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馬壩人頭像的復原



  吴新智 趙中義( 吴新智、趙中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馬壩人頭像復原的主要依據,爲什麽選用了巴勒斯坦的標本——阿木德(Amud)人頭骨模型作原型。因爲阿木德的頭長和頭寬分别爲206和146毫米,與大荔人相近,比馬壩復原頭骨稍狹長,而兩側額顴顳點間距和最大面寬分别爲120和141毫米,亦比馬壩復原頭骨稍狹。但阿木德有下頜模型,我們以此爲原型,稍改狹些,就可以填補了馬壩人缺下頜的空白。這樣的結果就比較符合實際。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in basis on which the head of the Maba Man was reconstructed, as well as the reasons why the Palestinian sample-the Amud skull was selected as the prototype. The reasons are: the length and the width of the Amud skull are respectively 206mm and 146mm, which are close to those of the Dali Man while slightly narrower and longer than the reconstructed Maba Man skull; its  spacing between both frontal Zygomaticotemporo and the maximum bizygomatic breadth are respectively 120mm and 141mm, which are also slightly narrower than those of the reconstructed Maba Man skull; and the Amud skull has a model of mandible, which was able to fill the blank of the missing mandible of the Maba Man when we selected the Amud skull as the prototype by slightly narrowing it. Therefore the result confirmed more to the reality. 

  

  馬壩頭骨化石的主要部分是頭蓋骨,對復原面貌至關緊要的面部骨骼却殘留甚少。1976年爲配合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拍攝電影“中國古人類”,本文第一作者曾與王存義合作將馬壩頭骨與長陽上頜骨殘塊結合起來塑造了一個復原像。由於馬壩的鼻骨與長陽的上頜骨殘塊在解剖位置上不能互相銜接,作者在設計該復原像的上面部高度時感到很無把握。1978年和1984年大荔人和營口金牛山人頭骨相繼出土,本文第二作者又配合吴汝康教授受北京大學委托把破成一百餘塊的金牛山頭骨化石作了復原。他們爲此工作多日,對其形態有深刻的印象,感到它的許多形態細節包括面部的高度及扁平度與大荔很相近。爲此我們在重新估計馬壩人的上面高及安排其顔面中部的扁平度時有了更堅實的根據和自信。總之現在比十年前更有條件塑造馬壩人的復原像。因此在馬壩人頭蓋骨發現三十週年即將到來之時,我們着手進行這一工作。

  這件工作的第一步是將殘破的馬壩人頭蓋骨復原成一個完整的頭骨。這個頭蓋骨的後部、下部和左前部缺失,我們先按對稱的原理復原了缺失的左前部,再按保存的顱蓋的矢狀方向的弧綫和冠狀方向的弧綫的自然走行趨勢復原顱蓋的其餘部分。由此得出的馬壩人頭長爲197毫米、頭寬爲152毫米,絶對值與大荔人(長和寬分别爲207和149毫米)相去不大,但顱指數較大,即馬壩人的頭形不如大荔人狹長。

  馬壩化石的右眼眶緣保存四分之三以上,據之進行復原是可信的。按對稱原理,我們復原他的左側眼眶。在如此復原所得的頭骨上測得兩側額顴顳點之間的距離爲122毫米,與大荔頭骨的同一測項恰相等。兩側顴弓的位置根據復原出的顱穹基部和顔面中部骨骼的位置來確定,結果所得的最大面寬爲146毫米,亦與大荔頭骨(144毫米)相近。大荔面骨下部被壓擠向上導致變形,經復原後測得其顴頜角爲125°,與金牛山頭骨相近。中國已發現的晚期智人化石的顴頜角爲125°-138°(Wu et Zhang 1985)。有一系列證據表明中國的古人類是連續進化的(吴新智、張銀運  1978),所以應可合理地假定馬壩人的顴頜角也是在這個範圍内,我們的馬壩人復原頭骨的這一角度是126°。

  爲復原馬壩人的口蓋部分,我們先將長陽人上頜殘塊按對稱原理進行復原,發現它與大荔人的復原上頜的尺寸很相近。因此我們以長陽人復原上頜爲基礎復原馬壩人頭骨的下面部骨骼。

  迄今尚未發現中國早期智人的下頜骨。北京和藍田的猿人雖有下頜骨,但時代太早。山頂洞和猫猫洞亦出有下頜骨,但時代又太晚。根據這些標本來重建馬壩人的下頜是不合宜的。我們不得不借用外國的材料。在同一發展階段的下頜骨中,我們選用了巴勒斯坦的標本,因爲與歐洲相比,巴勒斯坦在地理上與中國較爲接近。阿木德(Amud)人頭骨模型的頭長和頭寬分别爲206和146毫米。與大荔人相近,比馬壩復原頭骨稍狹長,阿木德模型的兩側額顴顳點間距和最大面寬分别爲120和141毫米,亦比馬壩復原頭骨稍狹。我們以阿木德的下頜模型爲原型,改得狹些,填補在馬壩人下頜的位置。

  做成復原頭骨以後接下去便是用膠泥在不同部位加上不同的軟組織厚度,各部位所加厚度如下(單位:毫米):

  眉間點(glabella)    7.0

  鼻根點(nasion) 7.0

  鼻尖點(rhinion)    3.0

  鼻棘點(nasospine)    15.0

  人中(philtrum) 12.0

  上門齒點(supradentale) 1 0.0

  頦前(chin)     11.5

  頦下(gnathion)    7.5

  眶上緣中部(middle point of supraorbital margin)    6.0

  額顴顳點(frontomalare temporale)    7.0

  顴點(zygion)    8.0

  馬壩人化石未保存梨狀孔,所以對其鼻子的塑造較欠根據。我們姑且按大荔頭骨塑造馬壩人的梨狀孔,以此爲基礎塑造鼻的軟組織。口寬以第一前臼齒爲界。唇厚按中等處理。

  

  (原載《紀念馬壩人化石發現三十週年文集》)

  

  參考文獻:

  1.吴汝康、彭如策:廣東韶關馬壩發現的早期古人類型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59年4期。

  2.吴新智:陝西大荔縣發現的早期智人古老類型的一個完好頭骨,《中國科學》1981年2期。

  3.吴新智、張銀運:中國古人類綜合研究。載於《中國古人類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78年。

  4.格拉西莫夫·米·米,1949:(俄文)從頭骨復原面貌的原理。(吴新智等譯爲中文)科學出版社。

  5.Wu Xinzhi and Zhang Zhengbiao,1985:Homo sapiens remains from late Palaeolithic and Neolithic China.In Wu RK and Olsen JW ed.Palaeoanthropology and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P.107-133.Academic Press,Inc.,Orlando.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