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粤東旅遊黄金海岸——陸豐縣玄武山金厢灘海濱旅遊區




  今年是玄武山古迹修復暨旅遊區成立十週年,十年來玄武山元山古寺、福星壘塔(三元宫)、大戲臺……等名勝古迹已基本修復,金厢海灘浴場起步發展。玄武山——金厢灘從一個鮮爲人知的旅遊處女地,發展至今每年有40—50萬遊客(其中40%爲港澳臺華僑同胞等);外國遊客頭幾年只有東南亞幾個國家,1986年後則有來自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及英、法、德、美、加……等20多個國家的外借華僑和外賓。旅遊收入僅元山寺的門票和宗教捐款從開始時的100餘萬元,到去年增加至400多萬元,而且每年依靠本旅遊區的旅遊業和交通服務業的收入達2—3千萬元。旅遊區還促進了陸豐縣旅遊、農副業、工藝品工業和對外經濟的發展。爲進一步實施旅遊區的規劃建設,提高玄武山——金厢灘的知名度,該旅遊區擬於本年農曆九月初九日至九月十五日舉行爲期7天的慶典活動,筆者作爲該旅遊區總體規劃的參與者,僅以此文表示祝賀。

  粤東旅遊的黄金海岸

  南海之濱的陸豐縣,海岸綫長116公里,以碣石鎮玄武山爲中心,西北起自金厢鎮虎尾山,南至褐石灣口田尾山一帶,丘陵岬角和海灣沙灘相間排列,長20餘公里。這裏的風景組合既有玄武山元山寺等世俗迷信感應氣氛濃厚的宗教廟宇,也有面對遼闊南海的陸地岬角天涯風光;蜿蜒的海岸既有綿延不斷的潔白細軟的沙灘,海上和岸上還散佈着無數奇形怪石。這便是“神、海、沙、石”兼備的蜚聲海内外的玄武山——金厢灘海濱旅遊區。這個旅遊區位於廣州、香港與汕頭諸大城市之間,廣州附近屬珠江三角洲,汕頭一帶屬韓江三角洲,在這兩大三角洲之間,發育着丘陵山地與海灣交錯的山地港灣式海岸。從風景旅遊資源角度看,河流泥沙堆積的三角洲海岸,遠不如花崗岩岬角排石與海灣沙灘交錯的海岸景觀。從香港大鵬灣到汕頭媽嶼口,凸入海中的岬角天涯和凹入内地的海灣沙灘,大大小小斷續都有分佈,一些岸段還是風光旖旎的海濱旅遊區,但同時兼有神、海、沙、石四大風景資源,而且沙灘細軟,綿延不斷,岬角嶙峋,海上造型逼真的奇石散佈,却只有這裏才具備,具有旅遊資源總體優勢。因此,該旅遊區被譽爲粤東旅遊的黄金海岸實至名歸。加之金厢灘有周恩來等革命先輩南昌起義後在該地革命活動的史迹,更使旅遊區勝景生輝。

  玄武山景區

  旅遊區聞名遐邇的首推碣石鎮玄武山景區。碣石鎮是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古鎮,明代曾設“衛”,爲粤東海防要地,鎮郊玄武山,文物薈萃,勝迹紛紜,主要景點有元山古寺、福星壘塔(三元宫)、古戲臺、麒麟石、起龍岩、龍門石、四美亭、自得居、三臺保障、太平石、龍泉等。元山寺有860多年曆史,史載始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擴建後成爲一座依山遞築的多單體四合院,有山門、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廳廡和僧舍99間,是一座始爲武當派道教而後爲佛教接管的釋道匯流廟宇。“文革”期間,寺院慘遭破壞。1981年,全寺按原樣修飾一新,寺院内外各種碑記、摩崖石刻、名人題匾亦一並修復;1989年列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進一步擴建,更加顯得富麗堂皇。寺院建築采用了嚴格的中軸對稱的手法,烘托出莊嚴、肅穆、神秘的宗教氣氛。建築工程結構嚴謹,重鬥壘拱高脊飛檐,雕樑畫棟傳統瓷貼,木雕石刻栩栩如生,氣勢十分雄偉壯觀。

  元山寺後的福星壘塔,矗立於濃蔭古榕之上,歷來爲船舶進入碣石港的導航標誌,起着世俗“佛燈引明”的作用。人們登塔遠眺,碣石全景和浩瀚的南海歷歷在目,素爲陸豐八景之一“碣石觀海”之地,福星壘塔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清同治四年(1865年)改建,“文革”期間拆毁,1981年重建。全塔爲花崗石壘造,精雕細琢、雄偉壯觀,是一座巨型古典藝術建築。塔的東側有塊龐然大石,其形態儼若麒麟,名曰麒麟石。西側“起龍岩”,有鯉魚躍龍門之傳説。“起龍岩”之前矗立着龍門石,石質久經風化,形態蒼老斑斕,1995年考古專家鑒证爲10萬年前産物。四美亭、自得居環繞於塔的西側,有良辰、美景、賞心、樂趣“四美”的雅稱,遊人常在四美亭聊天談趣,觀賞秀麗風光。

  元山寺前的古戲臺,亦是明萬曆年間始建的,清干隆時曾重修,毁於1969年,1986年繼元山寺和福星壘塔修復後重建。重建後的古戲臺,飛檐緑瓦,臺座石雕浮現,造型古檏,氣勢軒昂,梁棟木雕精工秀美,人物花鳥栩栩如生,也是一座工藝精緻的明代建築。每逢廟會佛誕,獻演本地正字戲傳統劇目,舉辦各種民間藝術活動,吸引着遠近遊客,使旅遊區更顯太平盛世。

  玄武山景區寺院、石塔、戲臺相襟,搆成一組聚集各種工程結構和雕刻工藝的古建築群,它充分地體現出粤東閩南建築工人的高超才能,閃耀着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輝。它是粤東地區規模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的、並富有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的名勝古迹之一。元山寺自明代萬曆年間擴建以後,佛教僧人衣鉢相傳25代,因爲以前曾爲道觀,奉祀“玄天上帝”,至今寺内尚有“武當飛來”的題匾,因此寺廟兼有釋道匯流的特點。寺内一老信士告訴筆者:明清時期,粤東閩南的閩南方言居民赴港澳和東南亞各國謀生,多循粤東沿海西去,過了海陸豐,語言便不通,旅途更加艱辛,於是便到元山寺拜佛求籤,祈求好運。流傳至今成爲閩南語系海内外信徒的信仰中心,在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中享有盛譽,是本省知名度很高的宗教旅遊勝地。

  金厢灘景區

  遊覽觀光是旅遊活動的起碼要求,也是旅遊開發的基本層次;娱樂旅遊如游泳、泛舟、賽艇等是提高的活動層次。本旅遊區最富天然野趣的觀光遊覽和開展健身娱樂旅遊好去處,要數虎尾山至峽仔山的岬角海灣岸段。這裏岸上低丘逶迤,形態奇特;海上奇石散佈,薄浪輕濤,水天一色,自然景觀絢麗。區内較大的岬角有金厢角,觀音嶺等處,登崖眺望,遠處大海茫茫,漁帆點點,岬角灣内狹長的新月形海濱沙灘,就像一條銀色裙帶係在蒼緑大地和藍色海洋之間;近處形象逼真的造型地貌活靈活現,好一派天涯海角風光。岬角奇石和海水沙灘結合,搆成一條近20公里的海濱風景帶,其中以觀音嶺前至金厢角的金厢灘最具旅遊開發價值。

  觀音嶺上有一水月宫,建於嶺前淺凹平臺之上,旁有山嘴拱衛,視綫不開闊又不局促,環境清幽,由於建築外表使用瓷貼裝飾,色彩濃郁,加以祀奉觀音菩薩,因而加强了世俗迷信氣氛。嶺下的沙灘怪石林立,著名的有鎮海石、龍石、龍牙石、雙叠石……等;岸外近海則有和尚石、烏面礁、白礁(20.4米)、企鵝石……。這些造型地貌大多屬於花崗岩海蝕地貌,包括海蝕柱(鎮海石、企鵝石)海蝕墩(烏面礁等),海蝕崖(龍牙石等);部分是花崗岩沿節理風化巨石崩塌散佈於嶺下沙灘的石蛋地貌。這些造型地貌,留下許多歷史名人石刻題記,如“鎮海石”三個大字是明萬曆年間欽差巡道鄭岳和參將成大儒同立。相傳北宋年間,名將楊文廣帶兵到此,恰遇海潮高漲,海水淹没了全部道路,楊文廣拔劍插在此地,揚威止水,於是寶劍化爲大石。明神宗爲緬懷楊文廣治水功績,欽命成大儒等爲欽差,專程在此刻“鎮海石”三字。而“揚威止水”則是萬曆庚子年胡國卿題刻。另一處高10多米的海蝕崖上,有石刻“龍石”二字,别具一格。著名書法家賴少其爲紀念周總理等老一輩革命家大革命時期在此搶渡去香港,賦詩鎸刻在龍石上。詩雲:“洲諸夜如釜,遥天一砥柱,搶渡碣石灣,猛如下山虎”。每吸引遊客駐足觀賞,緬懷革命先輩業績。造型石景和摩崖石刻最具旅遊觀賞價值,觀音嶺旅遊中心備有遊艇,讓遊客觀賞,遊人每到此處,遊興倍增。

  觀音嶺下的金厢灘沙質細軟,沙灘寬50—70米,向西北延伸至虎尾山下約8公里,整個海灘以細紗爲主,不含礫石和貝殻,既鬆軟又不陷脚。潮下帶亦爲石英細紗,坡度平緩,2米等深綫離岸約有200米左右,以沙細、水清、浪小、坡緩爲特徵,成爲開發海濱游樂的理想岸段,尤其是觀音嶺附近2公里岸段,前面有衆多巨石羅列岸外,形成局部波影區,更是開發海濱浴場的優良場所,現已開發有泳場和遊艇,遊客甚衆。我最近同攝影記者來到這裏,旅遊區負責人滿懷豪情地告訴我:觀音嶺景區規劃設計已就緒,規劃在這一帶海濱低地建一熱帶植物園、觀海亭和周恩來活動紀念室,與外商和國内單位合作開發度假村、綜合樓和賓館的協議亦已簽訂,不久的將來,這裏將是一個新型的游樂、度假旅遊區。

  田尾山海角石林景區

  淺澳田尾山海角石林位於玄武山以南6公里,這個景區也兼有神海沙石四方面特徵,但以田尾山附近一帶海蝕地貌最爲出色。田尾山海角石林具有衆多的海柱石、海蝕蘑菇石、浪蝕紋溝等造型地貌,有石龜、海上仙人、石鳥等造型,仿佛是一個海上雕塑公園。加上淺澳村前有林則徐題匾“蒼海恩波”的天後宫,村北砲臺山有林則徐所修築的古砲臺遺址,可以開發爲以觀“奇石”爲主的旅遊景區。相傳碣石港在清代時,入港航道還在淺澳砲臺山以北進入内港,故在山頂設砲臺扼守咽喉,砲臺山亦因此得名。本景區修復此古砲臺,不失爲鄉土和國防教育之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