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州黑人聚居的社會空間效應初探*



  ——以廣州市小北路地區爲例

  

  黄愷

  指導教師:李志剛  薛德昇

  

  摘要:改革開放和經濟結構的重構帶來珠三角城市快速的發展與變化。近年來,隨着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外國人尤其是黑人聚居區的形成已經成爲省會城市廣州新的社會空間現象。本次研究以廣州市小北路一帶的黑人聚居區爲例,通過對黑人聚居的社會空間效應進行分析,探索其社會空間機制,社會空間影響與效應。以期爲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及城市人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聚居區;種族聚居;廣州;空間效應

  

  全球化進程在不斷推進,人群在國家之間的交流也日益增加,中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也在接納着來自世界各國的人群,這些人群的到來,勢必會對原有的城市空間結構産生影響。因此,本項研究着眼於全球化對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的影響,采用理論與實证研究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檢視外國人在中國城市空間集聚的現狀,分析其原因、解釋其形成機制並對其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提出建議。

  1. 文獻綜述

  1.1 種族與聚居的概念

  “種族”(ethnic),是指在自然體質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如膚色、眼色、發色、髮型、身長、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 [1],也稱人種。“聚居”(congregation)是指種族或者具備共同特徵的種群集中地居住在某一區域的行爲。種族聚居區就是同一個民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共同的地域是每個種族的特徵之一,也是其繁衍生息的自然條件。

  1.2 國内外相關的研究成果

  提到“種族聚居(ethnic congregation)”就不得不提到“種族隔離(ethnic segregation)”,事實上,它們是一對共生概念,在種族聚居現象産生的同時或多或少地會伴隨有種族隔離現象的發生,反之,正因爲有了種族隔離現象的産生,才導致了種族聚居的發生。

  在英語中,segregation的含義是隔離、區分,但其本身就有種族隔離色彩的意味,因此在許多文章中,segregation已經被默認爲與ethnic segregation一樣的意思了。一般而言,城市區域内的居住隔離(residential segregation)被認爲是基於三大方面: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狀况及生活方式、地理活動性及少數民族群體的成員數目[2]。

  在城市生活中,生活質量的好壞始終與社會經濟地位掛鈎,在這一方面,W .Clark(1986)對於由社會經濟地位造成的居住隔離是這樣描述的:社會經濟地位形成的居住區别是定義一個城市的典型特徵 [3]。那些仍舊保留自己傳統生活方式的人群,將會被視爲局外人,在被懷疑和被拒絶的狀况中生活[4]。

  對於真正意義上的種族隔離(ethnic segregation),它的産生是基於種族間的、宗教間的以及國家間的因素;而對它的識别則是通過區分體貌特徵、文化、語言以及習俗的方法。國外學者在研究種族隔離時一般都把整個社會人群分爲强勢的主體人群以及弱勢的少數種族人群,繼而研究他們之間的各種聯繫。M .Gordon指出,這種分類方法能够同時爲研究這兩種群體使用[5]。

  在對種族聚居的研究中,不同的聚居作用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從少數弱勢群體的觀點來看,種族聚居的作用大致可以分爲四種:防衛、躲避、維持和攻擊[6]。當社會主體人群存在廣泛種族歧視行爲的時候,種族聚居的防衛作用就會顯現[7];當社會壓力逐漸减弱時,聚居區會出現少數安全的種族避難所,此時的種族聚居區收到的社會攻擊减少,出於一種躲避狀態。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在許多英國城市中的猶太和亞裔聚居區中,很多家庭都願意與同種族的人聯姻,以保持原有的信仰和文化特性[2];當一個種族群體的高度空間聚居能够爲其成員提供與社會競争的場所時,其攻擊侵略性就體現出來。正如多數的城市種族騷亂,種族聚居區成爲非法擾亂政治經濟統治的主要因素 [9]。

  同時也有國外學者指出,種族聚居可能也會使得强勢群體受益。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待問題的話,防衛作用可以視爲一種遏制政策;躲避作用可以使他們遇到來自社會的不利因素,讓他們能够避開來自不同生活方式的持續衝突;維持作用則意味着在其它種族影響下,保護强勢群體的文化不受衝擊;而在攻擊作用下,則意味着促使主體社會去改變地區選舉制度,以防止更多少數種族候選人當選。很明顯,從發揮作用的角度來看,種族聚居(種族隔離)在追求不同目的的前提下,有可能同時爲種族群體和主流社會群體扮演着不同角色 [10]。

  國内學者對於聚居區的研究領域也涉及頗廣,良警宇提出在探討城市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發展模式時,不僅要注意社會距離與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認同以及城市民族分佈格局與地理等因素的影響,更應當關注其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民族政策以及國家與社會關係特點的影響[11]。孫中鋒通過實地調查以及相關研究資料,從區位條件、社會管理、外部效應以及利益驅動等方面較爲系統分析了流動人口聚居區的形成機制,並對其社會特質作出歸納[12]。而千慶蘭、陳穎彪則以北京“浙江村”和廣州石牌地區爲例, 對我國大城市流動人口聚居區的類型特點、區位選擇、形成機制、發展階段進行探討[13]等。盡管這些研究角度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於對少數民族以及國内流動人口聚居區的關注,基本上没有對外國人的研究,這可以説是國内研究領域中的一個空缺。

  1.3中心論題

  提到黑人聚居,國内外幾乎所有的調查研究都是針對美國的。目前,學術界對美國城市黑人聚居區形成機制研究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1) 1900 —193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美國歷史上的黑人第一次大遷徙。

  (2) 1940 —1969 年,規模更大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黑人聚居區出現。

  (3) 1970 年至今,黑人内部出現階級分化,居住在郊區的黑人中産階級開始在自己生活的社區阻擋黑人貧民入住。

  國内學者也圍遶美國黑人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著作頗豐。但主要是針對二戰後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美國政府的黑人政策、黑人的社會地位、黑人問題的出路等方面的細緻研究。

  在和諧社會的今天,廣州作爲一個有着悠久對外開放歷史的大城市,在此之前没有種族聚居區的歷史,隨着1998年以來,來自非洲國家的黑人陸續進入廣州,種族聚居社區已經相繼呈現,那麽廣州的黑人聚居區的社會空間影響如何?會出現排斥性的小空間麽?聚居的方式又是如何的?對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國内並無研究先例,但政府及研究機構已開始關注,媒體對黑人在廣州的居住生活情况也進行過相關報導因此作者就以此作爲中心論題展開探討。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訪談調研法、數據處理法

  2.2 數據來源

  統計數據:1994-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廣州市統計年鑒以及網絡統計資料。

  問卷數據:共派發80份英文問卷,實際收回52份,有效問卷43份。

  共派發40份中文問卷,實際收回35份,有效問卷35份。

  2.3 研究目的及意義

  當今社會中,城市外來人口聚居區已經成爲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如今,大量的黑人開始進入廣州。鑒於目前國内各研究領域對在國内城市中出現的非華人聚居區現象並未進行深入研究,加之近年來廣州市的黑人聚居者數目有明顯的上昇趨勢,作者希望能對廣州市環市中路小北花圈一帶的黑人密集商業居住區情况進行一次較爲全面的調查,包括黑人自身對居住環境的態度以及華人對黑人聚居這一現象的反應,以此來確定當前廣州黑人聚居區的作用以及其對於廣州城市空間的影響,並提出相關的建議;爲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及城市人口管理提供幫助。

  3.實证分析

  3.1 廣州黑人聚居的基本情况

  有關黑人在廣州聚居區的分佈,作者通過查閲有關媒體報導及實地考察取证,確定了三個目前成規模的黑人聚居區分佈點(如圖1):1=增槎路-較場路-羅冲圍地區;2=環市中路-下塘西路-小北路地區;3=天河東圃地區。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個區域的黑人聚居情况不盡相同,羅冲圍地區所聚居的黑人屬於社會中下階層,是三個聚居區中治安環境最差的一個;小北路地區是當前黑人數目最多,聚居形態最突出的一個區域;而天河東圃地區雖然有黑人聚居,但同時也有其它人種的聚居,聚居人員較爲混雜。綜合上述原因,作者最終選定了小北路地區作爲本次調研的區域。

  3.2 黑人聚居及其社會空間效應:

  1、“空間集聚”效應

  (1)對廣州的整體意象的分析

  對一個城市的總體意象是多方面的,根據廣州市的城市發展特點,作者選取了居住意象、治安環境意象以及人文環境意象這三方面來作爲瞭解黑人對廣州的整體意象的工具。 

  通過對廣州的居住環境還是治安環境的意象的分析,黑人聚居者普遍都給予中立的態度,甚至在治安環境意象中,選擇“一般”與選擇“不太好”同樣占了34.9%,也就是説有七成的被訪問者不看好廣州的治安環境。廣州市在居住與治安方面還不能給予外來人員很好的印象,這與廣州近年來住房緊張與治安環境變差不無關係。

  在對人文意象的調查中,作者選用了“廣州政府對我很友好”、“廣州人民對我很友好”以及“廣州能接納多文化人群”這三句話來分析黑人對這三句話的認同度,結果如下表:


  與對居住環境與治安環境意象的結果不同,在人文意象方面,多數被訪問者對這三句話都持比較肯定的態度,其次才是中立的態度。這説明廣州在人文環境方面,尤其是政府在接納不同文化人群的時候能够給予外來人員比較好的印象。綜合來説,黑人聚居者對於廣州的人文環境比較滿意,但是對廣州的居住與治安環境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否定態度。

  (2)對自身居住情况滿意度分析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瞭解到,黑人聚居者在選擇自己住處的時候,通常考慮的是租金與工作地點這兩大因素,那麽他們對自己目前所選擇的居住場所是否滿意呢?他們會常住在目前的小區中麽?就這兩個問題,我們對黑人被訪者的回答作了歸納整理:


  我們已經得知黑人對廣州的居住環境持中立態度,因此在對其目前居住環境滿意度的調查中,得出的結果也大體相同,55.8%以及27.9%的被訪者認爲當前的居住環境一般或不太滿意。

  通過對長期居住意向的調查,有44.2%的黑人被訪者表示不會長期居住於目前的小區裏,同時也就意味着有將近一半的黑人在將來的一段時間内會選擇新的居所,加上過半數黑人對目前的居住環境不滿意,這對於小北路地區的聚居分佈格局來説,又將會是一次很大的改變。

  (3)對鄰里關係滿意度以及搬遷目的的分析

  對於鄰里關係滿意度的調查,作者分爲三方面進行:華人對黑人的態度、黑人對於鄰里關係的意向、相互間交流的情况。結果統計如下:


  從圖2中可以很直觀的看出,有65.12%的被訪者認爲華人住户對與黑人住户的態度很一般,至於其原因作者將會在下文對華人與政府的調查中探討。而在被問到是否能和華人住户和睦相處的時候,回答的分佈就比較平均(如表8),認爲能和不能的人數持平。作者分析,這一問題帶有主觀因素,這與被訪問者的背景、教育水平以及個人思想有很大聯繫,本次調查問卷雖然有涉及對被訪者教育水平的調查,但由於樣本量小,統計致信度較低,因此没有進行此分析。


  在被問到與華人住户的交流情况時,同樣有將近七成的黑人被訪者表示他們很少與華人住户有過相互交流,看來黑人聚居者與華人之間的關係往來很大程度上只限於商業工作上的來往,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聯繫就大大减少了。


  通過表10分析出來的結果, 可以看出多數黑人聚居者盡管不滿意居住現狀,但是並没有進行搬遷;而41.5%的被訪者曾經有過1次搬遷經歷,多次搬遷者占極少數。作者在探究其搬遷原因(如圖3)時發現,在提供搬遷原因信息的48.84%的被訪者中,有高達76%的人都是爲了改善居住環境而搬遷的,這也很好的印证了對於居住滿意度的調查結果。

  綜合起來,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黑人聚居者的搬遷行爲主要是本着改善居住環境的目的,同時與住房選擇的結論類似,鄰里關係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黑人在小區居住的時間與搬遷意願。

  (4)定性分析:黑人聚居者訪談

  在調研同時包括對黑人的訪談,詢問他們對廣州黑人聚居這一現象的看法, 考察其社會經濟屬性,居住狀况等方面的信息。

  訪談一:融合型

  FOLI是一家商貿公司的商業顧問,來中國已經5年多了。談到對黑人聚居這一現象的看法時,FOLI表示就他個人而言,他覺得已經完全融入了中國的生活中,與鄰居之間的關係也不錯,在廣州,他並没有被排斥或者被歧視的感覺和經歷。他表示自己反而不願意與太多的黑人住在一起,他認爲居住在那裏的黑人流動性太高,住在裏面很難和外面的社會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因此他選擇住在其它地方。

  訪談二:趨同型

  MOUHAMADOU是一家貿易有限公司的經理,來自西非國家賽内加爾,來中國3年時間,他認爲新來廣州的黑人肯定是到同鄉人處暫時居住的,而天秀大厦等小區由於本來就有較多的黑人居住,於是順理成章地成爲第一選擇;他認爲那裏的黑人素質不高,不願意與那些黑人一同居住。同時他表示太多黑人聚居不是一個好的現象,他個人較偏向於分散居住形式。

  訪談三:被排斥型

  一個來自加納的黑人在填寫問卷的時候與作者也進行過短暫的聊天,他現居住於天秀大厦内,來廣州不到半年時間。他對廣州的印象不好,認爲這裏的人們覺得他們黑人很骯臟,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過被歧視的經歷,甚至有些華人討厭他。

  訪談四:暫時型

  在肯德基餐廳裏面作者遇到了一個來自馬裏的年輕商人,簡單的談話中,作者瞭解到這個馬里人來中國做生意的根本原因是因爲中國的一些商品價錢很低,使得他把原本在香港的生意拉到廣州來。

  通過對部分黑人的訪談,作者瞭解到了一些在問卷調查中未能顯現的信息,黑人初到廣州的時候的確是選擇集體聚居形式,這樣有利於盡快在异鄉站穩脚跟;但其實即使是黑人本身,並不是完全願意與同鄉聚居,這個意向會隨着黑人個體在廣州的居住時間增長而越發明顯。同時,廣州存在對黑人的歧視現象,這個現象雖然無法避免,但是如何解决黑人在廣州長期居住所遇到的教育以及出行問題却是值得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開始關注的。此外,訪談也反映出了黑人狀况的多樣性,説明瞭黑人對於廣州的社會空間影響的同樣也具有多樣性,會貫穿在不同的階層領域中。

  2、“空間分化”效應

  (1)對本地居民的調查

  作者首先通過問卷調查獲取華人對黑人生活居住的態度,抽取了華人與黑人聚居意向、黑人住户對華人住户的態度、華人住户與黑人住户和睦相處這三個問題作分析:

  

  表 11  華人與黑人聚居意向分析

  從分析結果來看,在問到是否願意與黑人聚居這個問題時,華人的回答比黑人對此問題的回答更爲極端,有82.9%的華人不願意與黑人聚居,由此看來,華人與黑人間心理隔閡相當大。作者在對一些華人訪談過程中瞭解到,他們普遍都覺得黑人有一種蠻荒之氣,比較怕和他們打交道,盡管在商業合作上他們表示没有任何問題,但是在居住生活方面他們還是選擇避免與黑人打交道。同時,表12與表13却反映出多數華人能够與黑人和睦相處的結果,對此問題,一些華人表示,他們無法阻礙黑人入住他們的小區,因此他們只能接受現實,在平時生活中盡量避免與黑人接觸,倒也相安無事。

  對於黑人住户的增多,華人住户的態度也是不盡相同,作者更爲關注的是選擇搬遷的人數比例(表14),結果顯示54.3%的人會選擇離開,如果用L .Stearns和J .Logan的相异指數[16]衡量種族隔離程度的話,這個相异指數就是54.3,1980年紐約市的相异指數是72.8,相比之下,調查結果的指數雖小,但是差距不大,而且大於50,種族隔離水平屬於中度偏上,説明目前在這一區域中存在一定的種族聚居分化趨勢。此外,對於黑人來華聚居這一現象,很多華人表示,這些黑人的到來從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這一地區的商業活動,他們對此表示歡迎;但是同時由於黑人的到來,一些原本在此經營的華人商户以及華人住户陸續遷走,使得這一帶幾乎成爲了純粹的黑人商業區,這種勢頭應當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2)與政府部門管理機構的訪談

  作者對調研區域内的主要黑人聚居區的管理處進行了訪談,重點詢問了管理處在對於黑人的管理傾向與態度。

  訪談一:天秀大厦管理處

  天秀大厦管理處游主任表示他們不介意黑人來到他們大厦經商以及居住,因爲黑人的到來能帶活附近地區經濟以及增加外匯儲備。大厦管理處對於黑人商住户的態度是一視同仁的,並没有收取任何的附加費用。但是這裏居住的黑人流動性很大,加上語言的差异,很不利於管理,尤其是經常欠交租費,需要管理處頻繁地登門催繳。雖然天秀大厦的黑人居住比率高達60%,但管理處目前並没有打算采取措施限制黑人數目。

  訪談二:怡東大厦管理處

  據怡東大厦管理處負責人介紹,怡東大厦的第一批黑人商户於2003年進駐,這幾年來一直呈上昇趨勢,但由於黑人的到來,部分中國商户已經陸續搬走,加上黑人出現了難於管理以及衛生狀况差的情况。管理處現在開始利用抬高租金等措施有目的性的限制黑人進駐。總體來説,他們不願意過多的黑人進駐。

  訪談三:國龍大厦管理處

  國龍大厦管理處劉主任介紹説,國龍大厦有30%的黑人住户,在這裏居住的黑人素質較高,管理起來没有遇到太多的問題,但即便如此,大厦管理處仍舊在控制黑人住户的比率,不希望黑人比率繼續增加。管理機構一開始普遍對於黑人的態度是接納的,但是在管理方面或多或少地出現一定的難度後,一些管理處就采取了調高租金以及强制拒租等措施限制黑人居住者數目的增加。可以看出,目前的管理者對黑人的態度有所轉變,並不願意接收太多的黑人居住者。

  5.結論

  綜述本次調查研究,研究對於黑人在廣州的聚居情况及其社會空間影響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參照前文對於種族聚居區不同作用(the functions of ethnic congregation)的描述,結合實際調查中所得到的黑人與社會主體人群——華人之間的關係情况,加上對相异指數的計算,我們可以初步確定廣州的黑人種族隔離程度屬於中等水平,種族聚居區的作用以維持作用爲主,同時具有少部分躲避作用的特徵。

  通過本次調查,得出了廣州小北路一帶的黑人聚居區的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廣州的居住與治安環境和黑人的自身狀况造成的,黑人多數來自於第三世界的落後國家,爲了盡快適應廣州的生活狀况,應付較爲復雜的治安環境,加上其經濟能力的限制,小北路這個有黑人居住歷史的地區自然就成爲了很好的聚居選擇;另外一個原因則是由於黑人和華人各自對於對方都有一種排斥心理,除了工作接觸外,多數華人在平時生活中都盡量避免與黑人打交道,這種無形中的排斥也使得黑人居住者只能更多的聚居在一起。

  盡管華人有排斥黑人的現象,但黑人的到來,使得此區域的華人有遷移的現象出現,説明瞭部分華人通過搬遷的形式在躲避黑人,也就是説黑人聚居區從某種角度上説是侵佔了原有的華人居住區而形成的。

  同時,也從數據分析中瞭解到,半數黑人對目前的居住狀况不滿意并且有搬遷的意向,加上其流動性大的特點,我們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小北路一帶的聚居區域將會擴展延伸,有可能形成更大範圍的聚居空間。

  爲了使得黑人聚居區能够健康的存在於廣州,避免其高度集聚化以及擴大化,也給出幾點建議:

  ①政府應當加大對居住與治安環境的改善,給予外來人員良好的意象;

  ②提倡各管理機構控制轄區内黑人的比率,避免高密度聚居現象的出現;

  ③加强對本地居民的宣傳教育,使其能接納外來人員,而不是用排斥和躲避的形式對待。

  廣州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必將吸引更多不同種族人口的到來,也必然會遇到種族聚居的問題,應當及早關注,及早引導,使得種族聚居區在廣州能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恩涌,趙榮等.人文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4-152.

  [2] M .Pacione. Urban Geography: a global perspective Great Britain: Bell & Bain Ltd, Glasgow, 2001.

  [3] W .Clark.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American cities.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1986(5): 95-127

  [4] D .Sibiey. Outsider in society and space, in K .Anderson and F .Gale (eds) Inventing Place Melbourne: Longman Cheshire, 1992.107-22

  [5] M .Gordon.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6] F .Boal. Ethnic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D .Herbert and R .Johnston (eds) Social Areas in Cities volume 1 Chichester: Wiley, 1976: 41-79

  [7] P .Jackson and S .Smith. Social interaction and Ethnic segregat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1.

  [8] L .Wirth. The Ghett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8.

  [9] J .Benyon and J .Solomos. The roots of Urban unreset Oxford: Pergamon, 1987.

  [10] F .Boal. Segregation, in M .Pacione (ed.) Social Geography: Progress and Prospect London: Croom Helm, 1987: 96-128

  [11] 良警宇.從封閉到開放: 城市回族聚居區的變遷模式.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3,30(1):73-78.

  [12] 孫中鋒.流動人口聚居區的形成機制及其社會特質研究.社會學與社會工作,2005(1):1-4.

  [13] 千慶蘭,陳穎彪.我國大城市流動人口聚居區初步研究.城市人口,2003,27(11):60-64.

  [14] Douglas S. Massey & Nancy A. Denton , American Apartheid: Segregat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Undercla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29

  [15] Douglas S. Massey &Nancy A. Denton,American Apartheid: Segregat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Underclass .The Atlantic Monthly , June 19, 1986.

  [16] 戴增義.黑人狀况與種族歧視.美國研究參考資料,1990.

  [17] 秦斌祥.美國城市中的黑人聚居區.美國研究參考資料,1990.

  [18] 姬虹.美國城市黑人聚居區的形成、現狀及治理.世界民族,2001,(6):44-52.

  [19] L .Stearns and J .Logan. Measuring trends in segregation Urban Affairs Quarterly, 1986,22(1), 124-50.

  [20] 欒廣娜.近年來我國對二戰後美國黑人問題的研究綜述.九江師專學報,2000,(3):77-80.

  [21] 魏立華,閻小培.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區.中國公共管理論壇,2005,(8):48-58.

  [22] 1997-2004年外國人入境情况統計表.公安研究,1997-2004.

  [23] 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的網頁:http://www.laho.gov.cn/news/tzwg/t20060302_27091.htm

  [24] A. Flippen.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Minority Home Ownership, Center for Demographic Studies, Duke University, 2001.

  

  作者簡介:

  黄愷,2002級本科生。

  李志剛,博士,副教授。

  薛德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