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爲南江正名,是時候了




  江河有名,古今流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天下同理。水系文化的要領在與世界文化接軌的過程中日益深入人心。在最近舉行的“南江文化論壇”上,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一個焦點話題:古已有之的南江,因各種原因,被莫名其妙的定爲羅定江,使得匯集四方水系的珠江只剩西江、東江、北江,不見南江!

  對此,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有一個精闢比喻:黄河爲龍,長江是鳳,珠江則屬多龍争珠或珠光四射。珠江若只有東江、西江和北江,缺少南江,何來珠江四射!

  其實,南江古已有名。最早見於北宋時期的地圖。南江之名,歷史最早的記載見於《樑書·地理志》:“西南二江,川流深遠”。清代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地理志》中寫道:“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雙江總作西。”廣東省著名人文地理學家曾昭璇生前曾感嘆:《廣東百科全書》“‘南水’一條,這麽重要的河川,竟没有一字論述,可嘆也。”現代資料也有證實:南江長201公里,流量最大時可達2920立方米/秒,最小時也可達37立方米/秒。流域約4493平方公里。

  南江雖短,但其流向屬由南往北流。其主源頭在信宜縣合水鎮鷄籠山,海拔爲1281米,流經羅定、雲安、雲城和鬱南,在南江口匯入西江。盡管南江流域面積不大,但水源豐富,因此南江流域一帶適合人類生活,歷史上很早就有各族混居,並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專家學者們稱之爲南江文化帶。

  以黄偉宗教授爲會長的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研究珠江文化,就注意到珠江水獨缺南江,經過多次考證發現和證實:南江稱謂古已有之,百越文化保存完整,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文化遺産豐富多樣。身爲省政府參事的黄偉宗教授先後兩次向省政府提交《爲南江正名,挖掘整合南江文化》和《南江文化的發展及其重要意義——南江文化調研報告》的參事建議。

  歷史地名,約定俗成,更有其深層次的文化因素。倘若因南江名稱的湮滅而造成一條重要文化帶的湮没,豈非得不償失?現在,在專家學者共同論证後,爲南江正名,是時候了!

  (湯少明,廣東省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廣東工程技術學院教授、院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