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城市候鳥式老人生活質量調查



  ——以廣州市兩個典型社區爲例

                       

  賴新環  張盡暉

  

  摘要:隨着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而持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則催生了一個日益增多的特殊老年人群體:候鳥式老人。他們大多因兒女的需要而頻繁地往返於原居住地與城市之間,其生活特點、需求與本地老年人有較大差异。本文選擇了廣州市外來移民較集中的穗園小區和中山大學小區爲研究案例,調查候鳥式老人在社區中的休閒生活狀况,分析他們在原居住地和廣州居住小區之間的活動差异,發現候鳥式老人具有异質性强、休閒活動單調、缺乏社區歸屬感、原有生活方式的缺失、適應性較强的特點。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要從城市、社區、家庭三個層面來改善城市候鳥式老人的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區。

  關鍵詞:候鳥式老人;生活質量;和諧社區;廣州市

  

  1、引言

  21世紀初,我國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28},平均每年增加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200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3億,占總人口的10.97%。廣州市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表明,廣州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71.69萬人,占常住人口的7.56%,廣州市已步入老年型初期社會。然而,城市社區老年設施嚴重不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面臨的問題十分嚴峻。在老年人這個龐大的群體中,本文關注最近幾年伴隨着城市化出現的一個新的老年群體:他們一段時間居住在原居住地,一段時間居住在城市兒女家中,老年人在原居住地和城市兒女家之間較頻繁的往返,被稱爲“候鳥式老人”。這一類老年人不同於常年生活在本地的老人,也不同於穩定地隨子女在城市定居的老人。“候鳥式老人”是現代城市社區中的一個特殊却又不斷壯大的群體。

  2、廣州市候鳥式老人的案例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的區域性遷移使得移居城市中形成了一個已獲得穩定工作和住所并且具有長期定居意願的群體。這一群體中有一部分是擁有城市户籍但來自其他城市的居民(以下稱外來移民)。他們的收入穩定,享受市民待遇,由於各種原因會將其父母接到所在城市居住一段時間。他們的父母中很大一部分都屬於候鳥式老人。候鳥式老人作爲一個新群體,其生活需求在社區服務中常常不被重視;學術界在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文選擇了廣州市外來移民較集中的穗園小區和中山大學南校區小區作爲研究案例,通過對候鳥式老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進行較深入調查,與小區物業管理、居委會等相關管理機構訪談,較全面地瞭解候鳥式老人的生活狀况及需求,爲更好地完善城市社區老年設施,構建和諧社區提出相關建議。

  2.1 兩個社區的情况

  2.1.1穗園小區

  穗園小區是廣州市直屬機關住宅小區,住户大多爲公務員或職員。小區配套較齊全,有幼兒園、小學、理髮店、銀行等;體育活動設施包括室内的乒乓球場、跆拳道館;室外籃球場、乒乓球桌、羽毛球場、全民健身設施、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文化設施包括圖書室、棋牌室。社區有老人協會,但没有實際運作,小區也没有老年活動中心。一條機動車過往頻繁的市政路將小區一分爲二,使居民在小區中活動的安全度、舒適度大大降低。

  2.1.2中山大學南校區小區

  中山大學南校區小區(下文簡稱“中大小區”)是廣州市高教區,住户多爲中山大學的教職工。退休老職工2000多人,平均每兩户就有一個老年人。小區服務配套設施齊全,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銀行、商店、餐廳、招待所等;休閒場地有園西湖、西聚園等;活動設施有教工活動中心、老人活動中心、西區體育場等。西聚園曾經配套了一些全民健身設施,後來由於保護不善而荒廢,没有重建。

  2.2 小區中候鳥式老人的基本情况

  這兩個小區都是外來移民較多的小區,但各有特點。穗園小區位於廣州的新城區,住户以公務員爲主,上班時間規律,收入穩定。住宅配有電梯等設備,小區的基本配套齊全,每幢樓有保安值班,老人的生活較方便,但户外活動空間小。中大小區位於廣州的老城區,住户以教師爲主,上班時間靈活,收入穩定。小區内有保安值班,户外活動空間大,但無電梯的老住宅較多,小區配套設施較分散。

  在兩個小區中針對候鳥式老人分别發放問卷100份,穗園小區的有效問卷78份,中大小區爲82份。從經濟情况看,穗園小區中44.87%的老人有退休金,其餘爲農民、下崗工人、家庭婦女等。而中大小區中85.37%的老人有穩定的退休金;從來源地看,穗園小區的老人來自全國,主要集中在秦嶺-淮河以南。中大小區的老人以四川、湖南的居多;從目的來看,候鳥式老人中爲了探望子女、照顧孫輩的,穗園小區占61.5%,中大小區占59.8%。爲了避寒的,穗園小區占18%,中大小區占21.5%。還有一些候鳥式老人是爲了就醫療養等 (圖1);從往返頻率來看,穗園小區中78%的老人每年來廣州一次或多次,他們大多住在廣東省内以及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福建、海南等地;22%的老人一至兩年或以上纔來廣州一次,主要來自山東、河南、山西、甘肅、四川、雲南、新疆等地。中大小區中63.5%的老人一年來廣州一次或多次,14%的老人平均2年以上來一次廣州。據訪談得知,由於子女們工作的繁忙,子女回家探望老人的次數在减少,而老人來廣州與兒女團聚的次數在增加,這也是候鳥式老人産生的原因之一。從季節來看,兩個小區中老年人主要選擇冬季或春季在廣州居住,一方面是廣州冬季氣候較暖和,符合老年人的健康需要;另一方面是爲了與兒女團聚共度春節。從居住的感覺看,兩小區的大部分候鳥式老人覺得生活比較充實快樂,一些在小區居住時間短暫的老人則感到有新鮮感。盡管有小部分候鳥式老人感到孤單寂寞(圖2、3),但他們的感覺是兩方面的,與子孫在一起的時候感到充實,而獨自在家時則感到孤單和失落。語言障礙、飲食不習慣、没有朋友等是這些老人們面對的共同問題。中大小區的候鳥式老人普遍感到休閒時間少,照顧孫輩做家務比較累。

  2.3 候鳥式老人在小區的休閒活動

  從休閒時間看,穗園小區的候鳥式老人除了買菜做飯,其餘時間自由支配,休閒時間比較多,部分照顧孫輩的老人則休閒時間較少。中大小區則有許多候鳥式老人忙於照顧孫輩,空閒時間較少;從休閒活動看,穗園小區的候鳥式老人因語言不通和環境不熟悉,許多老人都是單獨活動,以看電視(87.2%)、鍛煉身體(69.2%)、看書寫字(32.1%)、看報(29.5%)爲主;互動性的活動主要是聊天(41.0%)、下棋(19.2%)、打牌(15.4%)等。中大小區的候鳥式老人除了鍛煉身體(59.8%)和看電視(87.8%)外,男性以自己在家看書、看報爲主,女性則以帶小孩散步爲主;互動活動以户外聊天(41.5%)爲主(圖4)。從活動範圍看,兩個小區的候鳥式老人平時的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本小區;週末時與子女則到較遠的地方遊玩;從交往人群看,穗園小區的候鳥式老人主要以小區中的鄰居(23%)、同鄉(18%)、保安(18%)等爲主。中大小區中55%的候鳥式老人與同鄉交往,22.5%的老人和其他帶小孩的老年人交往(圖5、6);從休閒費用看,穗園小區中54%的人爲11~50元/月,20%爲50~100元/月,僅有8%是100元/月以上。中大小區中45%的老人每月不到10元,51%的老人每月在11-50元之間,只有2%的老人在100元以上(表1)。

  2.4候鳥式老人在原居住地的休閒活動

  與在廣州相比,候鳥式老人在原居住地的休閒時間大大增多,中大小區中62.5%的老人全天休閒。原居住地爲城市的老人的休閒活動相對豐富多彩。穗園小區的老人除了看電視、聊天、鍛煉身體、打牌、下棋等活動外,還有參加合唱團、上老年大學、參加原單位退休人員組織等。中大小區的老人打牌、下棋等互動式活動增多,爬山、打球、逛街、去公園等户外活動增多,還有部分老人參加合唱團、上老年大學等。兩個小區老人的交往人群以同事、親戚、鄰居、同學等爲主。人際關係的廣泛使得他們的活動範圍擴大到整個市區,休閒費用也有所增加,如表1所示,兩小區候鳥式老人在原居住地的休閒費用明顯高於在廣州的休閒費用。原居住地爲農村的老人則有種蔬菜、養殖、打麻將、串門、集體外出旅遊等活動。活動範圍以本村爲主,包括鄰近的村莊和較近的城鎮。交往人群以親戚、鄰居、同齡人爲主。休閒費用不多。大多數候鳥式老人覺得在原居住地的生活更熟悉、更充實快樂。

  2.5 對小區的改善要求

  穗園小區的候鳥式老人對小區休閒設施的滿意度不高。小區缺乏老年活動中心,現有的活動場地面積有限,設施不符合老年人的身體狀况,難以滿足他們的活動需要。室内棋牌室、乒乓球室等收費過高(平時對户主征收5元/小時,非户主征收10元/小時;節假日對户主征收10元/小時,非户主征收15元/小時。)。小區中三、四幢住宅的裙樓及其全部天臺一直空置,老人們希望能够利用這些資源成立老年活動中心,爲老人們的交流、聚會提供固定的室内場所;在非週末時間開設健康養生講座、教廣州話、打太極拳、組織短途的遊覽等。小區曾經組織過老人們參觀燕塘牛奶場,得到了他們的積極參與,希望還有這一類活動。

  而中大小區的候鳥式老人對這一部分調查表現冷淡。25%的老年人没有填寫他們對社區老年休閒設施的滿意度。調查人群中僅有一名經常光顧老年活動中心,其他人只是偶爾去過或者是根本没去過。究其原因,其一是帶孩子的老年人没空去光顧;其二是認爲那是爲本地退休職工開放,自己不能進去;其三是認爲自己和活動中心的老年人不熟悉,語言不通,難以交流;其四是感覺空間太小,活動設施不足,不能滿足自身要求。他們覺得自己並不是小區的一份子,對於小區的休閒設施的改善没有信心,認爲自己的意見不會被采納。盡管老年活動中心每年都組織老年人集體出遊,但參與活動的絶大多數都是本地退休職工,候鳥式老人很少參加。

  2.6 小區的相關機構

  2.6.1穗園小區的物業公司

  穗園小區的物業公司比較關注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希望小區能成立老年活動中心,並就此與居委會進行過溝通。但由於經費問題無法落實,老年活動中心的成立一直被擱置。小區的活動場地及設施方面,由於業主在購房時没有預交維修基金,物業公司缺乏足够的經費對小區内的活動場地進行擴展、對設施進行較大的改善,尋求政府的拔款或向業主征收費用目前都不現實。物業公司和居委會盡量在節日共同舉辦一些活動,如文藝演出、放映電影、家庭體育比賽、游園等,但没有特别針對老年人的活動。物業公司負責人表示籌集經費是面臨的最大困難。

  2.6.2中大小區的老年活動中心

  老年活動中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退休老職工及其配偶,活動非常豐富(表2),每年還組織兩次外出旅遊,爲高齡老年人祝壽等。但是候鳥式老人只能去看報紙。原因是空間太小,設施嚴重不足,連中大退休老職工的需求都滿足不了,更不可能爲候鳥式老人服務。對於活動中心組織的活動,也是先滿足中大退休職工及其配偶的需求,如果名額有多,候鳥式老人才可以報名參加。

  3、廣州市候鳥式老人的特點

  候鳥式老人數量在廣州呈現上昇的趨勢。原因在於:(1)自然原因:我國氣温分佈南北差异大。冬季北方氣温過低不利於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且易誘發慢性病。南方温暖的氣候更適合老年人過冬。(2)經濟原因: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退休後有穩定的收入,加上子女的支持,使得老人們有一定消費能力。能够利用休閒時間到外地探望子女、觀光旅遊。(3)社會原因:子女離開父母到外地工作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年輕人較重的工作壓力和休假安排的困難,使傳統的年輕人回家探望父母轉變成父母探望兒女。中國傳統的習俗使得父母與子女同住依然普遍,同時老人還承擔照顧孫輩的義務。

  從兩個小區的調查中,可以看到候鳥式老人具有以下特徵:

  3.1 异質性强

  候鳥式老人來自不同的地區,退休前從事不同職業。各地的氣候環境、風俗習慣、個人經歷的不同,造成了老人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差异及其經濟狀况、健康狀况、受教育程度和人際關係網的不同。種種差别使他們在小區内難以形成同質性的團體。

  3.2 休閒活動單調

  候鳥式老人對廣州的熟悉程度較低,無法享受本地老人出門坐車、進公園等優惠待遇,因而休閒活動主要在小區範圍内。但小區内鄰里關係淡漠,候鳥式老人的流動性大,公共休閒設施的不足及相關組織的缺乏,導致老人們以單獨的鍛煉身體、散步、看電視爲主,互動性活動(如聊天、下棋、打牌)也只能在户外進行,受天氣影響較大。

  3.3 缺乏社區歸屬感

  候鳥式老人在廣州居住時間短,且在社區中得不到相應的服務,因而缺乏社區歸屬感,没有參與的熱情。部分候鳥式老人一開始拒絶調查,覺得“我過幾天就要走了,訪問那些常住這裏的老年人吧”;“你問我没用,我對這裏不熟”……對於“本小區改善要求”,許多候鳥式老人抱着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做答;對於“提昇社區老年生活質量的建議”,他們認爲没有必要提出,覺得不可能實施。

  3.4 原來生活方式的缺失

  候鳥式老人在原居住地與子女所在城市之間的往返,造成原來生活方式的部分缺失。如不能按時參加老年組織的定期活動而被迫退出;與同學、同事間的交往减少而疏遠;與親戚的走動减少而淡漠等,導致候鳥式老人在原居住地的人際關係網縮减,社會活動减少,生活質量下降。

  3.5 適應性較强

  候鳥式老人能够得到子女穩定的經濟支持,有些老人還有退休金,經濟較寬裕,在休閒活動上有較强的支付能力。他們出門的機會多,見多識廣,對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有較强的適應能力。這些老人大多性格開朗,處事能力較强,樂於嘗試新鮮事物。

  4、提高城市候鳥式老人生活質量的探討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中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外來移民。而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城市候鳥式老人群體將不斷壯大。城市候鳥式老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取决於城市、社會和家庭對候鳥式老人的關懷。

  4.1 城市層面:實現與本地老年人的同等待遇

  城市政府應逐步降低福利保障的門檻,打破社會福利制度的屬地化管理體系。外來移民與本地人同樣是城市的納税人,他們的父母理應享受同樣的福利待遇。這有利於擴大候鳥式老人的活動範圍,增强對社區和城市的歸屬感。確保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屬、老有所爲。

  4.2 社區層面:建立融入社區的平臺

  我國的社區管理系統由街道、居委會等行政管理機構、業主委員會等自主管理機構及物業管理機構三方組成。居委會和業主委員會作爲社區權力的核心,應把候鳥式老人看作社區的成員,將其納入社區各種組織及活動的範圍,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在社區中增設老年人活動場所,方便他們進行交流;在社區中設置幼兒、兒童的活動場所,爲老人們的交際創造寬鬆的環境。

  4.3 家庭層面:拓展廣泛的社會聯繫

  候鳥式老人大多爲了照顧下一代遠離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他們需要家庭的温暖、參與社會活動來排遣陌生環境帶來的孤寂。晚輩要保证老人有一定休閒時間;晚輩盡量與鄰居、同事、同鄉多交流,擴大老人的交往範圍,爲老人在社區中建立朋友圈;同時在經濟上支持老人進行休閒活動。

  

  參考文獻:

  [1]董紅梅.新興的“候鳥式”旅遊[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8(2):136-140.

  [2]童星,馬西恒.“敦睦他者”與“化整爲零”——城市新移民的社區融合[J].社會科學研究,2008,(1):77-83.

  [3] 董紅梅,王喜蓮.談老年人“候鳥式”旅遊[J].特區經濟,2006,(6):211-213.

  [4] 過“候鳥”生活的老人們[J].社區,2003,(5):57-60.

  [5] 林湘華.大城市喪偶老人群體狀况分析[J].南方人口,2007,22(4):45-51.

  [6] 鐘英蓮,閻志强.大城市老年人閒暇生活的特徵及對策[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0,6(4):69-71.

  [7] 黄少寬.廣州市社區老人服務需求及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南方人口,2005,20(1):48-54.

  [8] 曹麗曉,柴彦威.上海城市老年人日常購物活動空間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2):50-53.

  [9] 柴彦威,李昌霞.中國城市老年人日常購物行爲的空間特徵——以北京、深圳和上海爲例[J].地理學報,2005,60(5):401-408.

  

  作者簡介:

  賴新環, 2003級本科生。

  張盡暉,講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