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廣東曲江南華寺古墓發掘簡報



  廣東省博物館

  【中文摘要】本文將在南華寺東西兩旁清理的西漢墓一座、南朝墓十三座、唐墓二座的情况加以詳細介紹,結果是,西漢墓出土的陶器多與廣州發現的相似,Ⅰ式陶罐與長沙西漢墓及曲江摇松嶺西漢墓出土的相似;十三座南朝墓,其墓室結構和隨葬品均與廣東發現的南朝墓相同。特别是波斯銀幣出土爲研究中國和伊朗悠久的歷史往來,以及古代海外交通,提供了寶貴資料。

  Abstract:This article made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the ancient tombs cleaned up from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sides of Nanhua Temple. These tombs include 1 tomb of Western Han Dynasty, 13 tombs of Southern Dynasties, 2 tombs of Tang Dynast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Western Han Dynasty, most of the potteries are similar to those discovered in Guangzhou, while type Ⅰtanks are similar to thos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s of Western Han Dynasty both in Changsha and at Yaosongling of Qujiang; Of the 13 tombs of Souther Dynasties,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ffin chamber and the burial object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otemporary tombs discovered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unearthed Persian silver coins provides precious materials particularly for the researches on the long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ran, as well as on the ancient oversea transportations. 

  

  南華寺是我國南方著名古刹,位於曲江縣馬壩鎮東8公里,始建予南朝樑天監年間,四周山丘起伏。近年來,在寺的東西兩旁山崗上,發現了許多古代墓葬。曲江縣文化局曾清理過八座,1973年10月間,廣東省文化局在曲江舉辦文物考古訓練班時,又發掘了八座,合前共十六座,其中西漢墓一座,南朝墓十三座,唐墓二座。現簡報如下:

  西漢墓

  爲長方形土坑墓(M7),規模較小,墓室受破壞較嚴重。

  隨葬品有陶罐、陶壺、陶豆、銅鏡共七件。

  陶罐 4件。分二式。

  Ⅰ式 3件。敞口,最大徑在肩部,腹下漸往内收,身飾方格紋,其中一件肩上劃弦紋一周.平底.高11.8至13.9、口徑9.2至10.8厘米(圖一,1)。

  Ⅱ式 1件。斂口,鼓腹,平底,肩上有兩只半環形耳,並劃弦紋二周。高12、口徑8.8厘米(圖一,2)。

  陶壺 1件。直頸,侈唇,鼓腹,肩上有兩只半環形耳,並劃弦紋二周,腹部一周,喇叭形圈足。高19.8、口徑10.8厘米(圖一,3)。

  陶豆 1件。斂口,弧壁,喇叭形圈足。高6.6、口徑9.3厘米(圖一,4)。

  銅鏡 l面。圓形,半圓鈕,雙圈座,座外有四乳丁把鏡分爲四區,區内飾草葉紋,鏡邊飾鋸齒紋和弦紋。直徑10厘米。

  南朝墓    

  十三座均爲磚室墓,其中M 2、M10二座破壞較嚴重。隨葬品大多數放在墓室前端,棺木、骨架腐朽無存。墓室結構可分爲三類。

  第一類 11座(M1-3、6、8-1l、13-15)。平面呈長方形,左右兩壁用長方形磚順放平輔叠砌,一般在0.5米左右用刀形磚起券頂,其中M8左右兩壁在離墓底0.58米處,各設有由凹進一塊磚搆成的壁龕,龕内各放一只小碗作燈盞。墓門及後壁,多數由横放平磚叠砌。M3和M 10封門磚順放。M1、3、10均貼後壁各加砌一道磚柱,用以鞏固墓室結構。M1磚柱在離墓底0.92米處,還凹進半個磚作後壁龕,龕内放置一只小碗。M3、M6前端縱或横放一至二個長方形磚作小供臺,M3供臺上放有一只小碗。墓底鋪磚“人”字形。墓磚呈青灰色或紅色,長方形磚長30、寬14、厚5厘米(圖二)。刀形磚長寬與長方形磚相同,一邊厚5、另一邊厚3厘米,部分墓磚的一側面,印有陽紋葉脈狀紋和四出五珠錢紋,其中四座墓的一些磚上印有陽紋銘記,“周氏”,“元嘉十八年”(圖三,4),“六樊”(圖三,1),“景平元年作”(圖三,3)等。

  第二類 1座(M16)。平面呈凸字形,墓門正中築一羡道,左右兩壁用長方形磚順放平鋪叠砌,封門與後壁用磚横放叠砌鑲在左右兩壁之内,墓磚大小及花紋與第一類墓相同,其中一塊印有“太壬”兩字(圖三,2)。

  第三類 1座(M 4)。爲雙棺室合葬墓。平面呈長方形,中間由一道隔墻將墓分成左右兩個棺室。墓左右兩壁及隔墻,用長方形磚順放叠砌,在1.02米處開始用刀形磚起券頂。隔墻前後兩端各砌有一個高0.6、寬0.4米使兩棺室相通的小拱門,拱門之内設有四個方形小窗。兩棺室的前端各加築一層券項,後壁各加砌一道磚柱,用以鞏固墓室結構。左棺室前端還縱放一塊長方形磚作供臺。墓底鋪磚呈“人”字形,墓中低於墓底用長方形磚砌有一條排水溝,直伸出雙偶封門外。墓磚大小和紋飾與第一類墓相同(圖四)。

  隨葬品有青瓷、鐵、銅、銀及石器等五種,共14l件。

  四耳罐20件。分三式。

  Ⅰ式 2件。矮身,敞口,鼓腹,平底,肩上有四只半環形耳,一件素面,另一件肩上劃弦紋一周。高8.8至10.5、口徑8.9至10厘米(圖五,4)。  

  Ⅱ式 16件。高身,侈唇,最大徑在肩部,平底,肩有四只半環形耳。高12.8至21、口徑10至13.8厘米(圖五,1;圖六,1)。

  Ⅲ式 2件。敞口,上腹鼓起,下腹收縮明顯,肩上有四只半環形耳,平底。高16.1、口徑8.8厘米(圖五,5)。  碗 54件。分三式。   Ⅰ式43件。矮身,斂口,弧壁,口沿外及碗心劃弦紋一周,假圈足。高3至7.4、口徑8至44.2厘米(圖五,6;圖六,4)。

  碗54件。分三式。

  Ⅰ式 43件。矮身,斂口,弧壁,口沿外及碗心劃弦紋一周,假圈足。高3~7.4、口徑8至44.2厘米(圖五,6;圖六,4)。

  Ⅱ式 10件。高身,深腹,直口,口沿外及碗心劃弦紋一周,除一件爲圈.足外,其餘的爲假圈足。高4.1至8、口徑7.4至14.2厘米(圖五,2;圖六,2)。

  Ⅲ式 1件。敞口,弧壁,圈足。高15,口徑3.4厘米(圖五,7;圖六,  3)。

  鉢  3件。分二式。

  Ⅰ式 2件。斂口侈唇,弧壁平底。高3.2至5.4,口徑8至13厘米(圖五,13;圖六,6)。

  Ⅱ式 l件。口微斂,深腹,弧壁,假圈足。高10、口徑19.5厘米(圖五,9;圖六,6)。

  碟19件。分三式。

  Ⅰ式 11件。敞口,弧壁,假圈足,内口沿和足底底各劃弦紋一周。高4,口徑14.6厘米(圖五,8)。

  Ⅱ式 4件。敞口,壁斜直,碟心上凸,底内凹。高2.2,口徑16.4厘米(圖五,3;圖六,8)。

  Ⅲ式 4件。口,身外敞,淺腹,平底,底下劃圓圈一周。高1.5、口徑21.3厘米。

  盤  l件。寬平唇外侈,腹微弧並劃弧紋二周,假圈足.高9.4、口徑22.5厘米(圖五,14;圖六,10)。

  盂 l件。直口,侈唇,鼓腹,假圈足,肩上横竪相間塑六個橋形耳,肩及頸中部各劃弦紋一周。高12.6、口徑12.3厘米(圖五,12)。

  三足硯 3件。分二式。

  Ⅰ式 l件。圓形,敞口,直壁,厚平底,三足向外撇,硯心不旌釉。高2.9、口徑10.8厘米(圖五,11)。

  Ⅱ式 2件。斂口,餘同I式。高3.5、口徑11厘米(圖五,10)。

  銅鏡 l面。圓形,半圓鈕,方座,雙綫外框,框四角各有一乳丁,飾四神圖像,鏡邊飾弦紋和鋸齒紋。直徑11.4厘米。

  鐵刀 1把。單刃,刀尖向上斜,刀脊微呈弧形,錐形柄,木把已腐爛。刀長3.15、寬2.4、脊厚0.7厘米。

  銅、鐵棺釘15枚,錐形,圓帽。長22.5厘米。

  銀指環 10件。大部分已殘缺,圓形,其中二件外壁飾直綫條紋,其餘素面。直徑1.7厘米。

  銀釵 2件,雙股,素面無紋。長5.2厘米。

  波斯銀幣 9片。均出自M3,除了二片能對合外,其餘的均不能對合。從能對合的二片看,銀幣正面是國王頭像,背面中央是祭壇,上面有火焰星月,兩邊各有一祭司相對而立。各片大小不等。

  滑石猪 12件。作卧伏狀,雕刻簡單。

  唐墓

  兩座均爲長方形磚室墓(M5、M12)。左右兩壁用長方形磚順放平鋪叠砌,用刀形磚起券頂。封門與後壁砌於左右兩壁之外,横放平鋪砌成。M12後壁右上角離墓底0.48米處,凹進半個磚作後壁龕,龕内放署一只小碗作燈盞。墓底鋪單層“人”字形磚。墓磚呈青灰色或紅色,長方形磚長34、寬17、厚5厘米,刀形磚長寬與長方形磚相同,厚則一邊2.7、另一邊2.4厘米。除M5部分墓磚一側面印有葉脈狀紋外,其餘素面。

  隨葬品有陶器和銅器兩種,共33件。陶器胎質堅硬,呈青灰色,火候較高,施青黄或青緑釉,均釉不到底,開冰裂紋小片。

  四耳罐 9件,分三式。

  Ⅰ式 7件。敞口,鼓腹,平底,肩上有四只半環形耳。高16.5.口徑13.2厘米(圖六)。

  Ⅱ式 1件。與南朝墓中的Ⅱ式四耳罐相同,高身,侈唇,最大徑在肩部,平底,肩上有四只半環形耳,並劃弦紋一周。高20、口徑15厘米。

  Ⅲ式 1件。敞口,短頸,鼓腹,底部殘缺。口徑9.9厘米(圖六,5)。

  六耳罐  5件.分二式。

  I式 4件。高身,敞口,鼓腹,最大徑在中部,上下兩端漸往内收,肩上有六只半環形耳,平底。高23.5、口徑11.5厘米(圖六,6)。

  Ⅱ式 1件。敞口,鼓腹,肩塑六只半環形耳,平底。高21、口徑14.7厘米(圖六,2)。

  碗8件。分二式。

  I式 1件。敞日,底部略呈弧形,假圈足内凹。高6.5、I:I~15.5厘米(圖六,4)。

  Ⅱ式 7件。敞口,壁較斜直,假圈足。高5.2、口徑15厘米(圖六,3)。

  盤 3件。敞口,平底劃一圓圈,内壁劃一道弦紋。高4.7、口徑19.8厘米(圖六,9)。

  盞 1件。敞口,斜壁外敞,平底。高6、口徑12.5厘米(圖六,3)

  盆 l件。寬口,斜壁,假圈足,足底壓一圓圈.高10.5、口徑32.6厘米(圖六,10)。

  燈 1件。燈盞與燈盤侈口,弧壁,盞心内凹,盤内沿劃一道粗弦紋,喇叭形高、足中部對稱鏤空四個半月形孔。高26厘米(圖六,7)·

  板瓦 1件。長36、寬23.5厘米。

  銅錢 4枚。圓形,中間有方孔,楷書“開元通寶”四字。直徑2.5厘米。

  結 語

  這次在南華寺東西兩旁清理的十六座古墓,時代較長,由漢代至唐朝。西漢墓出土的陶器多印紋,這與廣州市郊發現的西漢墓相似。I式陶罐,與長沙西漢墓及廣東曲江摇松嶺西漢墓出土的陶罐相似[1],而與廣州、佛山西漢墓出土者差别較大,可能和曲江與湖南鄰近,受到影響有關。

  十三座南朝墓,其墓室結構和隨葬品,均與過去廣東發現的南朝墓相同,如墓室左右兩壁和後壁設砌壁龕,底鋪單層“人”字形磚,和墓磚印葉脈狀紋等,都是廣東南朝墓所常見的,出士器物中的I式四耳罐,  I、Ⅱ式碗和I式碟,與廣東韶關六朝墓出者相同[2],I式碟、盆和Ⅱ式四耳罐,亦可見於廣州六朝墓中[3]。特别是Mll和M15兩座有紀年墓,爲斷代提供了準確的材料。M11紀年是“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爲南朝宋文帝的年號,M15紀年是。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爲南朝宋少帝的年號,除M3外,其餘各墓出土的隨葬品,均與上述兩墓無甚大差别,年代亦不會相距太遠,都應爲南朝早期的墓葬。M3出土的陶器,與上述南朝墓差别較大,四耳罐器形變小而瘦,下部收縮明顯,陶碗與英德浛洸鎮南齊墓出土的相同[4],其年代應比上述南朝墓晚,應爲南齊時期的墓葬。

  


  二座唐墓,M12出土的I式四耳罐、I式陶碗,與廣東英德浛洸鎮中唐墓出土的四耳青釉罐和Ⅱ式碗相同[5],墓中並出有唐“開元通寶”銅錢,其年代應屬唐代中期。M5出土的I式四耳罐與M12所出相同:I式六耳罐與始興、連縣唐墓所出近似;Ⅱ式六耳罐在高要唐窑址中也有出土,但M5的基磚印有南朝墓中流行的葉脈狀紋,而且出土有與南朝墓Ⅱ式四耳罐相同的陶罐,時代應較早,應爲唐代早期的墓葬。

  波斯銀幣以往在新疆的吐魯番,河南的陝縣,西安近郊及青海的西寧都有出土[6],廣東省僅1960年在英德浛洸鎮南齊墓中發現過三枚[7],這次M3出土9片與夏鼐先生考證的波斯薩珊朝卑路斯D.03銀幣相同[8]。爲研究中國人民和伊朗人民悠久的歷史往來,和研究我國古代海外交通,提供了新的可貴資料。

  

  執筆者:楊少祥 

      (原載《考古》1983年7期)

  

  注釋:

  [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長沙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7年。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廣東曲江馬壩一座西漢墓》,《考古》1964年6期。

  [2]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廣東韶關六朝隋唐墓葬清理簡報》,《考古》1965年5期。

  [3]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六朝磚石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6年3期。

  [4][7]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廣東英德,連陽南齊和隋唐古墓的發掘》,《考古》1961年3期。

  [5]徐恒彬:《廣東英德浛洸鎮南朝隋唐墓發掘》,《考古》1963年9期。

  [6][8]夏鼐:《考古學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61年。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