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風采



  比利時面積僅3萬平方公里略多,人口1000萬掛零,旅遊業與西歐各國相比亦居下游。但首都布魯塞爾在“二次大戰”之後一直是北大西洋公約(簡稱“北約”)和歐洲聯盟(簡稱“歐盟”)的總部,也是世界勞聯等250個國際組織的駐地,加之衆多的使館和外國銀團,外籍人員佔有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其國際化程度可比肩瑞士日内瓦,是歐洲的軍事、政治和國際活動中心,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布市郊外的滑鐵盧,是聞名世界的法國名將拿破侖“敗走麥城”之地,古戰場遺址氣勢磅礴。此外,市中心的布魯塞爾大廣場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廣場,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産。是故,在我們緊迫的歐洲行程中,還安排一天在布魯塞爾觀光,特此紀行。

  震驚歐洲的滑鐵盧古戰場

  我們乘坐大巴從海牙南行,一路平川,大約一個半小時,行程180公里,便到達布市南郊20公里的滑鐵盧古戰場。這是1815年法國的一代天驕拿破侖慘敗之地,亦使其傳奇輝煌的冒險生涯劃上了句號。史載當年拿破侖率領的法軍約有七萬五千人,與英國惠靈頓將軍統帥的英國、普魯士聯軍七萬人在滑鐵盧浴血鏖戰。是役由於拿破侖指揮判斷失誤,法軍屢次陷入重圍,陣亡過半,幸存者亦丢槍棄砲,被俘或敗走。昔日硝烟彌漫、横屍遍野的戰場已經盡逝,呈現我們面前的是一望無際的萬傾良田。比利時人將那次戰役中陣亡的六萬戰士不分國籍,同葬於一座高50米、底寬300米的錐形冢中。冢下死骨纍累,冢上芳草萋萋。在墳冢頂上建有一座高10米的紀念碑,碑頂矗立一頭用當年繳獲法軍的槍砲鑄造而成的雄獅,獅頭面向法國,右爪抓住一只地球,仰望蒼穹,象徵英普聯軍的軍威。

  令筆者不解的是,在萬人冢下一側,不知何人何時竪立了一尊拿破侖的全身戎裝的銅像。銅像和真人一樣矮小,站在3米多高的基座上,基座正面刻有“拿破侖一世1769~1821”,没有標明立碑單位和時間。只見拿破侖雙手交臂,環抱胸前,眼睛斜視冢頂上雄獅的項背,那傲慢的神情分明是不服輸,心裏好像在説:“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一仗論英雄,惠靈頓!有種的再來决鬥一次吧”。

  拿破侖銅像附近還有一座滑鐵盧戰役紀念館,陳列着巨幅壁畫、泥塑等,再現該次戰役砲火連天,天動地摇,拿破侖敗軍人仰馬翻,前僕後繼,丢盔棄甲,遍地屍體和殘棄輜重的悲壯慘烈情景。筆者正跨步入館,領隊便將我拉了出來,團隊要集合趕路了!

  布魯塞爾風光縱影

  我們從滑鐵盧折返向北,經過一片片的草地和甜菜地,便進入布魯塞爾市區。首先瀏覽市容,參觀老城區標誌性建築比利時獨立五十週年紀念宫和王宫。不難看出,兩宫建築傳承着歐洲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既有古羅馬建築的大圓屋頂和高大圓柱拱券門,又有精美的雅典式外墻裝飾,美麗壯觀。但市區主要街道不乏現代化色彩,筆者逛了交易所大街,那裏精美的古歐洲建築和綫條明快的現代化商厦互相交融,顯示古老的比利時正在焕發青春。而作爲標誌性景點的原子球博物館,由9個巨大的金屬圓球組成,每個圓球象徵一個原子,圓球與連接圓球的粗大鋼管搆成一個正方形圖案,象徵放大了的正方形晶體結構。每個圓球直徑18米,爲一個展室;連接各個球體的每根銅管長26米,直徑3米,爲各展室之間的通道。整個博物館總高102米,甚爲壯觀,各個球體内部設有各自主題的科技展覽室,陣列着原子能和航天方面的展品,突顯比利時王國决心走向科學技術現代化。

  下午四時許,我們來到市中心的布魯塞爾大廣場,品味古歐洲建築的風彩。廣場呈長方形,長110米,寬70米,四周多爲中世紀所建的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法國路易十四式等建築物,置身其中,仿彿回到了中世紀。

  廣場右側的市政廳最爲搶眼,它是一座典型的弗蘭德哥特式建築,造型雄偉,空靈高聳,中間的廳塔高90米,塔頂塑有一尊5米高的布魯塞爾城守護神聖米歇爾雕像。市政廳對面是古王宫,建築群體拱孔林立,柱廊環繞,門檈之上飾滿造型各异的塑像及雕刻,是比利時弗蘭德與意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結合的代表。市政廳右側是一座五層樓的咖啡館,它曾是19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恩格斯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因門楣上有一只振翅欲飛的白天鵝而取名天鵝咖啡館。天鵝咖啡館現改名爲天鵝餐廳,門上那只白天鵝猶存。天鵝餐廳左側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公寓。附近的一座大樓,原是法國路易十四的行宫,現已闢爲博物館。此外,矗立廣場周圍的還有17世紀麵包公會等職業行會會址、公爵官邸、中世紀石質建築等素負盛名建築物。

  今日的布魯塞爾大廣場是市民活動中心,每逢週末有花鳥集市,每隔兩年的八月,市政府在這裏舉行爲期四天的“鮮花地毯節”,用鮮花組成的地毯鋪於廣場中心,呈長方形,中間有三個圓形噴泉落珠濺玉,景色和諧優美,被譽爲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鮮花地毯”,最美麗的城市廣場。

  歐洲一體化的總部

  到布魯塞爾,無不去看作爲歐洲總部的地方。坐落新城區的歐盟總部和歐洲議會大厦,互相毗鄰,都是外墻玻璃屏幕的現代化建築。觀光時,不少人感到詫异:爲何在歐洲一體化的進程中,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總部不設在英、法、德等大國,而設在布魯塞爾呢?筆者愚見:一是布魯塞爾位於英、法、德等大國交匯處,地理位置適中;二是比利時政府現代化變革和建設的表現,爲各大國首肯;三是西歐幾個大國外交平衡之故。

  在下在參觀時被告知,歐洲走向一體化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二次大戰結束後,爲對付前蘇聯和德國的潜在威協,1948年,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五國簽訂《布魯塞爾公約》,結成軍事同盟。次年,西歐五國又與美國、加拿大、丹麥、冰島、挪威、意大利、葡萄牙等國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後來,西班牙、西德、芬蘭等北大西洋沿岸國家也加入,成爲冷戰時期東西方對抗的軍事組織。

  在經濟政治方面,戰後歐洲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認爲,歐洲只有聯合才能避免重燃戰火,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獨立發揮作用。1946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倡導成立歐羅巴合衆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但是,歷史上歐洲各大國互相角逐吞併,彼此之間積怨甚深,經歷了半年世紀艱辛歷程,從1951年的比、法、西德、意、盧、荷西歐6國創建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到1957年成立的6國“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再到1965年上述三個經濟組織合併成爲具有經濟和政治效能的“歐洲共同體”。此後,由於英國、愛爾蘭、丹麥、冰島、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加入,尤其是1990年前後蘇聯解體、東歐鋭變,德國統一,出現了東南歐國家紛紛申請加入“歐共體”新形勢。1993年“歐共體”進一步擴大其政治關係,並更名爲“歐洲聯盟”(簡稱“歐盟”)。1995年,隨着奥地利、芬蘭、瑞士的加入,歐盟成員國達到15個,占西歐人口的百分之九十。

  面對歐盟東擴新形勢,歐盟成立後提出了申請國必須實行政治民主制,必須實行市場經濟,必須具備采用統一貨幣的基礎,並能保证歐盟職能部門有效運作等先决條件。經過十年來雙方的努力和談判, 2004年5月,歐盟正式批準了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立陶苑、拉脱維亞、愛沙尼亞、塞浦路斯和馬耳他等9國加盟。9個新伙伴加入後,歐盟成員國達24個,超過北美成爲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總人口達到4.5億,從經濟總量來説,擴展當年歐盟的國内生産總值達到9.5萬億美元,僅次於北美自由貿易區的11.9萬億美元。

  歐盟東擴主要是從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現實考慮的。政治上,歐盟希望中東歐國家的穩定與繁榮,實現歐洲的持久和平。經濟上中東歐國家與歐盟爲鄰,勞動力素質較高但勞動成本低於歐盟國家,是歐盟較爲理想的投資場所。歷史文化上,中東歐國家是歐洲一部分,加入歐盟不僅可以獲得心理上的認同感,經濟上享有在經濟區内貿易往來、旅行和定居的自由,並可獲得多方面的安全保证,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實惠。所以入盟是雙方各有所需的雙贏結果,時下還有土耳其、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提出加入歐盟申請,烏克蘭也有意加入,歐盟領導人正啓動入盟程序,逐一安排入盟談判。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歐盟從大西洋沿岸到俄羅斯以外的東歐,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北岸的“大歐洲”構想即將實現,一個邦聯式的歐洲國家聯盟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