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馬壩人在人類進化中的位置



  吴新智(吴新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文摘要】本人在研究了馬壩人化石材料後認爲,馬壩人是我國古人類一脈相承的進化鏈條上的一環,可能是我國早期智人中較晚的類型。他保留有中國古人類的一些共同特徵,與歐洲的古人類形態上有較明顯的不同,同時還有個别特徵使人認爲存在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的可能性。

  Abstract:After the study on the Maba Man fossil,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aba Man is one link in the evolutional chain of ancient humans with the same origin in China, and he could probably date back to the later type of Early Homo Sapiens in China. He shares some common features with the ancient men in China, while in morphology he has distinct differences from the ancient men in Europe. Simultaneously, there exist some features which indicate a possibility of gene exchange with the European ancient men.

  

  馬壩人雖然只保存了一塊不完整的顱蓋和部分面骨,但在被發現的當時却很引人注目,因爲那時我國雖已發現了豐富的北京猿人化石,還有屬於晚期智人的山頂洞人和資陽人的頭骨及體骨化石,而屬於早期智人的人體遺物只有山西襄汾丁村的三枚牙齒和湖北長陽下鐘家灣的一塊殘破上頜骨。因此,人們對東亞古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這一階段的瞭解實在是太少了。

  1958年6月,廣東韶關馬壩農民在挖掘獅子岩一個石灰岩洞穴的堆積物作肥料時發現了馬壩人的殘破頭蓋骨和許多動物化石。這個人類頭骨殘塊與北京猿人有着顯著的差异,從形態學角度看肯定比北京猿人爲晚,而較山頂洞人早,與在同年9月中旬發現的柳江人比較也早。當時一般認爲與其伴生的大熊猫—劍齒象動物群生活於更新世中期,即比歐洲的典型尼安德特人爲早,因此吴汝康判斷馬壩人屬於“早期古人類型”(吴汝康等1959)。

  近年來古人類學界一般將“古人”改稱早期智人。馬壩人作爲早期智人的一員,現在看來仍無疑問。但他與中國及其他地區早期智人的關係,特别是與中國其他早期智人的時代先後,則是頗費斟酌的問題。没有發現與馬壩人共存的文化遺物,所以不能從這方面的證據來論证馬壩人與其他早期智人的關係。我們只能根據形態特徵來探討這些問題。

  在形態上,馬壩標本與山西襄汾丁村的牙齒、頂骨。湖北長陽的上頜骨、牙齒,貴州桐梓岩灰洞和周口店新洞的牙齒都無法直接對比,只能與陝西大荔的頭骨和山西河北鄰區的許家窑的頂骨直接相比(Wu et Wu 1985)。遼寧營口金牛山1984年發現的入骨化石從頭骨總的形態上看也很可能屬於早期智人,但由於迄今未見關於其形態研究的報告,因此本文無法涉及形態細節。

  作者按照馬壩的尚保存的部分顱蓋的矢狀和冠狀方向上的弧綫的自然延伸趨勢將其整個顱穹作了復原。在此顱穹上測得其頭長和頭寬分别爲197和152毫米。大荔頭骨的顱長和顱寬分别爲207和149毫米(吴新智1981年)。顱長×顱寬的積對確定顱容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大荔和馬壩的這一數值分别是30843和29944。大荔只比馬壩多出大約l/34。考慮到大荔頭骨比馬壩頭骨厚得多這一因素,由顱長,顱寬等參數計算出的馬壩人顱容量很可能比大荔人稍大。這一差别可能反映了時代的變化或地區差异,也可能由於個體間的差异。

  根據上述的復原顱穹測算的馬壩人顱指數爲77.2,即其頭型比大荔人(72.0)爲短寬。作者在此願指出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北方的晚期智人(山頂洞三具頭骨)的顱指數是69.4—71.29與大荔人相近。華南晚期智人的頭型較短寬,柳江人和資陽人的顱指數分别是75.1和77.4。這一狀况也許提示,華北和華南古代人類的頭型在早期智人階段就發生了分化,而且這一分化的後果延續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也許大荔和馬壩頭型之間的差异不是由於地理的因素而是由於時代的變化。這有待對更多材料的深人研究。

  馬壩頭骨比大荔頭骨薄,其厚度較近許家窑人的下限,具體數據見下表。

  


  馬壩人的眉脊厚度比大荔人的薄得多。以眉脊中部爲例,大荔人和馬壩人分别爲19和11毫米。 

  從馬壩人保存的額鱗可以看出有微弱的矢狀脊,其位置與大荔人的相仿,但其發達程度遜於後者。北京猿人的矢狀脊又粗又長。矢狀脊是一種原始性的特徵。

  以上三項特徵表示馬壩人的粗壯度弱於大荔人,也很可能弱於許家窑人。這些差别可能由於地區差异,更可能提示時代上的變化。

  馬壩頭骨的額骨鱗部的下段缺失了左側小部,可以根據右側保存完好的部分按對稱原則進行復原。在復原的模型上測得額骨最狹處的横徑爲100毫米,兩側眉脊最向外側突出處之間的距離爲122毫米,兩者搆成的眶後縮狹指數爲82.0。大荔頭骨的這一指數爲85.1。直立人這一指數較小,現代人則較大,因此似乎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此指數由小變大,但有例外,如和縣猿人的這一指數較大荔人爲大。

  馬壩人的眶上溝較大荔人爲深,介於北京猿人與大荔人之間。眶上溝深度情况復雜。現代人一般缺乏此溝,爪哇猿人時代較北京猿人早,眶上溝却較淺。尼安德特類型的人類的眶上溝與馬壩人的頗相似。對馬壩人眶上溝形態的比較合理的解釋似乎是,它提示馬壩人與尼人處於大體相近的時代。 

  馬壩人額骨正中矢狀弧和頂骨兩緣的弦、弧和弦弧指數可以分别與大荔人和許家窑人的相應標本作比較,具體數據列於表二。


  馬壩人的額骨正中矢狀弦長、弧長與弦弧指數均與大荔人相近。他們的弦弧指數比晚期智人小.比北京猿人也小。額骨扁塌使此指數較大,眉間區向前突起使此指數變小。馬壩人的額骨較北京猿人膨隆,眉間區也比較向前突,因此這一指數比現代人和北京猿人都小。馬壩人的頂骨矢狀緣曲度與大荔人、許家窑人、北京猿人皆相仿,比中國的晚期化石智人稍弱,表明馬壩人的顱頂比後者爲平扁而與前三者相近。馬壩人頂骨的冠狀緣的尺寸與大荔人相近,比許家窑人短得多,而曲度則比此二者均弱。

  以上從形態角度來衡量,馬壩人在粗壯度、顱容量和眶上溝深度方面可能比大荔人進步,在眶後縮狹程度上又似比大荔人爲原始,除頂骨冠狀緣外,與大荔及許家窑人没有很大區别。

  1986年,原思訓等發表了包括馬壩人伴生動物在内的一系列鈾係法年齡數據(原思訓等1986),他們據以測定年齡的標本是採自各個地點被認爲與人類化石共存的動物化石。有關數據列於表三。

  

  因此從鈾係法年齡看馬壩人似是我國早期智人時代中較晚者,這一判斷與其形態表現似乎也是符合的。

  以下將討論馬壩人在横向上,即從地理的角度看與其他早期智人的關係。

  1975年,美國著名的古人類學家威廉·豪厄爾斯(W·Howells)來中國訪問並觀察了馬壩人的化石。1977年他著文發表了對這一化石的見解。他寫道,“在看了真化石以後,它在形態上與尼安德特人(狹義的)的相似也許就更加顯著了”。“如果1950年發現於歐洲,此頭骨會被稱做‘典型’尼人”。同時他也指出了馬壩人有與尼人不同的特徵  (Howells 1977)根據我們的研究,馬壩人應屬於一種與尼人不同的地區性人種。有比較重要的特徵可以將其與尼人分開而歸人中國古人類的進化系列。

  馬壩人顴骨額蝶突的前外側面比較尼人更甚地朝向前方,而尼人則較甚地朝向外側。馬壩人這一結構的特徵與大荔人相近。馬壩人的鼻骨側面角度較大,與大荔人相近,而西歐典型尼人則此角度較小,亦即後者的骨性鼻梁下段較向前突。如將眉間點額顴眶點之間聯一直綫,再將此綫投影到法蘭克福平面上,由此所得的直綫在馬壩人比尼人的較近冠狀面,亦即尼人的這條直綫由内側向外側延伸的方向較馬壩人更多地指向後方。如果只觀察眉脊的外側半,則這種差别更加顯著。以上三項特徵共同反映了一個現象,即馬壩人的面部較尼人更加扁平。

  馬壩頭骨的額鼻縫和額上頜縫合成一條大約水平的淺弧,這是與北京猿人、大荔人一致,而與尼人不同的特徵。再者,中國的晚期智人也大致如此(Wu et Zhang 1985)。

  上述幾項特徵也是從北京猿人到中國晚期智人這條進化綫上所有人類化石共同特徵組合的一部分。馬壩人具有這些性質,説明他是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綫上的一員(吴新智等1978)。

  馬壩人的兩側鼻骨的内側部分合成一條細長的隆起的脊。此脊未見於西歐的尼人。却可見於大荔人和山頂洞人101號男性頭骨。附帶提一下,此脊亦見於菲律賓巴拉望島的塔邦洞出土的兩萬餘年前的人類鼻骨,這可能暗示中國與東南亞海島中的古人類之間有過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

  作者復原出的顱穹顯示,馬壩頭骨最寬處的位置在中部稍後處,與大荔人相近,而尼人的最寬處的位置則偏於後方。

  上二項特徵進一步增加馬壩人屬於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鏈條上的一環,而且與尼人之間有地區差别這一論斷的證據。

  但是馬壩人還有與大荔人不同,而與尼人相近的特徵。

  馬壩人的眉脊厚度與典型尼人爲接近,其形狀也是内側部雖稍增厚,却與外側部相差不大,即從内側部到外側部,眉脊厚度的變化較爲均匀。這兩種表現都與尼人相似,而與大荔人不同。大荔頭骨的眉脊中部特别厚,因此眉脊上緣呈人字形,而馬壩人與尼人的眉脊上緣却呈與其下緣大致平行的弧形。但是我們還注意到,非洲贊比亞的布羅肯山人和歐洲希臘的佩特拉朗納人的眉脊都較厚,而且上緣接近人字形,不呈弧形。一般認爲這兩個頭骨的時代較尼人爲早,後者還可能是尼人的祖先類型。作者認爲,對眉脊的上述异同情况合理的解釋可能是:從大荔的眉脊到馬壩的眉脊表明一種發展趨勢,而且在歐洲的大致同一的時間區段中眉脊也經歷了大致相同的趨勢。因此馬壩人眉脊形態與尼人接近不一定説明他在人種上與尼人的關係比較與大荔人的關係更加接近。 
 
  馬壩人的右側眼眶的邊緣除下緣小段外均保存,據之復原出的眼眶是較高的,與大荔人不同,而與尼人相近。

  馬壩人的右側眼眶的外側緣及外下緣尚保存而且顯示是有鋭稜的,不圓鈍的。這是與中國的許多古人類化石不同的,而與尼人類型較相似。

  馬壩人的眶間寬比大荔人狹得多,與尼人較相近。

  上述三項特徵的意義目前還難於解釋清楚,但似乎可以考慮是否由於中國和歐洲兩地區之間人群基因交流所致。

  綜合各方面的材料可以對馬壩人在人類進化中的位置概括如下:馬壩人是我國古人類一脈相承的進化鏈條上的一環,可能是我國早期智人中較晚的類型。他保留有中國古人類的一些共同特徵,與歐洲的古人類形態上有較明顯的不同,同時還有個别特徵使人聯想到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的可能性。

  

  (原載《紀念馬壩人化石發現三十週年文集》)

  

  參考文獻:

  1.吴汝康、彭如策:廣東韶關馬壩發現的早期古人類型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59年4期。

  2.吴茂霖:許家窑遺址1977年出土的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80年3期。

  3.吴新智:陝西大荔縣發現的早期智人古老類型的一個完好頭骨,《中國科學》1981年2期。

  4.吴新智、張銀運:中國古人類綜合研究,《中國古人類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78年。

  5.原思訓等:華南若干舊石器時代地點的鈾係年代,《人類學學報》1986年2期。

  6.Howells,W.W.,1 977:Hominid Fossils.In:Howells WW and Tsuchitani PJ ed.Palaeoanthropolog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Washington DC.

  7. Wu Xinzhi and Wu Maolin.1985:Early Homo sapiens in China.In:WU RK and Olsen JW ed. PaIaeoanthropology and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P 91—106. Academic Press,Inc Orlando.

  8. Wu Xinzhi and Zhang Zhengbiao,1985:Hom6 sapiens remains from late Palaeolithic and Neolithic China.Ibid.PP 107-133.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