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曲江烏石床板樣發現的石峽文化遺存



  劉成德(劉成德,曲江縣博物館。)

  【中文摘要】本文介紹的是在曲江烏石床板樣發現的屬於“石峽文化”時期的文化遺存,其年代屬新石器時代晚期。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ltural remains from the period of Shixia culture. These remains which dated back to late Neolithic Age were discovered at Chuangbanyang at Wushi in Qujiang.

  

  近幾年來,曲江縣在文物普查中。發現不少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烏石床板樣是屬於“石峽文化”時期的文化遺存。現作簡介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發現

  床板樣位於曲江縣南烏石鎮東北約500米處,是一處山崗遺址(圖一)。遺址由北向南傾斜,坡度平緩。相對高度約20米。現存面積約2000平方米。

  1959年以來,對該遺址作過多次調查。1983年冬,收集了一批文物,并發現墓葬兩座。其中一座被壓於大樹下,未作清理地層情况尚不清楚。

  二、墓葬

  一號墓位於遺址北端較高的臺地上,爲長方形竪穴土坑墓,墓向190°。該墓遭到嚴重破壞,僅存北端一段。一墓坑殘長50厘米、寬20厘米、殘高48厘米。墓壁經火燒烤成紅燒土壁,炭燼和灰屑平鋪於墓底,厚達15厘米。墓底堅實,有夯打痕迹。遺物僅存十四件,多集中於西北角,多已破碎。出土陶器有夾砂陶釜一件,豆一件;泥質陶罐一件,豆一件,三足盤(殘)一件,圈足盤(殘)一件,石器有梯形錛一件。長身錛(殘)一件。鏃四件,石料兩件。從器物放置和破碎情况分析,多數是第一次入葬時的器物。此外,在群衆手中收集到在此墓附近挖出的石器六十三件,這批器物究竟是此墓所出,或是另一座墓的,難予確定。

  二號墓位於一號墓東側,相距10米。壓於大樹下,無法進行清理。在其破壞的斷面上,暴露一些遺物,其中有瓦狀足釜形鼎,楔形足釜形鼎各一件,釜一件,均爲夾砂陶;還有一些石鏃。

  三、遺物

  發現的遺物中,陶器數量不多,能辨其器形的只有五件。

  陶釜一件(M1:4)。夾砂黑陶。敞口、鼓腹、圜底、素面。此器與石峽遺址M108:19、M4:13出土的同類器相同。 

  陶豆 一件(M1:5)。夾砂黑陶,喇叭形足。這類形制的豆在石峽文化墓葬中較爲常見。

  陶罐 一件(M1:3)。泥質陶、灰黄色。直口、鼓腹、圜底。素面。與石峽遺址M51:10陶罐相似。

  此外,還有一件泥質陶三足盤,一件泥質陶圈足盤,均已破碎。

  石器的數量較多,其中一號墓出土八件,收集六十三件。

  梯形錛一件(M1:6)。泥質板岩。身長11.7厘米、刃寬5.3厘米。

  長身錛一件(M1:14)。略殘。這種錛在石峽文化墓葬中比較常見。

  鏃 六十三件。分兩式:工式柳葉形。前出緩收鋭鋒,稜脊。後有鋌,鋌部斷面爲扁圓形或圓形。通長8.3厘米——11.1厘米(圖二:1—3)。Ⅱ式器身及鋌部均作三稜形,鋌部較長,這種石鏃,石峽遺址出土不多(圖二:4)。

  琮 一件。灰色硅卡岩質。管形方柱體。内圓外方,上大下小,琢磨精細光滑。器表每面有横槽四道,分成五節,以四角爲中綫,每面中間有一道直槽將紋飾分開,每節有兩長一短的對稱凸弦紋,並有一對陰刻的小圓圈,形似獸眼。器中空,孔爲兩面對鑽。器高14.6厘米、器徑:上爲7厘米、下爲6.6厘米。此器與石峽遺址M105出土的大石琮大致相同。

  環 一件。外徑7.7、高2、肉厚l厘米。

  四、結語 

  烏石床板樣遺址的墓葬和遺物的發現爲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峽文化在韶關地區的分佈及其來龍去脈增添了實物資料。從一號墓的情况看,與石峽文化三期墓葬相同,[1]其年代也應屬同一時期。

  本文承廣東省博物館陳紅冰同志插圖,謹此致謝。

  

  (原載《紀念馬壩人化石發現三十週年文集》)

  

  參考文獻:

  1.廣東省博物館 曲江縣文化局石峽發掘組:廣東曲江石峽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7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