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馬壩人化石地點新發現的打制石器



  宋方義 邱立誠 黄志高(宋方義、邱立誠,廣東省博物館;黄志高,曲江縣博物館。)  

  【中文摘要】本文介紹的是1984年8月發現的兩件人工打制石器,它們都是由石英砂岩礫石制成,加工方法是采用單面的方法,獲得一道厚刃,刃不整齊,刃角69°,器身一端尖,相對一端鈍厚(KP84001)。另一件標本加工限於礫石一側的小部分邊緣,形成上窄下寬的弧度刃口,刃口角約75°(KP84002)。和石器一塊出土的還有30多種脊椎動物化石,種類和馬壩人動物群一樣,故此,研究者認爲這兩件石器的年代應和馬壩人同期。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wo manual stone artifacts discovered in August 1984. Both of them were made of quartzitic gravels with only one side processed. This one-side processing method produced an artifact with a thick and irregular cutting edge and a cutting angle of 69°. This artifact is pointed at one end and blunt at the other end (KP8400). The other artifact was processed only at a small part of the edge at one side of the gravel, thus it gained an arc shaped cutting edge which is narrow in the upper and wide in the lower, and a cutting angle of 75° (KP84002). Unearthed along with the two stone artifacts were fossils of vertebrates of more than 30 species which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Maba Fauna.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 the age of these two artifacts dated back to the same period of the Maba Man.

  

  曲江縣馬壩獅子岩1號洞是馬壩人頭蓋骨化石出土的地方。三十年來,學者們對獅子岩的地質、地貌、古生物學、古人類學等領域進行了探討,發表了不少論著,但對馬壩人時代文化的研究,却由於資料缺乏而無從下手。

  1984年4月,在曲江縣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經文化主管部門批準,决定開發馬壩人化石出土地點獅子岩。同年7月,在清理1958年農民從洞裏搬至洞口的堆積物,即當年發現馬壩人及其伴出動物化石的殘餘堆積物時,發現兩件打制石器(編號:KP84001、KP84002),同時篩選出大批脊椎動物化石。現將這些發現報告如下。

  獅子岩由兩座石灰岩孤峰組成,一名獅頭山,高約60米;一名獅尾山,高約147米。兩峰毗鄰,間距約70米,中間由石峽窪地隔開。兩峰地下彼此相連,尚有暗河相通,流水終年不絶。獅頭山的溶洞大扺只分四層。兩件石器都發現在第二層溶洞堆積物中。

  兩件石器都是由礫石制成,半錐體陰痕大都模糊不清。礫石可能來自附近的河灘或階地,岩性均屬石英砂岩。KP84001號標本是用長條形礫石打制成的砍砸器,殘長15.82厘米,横軸最寬8.64厘米,尖端2.31厘米,横斷面最大厚度4.90厘米。打制時沿礫石的一個側面,采用單面的方法,獲得一道厚刃,刃不整齊,刃角67°,器身一端尖,相對一端鈍厚(圖一:l)。KP84002號標本,直徑9.41厘米,最大厚度4.73厘米。打制工作限於礫石一側的小部分邊緣,使器形成上窄下寬有明顯弧度的刃口,刃口角約75°,整個標本周邊薄,中部隆起,横斷面略呈三角形(圖一:2)

  從發現石器的堆積物中篩選出來的動物化石計有獼猴(Macaca sp.)、猩猩(Pongo sp.)、野兔(Lepus sp.)黑鼠(Rattus rattus)、華南豪猪(Hystrix subscristata)、豪猪(Hystrix sp.)、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西藏黑熊(Ursus thibetan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水獺(Lutra Lutra)、花面狸(Paguma larvata)、大靈猫(Viverra melacensis)、最後斑鬣狗(Crocuta uldima)、虎(Panthera tigrit)、東方劍齒象(Stegodon orientaBs)、納瑪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華南巨貘(Mdegatapirus augustus)、中國犀(Rhinoceros sinensis)、野猪(Sus Scrofa)、赤麂(Munticus muntijak)、水鹿(Cervus unicolor)、獐(Hydropotes inermis)、山羊亞科(Caprinas indet)、水牛(Bubalus sp.)、洞穴陸龜(Testudo cf.tungia)、鱉類(Trionychidae indet)、鯉科(Cyprinidae indet)、鯰(Parasilurus asotus)、黄顙魚(Pscudobagrus fulividraco)、蚌(Unio sp.)、蛇(Corbicula sp.)和腹足類(Gastropoda)等。以上所列脊椎動物化石除黑鼠外,與當年馬壩人化石伴出的動物群相同(吴汝康、彭如策,1959),與後來繼續發現的動物化石也基本一致(見本卷宋方義、張鎮洪文)。

  本文記述的石器材料,雖然發現於馬壩人化石出土後26年,但是它們來自同一洞穴的堆積,而且伴出的動物化石種類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認爲它們是馬壩人時代文化的代表。從石料來源、岩性、打制方法以及伴出的脊椎動物觀之,都與廣西桂林寶積岩遺存大扺相當(王令紅等,1982)。 

  
  附録

  1983年,本文作者之一黄志高同志觀察獅子岩洞穴時,在獅頭7號洞穴中採得一件石錘(編號:KP83001),在此予以簡要描述與探討。

  石錘重725克,礫石制成。中央厚5.4厘米,周邊厚4.4厘米,直徑9.9-lO厘米。整個礫石面布滿凹凸不平的坑疤,大部分不均匀地分佈在礫石表面,有的相互重叠,坑痕深陷,一般横徑大於縱徑。坑痕分佈情况爲中央稀疏,邊緣最密。邊緣一處有一道凹形疤痕,横徑長5.8厘米,縱徑4.8厘米,未見鎚打痕迹,可能是錘砸它物時的剥落疤痕(圖二)。

  

  (原載《紀念馬壩人化石發現三十週年文集》)

  

  參考文獻:

  1.王令紅、彭書琳、陳遠璋:桂林寶積岩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和石器,《人類學學報》1982年1期。

  2.吴汝康、彭如策:廣東韶關馬壩發現的古人類型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59年第4期。

  

  本文由黄風好繪圖,特此致謝。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