廣受歡迎,至今仍以啤酒、菜肴、遊客、地道音樂、豪飲作樂的氣氛以及當地人所穿的短皮褲(Lederhosen)等馳名於世。皇家啤酒屋大大的有名,其與一般德國餐館相比,或是因爲人多吵雜、擁擠而充滿南部粗豪熱情的感覺。

  e. 奥林匹克公園(Olympiapark):這是1972年奥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場地,建築設計極富現代感,其主館可容納八萬觀衆,至今該公園仍用於各種賽事的舉辦,未曾荒廢。

  f. 寶馬汽車博物館(BMW Museum):寶馬汽車(BMW)的總部位於奥林匹克會場旁邊,其博物館便設在總部之旁,非常值得參觀。可讓遊客更加瞭解這名牌汽車廠的發展史和科技水平。

  g. 德意志博物館(Deutsches Museum):德意志博物館擁有55,000平方米展覽場地,乃全世界最大的自然科學及工業技術博物館。展覽内容十分豐富,包括採礦場探險、星空世界等等三十多項,令人目不暇給。

  h. 寧芬堡宫(Schloss Nymphenburg):位於城市的西北端,建於1664至1728年,是一座輝煌的巴洛克宫殿。中間一座稱爲石堂Steinener Saal,有美麗的天花壁畫及洛可可裝飾。南翼有美人畫廊(Gallery of Beauty),共有36位美女。

  i. 英國公園(Englischer Garten):慕尼黑最大公園,位於伊薩爾河畔,連綿數裏,占地達350公頃。大約是由於園林營造上傚法英國,草地開闊,小徑蜿蜒,順應自然,極少人工雕鑿,因此起名英國公園。園中草坪濃緑,林蔭密佈,歡樂的野鴨與人同在小河中嬉水,嫵媚的天鵝與人同在草坪上沐浴陽光。園内有個古檏的樓閣式五層木塔,檐端懸掛着小鐘,起名中國塔,建於200年前。

  j. 美術館區(Pinakothek):位於慕尼黑市中心,慕尼黑工大旁邊的舊美術館(Alte Pinakothek)、新美術館(Neue Pinakothek)和現代美術館(Pinakothek der Moderne)彼此相鄰,搆成了一美術館建築群。這裏收藏的藝術品從中世紀直到當代,其中有很多世界大師的作品。

  1.1.4 重大節慶——慕尼黑啤酒節

  除了衆多旅遊景點以外,每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節是慕尼黑特殊的傳統節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每年都吸引了超過多達六百萬名的觀光客。

  慕尼黑啤酒節原文意思爲“10月節”,源於1810年巴伐利亞邦的王儲路德維希大婚,王府與民衆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當時正是啤酒花豐收時節,飲酒、唱歌、跳舞就是最主要的表現歡樂方式。啤酒節的第一天早上,身穿傳統服裝的德國各邦代表及其它國家的遊行隊伍聚在一起,由慕尼黑市長與酒廠老闆帶領遊行至主要的舉辦場地——特蕾莎廣場(Theresienwiese),那裏架設起數座巨型帳篷,裏面擺滿各廠牌的啤酒供人暢飲。

  節日開始那天,慕尼黑市市長同啤酒廠的廠主們一起乘坐着被裝扮一新的馬車,在護衛隊的簇擁下,浩浩盪盪地進入廣場。在開幕儀式上,隨着12響禮砲的輟鳴,市長打開啤酒桶的蓋子,啤酒節就此宣告開始。這時,數百個賣酒的攤位,早已坐滿了迫不及待的飲客。儀式一過,穿著德國傳統服裝的啤酒女郎立即將新鮮的啤酒用容積達一昇的單耳大杯盛好並送到飲客面前。帳篷里人聲鼎沸,人們開懷痛飲,當地大酒廠的遊行隊伍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慕尼黑十月啤酒節之所以聞名,不僅因爲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間狂歡節,而且也因爲它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亞的民間風采和習俗,遊客可以從中感受到慕尼黑的特殊氛圍。除了著名的慕尼黑啤酒,啤酒節上還有許多民俗活動,如音樂會、馬戲團表演,也有許多販賣站與游樂設施,如旋轉馬與摩天輪等。此外,引人注目的還有啤酒棚外許多各式各樣適合全家大小玩樂的游樂設施,如旋轉木馬、海盗船、旋.轉啤酒筒、大型摩天輪、旋轉秋千、過山車、鬼屋等游樂設,還有提供遊客德國美食的小攤位。

  2 、考察路綫

  第一天:安聯球場(Allianz Arena)——舊城中心(inner city)——購物街——聖母教堂——皇家啤酒屋——城市規劃管理辦

  第二天:Riem機場(老機場)——寶馬世界中心(BMW World Center)——奥林匹克公園(Olympia park)——寧芬堡(Nymphenburg)——啤酒節廣場(Oktoberfest)

  3、慕尼黑見聞與思考

  3.1 慕尼黑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

  3.1.1 慕尼黑城市規劃歷程

  二戰結束以後,慕尼黑城市規劃經歷瞭如下歷程:

  a. 1945年“新慕尼黑規劃”(戰後重建)

  戰後規劃建設作出如下定位:繼承歷史文脈,全力恢復老城,同時着眼未來發展,特别是汽車時代的交通要求。

  b. 1963年“城市戰略指導性規劃”(第一次全面的城市發展概念規劃)

  c. 20世紀60年代“市民參與城市規劃設計”(規劃設計民主化)

  20世紀60年代末,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一些負面影響在慕尼黑日益顯現,地價直綫上昇,建築密度失控,交通擁擠,人滿爲患,城市形象和生活質量嚴重受損。面對市民抱怨和激烈批評,福格市長提出“市民參與城市規劃”建議,由此開了慕尼黑“民主管理城市”先河。

  d. 1975年“城市概念性規劃” (概念性規劃調整)

  在70年代初全球石油危機背景下,1975年對城市發展規劃作了三點修改,一是吸取教訓,防止經濟過熱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促進經濟再次增長;三是保障就業位置,提出了“均衡發展、機會均等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城市建設指導性原則。

  e. 1977和1995年“慕尼黑高層建築研究”(城市新輪廓空間)

  近代建築發展史上,慕尼黑對高層建築的態度非常保守,受國際城市概念的推動,20世紀70年代末慕尼黑開始嚴肅對待高層建築問題,並逐步形成有慕尼黑城市特色的高層建築概念體。

  1977年高層建築地點考證的研究把居民區分爲保護區和待建區。老城區,村落,緑化地,一般居民區等被列爲保護區,不允許建高層,以免引起建築城市空間的混亂。而經過考察論证,可以適當建高層的地區爲待建區。

  1995年對高層建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研究從兩方面着手,一是從節約城市土地的角度,論证瞭高層建築的必要性;二是從城市總體形象的角度,探討瞭高層建築的合理性。爲保護老城風貌和阿爾卑斯山風光,慕尼黑高層建築不在南部而在東、西、北部,風格不凡的高層建築群盡顯慕尼黑中歐城市風采和强大經濟的實力。

  f. 1988年“城市概念性規劃”(經濟全球化)

  隨着歐盟一體化概念開始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在建設“充滿活力的慕尼黑”目標下,城建規劃提出了“節約、複合、提昇”的指導原則。“節約”就是通過智能和緊凑合理等辦法優化土地利用,達到節約土地的效果;“複合”就是實現居住與工作、購物與休閒的有機結合;“提昇”就是通過提供緑地和活動場所來改善自然生態和提昇休閒質量。

  g. 1998年“透視慕尼黑”概念。1998年提出慕尼黑提出“透視慕尼黑”的概念,并且提出了指導性的原則和項目,該原則影響並指導至今的城市發展。

  h. 現在慕尼黑的城市發展願景是“緊凑、城市、緑色(compact-urban-green)”

  3.1.2 慕尼黑城市發展現狀

  在1943-1945年間,慕尼黑曾經是納粹的中心,也正因如此,所以戰後慕尼黑被破壞得非常嚴重。但戰後慕尼黑由於種種機遇得到發展,到今天慕尼黑城市面積已達310km2,區域面積達5500km2,人口達130萬,經成爲德國第三大城市、德國南部中心、國際化大都市,在德國、歐洲和世界上均有着重要的經濟地位。

  作爲大城市,慕尼黑也面臨着很多城市“通病”,如交通問題。慕尼黑的解决辦法是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增加内城居住用地的比重、增大公衆參與的力度。

  a.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現慕尼黑公共交通中,已建成郊區快速鐵路442km,地鐵92km,有軌電車71km,公車專用道4200km。

  b. 增加内城居住用地的比重:現慕尼黑中心區有75%的用地是居住用地,而僅25%的用地用於辦公或者商業,以此减少人們的通勤。

  c. 增大公衆參與的力度:在慕尼黑的城市規劃中,只要有3%的人投票即可影響城市議會的規劃决定。

  而慕尼黑解决交通問題是卓有成效的,現在40%慕尼黑市民没有私家車,但他們一樣能够通過公共交通享受慕尼黑的生活。

  3.1.3 城市規劃與發展對比與思考

  相比較德國普遍發達的城市交通,尤其是公交交通體系,我國大部分的城市到目前爲止都還是存在比較嚴重的交通問題,并且城市越大,問題越嚴重。比如北京、廣州、深圳,據瞭解,這三個城市都已經構建了部分地鐵路綫還有龐大復雜的公交系統,城市越來越大,環數越來越多,立交橋越來越高,私家車的隊伍也越來越大,最終造成的就是居民日常花在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大城市相比較小城市有地鐵和相對完善的公交系統,問題仍然嚴重,而中小城市到目前爲止公共交通設施體系遠遠還不完腎,尚待解决之中。此外,國内對於私人汽車的政策和態度也是需要反思的,國外大多數城市都是通過發展便利的公共交通體系來盡量的控制私家車的數量,但是中國目前不論是何種規模的城市,城市政府爲了發展經濟,均是鼓勵汽車産業的發展,對於私家車的態度大多數是鼓勵的態度,甚至於曾經有一段時間政府是主要的汽車消費群體。考慮到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現狀,大部分的人會用國外多數城市發展的歷程來作爲發展的榜樣,甚至認爲中國目前私家車的平均擁有量相比較西方的户均私家車數量來説,根本還不能比較,但是除了用經濟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汽車的發展問題外,我們還需要考慮自身的國情,中國的人口,中國的道路建設,中國的能源消耗情况等。

  此外,我國在對待城市規劃的態度上還需要學習西方的一些經驗,西方的城市規劃參與主體是居民,只要超過一定比例的居民參與,他們的建議就會得到法律的保護。很顯然,在我國城市規劃是政府爲主導,以規劃師和建築師爲權威的一種行爲,雖然現在公共參與城市規劃的意識也漸漸被提上了規劃日程,但是在實際的規劃過程中公衆參與的力度不够,且對於城市規劃的成果宣傳也不够。居民甚至對於自己雖居住的城市發展没有任何的概念,這個現象需要被重視。

  3.2 慕尼黑老機場轉型案例

  3.2.1 老機場成功轉型

  考慮到航班對居民區安全性産生的潜在威脅,慕尼黑在距城市東北部45公里處建設新國際機場。1992年,隨着慕尼黑新國際機場的落成,曾服役長達50年的老機場(Riem機場)由此關閉。爲了不荒廢老機場原有的大片用地,慕尼黑政府開始對老機場進行更新改造,老機場開始走上功能轉换之路。在吸取60-70年代歐美衛星“死城”教訓的基礎上,人們將其重新定位、規劃爲國際展覽城,圍遶展覽業,把560公頃土地建成一個集“居住、工作、生態”爲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新城區,老機場的功能逐漸轉化爲國際展覽中心和辦公居住區。

  國際展覽城包括很多項目,用16年(1997—2013)時間分步完成,可爲1.6萬人提供居住條件,爲1.3萬人提供工作崗位。規劃設計理念爲,在寬闊視野中,人們或暢遊於寓購物、美食、娱樂爲一體的拱廊,體味源於古希臘的淳厚民風,或漫步於草青花香的廣場和風光旖旎的湖畔,享受田園牧歌式的樂趣。

  國際展覽城具有發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老城區的地鐵、高速和進城公路搆成系統,集中體現了70年代“交通革命”的成果。現核心項目國際博覽中心已落成,建築面積達14萬平米,成爲世界十大展示中心之一2005年德國園藝博覽會已在此舉行。國際展覽城爲居民區建設帶來轉機,吸引了老城區城市功能改變,推動了老城區土地置换和再開發,比如原設在市内的展覽中心場地已開始了現代城市高質量的居住區工程。

  在世界上,慕尼黑老機場轉型爲國際展覽城被稱爲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成功例子之一,對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3.2.2 反思和經驗借鑒

  慕尼黑老機場轉型對於我國大城市的機場功能轉型有着重大的借鑒意義,如廣州白雲區老機場的土地轉型。更進一步來説,不僅是對老機場土地的重新利用和整合有借鑒作用,對於城市尤其是老城區的土地再開發與再利用有一些經驗使用。中國現在很多的城市都在搞舊城改造,大拆大建的現象非常普遍,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很多的城市盲目的考慮經濟效益,不兼顧生態效益、文化效益和當地居民的利益,造成老城和新城一個樣,所有城市一個樣,到處都是玻璃幕墻,到處都是摩天大樓,到處都是格子樓,改造的過程完全的擯棄了城市原有的文化底藴和文化財富,這是對城市的破壞,甚至嚴重點是城市自殺行爲。任何城市都是有其歷史文脈,有其發展歷程,一個城市就是一個歷史,如果把所有的歷史古迹都抛棄掉,换上了所謂的現代裝,那就是對歷史的一種割斷,對記憶的磨滅,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3.3 重大事件對慕尼黑城市發展的影響

  3.3.1 1972年慕尼黑第10届奥林匹克夏運會

  奥林匹克園位於慕尼黑市以北,由一個現代化體育設施建築組群組成,其中有可容納7萬人的奥林匹克體育場,容納1.1萬人的奥林匹克多功能廳,兩個容納1千人的小型奥運館,奥林匹克溜冰館有6500個座位,自行車館有3800個座位。290米高的奥林匹克塔,除了分佈於起伏延綿緑色之中的明星路、露天劇院和中央廣場外,還有占地8萬平方米的奥林匹克人工湖以及3500個停車位的停車場。

  奥林匹克園巧妙地鑲嵌在一處人造風景區内,實際是二戰轟炸後殘土堆積而成的“廢墟山”上建成。該丘陵長1300米,高60米。經過重新修整,使地形、坡度和環境符合奥運會建設需要。這一决策减少了不必要的大型土地平整工作,節約了成本和减少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1972年的奥運會使慕尼黑的城市發展邁出了一大步,這是二戰後的首次騰飛。慕尼黑作爲一個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其繁榮始於60年代。經濟高度發展伴隨人口劇增,給城市發展提出新的課題。在積極籌辦奥運會的同時,根據“1963年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框架要求,沿古城環綫拉開了大規模、全方位建設序幕。市内大批商用寫字樓、居民樓、賓館等高層建築相繼完工,同時,巧妙地在奥林匹克公園内建起了電視塔,

  作爲了奥林匹克塔,並建成了一批建築精品,如寶馬公司總部大樓,扺押銀行大樓等,搆成了一個超越性城市新空間區,並增强整個慕尼黑城市形象。

  在奥運會期間建成了40公里長的輕軌與地鐵交通網絡與市中心公共交通系統相連接。輕軌建設是一項龐大工程,提供75萬個就業機會。第一條南北軸地鐵綫建成後,可由市中心直接扺達奥運會。實際上,那裏幾乎每一個公共建設項目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奥運有關,中環綫可以被認爲是慕尼黑未來高層發展的基礎空間,現代化高層建築被認爲是城市的新標誌,圍遶中環的慕尼黑城市新輪廓,與歷史古城的影像及南部阿爾卑斯山美景相互襯托,形成了慕尼黑未來一個新的空間形象。

  成功承辦一次奥運會,對城市發展的積極影響延續至今。首先,慕尼黑及其周邊地區已經成爲一個理想的現代高科技中心,其中信息技術和傳媒業日趨成熟,由此帶來良好的就業就會和發達的第三産業。同時,慕尼黑業餘生活豐富多彩,也給多元文化提供了舞臺。這裏還有完善的醫療保障系統以及其它軟硬件設施。

  自60年代初以來,慕尼黑就開始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毫無疑問,1972年的奥運會爲其進一步繁榮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3.3.2 2006年慕尼黑世界杯足球賽

  爲了承辦2006年的世界杯足球賽,慕尼黑經過了全社會激烈的論证以後通過了新建足球賽場的議程,慕尼黑興建新足球場與成功獲得2006年世界杯足球賽主辦權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從1974年算起,時隔30多年後世界杯賽再次回到這座城市,它推動了慕尼黑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對慕尼黑包括旅遊業在内的經濟發展産生綜合拉動作用,産生出大量就業機會,並極大地提高慕尼黑對外形象和國際影響。

  從城市建設方面來看,首先是城市基建設施,如同其它大型新區建設一樣,已經進行了區域性的建造,一些已計劃中的城市改建和擴建項目爲此提前開工或加速完工工程,如:有機發展周邊區域中心的交通系統,建成了歐洲最大的停車建築(11000個停車位),開掘現有的主停車建築的公共交通利用潜力,起到减輕私家轎車進入舊城中心所帶來的交通壓力的效果。擴建高速公路A9(北向紐倫堡)與A99(西向斯圖加特,東向奥地利的莎斯堡)的交接口工程。中環北段下沉式擴建和改建工程成功的完工,大大减輕了市内北區的交通壓力。

  從城市區域規劃發展的方面來看,位於慕尼黑的北大門的世界杯足球場將與位於北區的已建成的以及計劃中的高層建築,如“光亮大厦”,“慕尼黑大門”,新寶馬生産流綫觀光世界(面對1972年建成的世界級建築寶馬大厦)以及北區花園形成一個慕尼黑的新區城市形象與城市空間,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慕尼黑北區的區域價值。

  3.3.3 反思和經驗借鑒

  首先,對於我國,慕尼黑承辦奥運的價值觀和長遠眼光值得借鑒;

  其次,類似奥運或者世界杯這樣的重大事件無疑會爲城市帶來很多正面影響。對我國很多參與舉辦奥運的城市來説,要充分發揮奥運爲城市帶來的正面影響,借着奥運的“東風”進行城市改造、改善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在國際上的聲譽;

  最後,城市政府不應該忽視奥運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未雨綢繆。

  3.4 啤酒節與全球化

  3.4.1 慕尼黑啤酒節文化

  21世紀是全球化的世紀,全球化確確實實的在影響着我們的日常生活,當我們的身邊多了各種膚色的人群,當各種Made in China的産品在异國他鄉的商店裏陳設,當一批批的亞洲旅行團在歐洲的街道上出現,當我們在廣州也大吃肯德基、麥當勞的時候,我們知道這些是全球化帶來的變化,而當我們踏上德國的土地,開始了中德友好交流活動的時候,我們本身也成爲了全球化傳播的一分子。在慕尼黑的兩天裏,從這個城市的角度去感受全球化,到底什麽是真正的全球化?這個城市的那些角落在細數着全球化的點點滴滴?

  據統計,每年慕尼黑啤酒節吸引了世界各地超過600萬遊客。有人説“啤酒令世界覺得慕尼黑就是德國”——慕尼黑成了德國的另一個代名詞。

  “啤酒之都”在向世界展現其魅力的同時,也以啤酒爲載體大力發展其經濟、旅遊、文化等的全球化交流。每年啤酒節爲慕尼黑帶來數量可觀的遊客的同時,也爲慕尼黑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與此同時,啤酒節向整個世界傳播德國巴伐利亞的傳統文化,也帶來了世界各地的多種文化,從而實現了文化的全球化交流。

  3.4.2 反思和經驗借鑒

  在我國,很多城市政府熱衷於“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但很多都很粗糙,不但遊客感受不到文化所在,連本地人亦無法認同。此類活動幾次過後即偃旗息鼓,不僅浪費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對城市名聲亦無法帶來正面影響。慕尼黑啤酒節這個發源於其傳統文化的節慶所帶來的影響值得借鑒。

  (葉笑芳  胡曉君)


  魅力法蘭克福
  

  在没有進入法蘭克福之前,我們就一直勾勒着法蘭克福的輪廓。它的城市面貌是怎麽樣的? 是像曼哈頓那樣用摩天大樓來標榜自己的國際地位,還是和之前走過的城市一樣,現代與古典并存?

  帶着好奇心,我們來到了這裏——法蘭克福。到達法蘭克福,是在23號的下午。我們登上了某銀行大樓,俯瞰法蘭克福,對法蘭克福的城市建設有了最初步的整體認識。法蘭克福的高樓明顯比我們之前走過的城市要多,他們主要是沿着Friedrich-Ebert-Anloge, Senckenbergonlage, Bockenheimer Landstroβe這三條街圍遶的街區呈環狀分佈。法蘭克福是歐洲少數幾個有摩天樓的城市之一,歐洲最高的十座建築有八座在法蘭克福。法蘭克福限制建築的高度,原因是當時居民抱怨,建起來的高樓把他們居住的地方包圍起來了,破壞了他們原本的生活環境。環繞樓頂一圈,我們看到:商業銀行大厦(Commerzbank Tower),它是歐洲於1997-2004年間最高的摩天樓;商品交易會大厦(MesseTurm),到1997年爲止,它是歐洲最高的建築物。還有遠處的歐羅巴電視塔(Europaturm),是法蘭克福最高的建築物,亦是德國第二高的柱塔。Historic Core是我們第二天要去的地方,那兒有保羅教堂(Paulskirche),它是德國第一個議會場地;還有法蘭克福大教堂(Kaiserdom)。

  第二天上午,我們來到了法蘭克福老城的中心,也就是他們的historic core。我們在這裏感受到德國人與我們對待歷史的不同態度。

  羅馬廣場是法蘭克福現代化市容中,唯一仍保留着中古街道面貌的廣場。廣場旁邊的建築物有舊市政廳,其階梯狀的人字形屋頂,别具特色,可以説是法蘭克福的象徵。雖然遭遇數百年戰火的摧殘,但整修後仍保存完好。如今作爲法蘭克福的市政廳。在二樓有徽章圖紋裝飾的露臺上,德國足球隊的球員們曾在這裏接受群衆們的歡迎。廣場中間面向市政廳的是正義女神噴泉Gerechtigkeitsbrunnen,女神手持象徵公正的天平。羅馬廣場的東側則有有一排古色古香的半木造市民住宅。由羅馬廣場東側穿過半木造市民住宅,可以看到法蘭克福大教堂,昨天下午在樓上看到的建築之一。其建築風格是13至15世紀的哥德式建物,建於1877年,高95公尺。又稱爲「皇帝大教堂」(Kaiserdom),因爲是德國皇帝加冕的教堂。尖塔開放給一般大衆,可登高俯瞰街景。我們去到的時候教堂在整修,所以没有上去。

  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在這座大教堂前面是一個保留下來的廢墟,那是一個16、17世紀的澡堂被砲火轟炸後的廢墟,人們並没有在這裏建起新的建築,而是將它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斷壁殘垣、廟墩孤柱,處處藴藏着玄機。

  駐足法蘭克福,我們來看看它在國際上的地位。

  在不同的專業課上,凡是提到“世界城市的排名”(Rankings of the World Cities),就一定少不了“法蘭克福”這個名字。它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世界城市,而衡量它是一個世界城市的指標往往是它匯集的金融機構的數量以及乘客的飛行流量。駐足這個古典與現代并存的大都市,我思考着它現如今在世界上的地位:國際金融中心,交通樞紐,國際會議中心等等。是什麽造就了它的地位?它現在的發展情况如何? 

  首先,我們來看看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法蘭克福。

  教授曾跟我們提到,許多金融機構都把總部設在了法蘭克福。在西德有若干個很有影響的金融城市,如杜賽道夫、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等。其中法蘭克福的影響和作用都居首位。法蘭克福是一個銀行城,西德的中央銀行——德意志聯邦銀行總行設在此地;近400家銀行、信貸機構在這裏設立總、分支行或辦事機構;在西德開設分行或代表處的200餘家外國銀行也主要雲集於此。

  之前在閲讀關於法蘭克福的文獻的時候,瞭解過這麽一些知識:德國的金融系統是典型的以銀行爲主的間接金融體系,直接融資不發達;德國銀行業利潤偏低,不利於提高金融業的跨國投資吸引力。按照習慣思維,這些都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不利因素;而我們看到的却是法蘭克福是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在歐洲乃至全球都具有較大影響。那麽,究竟有什麽因素培育了法蘭克福的可信競争力,進而造就了法蘭克福國際金融中心呢? 關於這一點,教授在講解時與我們進行了討論,原因有以下幾點:

  1.1 獨特的歷史和地理因素

  相傳1200多年前的一天拂曉,漫天大霧,查理大帝打了敗仗,逃到美因河邊。但由於找到向導,無法過河。危急之中,却見一支母鹿涉水而過,於是查理大帝率軍尾隨其後,順利過河,擺脱了追兵,轉危爲安。爲了紀念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當地建一座城市,取名爲法蘭克福“franconofurd”,意思是法蘭克人的渡口。該地爲美因河唯一的渡口,便利的交通條件是法蘭克福很快躍爲一個重要城市。由於地處歐洲交通匯合點,故而吸引了爲數衆多的跨國公司總部,銀行總行,以及各類國際博覽會和國際會議中心落户於這座國際都市。它也是聯邦及州政府部門、重要行業協會以及外國辦事處的理想所在地。

  德國的第一家銀行建立於此,著名的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也從當時的貨幣兑换處演變而來。可見,法蘭克福金融中心的形成離不開歷史的積澱和便捷的地理條件。

  1.2 金融機構的集聚是將法蘭克福造就現代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所在

  有兩個重大事件對法蘭克福成爲現代國際金融中心至關重要:(1)1949年,法蘭克福雖以微弱票數落選聯邦德國首都,但幸運成爲德意志聯邦銀行、聯邦統計署、以及四十多家銀行所在地,迅速形成了一次浩盪的金融機構急劇,爲金融中心發展注入了强大動力。(2)1993年,法蘭克福被選爲歐洲中央銀行地址。1998年6月1日,歐洲中央銀行體系正式組建並投入運作,它由位於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和貨幣聯盟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組成,是歐洲有史以來最爲强大的超國家金融機構。法蘭克福從而成爲歐元區貨幣職能政策的决策中心。國際性的大金融機構圍遶歐洲中央銀行,隨之紛紛在法蘭克福新設機構或擴大現有機構的規模和提昇規格。這又一次帶來了金融機構的强大急劇,大力推動了法蘭克福國際金融中心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

  1.3 歐元的誕生與運行,鞏固和强化了法蘭克福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由於德國在歐元區佔據核心地位,法蘭克福國際金融中心又有明顯優勢,因而金融活動無疑更多地集聚於法蘭克福,形成了“强者恒强”的局面。

  1.4 人才資源豐富

  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數量衆多的跨國銀行分支機構,這些跨國銀行分支機構之間地域接近,彼此接觸的機會很多,任何一傢具體的跨國銀行分支機構都可以從國際金融中心的信息外溢所帶來的正的外部性受益。而且,國際金融中心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便捷的同業市場和專業的金融人才都將吸引跨國銀行的直接投資。

  同時,法蘭克福集聚了許多跨國公司的總部。在相當程度上,這得益於金融機構在此地的集聚。集聚經濟是一種外部規模經濟,它通過生産活動在工業地域或城市内彼此接近,集中使用運輸、通訊等基礎結構和服務設施,節省原材料和産品的運費與能源消耗,有利於資金周轉,商品流通,勞動力培養,以及企業的技術創新,生機與競争,獲得外部規模經濟的效果。在法蘭克福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我們看到這裏有着明顯的集聚效應。它的集聚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規模經濟效應。   (2)人力資本集聚效應。

  而集聚帶來的效應是促成法蘭克福金融中心不可避免的因素。

  之前我們在講促成法蘭克福成爲金融中心的第一個要素是地理位置。直至今日,法蘭克福仍然扮演着“交通樞紐”的重要角色。在大衆銀行樓上,我們看到一條條復雜地交錯着的鐵路綫,那就是法蘭克福火車總站(Hauptbahnhof)。它是歐洲最繁忙的火車站,平均每天有1600輛火車從歐洲各地到達這裏,每日客運量是255000人。

  繞過也法蘭克福,我們拜訪了幾個城市,然而我們最終還是回到這裏,因爲我們的回國之旅,是從法蘭克福國際機場開始。

  法蘭克福國際機場是世界最大的機場之一,是德國最大的機場,也是歐洲空中交通樞紐之一,所有没有直通班機的地點到歐洲各國的航綫,幾乎都是從法蘭克福中轉,所以法蘭克福聚集了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和旅店,也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2.1 它的歷史

  1936年,萊茵—美因空軍基地啓用,在二戰時期是德國的第二大機場(僅次於柏林的騰珀爾霍夫機場)。二戰期間,機場南部爲空軍基地,而北部用於民航。直到2005年底,機場的南部一直都是美國重要的空運基地。

  2.2 它的發展優勢

  2.2.1 航空公司

  法蘭克福國際機場是德國的國家航空公司——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在歐洲的最大樞紐。漢莎的樞紐運作每天在機場形成4組典型的航班波。

  到2002年,在法蘭克福國際機場運營的航空公司達到100多家(到2005年已達147家),通航城市約250個(2005年爲289個),其中,歐洲内通航點130多個,每周航班數2600多班;歐洲外通航點約120個,每周航班數約840多班。

  2.2.2 服務

  法蘭克福機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承諾45分鐘中轉的中樞機場(其中轉旅客達50~60%,名列歐洲第一),旅客流程顯示系統申請了專利,20世紀70年代自行研製的行李自動分機務段系統現在還在不斷昇級使用。它的智能管理系統覆蓋面很廣,信息共享程度很高;立體交通成交顯著。其服務優勢還體現在一體化交通系統是,無論通過哪種運輸系統,到達機場的旅客和貨物都能順利地轉入另一種運輸系統。

  2.2.3 人才優勢

  在前面已經提到,法蘭克福本來就是一個人才集聚的地方。而法蘭克福機場除了擁有各級高素質管理人員外,還擁有大量的各類技術人員;同時,各部門都有研究人員,分别針對機場的發展方向、機場業的發展趨勢、航空市場的變化、可能遇到的政策障礙、合理的旅客流程和不斷昇級的管理手段開展研究。

  2.3 它的成績

  2.3.1 乘客流量歐洲第三

  法蘭克福國際機場比倫敦的希斯羅國際機場提供更多的飛行目的地,但按乘客流量來算,法蘭克福國際機場在歐洲位列第三位,排在倫敦的希斯羅國際機場和巴黎的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之後。

  2.3.2 飛機起降量歐洲第二

  從起降量來説,法蘭克福機場以477475架次的起降量位列歐洲第二,排名在夏爾·戴高樂機場(525660架次)和希斯羅機場(475999架次)之間。

  2.3.3 貨運量歐洲第二

  按貨運量來算,法蘭克福機場依然是第二位(1838894噸),僅次於夏爾·戴高樂機場(1876900噸),位列希斯羅機場(1412033之前)。

  至此,我們在法蘭克福的行程就結束了。從它的城市内部新舊建築的融合,到它在國際上的地位,我們由内至外地感受了它的魅力。

  (鄭儒韵  朱穎)

  

  

  漢堡

  

  1、漢堡簡介

  在我們這次的德國之行中,漢堡,是一個充滿了神奇與浪漫的港口城市。漢堡港是聯邦德國最大的海港,歐洲的第二大港之一(第一大爲荷蘭鹿特丹港)。漢堡港坐落在在易北河(River Elbe)下游,距河口約100公里。航道水深12米以上。年吞吐量約7000萬噸。 

  漢堡港有約 300條通往五大洲的定期航綫,每月發船約730艘次。通過易北河以及與之連接的運河溝通内陸各地;通過鐵路網和公路網深入腹地,並能東到波蘭和蘇 聯、東南到捷克斯洛伐克和巴爾干半島各國,南到瑞士和奥地利以及向西同工業高度發達的萊茵和魯爾區相連,因而漢堡港是中歐重要交通樞紐。

  漢堡港始建於13世紀,已有800年曆史。1937年將各個獨立的港口,如漢堡港、阿爾通納港、哈爾堡港、威廉斯堡港等統一起來,成爲目前的漢堡港。

  第二次世界大戰(WW II)中漢堡港受到嚴重破壞(港口的設施有80%遭到破壞)。戰後,痛定思痛的德國人,以日爾曼民族獨有執着精神對滿目瘡痍的港口進行了大規模的恢復和擴建。漢堡港目前擁有碼頭綫總長270公里,海船港池約40個,河船港池30個和運河及其支流港池60多個。全港有遠洋船舶泊位320多個,内河船舶泊位200多個。 

  漢堡港總面積約1萬公頃,其中陸域面積約6000公頃,水域面積約4000公頃。漢堡港辟有免税自由港區,占全港總面積1/3以上。港内鐵路綫總長約600公里。

  港口有曾經文明一時的倉儲區,這樣大規模的倉儲區給漢堡人創造了近10萬的就業機會。當然,在1977年過後,這些過時或陳舊的建築已經不能滿足日益興盛的港務的需求了。但是,聰明的德國人並没有毁掉這些記載着漢堡興衰史的古老建築,而是把他們另作它用,改建成了一系列的博物館和展覽館(Historic Remembrance)。

  2、漢堡的港口新城

  漢堡的港口新城位於易北河畔。它是在廢棄港口的基礎上重新發展建設起來的。那麽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這張衛星圖清楚的標明瞭港口新城的在漢堡的位置,紅色圓圈的位置標出了現在漢堡市中心的所在,黄色標籤則是港口新城。可以看到港口新城距離市中心很近,不錯,從這裏走到市政廳只需要10分鐘。那麽到這裏我們對港口新城的位置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現在提出兩個問題:這個港口爲什麽會被廢棄,現在又爲什麽被重新重視,重新建設?

  2.1 拆遷

  爲什麽會被拆遷呢?是因爲港口條件不好,不能負荷新的大載重的貨輪嗎?當時的港建主任達爾曼(Dalamann)的倡議下,港區開始建設水位隨潮汐漲落的港池。直達港區的鐵路及先進的裝卸設備徹底改變了以前的碼頭作業方式,貨物吞吐量在短時期内就得到成倍的增長。可以説,這個港口的發展勢頭非常好。那麽還有什麽原因會是一個發展勢頭良好的港口整個遷出?

  2.2 政府原因

  1881年,在德意志帝國政府的壓力下,漢堡市議會决定從1888年起將獨立的漢堡税區歸併帝國統一税區,放棄全漢堡地區的免税特權。此後只在一塊與其他城區隔離的、有界溝的、無人居住的自由港區内,允許免税經營航運、貿易和進出口業務,並興建了新的橋樑、税務大樓和界溝。政府在此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2.3 重新建設

  那麽接下來是爲什麽港口現在又被重新重視起來呢?

  同樣從衛星圖我們可以看到,港口新城的位置緊挨着市中心,城市的擴張和發展是其建設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19世紀初葉,因爲原先儲存在市内倉庫裏的許多貨物必須挪到自由港區,所以在幾年内興建了現已聞名世界的漢堡自由港倉庫城。爲此付出的代價不菲:漢堡内城失去了和易北河的直接聯繫。(詳細内容,有時間就讀:此後幾十年間港口的吞吐量急劇上昇,港區面積不斷擴大,但是這一切並没有改變城市和港口分離的狀况。隨着60年代末集裝箱運輸的興起,港口裝卸的重點逐漸轉移到了擁有現代化裝卸設備的易北河岸地區,邊緣港區的傳統型港池和碼頭設施則繼續用於傳統型船舶的停靠和貨物的裝卸、倉儲。)1997年8月漢堡市議會通過了建設港口新城的决議。由此,港口新城開始動工。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現在已經建好的河濱休閒區,用來爲市民和遊客提供休閒消遣場所。未來的港口新城將成爲一個把居住、休閒、旅遊、商業和服務業結合在一起、具有水上特色的、富有現代氣息的新型城區。

  老港池在港口新城中佔有重要位置,它們賦予該區水濱城市的特點。這裏將建設河濱大道、廣場和緑化區,使原先的碼頭成爲市民進行各種水上和水邊活動的勝地;延長易北河沿岸步行道,形成帶有水上色彩的都市性休閒場所,吸引漢堡市民和遊客在工餘或週末、節假日到此散步休息。

  另外,補充一點是,在港口新城的重新建設中,雖然房屋的用途跟原來完全不一樣,但是整個建築風格都和倉庫城保持了和諧一致。事實上,不單是漢堡,整個德國對舊建築或舊地區的重新建築利用都有這樣的風格,即對歷史外觀上的保留。這主要是出於以下幾個考慮:第一,節省資源,重新利用舊建築有時要比推倒重建更節省資源,更環保;第二,保留了城市的原有形象;第三,增加了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

  最後關於港口新城這個項目,有兩點評論。

  首先,是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現在,港口新城已建成的部分已經出租出去了,這個項目是政府投資管理的,政府的目標是爲所有市民提供空間。是所有,而非僅僅是高收入階層,而達到這一目標,政府的手段是在房地産的對外經營上,政規定房屋只租不售,産權保留,通過控制租金來使收入相對較低的民衆可以負擔這裏的房屋。同時,政府設立了審核機構,有點像我們的廉住房申請審核,通過這個機構來控制入住居民成分。

  最後要提到一點的是港口新城重新建設的意義。除了市中心因此被擴大了40%以外,同樣也是漢堡整體城市建設有北向南擴展的標誌。幾百年來,漢堡一直在易北河的北岸發展,這次港口新城的重新建設被視爲是漢堡跨河發展的預備。

  3、空中客車

  3.1 公司簡介

  3.1.1 歷史背景

  空客自1970年創立至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了。它是一家集法國、德國、以及後來加盟的西班牙與英國公司爲一體的歐洲集團。其創建的初衷是使歐洲飛機製造商能够與强大的美國伙伴有效競争。現在已經成爲與波音分庭抗禮的民用客機製造雙巨頭之一。

  

  
  3.2 公司發展戰略迥异

  説到民用航天飛機製造,就不得不説起波音,如果把兩個公司的發展戰略放到一起比較,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兩個公司對未來市場的預測截然相反,并且都很有道理。空客認爲未來民用航空業發展會越來越注重樞紐,也就是説,未來航空業的架構應該是民衆更多的選擇乘坐大型飛機前往目的地附近的樞紐,然後再轉乘小型飛機或其他交通工具前往最終目的地。在這一預測中,樞紐承擔了運送大部分乘客的任務。而波音則恰恰相反,波音認爲更多更快的直達航班才是未來市場的趨勢。這兩種對市場完全對立的預測直接産生的結果就是兩者致力於機型開發方向不同,空客更注重於大型飛機的開發,而波音則側重於中小型。

  下面兩個表格介紹了近年來空客和波音近年來的市場分額和訂單數。可以看到,兩者是相當接近的,而這樣兩家同是民用航空飛機製造巨頭存在着對市場截然不同的分析,是否説明在不久的未來,會有一家因爲預測錯誤而退出市場?讓人拭目以待。這同樣也是全球化經濟中有趣的一個例子。

  

  3.3 發展的問題

  這兩個都是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問題,下面我們來兩個看一下例子。

  空客在漢堡的零件裝配基地的擴張所引起的一系列麻煩,一共有兩次擴張,其中一次因爲涉及到侵吞濕地的問題給空中客車帶來了260多次訴訟,歷時數年才得以解决。右上角的圖片展示的是未被侵吞前的濕地,環境保護分子的强烈抗議也是因爲這片濕地一旦被用做建築,就再也没有辦法恢復,而且這片濕地還是一個鳥類的栖息地,破壞之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没有辦法恢復的。在這一次争議中,實際上對立的不單是環保分子和空中客車公司,更是居住環境和經濟發展下帶來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之間的矛盾。

  另一次則因爲所擴張的是機場跑道而需要佔用部分農田龢民居,引起了地方反抗,地方居民抗議,提起訴訟並在網上製作相關的網頁進行呼吁,經過兩方的抗衡,最終以各自讓步結束,空客修改了擴張計劃,縮小了擴張範圍。

  在這些争議中,地方政府是選擇支持空客的。對於政府而言,權衡經濟和環境雙方的利益,然後站在城市的立場上選擇更爲重要的一方也許就是理由。的確,並不能説哪一方是絶對的錯誤或絶對的正確。

  

  (傅强  陳爰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