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光輝中的南江光芒




  南江流域是古代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從秦漢至南北朝,南江流域是嶺南州縣建制最多之地,也是廣府文化與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帶,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地區之一,搆成了一條底藴豐富的南江文化帶,保留有廣東乃至嶺南最原生態的百粤文明。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後的334年(周顯王三十五年),越人犯楚,敗退嶺南,乃爲“百越”。此二百餘年間,中華文化雛形已定。在嶺南珠江之南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南江流域爲古越族的駱、甌等多個分支交叉居住區域,具有甌越的文化特徵。除了越族文化外,南江流域也受到楚文化的影響,具有一定楚文化特色。

  史稱的南江,就文化概念而言,是源於中華文化,浸洇了其中楚的文化和海外文化;而就地理概念,南江則源於信宜鷄籠山,流經信宜、羅定、雲浮、鬱南,在南江口鎮注入西江。其流域交匯廣府文化與八桂文化,更完整保存古百越文化,搆成了一條歷史悠久、底藴豐厚的南江文化帶。著名地理學家曾昭璇研究考證,羅定江曾名端溪,其爲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稱之爲南江。又因南江上游瀧喉馬埒石峻水急,故又被稱爲瀧水或瀧江,瀧州也因此得名。南江流域幾乎全部在羅定州轄地内,故後人也稱之爲羅定江。而明清學者亦將南江列爲廣東“四江”之一,屈大均的《新語·水語》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雙江總作西”的説法,並不因其匯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並列的位置。範端昂在《粤中見聞録》中也稱“西江水源最長,北江次之,東江又次之,南江獨短”。

  南江流域不但是嶺南文化,也是珠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流域内有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南江上游太平河與羅鏡河考古學家發現多處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如1971年在羅定太平南門垌出土的戰國初墓,共出土青銅器136件,其中多爲禮器與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銅甬鐘,有“王”字圖象的青銅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專家認爲,這些青銅器等文物證明秦漢以前,古越已經開發南江流域,建立奴隸制諸國。而且很多具有鮮明南越地方特色,有些青銅器的紋飾、工藝更爲嶺南所獨有,説明它們是當地自製而非中原傳入。但也具有楚文化特色。專家推論,南江及其支流是楚人南下海岸的主要通道。同時,南江也是此後中原漢人南遷嶺南,以及中原到南海乃至海南島,至海外的一條重要交通要道。因此,南江是嶺南與楚地以及中原地區經濟文化溝通聯繫的一個重要通道。而且,考古部門此前在羅定市羅鏡鎮水擺村一處南朝墓葬中,出土陶器和金手鐲等,其紋飾呈鮮明的西亞風格,説明在當時,南江流域已經與海上絲綢之路有所聯繫。擔任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認爲此爲南江當時已爲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之一的論據。

  秦始皇統一中國,征服“百越之地”之後,從各地徵發“墾卒”到嶺南。這些“墾卒”多是六國逃亡遺族。乃於公元前214年於珠江流域建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三大行政新區。楚即南拓百越,遠至南海之濱。公元前206年,秦亡漢興。南海郡尉趙佗乘機立南越國,後受漢封。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滅南越國,乃設9郡。在今南江口北設端溪縣(即今鬱南)隸蒼梧郡。漢武帝遣使由徐聞、合浦遠航至東南亞和印度半島,開闢海上絲綢之路。出口通道,經瀟水、賀江達廣信,經桂東和粤西,即北流江——南流江和南江——鑒江兩條貿易通道到徐聞、合浦。於是廣信成爲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更因陳元、士燮等在此辦學,使百越土著逐步接受中原傳入的儒家文化,漢族移民也從百越文化中吸收了一些成分,從而形成以漢族移民文化爲主體的早期嶺南文化。其文化交流是沿江開展,珠江文化的光芒四射,除東江、北江、西江,還有一條光芒就是南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吴川、廉江。

  公元280-289年(西晋太康年間),端溪縣增設都羅縣(縣治在今鬱南部城鎮)和武城縣(351年),王羲之書《蘭亭序》之東晋永和九年前兩年,鬱南、德慶兩縣從蒼梧郡分出歸晋康郡所轄。東晋末期,今鬱南南江口鎮又設晋化縣。其後歷經南朝宋、齊、樑之興替,至隋唐行州縣之制,幾經易名羅陽、晋康、都城、正義、晋化、威城、瀧水、安遂、康州不一而足。

  宋建立時,南北受敵,北有遼,南有南唐諸國,還有嶺南的南漢。南漢擁有兩廣,且地形復雜,易守難攻。開寶四年(公元966年)正月,宋太祖趙匡胤亡南漢。宋在珠江流域先設置廣南路,分廣南東、西二路,此爲廣東、廣西名稱之來歷。廣南東路治所在廣州,有14州;廣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宋朝在珠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設立土州、縣、峒五十餘處。

  宋代龐大的官僚機構和統治階級的腐化墮落,行政、軍費開支越來越集中到南方各民族人民的頭上。宋朝對南方縣峒的壓迫剥削也日益殘酷,只顧利用兩江州峒之民以御“外蠻”,“以諸洞財力養官軍,以民丁備招集驅使”,故使越民紛起反抗。其中突出的一起爲儂峒起義,亦稱儂智高起義。聲勢越來越大的起義軍,神速地從梧州突入廣東境内後,呈摧枯拉朽之勢,便兵臨封州(今廣東封開縣),東指康州(今廣東德慶、鬱南),攻陷瑞州(今廣東高要縣),進逼三水,浩浩盪盪地開扺南海重鎮廣州。短短的十多天便攻下兩廣的横、貴、潯、龔、藤、梧、封、康、瑞九州,直達千裏以外的廣州。狄青於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率兵平定儂軍,起義終告失敗,宋朝接受教訓,加强對珠江流域的統治,並更改其民族政策,設立土州,以緩和民族矛盾。往戍嶺南的軍隊及遷居嶺南漢民日益增多,先進的生産技術和文化傳入珠江流域,促進了當地發展,密切民族友好關係。

  唐宋時期,鬱南南江口鎮木格村、南瑶村、南渡村一帶,多是靠近西江或南江河的山崗已出現陶瓷窑群。木格村水瓜口尚存10多座窑址,屬馬蹄形饅頭窑。遺物堆積厚1米多。出土器物有陶六耳罐、四耳罐,施黑釉,胎厚重。其它器物還有網墜、彈丸等。屬唐代。南瑶村龜嘴山與南渡村蝦撈山分别發現有龍窑,長約30米,窑頂已塌毁。堆積厚0.8米~4米。兩地出土器物基本相同,瓷器有碗、碟、壺、杯、盆、爐、燈、鉢、匙等,胎質較白,多爲青釉,少量爲青白釉,均開冰裂紋,施釉大多不到底,器足底露胎,其它還有漏鬥形匣鉢、墊座、墊環、渣餅等。此外,附城古平村、白木村均冲、羅旁鎮羅子村小山崗、衝口村大山脚等西江沿岸多處山崗,也有同類窑址,均屬唐、宋年代。

  元朝沿用宋制,只德慶府改名德慶路,今鬱南縣仍是德慶路的轄地之一。明朝,德慶路復名德慶府,不久德慶府降爲德慶州,隸屬肇慶府。萬曆四年(1576年),鎮壓西江沿岸山區的瑶民起義。萬曆五年(1577年),明軍平定羅定地區的“瑶族叛亂”後,將瀧水縣昇格爲羅定直隸州,直隸廣東布政使司。該直隸州除了以瀧水縣爲州治外,還統轄新設的東安縣(今雲浮縣)和西寧縣(今鬱南縣)。翌年,西寧縣在今鬱南建城鎮開始築城以作縣治,這就是建城之名的由來。在明朝以前,羅定一帶也是嶺南瑶族的大本營,瑶族文化影響至今還在。南江流域與廣西毗鄰,也深受壯族文化的影響,如當地地名很多都以“六”、“那”、“都”、“銀”等字開頭的地名,均源自壯語。

  清朝沿襲明朝建制,只是在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把西寧縣的部分域地劃回原屬的信宜縣。因靠近梧州市,古稱西寧,與青海省會西寧市名字相重。民國三年(1914年).鑒於該縣位於古鬱江(今西江)南岸,改爲鬱南,意爲鬱江(古西江)之南。

  專家們認爲南江流域是古代嶺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從秦漢至南北朝,南江流域是嶺南州縣建制最多之地,也是廣府文化與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帶,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地區之一,搆成了一條底藴豐富的南江文化帶,保留有廣東乃至嶺南最原生態的百粤文明。時至今日,南江流域的文化遺産亮點紛呈。在羅定、鬱南、信宜等地,仍流傳着古老的山歌,就整理的部分就多達上萬首,足見其文化之盛。古代南江經濟繁榮、南來北往的客商衆多,南江流域也保存着大量風格獨特的古村落、古民居,規模宏大、精緻美觀。如大灣鎮古建築群規模之大,藝術價值之高,保護之完好,堪稱南江文化的典範。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鬱南連灘鎮,禾樓古舞、連灘山歌被廣爲流傳。

  奇异的禾樓舞誕生於明萬曆年間的豐收時節,當地的瑶族人在田地中搭建禾樓,跳起禾樓舞,到今天已經流傳了四百多年。元宵節當日,禾樓舞跳得最歡,禾樓調唱得最純。舞者們戴着面罩,頭頂蓑帽,身穿黑衣,邊擺身踏足,邊唱禾樓調:“登上樓台跳禾樓,風調雨順慶豐收。”伴着牛角淳檏雄渾的音調,禾樓舞者手持火把圍着火堆亦歌亦舞。後來當地漢族人民傳承和發展了這種藝術,禾樓舞也不再拘泥於豐收季節。這些都有力的證明,輝煌的歷史,造就並留存着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産。

  在南江流域中,今羅定市一帶,地理、自然條件較爲優越,開發較早,爲南江人文發展中心地區。作爲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的羅定,也是廣東省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發現和出土了大量古文化遺址。如萍塘的唐代“龍龕道場銘”摩崖石刻,人稱“嶺南第一唐刻”。始建於唐代的龍龕道場(佛寺)、開元寺,建於清代的羅定學宫、青莪書院等古建築,規模宏偉,至今保存相當完整,均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江岸邊的文塔建於明代,高達13層,曾爲瀧州八景之一。

  南江明確了從肇慶封開的古廣信到南海的通道,也就是海陸兩條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史志記載及考古發現證明,南江是楚人和中原漢人進入雷州半島海港徐聞的要道。這進一步説明,海陸絲綢之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通的、對接的。南江流域是泛珠三角區域歷史與現實的對接點,南江將成爲泛珠三角區域黄金水道上的一條重要河流,實現南江及整個廣南區域與泛珠三角經濟文化的現實對接。正如黄偉宗教授所認爲:“南江的存在讓珠江文化的形象和氣質更加完整和明顯,以南江爲代表的廣南地區的文化淵源與特質,更顯示出珠江文化成分結構的多元性和深遠性。南江流域與廣南地區是古百越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地區,而且也是至今保存較完整的地區。而今的楚文化、齊魯文化、三秦文化都是沿用戰國時代的地域概念,因此,我們也應該確認本地祖宗所創造的百越文化。”

  (戴勝德,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廣東省作家協會一級作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