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鬱南:鑄南江文化品牌建山區經濟强縣——《南方日報》2008年2月15日報導





  南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不僅南江本身是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通道,其相關流域也是廣府文化與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帶,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地區之一,搆成了一條歷史悠久、底藴豐厚的南江文化帶。

  鬱南縣委書記金繁豐認爲,這些光輝燦爛的南江歷史文化,是鬱南縣建設文化大縣的優質資産。應該重新認識南江文化的歷史價值,努力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産,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文化經濟,用規模效應打響南江文化名城品牌,使南江文化名城成爲鬱南縣一張打得響、擦得亮、用得上的城市名片,從深層次提昇鬱南縣社會經濟文化整體競争力,從而促進工業强縣、文化大縣建設步伐,最終實現鬱南跨越式發展。

  一、源遠流長的南江文化

  2004年,省政府參事黄偉宗等專家學者到鬱南對南江文化進行考察,對南江文化的發展進行把脈。專家學者們在考察和論证後得出的初步結論是:這條發源於信宜市鷄籠山,流經信宜、羅定、鬱南,在鬱南縣南江口鎮匯入西江的河流,歷史上是稱爲南江,而且在鬱南縣至今仍沿用南江一名,南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不僅南江本身是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通道,其相關流域也是廣府文化與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帶,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地區之一,搆成了一條歷史悠久、底藴豐厚的南江文化帶。

  南江流域文化遺産豐富多彩,尤以鬱南縣保留最完好,最豐富,而且亮點紛呈。如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山歌之鄉”的連灘鎮,其連灘山歌及古瑶族舞蹈禾樓舞被廣爲流傳,大灣古建築群規模之大,藝術價值之高,保護之完好更堪稱南江文化的典範。

  生活在南江水系一帶,同唱一種民謡,即連灘山歌。鬱南縣有關部門對此進行了整理,如今已有上萬首之多。歷史上的南江流域,是古瑶族人聚居之地,後經遷徙和漢化,但瑶族的一些文化却承傳下來,如豐收時節祭禮圖騰的瑶族古舞禾樓舞也流傳至今,該縣對此進行了挽救和整理。由於古代南江流域經濟繁榮,南來北往的客商衆多,南江流域也保養着大量風格獨特的古村落、古民居,如鬱南縣大灣鎮境内的大灣古寨,規模宏大,古建築群上的書法、壁畫、木雕、灰雕、石刻,精緻美觀,體現了獨具粤西風情的藝術特色。

  大灣鎮古民居建築群主要座落於該鎮五星村,建於明清年間,共有46座大屋、規模較大、布局集中、建築設計獨特,具有濃郁的粤西地方特色龢民族風格。木雕、人物、花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灰雕色彩鮮艷,歷久常新。石雕、壁畫、書法、浮雕、磚雕、陶瓷、瓦脊工藝精湛,是清代粤西地區建築藝術精品,其雕刻藝術可與廣州陳家祠媲美,對研究建築史和建築文化藝術具有重大價值。該鎮古民居建築物於2002年被廣東省定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連灘鎮的同樣被廣東省定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光儀大屋,有防水、防火、防盗三重功能,被人們稱爲廣東第一大屋,專家們稱之爲最自然、最智能的大屋。

  奇异的禾樓舞誕生於明萬曆年間,在風調雨順大豐收的那一年,唐朝末年開始遷入此地的瑶族人便拿來禾秆,在田地中搭起禾樓,載歌載舞慶豐收。從此,只要豐收時節,當地的瑶族人便搭起禾樓,跳起禾樓舞。禾樓舞流傳400多年後,後來遷入的漢族取代了過去的瑶族,舞蹈的時節也不只拘泥於豐收的季節,中國人的傳統盛節——春節裏自然也少不了禾樓舞的祝福。禾樓舞2002年參加廣東省首届民間藝術節表演大賽獲銀奬。2005年代表南江文化民間藝術參加“首届泛珠9+2(廣東汕尾)民間藝術表演大賽”獲銀奬,參加“2005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嶺南民間藝術節”獲金奬,它被專家稱爲民族舞蹈中遺留的“活化石”。

  二、因地制宜開發南江文化

  鬱南縣素有“山歌之鄉”和“武術之鄉”的連灘鎮,在1999年被省評爲“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後,2000年又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經過重新編排,挖掘整理的連灘民間古瑶族舞蹈“禾樓舞”在2001年參加廣東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間藝術表演大賽榮獲銀奬。連灘山歌《喜迎春》榮獲廣東省首届民間歌會銅奬。連灘鎮還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至二十二舉辦一年一度的南江流域民間歡樂節。根據這些有利條件,近年來,鬱南縣委、縣政府將打造和創立一批文化品牌,作爲鬱南縣建設文化大縣的工作重點。

  在打造南江文化品牌工作中,鬱南縣結合每年農曆正月二十日舉行的連灘南江流域民間歡樂節,努力創新,將民間藝術與時代特色和發展文化經濟有機結合起來,將其推上更高的藝術層次,將南江流域群衆自發組織的自娱自樂的民間歡樂節昇格爲政府主導的“南江文化民間藝術節”,使沉澱厚重的連灘群衆文化及民間藝術風韵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在2003年和2004年先後成功舉辦了兩届“民間藝術節”,2005年成功舉辦“連灘民間藝術節”、“神秘南江文化之都自駕車游”,“緑色鬱南百裏果鄉游”等活動,打響了“南江文化名城”品牌。今年更是由廣東省文聯、雲浮市委,市政府、鬱南縣委、縣政府聯合舉辦廣東省民間藝術匯演暨雲浮(連灘)南江文化藝術節,爲歷年來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一次。

  三、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2005年,檢驗該縣經濟工作成效的財政税收增長大幅攀昇,其中全縣財政綜合增長率爲4287%,比去年同期排位飆昇59位,排全省67個考核單位第7位。

  2005年,是鬱南的“項目建設年”,也是該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年。該縣堅持“强化工業,優化農業,振興第三産業,全面推進社會各項事業,實現鬱南跨越式發展”的工作思路,突出“三個注重”,做好“三篇文章”(注重經濟結構調整,做好東漸西聯文章;注重經濟運行質量,做好增資擴産文章;注重經濟發展後勁,做好項目建設文章),加快了縣域經濟發展。2005年,全縣GDP實現349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2%,檢驗經濟工作成效的財政税增長大幅攀昇,其中全縣財政綜合增長率爲4287%,比去年同期排位飆昇59位,排全省67個考核單位第7位。税收款入比去年同期增長3147%。一般財政預算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2368%,均創歷史新高。

  新的一年,該縣將乘勢而上,加快發展,以建設山區經濟强縣、南江文化名城、文明法治、和諧新鬱南爲總目標,實現“東漸西聯,北優南拓”戰略措施,打造百裏經濟走廊,做好“富民强鎮興縣”文章,圍遶發展、和諧兩大主題,抓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重建設、重發展、重和諧,堅持工業立縣,堅持以人爲本,堅持求真務實,落實“五個統籌”,優化經濟結構,强化科技創新,促進對外開放,增强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推動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加速發展,直轄市發展、全面發展。2006年全縣的總體目標是:各項指標大幅增長,各項事業統籌並進,各項工作全面完成。全縣GDP增長1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税收收入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6%。其他各項經濟指標增速要超30%。

  以實施“億元工程”爲載體,迅速壯大縣域經濟。堅持工業立縣,實施“億元工程”,培育“八大産業”,發展“三大經濟”,推動全縣經濟快速高效發展。全力推進六個“億元工程”,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縣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要突破1億元大關,增長20%以上;全縣税收總量要超2億元,增長30%以上;全年農民收入總量要增加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基本達到全市平均水平;加快4個億元投資項目建設;新上5個億元以上投資項目;確保6個以上規模企業當年産值超億元,税收超千萬元。積極培育“八大産業”,打造鬱南工業品牌。在鞏固提高電力、機械、建材、輕工、林化、冶煉等優勢産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制藥、食品等産業,培育“八大産業”(電力、建材、機械、輕工、林産化工、冶煉、制藥、食品),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電力生産基地,水泥生産基地、液力傳動機械生産基地、電池機械生産研發基地、獸藥生産基地等,打造鬱南特色工業品牌,大力發展“三大經濟”,確立第二産業主導地位。加快發展外源型經濟。做强做大民營經濟。積極扶持城市型經濟。

  以建設工業基地爲載體,大力做强鎮域經濟。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扶持山區發展的政策優勢,泛珠經濟合作的區位優勢,以及廣梧高速公路建設、西江黄金水道改造的後發優勢,花大力氣建設“三大工業基地”。繼續開展“税收千萬元鎮和五百萬元鎮競賽”活動。因地制宜發展鎮域經濟。

  以建設生態文明村爲載體,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五年努力,將全縣所有自然村建設成爲生態文明村。充分發揮農民群衆自主建設、自主管理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引導和服務的積極性,重規劃、重建設、重教育。做到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推進,教育持之以恒。因地制宜推進生態文明村建設,即每個鎮要有一個以上的省級標準的生態文明村;每個村委會要有一個以上的市級標準的生態文明村;村委會每個片要有一個以上的縣級標準的生態文明村;其他所有村必須按以下要求建成生態文明村,即做到“五改五通五進村入户”:改水、改電、改厠、改竈、改造住户;通水、通電、通路、通郵、通訊;政策宣傳進村入户、科技扶持進村入户、道德教育進村入户、先進文化進村入户、計生工作進村入户。

  以構建文明法治和諧新鬱南爲載體,全面推進社會各項事業。以建設文明法治和諧新鬱南爲總目標,推進“科教興縣”戰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建設“南江文化名城”,提高鬱南知名度。打造“平安鬱南”,切實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創建“無政策外多孩生育鎮”和“無政策外生育村”活動,夯實人口與計生工作基礎。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城鄉居民生活。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推進依法治縣。

  以創建“和諧鬱南好班子”活動爲載體,全面加强黨的建設。按照“爲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創建“和諧鬱南好班子”活動爲切入點,抓龍頭、打基礎、樹形象,不斷提高各級執政能力。抓龍頭,建設“爲民、務實、清廉的,信得過、有本事、受歡迎”的堅强領導集體。打基礎,全面推進固本强基工程。樹形象,建立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長效機制。

  以建立懲防體系爲載體,切實加强黨風廉政建設。加大建立以領導帶隊伍,以機關帶基層,以黨風帶民風,以法治促廉政的“三帶一促”懲防體系力度,反腐倡廉標本兼治。强化“一崗雙責”,加强黨風廉政建設,構建黨風監督體系,形成領導、機關、基層、群衆“四位一體”廉政工作格局。

  (譚仁龍,南方日報社記者;周小林,南方日報通訊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