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韶關馬壩發現的早期古人類型人類化石



  吴汝康 彭如策(吴汝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彭如策,廣東省博物館。)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對馬壩人頭骨化石作一較詳細的描述。結果認爲:①馬壩人頭骨屬於中年的男性個體。②馬壩人頭骨的眉嵴粗壯介於猿人與尼人之間。③馬壩人的眼眶約呈圓弧形,與一般的尼人相似。④馬壩人的鼻骨和猿人相似。⑤頂骨在前囱點處的厚度爲7.0毫米,小於中國猿人而與尼人相似。⑥額竇遠較中國猿人和格羅人爲大。⑦額骨和頂骨的弦弧指數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⑧顱骨高指數、前囱位指數、前囱角與額角多在尼人範圍之内。⑨馬壩人的地質年代,據共生動物群判斷爲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據上所述馬壩人可能屬於早期的古人類型。

  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skull fossil of the Maba Man. The results are: ①the skull of the Maba Man belonged to a middle-aged male. ②the stockiness of the Maba Man's supraorbital ridge lies between ape-men and neandertal men.  ③the orbits of the Maba Man are approximately a circular-arc,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regular neandertal men. ④the nasal bone of the Maba Man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ape-man. ⑤thickness of the parietal bone at bregma is 7.0mm, which is thinner than that of the Sinanthropus, while similar to that of neandertal men. ⑥the fontal sinus is much bigger than that of the Sinanthropus or the Negroid. ⑦the sheer indexes of the frontal bone and the parietal bone lie between the Sinanthropus and human.  ⑧the indexes of cranial height, bregma, bregma angle and frontal angle mostly lie in the scope of neandertal men. ⑨the geological age of the Maba man could date back to the late stage of Middle Pleistocene or the early stage of Late Pleistocene, according to the symbiotic fauna. As stated above, the Maba Man could probably date back to the early stage of ancient-human type. 

  

  1958年6月,廣東韶關(原曲江縣)馬壩農民挖掘當地獅子山石灰岩洞穴中的堆積作肥料時,發現了一個人類頭骨化石和許多動物化石,發現經過和對人類化石以及動物化石的初步觀察,廣東省博物館和粱劍韜、李見賢已先後有文章發表。

  獅子山位於韶關市馬壩鄉西南約1.5公厘處,爲由石炭紀石灰岩的兩個孤峰(獅頭峰和獅尾峰)組成,獅頭峰内有三層溶洞,人類化石和大部分的動物化石都發現於第二層溶洞的堆積中。動物化石計有食肉類的鬣狗、熊、熊猫、虎;奇蹄類的獏和犀牛;偶蹄類的野猪、鹿、牛、羊;嚙齒類的箭猪;長鼻類的劍齒象和納獁象等。據廣東省博物館報告,其地層時代可能是更新世中期的晚期。

  本文擬將人類頭骨化石作一較詳細的描述。

  一、人類頭骨化石的描述

  人類頭骨化石保存的僅有顱頂蓋部分,雖然已破成數塊,但仍可粘接起來,計有額骨和部分頂骨,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保存。

  頭骨的石化程度相當大,呈淺的灰黄色,雜有黑色斑塊。

  頭頂的骨縫大部已經癒合,矢狀縫僅有前端一小段尚可辨認,冠狀縫大部仍可辨别,雖然極不明顯。如以現代人骨縫癒合的年齡爲標準,則爲中年以上的個體,但化石人類骨縫的癒合遠較現代人爲早。頭骨上肌肉附着的骨嵴不很明顯,但頭骨表面較爲粗澀,頭骨的容積甚大,可能是男性的頭骨。 

  因此,馬壩人頭骨可能是屬於中年的男性個體。

  從頂面觀察,頭骨呈卵圓形。顳綫不明顯。頭頂的外表此較粗澀,無論在左側或右側,都没有頂骨孔。

  從側面觀察,頭骨的高度遠大於中國猿人,也比爪哇發現的梭羅人爲高。在中國猿人中,額骨鱗部中央有一寬廣的額隆起,幾垂直而下,與眉嵴的眉間部之間有一明顯的溝相隔。而馬壩人則與梭羅人相似,雖有一較不明顯的額隆起,但向下便與眉嵴的眉間部連續。

  從頭骨側面,可見馬壩人的眉間是最向前突出的標誌。

  額骨右側的顴突保存,可見其由眉嵴的外側下延而與顴骨的粗厚的額蝶突相續。右側眉嵴的外上角向後與不甚明顯的顳綫相續。顳綫呈廣闊的弧形,約與顱頂蓋的外廓相平行。

  從頭骨右側,可見的骨縫有鼻額縫、額上頷縫和額泪縫。冠狀縫無論從右側或左側觀察,僅有上端的一小部分可以辨認。

  從頭骨前面觀察,馬壩人頭骨的最寬處約在乳突上嵴稍上處,與一般尼安德特人相似,而不如中國猿人的低下,顱頂蓋的外形也與尼人相似而不同於猿人。顱頂正中有類似矢狀嵴的結構,但遠不如中國猿人爲明顯。

  前面觀最突出的結構是眉嵴,幾在前額的基部形成一連續的横條,僅在眉間部分稍向下陷,也就是在眉間區有很明顯的眉嵴眉間部或鼻上部以連接兩側的眉嵴眶上部。

  眉嵴粗厚,向前和向兩側突起。眉嵴在上方逐漸與額骨鱗部相横,其間有一淺溝相隔,但該溝遠不如中國猿人的爲明顯。眉嵴在内側端最厚,與拉沙貝爾尼人等相似,而在中國猿人和梭羅人中,則大多是在中部或外側端最厚。

  魏敦瑞指出,如從頂面觀察,爪哇猿人和中國猿人的眉嵴前緣約成一直綫,梭羅人也基本上是如此,僅在兩外側端稍向後彎。在尼安德特類型的人中,則成一明顯前突的弧,兩外側端明顯後彎。馬壩人眉嵴前緣的輪廓不同於猿人,較梭羅人稍向前突,兩外側端也稍向後彎,但又比一般的尼安德特類型的人類爲直,介於猿人與尼人之間。 

  右眶緣大部保存,約呈圓弧形,與一般尼人相似,而與中國猿人和梭羅人不同,他們的眼眶約呈長方形,上緣較爲平直,在眶上緣的内側端,中國猿人、梭羅人等都有明顯的額切迹,而馬壩人則與一般的尼人,如拉沙貝爾尼人等相似,没有額切迹。

  馬壩人右眼眶的眶寬(mf-ek)爲44.3毫米,眶高39毫米,眶指數88.0,屬高眶型。中國猿人的眶寬爲44毫米,眶高36毫米,眶指數81.9;現代各人種眶指數的變异範圍爲73.9-93.2。

  馬壩人的眶間寬(mf-mf)爲20.8毫米,較現代人爲大,在中國猿人中,眶間寬也較大。馬壩人由鼻粱至眶間寬的高爲5.8毫米,因此其上頷額點指數=×100=27.9。較現代人爲小。

  馬壩人也和梭羅人一樣,没有明顯的泪囊窩。

  鼻骨大部保存,在鼻骨與額骨之間有一明顯的低凹處。

  使額骨與鼻骨、上頷骨和泪骨分隔的全部骨縫,也和在中國猿人、梭羅人、羅迪西亞人等相似,約位於同一水平,而歐洲發現的尼安德特類型人類的鼻額縫,則多上凸而成拱形。

  鼻根點和鼻額縫都很明顯。由眉間點到鼻根點的距離爲13毫米,該距離在梭羅人較大,平均爲17毫米,而中國猿人的距離則比梭羅人短1/4—1/3。

  鼻根最小寬爲13.3毫米,高4.3毫米,指數32.3。中國猿人的鼻根最小寬爲17.0毫米,拉沙貝爾尼人爲14.0毫米,現代各人種一般都在10毫米以下。鼻梁的側面觀稍呈凹形。

  由於眉嵴的明顯向兩側突出,形成了眶後明顯的收縮部,也使其後的顳窩顯得很深。

  眉嵴的内側端前方因被箭猪咬去而使兩側的額竇暴露。兩側的額竇都很大,中間有一厚的骨壁相隔。

  馬壩人的額竇遠較中國猿人和梭羅人爲大,不只是像中國猿人等僅限於眉嵴的眉間部,并且更向外側延展到眉嵴的眶上部。

  右側的額竇寬26毫米,長(前後徑)16毫米,最大高24毫米。左側的寬21毫米,長10毫米,最大高24毫米。

  頂骨在前囟點(bregma)處的厚度馬壩人爲7.0毫米,梭羅人平均爲9.4毫米,中國猿人平均爲16.4毫米。

  馬壩人額骨矢狀緣的弦長115.6毫米,弧長134.0毫米,弦弧指數爲86.3。中國猿人爲89.9,現代人爲85.7,馬壩人介於兩者之間。

  馬壩人頂骨弦長107毫米,弧長114毫米,弦弧指數爲93.9;中國猿人的指數爲94.3,現代人爲89.7。馬壩人也介於兩者之間。

  我們根據馬壩人保存的部分頭骨材料,試作了頭骨的復原(附圖1)。

  根據復原頭骨作了正中矢狀切面外廓圖。



  由表l所列的數值,可見馬壩人的顱蓋高指數等都在尼安德特人的範圍内。

  馬壩人頭骨前囟點的位置遠較現代人爲後。在現代人頭骨上,前囟點約在頭骨正中矢狀弧的前三分之一處,而在馬壩人頭骨矢狀弧長357毫米,額弧長134毫米,較三分之一大15毫米之多。在若干尼安德特人中,前囟點的位置也較現代人爲稍後,而中國猿人的前囟點則在更後的位置。

  在復原頭骨的正中矢狀切面外廓圖上,枕弦長87.2毫米,枕弧長109.0毫米,枕骨弦弧指數爲79.9。中國猿人的這個指數平均爲72.1,而現代人平均82.8,馬壩人的介於兩者之間,在尼安德特人的變异範圍之内。

  從顱骨内面觀察,頂骨鱗部的腦面有明顯的額嵴,但和現代人的情形不同,並不分歧爲兩叉以容納矢狀竇。

  額骨内面腦膜中動脈的壓迹明晰,但由於頭骨保存的僅有顱頂蓋部分,因而只能見到動脈末端的壓迹。似乎腦膜中動脈的前枝不如後枝爲大。

  二、結語

  1.馬壩人頭骨屬於中年的男性個體。

  2.馬壩人頭骨的眉嵴粗壯而明顯突出,幾形成一連續的横條,但向上與額骨鱗部相續,其間僅有淺溝相隔。眉嵴在内側端最厚,也與猿人不同。從頂面觀察,馬壩人頭骨眉嵴前緣的輪廓不同於爪哇猿人和中國猿人的約成一直綫,兩外側端也稍向後彎,但又比一般的尼安德特類型的人類爲直,介於猿人與尼人之間,與爪哇發現的梭羅人較爲相近。眉嵴之後的額骨部分,明顯收縮,類似猿人。

  3.馬壩人的眼眶約呈圓弧形,與一般的尼人相似,而與猿人的平直眶緣不同。在眶上緣的内側緣没有額切迹,這點也不同於猿人而與尼人相似。

  4.馬壩人的鼻骨,也和猿人及尼人相似,遠比現代人爲寬闊。鼻額縫則與中國猿人、梭羅人、羅迪西亞人等相似,約位於同一水平,而歐洲發現的典型尼人的鼻額縫則多上凸而成拱形。

  5.頂骨在前囟點處的厚度爲7.0毫米,小於中國猿人和梭羅人,而與尼人相似。前囱點的位置也遠較現代人爲後。

  6.額竇遠較中國猿人和梭羅人爲大,不僅限於眉嵴的眉間部,且更向外側延展到眉嵴的眶上部。

  7.馬壩人額骨和頂骨的弦弧指數都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

  8.根據復原頭骨所作的正中矢狀切面外廓圖上所得的顱蓋高指數,前囟位指數,前囟角與額角多在尼安德特人的範圍之内。

  9.馬壩人的地質時代,由共生的動物群判斷,可能是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確定的時代有待於對江南動物群作進一步的研究。

  10.從馬壩人頭骨的特徵判斷,它可能是早期的古人類型。

  11.馬壩人頭骨化石是在華南地區第一次發現的遠古人類化石。  過去我國發現的人類化石大多在華北地區,如中國猿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等都在華北,解放後才在華南地區發現了一些人類化石,如湖北的長陽人化石,四川的資陽人化石,廣西來賓的麒麟山人化石和柳江人化石等,但其年代遠不如馬塤人類化石爲古老,它是我國除周口店中國猿人化石以外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這個發現顯示遠在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不僅在我國華北有人類居住,在華南也已有原始人類在生活着,擴大了我們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的分佈範圍。更重要的是馬壩人化石是早期的古人化石,這在我國古人類學上至今還是一個空白點,因而馬壩人化石是我們瞭解從猿人演變到古人的重要環節。

  

  (原載《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59年4期)

  

  參考文獻:

  1.廣東省博物館:1959。廣東馬壩人類及其他動物化石地點調查簡報。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1卷第2期,94-96頁。

  2.樑劍韜、李見賢:1959。馬壩人發現地點的調查及人類頭骨化石的初步觀察。中山大學學報,第l、2期合刊,136-146頁。

  3.吴汝康:1957。四川資陽人類頭骨化石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甲種專刊第1號,資陽人,13—28頁。

  4.吴汝康:1959。廣西柳江發現的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第l卷第3期,97-104頁。

  5. Boule,M.:1911.1’Homme de la Chapelle-aux-Saints.Ann.Paleont.,6:111一172.

  6.Kroeber,A.1.:1948.Anthropology.Harcourt,Brace&C0.,New York.

  7.Martin,Rudolf:1928.1ehrbuch der AnthropoIogie.2nd edition,lena.

  8.  Weidenreich,F.:1943.The Skull of Sinantfiropus pekinensis.Palaeont.Sinica,New Ser.D.N0.10.

  9.Weidenreich,F.:1951.Morphology of Soio Man.Anthrop.Papers,Amer.Mus.Nat.Hist.。43:Part 3,205-290.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