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小城鎮舊城區歷史環境保護規劃初探



  ——以英德市浛洸鎮歷史保護規劃爲例

  

  陳玥琴

  指導教師:薛德昇 袁媛

  

  摘要:我國小城鎮的舊城區雖然單體建築保護價值不高,但是完整或者部分保留了一定的傳統地域特色,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物質載體。城鎮建設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小城鎮舊城區面臨現代化的衝擊,保護工作十分迫切。本文首先總結國内小城鎮歷史環境保護的類型、方法、主體與模式,構建一個小城鎮歷史保護規劃的框架;再以英德市浛洸鎮爲例,研究建議采取部分與零散保護和整體發展相結合的類型,引導小城鎮有序“生長”,鼓勵小規模漸進式改造;保護主體爲居民主導、政府引導;政府出資改善外部環境,鼓勵居民自籌資金改善内部環境。

  關鍵詞:歷史環境保護;舊城區;小城鎮

  

  1.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小城鎮内部涌現出大量現代風格的建成環境。雖然與歷史文化名鎮相比,一般小城鎮舊城區内的單體建築保護價值不高,但其歷史環境也是時間沉澱的結果,完整或者部分保留了一定的傳統地域特色,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物質載體。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着現代化的强大衝擊,歷史建築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歷史街區迅速消失,與之并存的傳統民俗文化也正面臨消亡。當前分佈廣泛、歷史環境較爲完整、單體價值不高的一般小城鎮舊城區保護形勢十分嚴峻,探討小城鎮舊城區保護規劃的類型、方法和模式選擇,加强保護規劃的基礎性研究工作,以便及時有效的指導保護工作,已成爲我國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而緊迫的課題[1]。

  2. 概念的界定

  小城鎮的舊城區是指,小城鎮裏能够反映城鎮發展歷程和空間格局、代表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區域。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在解放前已經形成小城鎮城區的基本格局;

  (2)範圍比較小,位於小城鎮城區的某一區域,約爲一個到兩個街區大小;

  (3)是以傳統民居、公共建築(如祠堂、會館)爲主體,雖然單體建築的歷史價值不一定很高,但是完整或者部分保留了一定的地方特色風貌。

  3  保護規劃研究綜述

  3.1 保護類型

  以城鎮風貌與歷史環境分佈的完整性爲標準,小城鎮可以劃分爲完整保護城鎮、部分保護城鎮、零散保護城鎮三種[2]。從城鎮形態發展角度,可分爲:(1)“鏈接型”:將歷史文化風貌遺存保留或恢復重現,以旅遊、休閒等新的功能來鏈接停滯的歷史與現代生活之間的斷層,成爲城市中的一個“文物類”區塊。(2)“生長型”:是一種漸變的、新陳代謝的方式。這一類模式注重延續地域的“場所精神”尊重並保持小城鎮原有的社會功能及居民的生活習慣,挖掘其内部藴涵的有用資源和文化潜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再創造[3]。

  3.2 保護方法

  根據歷史風貌的完好程度、歷史價值的高低而劃分歷史環境的實施方法,包括“保護、改善、保留、整治、更新”等多種方法[2-3]。其中根據建築或地段的歷史風貌的分類和歷史價值的高低,可以對以上的五種基本的保護方法進行組合。不同級别的歷史風貌與歷史價值對應,應采取不同的基本保護方法的組合(表1)。由於歷史條件、現狀特徵、地位等因素的不同,從功能轉化角度看,保護方法可分爲:“舊瓶裝舊酒”:對於特色明顯,價值高的街區尤其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實行以保護爲主的措施,恢復歷史環境空間和傳統使用功能;“舊瓶裝新酒”:對於特色明顯、保存較好的歷史性地段應加以充分利用,只是改變其傳統的使用功能以適應新活動功能的需要;“新瓶裝舊酒”:對於曾經特色明顯,具有典型性,而環境空間遭到破壞或不存在的歷史性地段應按照一定的風貌要求改建或新建,並恢復往日的使用功能;“新瓶裝新酒”:對於環境空間遭到破壞又没有必要按原貌恢復的地段,應根據新的使用功能要求進行改建和開發[5]。根據改造前後變化可以分爲:原真型保護、風貌型保護、再現型保護和創新型保護[6]。

  3.3 保護主體與保護資金

  城鎮環境歷史保護主體分成三類:政府、居民(民間團體[7])、投資者。以政府爲主的歷史環境保護工作,主要是從公衆利益出發,保護好現有歷史環境或者挖掘其歷史的沿革爲主;以居民爲主導的歷史環境保護工作,以自我改善、自我更新爲主;而投資者的保護改造行爲,主要是以盈利爲目的的商業行爲。

  城鎮歷史環境保護的資金來源分爲三種:自籌、銀行貸款、政府財政撥款。以居民爲主體的保護資金來源主要是來自於居民自籌,有部分由政府財政支持;以政府爲主體的保護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的財政撥款;以投資者爲主體的保護資金來源主要是自籌和銀行貸款。

  3.4保護開發模式

  從保護開發功能類型看,分爲(1)居住性開發,(2)商業性開發,(3)旅遊性開發,(4)公共性開發。從保護開發規模看,分爲(1)大規模投資改造:由政府或投資商主導投資,以“自上而下”爲主,以利潤爲最終目標,對舊城區大規模、大面積的改造。如周莊、上海新天地的改造。(2)小規模漸進式改造:以社區公衆參與爲主,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對舊城區進行有序的小規模的改造,以改善居民生活環境、解决實際問題爲主,包括適當規模的重建、補建、整治、保護和修繕及整體環境的整治和改善[8-9]。

  4.案例研究:英德市浛洸鎮歷史保護規劃

  4.1  區位及歷史發展

  浛洸鎮位於英德市西部,小北江(古稱洭水)下游,距離市區35公里。水陸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優越。自古至今,浛洸鎮是英德市西、北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浛洸鎮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漢高祖劉邦年間(公元前206年-195年)正式設立,稱爲含洭縣,元仁宗佑元年(公元1314年)撤銷,約有1500年縣級建制史。1994年改成爲浛洸鎮。

  悠久的歷史使浛洸積澱了濃厚的文化和歷史遺迹,史載浛洸鎮有八寺、八廟和八景。但由於歷史原因,許多有價值的建築和遺迹已被摧毁。現存古建築或遺迹有:蓬萊塔、浛洸古南門、廣州會館、五婆城城門以及水月宫等。浛洸古鎮還保留給人們許多動態的文化藝術,比如劇社、傳統的大頭狗(舞獅)、“茶叮噹”、火麒麟、武術等具有濃厚當地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這些通過點、綫、面搆架起來的物質空間體系和反應當地生活的活動形式搆成了具有韵味的千年古鎮縮影。

  浛洸鎮舊城區相對集中,位於小北江以北、省道347以南。現狀調查主要範圍在園前街、人民東路和寶塔南路之間,面積大約爲50.7hm2。鎮區人口大部分集中於舊城區,人口約爲1萬,人均用地面積50.7m2左右。舊城區人口呈老齡化和向往遷移的趨勢。

  4.2  舊城區現狀評價

  4.2.1  土地利用

  浛洸鎮舊城區的用地性質以居住爲主。北部沿主要街道分佈有商業、金融等公共設施用地,其中還夾雜工業用地(如制衣廠)。東南部沿小北江地帶主要是鎮政府用地以及少量工業用地。舊城區中也散佈少量魚塘和菜地。舊城區内用地性質混雜,功能布局不完善。

  4.2.2  空間格局

  (1)街道格局:浛洸鎮舊城區内的道路縱横交錯、蜿蜒曲折,雖然尺度親切宜人,但是道路格局體系較零亂。區内主要的街道有:中山一路、中山二路、牌坊路、市場路、民主路、和平路、沿江路。街道格局以中山二路爲中心,200m範圍内是主要核心,核心區内建築密集,200m核心範圍以外的建築分布較分散。

  (2)公共空間:浛洸鎮舊城區内的公共空間主要以小廣場、水域爲主。小廣場主要集中在舊城區的東南部,有6處,占地面積3117.7m2。公共空間與緑地嚴重不足,公共空間中的基本服務設施缺乏,村民休閒娱樂活動的開展受到限制。

  4.2.3 建/搆築物

  舊城區建築年代劃分爲四個時期,分别是明清時期、民國時期、1950-1970年代和改革開放後。不同時期的建築相對集中,歷史較爲久遠的建築主要分佈在舊城區的南部小北江沿岸,新建築一般集中舊城區的北部。

  舊城區建築質量分爲三類:一類質量的建築是指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建築質量好;二類質量建築是指一般磚混結構建築,建築質量一般;三類質量建築是指磚木、木結構建築,建築質量較差。如下表所列,區内二類建築大多都是1950年代至今建造的,主要分佈於舊城區的北部。質量較差的建築約占四份之一,大多屬於傳統建築,主要分佈在東南部(表4)。

  表4 舊城區建築質量表

  舊城區建築風貌分成三類:一類風貌建築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和傳統特色,保留較好的歷史建築;二類風貌建築是指具有一定的地方傳統特色,但歷史價值較低、保存一般的建築;三類風貌建築是指不具有傳統特色的現代建築。三類風貌建築比例最大,占了85%;一類風貌的建築比例最少,只有3%;二類風貌建築約11.9%(表5)。


  浛洸鎮舊城區内散佈了許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如柱基、牌匾、碑文)、古樹名木、搆築物(古橋、鵝卵石路)等,但是保護狀况很不理想,往往不受居民重視。如廣善堂的牌匾,被村民鋪在田埂上,牌匾上的字體也日益被磨平。

  4.3  保護區劃

  將整個浛洸鎮舊城區範圍劃分爲三個層次:核心保護區、環境協調區和城鎮發展區。

  (1)核心保護區:爲舊城區的核心部分,面積爲33hm2,幾乎將所有歷史建築、構件、古樹、古橋包括在内(除了蓬萊塔)。在核心保護區内,所有建築的拆遷、改建將被嚴格控制,空間尺度和建築形式要盡量保持原樣。各種建設活動以修復、整理爲主,確保建築物、搆築物及環境能完整體現傳統風貌。

  核心保護區内根據歷史建築的分佈,可形成“一縱兩横”三條軸綫。“一縱”:連接了歷史街區的商業街和西關街。“兩横”:一是濱江軸綫,從東到西連接了廣州會館、張氏宗祠、廣益隆、萬安寺、魯班寺和觀音榕閣,將這些標誌性的建築物、搆築物以及一些古樹名木等節點連接起來。二是連接古浛誆城門、吴氏祠堂以及其他幾個建築和文物的軸綫。這幾條軸綫組成了浛洸舊城區的基本歷史保護空間網絡,點綫面結合形成了有序的保護結構和保護體系。

  (2)環境協調區:爲核心保護區外的過渡區,其面積爲176hm2。在環境協調區内,對建築的高度、顔色、形式進行一定的控制,以使其與核心保護區有一個很好的連續性。對不符合要求的原有建築,適當加以整治改造。

  (3)城鎮發展區:爲核心保護區和環境協調區外的城鎮用地。由於城鎮發展區離核心保護區較遠,對傳統風貌的影響不大,因此對城鎮發展區的建設没有太多限制,但整體風格仍盡量能體現地方特色。

  4.4 保護類型

  浛洸鎮舊城區内較有歷史特色的區域(如西關風情區、和平路區、半邊街區、明末清初民居區和政府區)和30多處歷史建築均分佈於舊城區的各處。因此,浛洸鎮屬於部分與零散型保護城鎮的綜合。

  浛洸鎮屬於“生長型”的城鎮形態模式,但舊城區内人口較多,用地功能混亂,新舊建築混雜,仍處在一種無序的生長狀態之中。因此要將其生長的無序變爲有序,首先要對該區的人口、用地以及整個舊城區的道路骨架進行重新整合。

  (1)人口的調整:爲了保持浛洸鎮舊城區的活力,避免人口的過渡外遷導致舊城區荒廢;同時也要避免過多人口集中在舊城區,導致居民生活空間不足。規劃核心保護區常住人口約爲8000人。通過改善居住環境,適當調整居民結構,以提高居住生活質量并合理保持居住人口、就業機會和繁榮程度三者之間的平衡。

  (2)用地性質的控制:針對核心保護區内現狀中用地混亂的情况進行有效的整治。遷出該區的工業,加大沿街商業、金融業等公共設施的發展力度,增强保護區的生活活力。將區内閒置用地規劃爲廣場、緑地、社會停車場等用地。歷史建築用地與廣場緑地的結合,可以確保歷史建築受到保護,使歷史建築起到標誌點的作用。

  (3)道路骨架的重構:根據鎮總體規劃,舊城區内的重要街道盡量保持原走向。但爲提高區内的可達性,增加道路面積和密度;同時對舊城區道路分級,增强系統性。區内道路可分爲五級,分别是主幹道(一)、主幹道(二)、次干道、區内主幹道、區内次干道,道路紅綫寬度分别是:40m、32m、24m、8m、6m。對於舊城區内的小街小巷,應在保持原樣和比例尺度的基礎上,作出適當的整治,使其更通暢,具有方向引導性。

  4.5  保護方法

  4.5.1  對整個保護區

  對於整個保護區,使用的保護規劃方法以“新瓶裝舊酒”和“風貌型保護”爲主。從發展的角度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方面來看,對保護區内的建築進行較大的改善。“新瓶裝舊酒”的保護規劃方法就是對保護區内的建築進行改善和更新,恢復其原來的功能。而采取“風貌型保護”的方法能使改造和更新後的保護區仍然保持原來的風貌,使整個保護區的地方文化傳統和建築特色得以展示。

  4.5.2  對局部地段

  對於一些較有特色的局部地段,在功能轉化上應采取“舊瓶裝新酒”或“舊瓶裝舊酒”的保護規劃方法,具體的措施應按照各個局部地區不同的情况進行選擇,無論選那種功能轉化的方法,都是以保存舊有的格局和建築形式不變爲前提。由於各種原因這些特色地段都呈現不同程度的破敗,因此還要對其形態和格局進行“再現型保護”。

  4.5.3  對具體建築

  具體建築可以分爲歷史建築和其他建築。歷史建築在功能轉化上采取的保護規劃方法爲“舊瓶裝舊酒”或“舊瓶裝新酒”,在形態變化上應采取“原真型保護”的方法。對於歷史建築的保護要采取遵循“維修保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但是可以對其功能進行轉化。而其他建築的保護規劃方法,應根據其建築的年代、質量、風貌等進行分析。一般在形態變化上,都是采取“風貌型保護”的方法,盡量保持保護區的整體風貌。

  4.6  保護主體與資金來源

  浛洸鎮舊城區保護主體主要包括:當地政府與居民,應采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模式,即政府引導,居民主導的形式。整體層面的公共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配置、公共活動空間等,應以政府引導和財政撥款爲主,同時徵詢居民的意見。對於歷史建築的保護利用、民居建築的保護更新,應以居民爲主導,政府有關部門負責管理和監督。歷史建築保護資金可以通過政府財政撥款和居民自籌來解决,鼓勵居民自籌資金進行普通民居建築的保護和更新。

  4.7  保護開發模式

  在開發性質上,主要是以居住和公共服務爲主。在居民爲主體的開發上,主要是以居住性質的改造爲主;而在政府引導的開發上,主要是以較簡單的旅遊性開發、爲居住服務的公共性改造和以保護歷史建築的公共性改造爲主。

  (1)居住性開發:這種開發主要是以居民爲主體,對個體建築的自我更新的開發模式。由於浛洸鎮現階段經濟社會條件等原因的制約,以投資商爲主導的大規模的居住性開發還不能實現。現階段的居住性開發主要是以居民自身爲主體,對自身的居住建築的小規模的保護更新改造。

  (2)公共性開發:主要是指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空間開發和歷史建築的保護三方面。

  (3)旅遊性開發:在保護區内進行一些簡單的旅遊開發,不單可以吸引旅遊者,也可以豐富本鎮人民的文娱生活。旅遊開發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的資源,盡可能把開發資金降到最低。這樣既可節省開支,又可保持景點較原始的風貌,避免對保護區造成大的破壞。

  浛洸鎮舊城區的歷史環境保護在實行模式上應采取小規模漸進式改造。大規模的改造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於小城鎮來説都是難以承受的。采取小規模漸進式的改造可維持社會空間結構及居民生活的發展要求,它是一個有機的新陳代謝過程,能妥善地、細緻地解决歷史遺存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創新問題。這種方式在資金的籌集方面也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針對性。同時,合理的小規模的改造、整治和改善,對增加城市再就業機會和維持城市社會和環境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5.結論

  本文以英德市浛洸鎮歷史保護規劃爲例,探討一般小城鎮舊城區歷史環境保護規劃的方法。由於這些小城鎮舊城區中的單體歷史建築價值不高,加之城鎮經濟實力有限,應采取部分與零散保護與整體發展相結合的類型,對其人口、用地結構和道路骨架進行調整,引導小城鎮有序“生長”,保持舊城區的生命力。從保護主體來看,應采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模式,居民主導、政府引導的方式。政府要做好管理和監督的工作,並帶動居民自我保護和更新的積極性。從資金來源來看,主要采取居民自籌和政府財政撥款兩種方式。政府出資搞好公共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配置、公共活動場所布置,並引導居民積極進行普通民居建築的保護和更新。從開發性質來看,主要是居住性、公共性、旅遊性的開發爲主。而在改造規模的方面,主要采用小規模的改造模式。總之,小城鎮應因地制宜地尋找適合自己的保護與發展道路,在保持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的同時,盡可能地保存歷史文脈及其依託的物質環境。

  

  參考文獻

  [1] 林立勇.市場經濟條件下歷史小城鎮的保護研究—以巴蜀山地歷史小城鎮爲例.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2] 陸志鋼.江南水鄉歷史城鎮保護與發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 吕迪華,徐雷,王卡.“鏈接”與“生長”——兼併過程中小城鎮形態保護的兩種方式.城市規劃,2005,29(1):   89-92.

  [4] 李和平.歷史街區建築的保護與整治方法.城市規劃,2003,27(4):52-56

  [5] 王國恩、陳中强.城市歷史性地段保護規劃“發展主題”的研究.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學報, 1995,12(3): 25-28.

  [6] 楊俊宴,吴明偉.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模式探索——以南京南捕廳街區爲例.規劃師.2004, 20(4):45-48. 

  [7] 焦怡雪.英國歷史文化保護遺産中的民間團體.規劃師,2002,18(5): 79-82.

  [8] 張杰.探求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小規模改造與整治──走“有機更新”之路.城市規劃,1996,20(4): 14-17

  [9] 張斌囡.小規模漸進式改造在小城鎮舊城更新中的應用——以寧波象山縣舊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爲例.規劃師,2004,20(7): 81-83.

  

  作者簡介:

  陳玥琴,2000級本科生。

  薛德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袁媛,博士,講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