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鬱南南江文化産生的區域地質及植被背景




  鬱南位於廣東省西部,雲開大山東北部延伸至境内,地貌類型主要爲中山地貌、低山地貌和丘陵地貌,西江穿越北部邊緣,而南江則縱貫本區,考古研究表明,本區擁有燦爛的南江文化,這與區内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相關。本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本區良好的森林植被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動植物及各類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先後建立了同樂大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和大王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本區不僅山清水秀,林木葱鬱,悠久的地質發展史還造就了本區豐富多彩、造型各异的奇妙景觀,如位於同樂大山自然保護區的大石鷄,是由於花崗岩球狀風化而成,因形態極似一只屈頭鷄而得名,令人嘆爲觀止。另外本區還保存了很多古樹名木,主要樹種包括無核黄皮、荔枝、榕樹和樟樹等。

  一、區域地質特徵

  區内出露的地層主要爲古老的震旦係和寒武係,在連灘出露有奥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三叠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等地層。具體岩性分述如下:

  (1)震旦係:出露地層爲雲開群,爲一套巨厚的淺海相類復理石碎屑岩建造,岩性主要爲長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夾泥質岩、石英雲母片岩、雲母片岩和火山岩等。

  (2)寒武係:出露地層八村群主要岩性爲紫紅色石英砂岩、粉砂岩、含鐵砂岩夾板狀泥質頁岩和黑色炭質頁岩等。

  (3)奥陶係:以巨厚的淺海相類復理石碎屑岩沉積爲特徵。下部縮尾嶺群岩性主要爲灰白色細粒石英砂岩、砂質頁岩和礫岩等:上部三尖群以泥質岩爲主,夾粉砂岩和細砂岩等。

  (4)志留係:下部連灘組以黑色厚層頁岩爲主,夾少量薄層砂岩;中部文頭山組岩性主要爲灰色板狀頁岩;而上部嶺下群則爲一套淺海碎屑岩建造。

  (5)泥盆係:下泥盆統以細碎屑岩和泥質岩爲主。中泥盆統下部信都組以砂岩爲主,夾頁岩和礫岩等;上部東崗嶺組主要岩性爲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夾少量泥質灰岩和砂岩。

  (6)石炭係:僅出露下石炭統上部,爲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岩性以石英砂岩爲主夾頁岩、砂礫岩及炭質頁岩等。

  (7)上三叠統:出露的是小雲霧山群,爲一套陸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主要岩性爲石英砂岩、砂質頁岩、粉砂質頁岩和炭質頁岩。

  (8)侏羅係:出露地層高基坪群爲一套復雜的陸相火山岩係,主要岩性爲含礫凝灰岩、凝灰質砂岩、粉砂岩、安山岩和流紋岩等。

  (9)白堊係:下白堊統羅定群爲内陸湖泊相及山間盆地相碎屑岩建造:上白堊統閘江群以含火山碎屑及火山熔岩夾層爲特徵。

  此外,在西部還分佈有較大面積的燕山期第三期花崗岩,在南部則分佈有較大面積的華力西期混合花崗岩。

  二、地質發展史

  本區地質發展史一直可以追溯到8億年前的元古代,根據地層發育特徵,本區的地質發展史可以劃分爲以下三個主要階段:

  (1)震旦紀——志留紀發展階段

  震旦紀——志留紀本區爲地槽發展階段。在鬱南西部,震旦紀和寒武紀主要爲淺海和半深海環境,沉積了一套厚達l萬多米的類復理石碎屑岩建造和含炭質頁岩建造。奥陶紀初期受鬱南運動的影響,本區一度上昇遭受剥蝕,缺少沉積。志留紀末期,席捲華南的加裏東運動造成空前規模的褶皺、斷裂、岩漿作用、區域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導致本區震旦紀和寒武紀沉積的地層褶皺回返上昇成山系,即雲開隆起,搆成了本區中高海拔山地的主體。

  (2)泥盆紀——晚三叠世發展階段

  泥盆紀——晚三叠世本區爲準地臺發展階段。中、晚泥盆世,本區遭受來自廣西的海侵,除了雲開隆起外,本區大部分被海水淹没,晚泥盆世早期是海侵的高潮時期,晚泥盆世末發生海退。石炭紀時本區地殻緩慢下降,成爲濱海沼澤環境,接受了一套含煤碎屑岩沉積,即測水煤係,其中含有植物化石,説明當時氣候温暖,植物繁茂。

  (3)中、新生代發展階段

  中、新生代本區爲大陸邊緣活動帶發展階段。三叠紀發生的印支運動導致廣東大陸陸内裂谷和深大斷裂帶發育,同時伴隨岩漿活動的發生。印支運動還導致本區晚古生代的地層發生褶皺隆起。侏羅紀至白堊紀,本區受燕山運動影響導致岩漿活動非常强烈,尤其是燕山運動第三期導致本區大量黑雲母花崗岩侵入形成岩體。鬱南西部與廣西交界的很多山脈都是由這個時期的花崗岩形成的,形成時代爲145億年前。新生代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對本區的影響主要表現爲上昇運動,導致本區燕山期侵入的花崗岩體大面積抬昇成爲山系。喜馬拉雅運動又可分爲三幕,第一幕發生於始新世末期,大約3700萬年前,第二幕發生於上新世末,大約900萬年前,第三幕發生於更新世,大約150萬年前。經歷這三幕喜馬拉雅運動的整體抬昇,鬱南地區山地整體輪廓初步形成,然後本區山地進入大面積遭受侵蝕、切割和剥蝕的階段,最終形成各種山地的地貌景觀。

  三、植被特徵

  從上述可以看出,鬱南地區悠久的地質發育史造就了本區復雜多樣的地貌類型,區内山地連綿不斷,山地和丘陵縱横交錯,地貌的多樣性又導致生境復雜多樣,因此,本區植被類型十分豐富,地帶性植被爲南亞熱帶常緑闊葉林,以同樂大山自然保護區發育的最爲典型。徐永福等(2007)對同樂大山自然保護區的植被類型進行了詳細劃分,共劃分爲5個類型,分述如下:

  (1)南亞熱帶常緑闊葉林

  主要由殻鬥科、樟科、桃金娘科、杜英科、桑科、金縷梅科等常緑種類組成,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區内常緑闊葉林又可分爲三個植被亞型:南亞熱帶低山常緑闊葉林、南亞熱帶山地常緑闊葉林和南亞熱帶山地常緑闊葉矮林。

  (2)暖性針葉林

  由原有植被遭人爲破壞後次生的針葉樹種馬尾鬆或闊葉樹種形成,包括兩個植被亞型:南亞熱帶常緑針葉林和南亞熱帶針闊葉混交林。主要植物種類有馬尾鬆、鴨脚木、芒萁、木荷、烏毛蕨、鐵綫蕨、桃金娘、野牡丹、三丫苦等。

  (3)暖性竹林

  在林緣、溝谷地段呈零星分佈,主要植物有粉單竹、撑籬竹、大頭典竹、青皮竹等,下層草本植物有芒萁、烏毛蕨等蕨類植物。

  (4)南亞熱帶常緑闊葉灌叢

  組成成分以泛熱帶性的常緑闊葉種類爲主,有桃金娘、崗鬆、芒萁、野牡丹、牛耳楓、了哥王、絲茅、山菅蘭等。

  (5)草叢

  主要由熱帶亞熱帶禾草組成,以五節芒占優勢,草叢下層很少有其它草本植物生長,僅見蕨、芒萁等少量蕨類植物。

  綜上所述,鬱南地區地質發展史久遠,地貌和植被類型豐富多樣。人類的發展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適宜的生態環境可以促進人類文明的産生與發展,反之則制約着人類的進步。在生産力還不是十分發達的年代,人類的活動只是機械地適應自然,更多地體現了人的自然屬性,因此,自然生態環境的優劣對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尤爲重要。鬱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植物資源,造就了本區燦爛的文化,兩者是相得益彰的。因此,在弘揚南江文化的同時,保護好千百萬年來形成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對促進本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造福子孫後代等均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廣東省地質礦産局.廣東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1-94l

2.何漢德.鬱南縣古樹名木的歷史作用及其經濟地位.國土緑化,2005,3:28

3.唐燦林.鐘雪梅鬱南奇石録.環境,1997,8:21

4.徐永福,喻勛林,朱志平.廣東鬱南同樂大山自然保護區植被類型調查.亞熱帶植物科學,2007,36(4):48.50

  (金建華,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