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花季少女的文化情愫—序郭至君的散文集《倫敦霧 劍橋雨》



  黄偉宗

  人到16歲是花季年齡,是少年時代步入青年時代的轉折期,是人生最美好、最燦爛的寶貴時光。本書的作者郭至君同學,正值這樣的年齡,在這樣的寶貴時光出版她的第一部著作《倫敦霧 劍橋雨》,實在是有深遠意義的事。

  這部散文集,是作者2005年春在英國倫敦劍橋學習時寫的遊記。它與一般旅外遊記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以一位中學生的眼光去觀察陌生的西方世界,以一位尚未獨立生活過的少女初次體驗在異國的獨立生活。正如她在文中所説,是“學會觀察,學會生活”。所以,每篇文章,都是她以花季少女的眼光去觀察異國風光的紀録,都是她以中學生到異國學習的生活感受,無不洋溢着少女童稚的朝氣,而又有着求知慾望急切的學女情懷。

  例如,她初到倫敦,老天爺即向她“示威”:“在早上8點多鐘的時候,天空陰霾霾的,幾分鐘之後,竟然飄起了漫天大雪。仔細觀察,那雪片之大,雪勢之猛,真讓人有一種身在冰原的感覺,可是,由於氣候的原因,這裏的雪並不堆積,落地即融,以致於在5分鐘後能看到太陽仍慢慢地從雲層中爬出來!好景不長,雲層像是依戀於英倫這塊土地,盤旋於上空久久不肯散去。一陣大風吹來,陽光又一次消失得無影無踪,取而代之的是淅瀝瀝的小雨。享受慣了北京艷陽高照、寒風凛冽的冬天,還真有點不習慣於英國這種古怪的天氣。也許真的像老師所説:一日之中有四季。”這段對天氣變幻和對雪的觀察和描寫文字,文筆的細緻,童貞的想像,與北京的對比,老師話的引用,即將其少女和中學生的特質活靈活現,而以《説不盡的英國天氣》爲題目,更將這特質畫龍點睛。這個特點,在每篇文章中都有鮮明體現的。而作者能够如此確切而生動地將這特點現出,正就是有較好的文學感受力和表現力的印证。

  這部書給我印象猶深的是:作者對文化情有獨鐘,對文化的描寫特多、特細、特深,幾乎每篇文章都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了作者這種特重的意識和情愫。在第一篇“感受倫敦”的篇什中,所寫倫敦的風光,都着眼於著名文化建築或文化風情,如白金漢宫、大本鐘、倫敦塔、大英博物館、華威古堡、格林尼治、莎翁故居、泰晤士河;第二篇“初識劍橋”,也着意觀察和探究其“永不磨滅的氣質”、“劍橋人的效率”,並從劍橋交通與北京交通對比而看文化差異;第三篇全是專題“領悟文化”的篇章;第四篇和尾篇所寫的“接觸生活”與“鄉土之戀”,更是將其文化情愫寫得淋漓盡致、娓娓動人。

  在《泰晤士河:歐洲的文明》一文開頭,作者從老師關於江河對城市的作用的説法,進而:“仔細想想,才發覺河流果真很重要。看看四大文明古國,又有哪一個不是傍水而立、依水而起的呢?如果没有兩河流域,哪有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如果没有尼羅河,哪裏有埃及發達古老的文明?如果没有黄河、長江,中國是否會這麽繁榮强盛?且不談古,就看看現今,世界最長的亞馬遜河旁邊不是鬱鬱葱葱被現人稱爲地球之肺的森林?横貫歐洲地域一半的多瑙河,不是爲人類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再小一點,就有浪漫如詩的萊茵河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説不盡的泰晤士河了。”請注意:這是一位中學生“仔細想想”而悟出的水文化理論,不是極其真實而又高深嗎?再如,在《鄉土之戀》一文中,作者寫初到英國時没有戀家念頭,“但從第六天開始,陽光燦爛的家,温暖的家,慢慢地在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來”,甚至日益急切地想像着回家見到父母的情景,從而她領悟到“熱愛故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你失意,還是得意;不管你成功,還是失敗。透過遼闊的空間,悠久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情感有半分褪色”。這些切身的感受,不是她這樣一位少女特有而又是中國人普遍具有的嗎?

  應該説,這些發自肺腑的文化意識和情愫,作者在出國前是已經具有、卻又是尚未明朗或萌動的,出國後,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生活,因文化差異和對撞,從而將其文化意識和情愫觸動了、豐富了、昇華了,才寫出這樣好的文章來。所以,這是作者赴英國學習的重要收穫,正如她在書中最後一篇文章文末所言,是她從英國帶走的“倫敦的一縷霧”、“劍橋的一滴雨”。我想,這縷霧、這滴雨,不僅是作者在荳蔻年華學習歷程和心靈歷程的收穫碑記,而且是她具有無限前景的文化和文學征程的啓步碑記。在花季之年邁出如此可喜的啓步,前景必是璀燦輝煌的。我作爲一位年届七旬的長者,特地寫下這些讀後感,旨在表示衷心的祝願!

  是爲序。

                               2005年6月18日寫於廣州康樂園

  (黄偉宗 著名文化學者、文藝評論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