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華寺六祖生前小像考



  吴孝斌(吴孝斌,曲江縣博物館。)

  【中文摘要】在南華寺藏經閣樓上發現了一尊高約45厘米,略有殘破,且不知年代的脱紗六祖小像。有證據表明,這是一件塑造於六祖生前的珍貴文物,這尊小像與平常所見的六祖像大爲不同,而更像祖殿内的六祖真像。有人認爲,這件作品可能是其弟子方辯在六祖生前所塑的草稿之一,其目的爲了探討脱紗像的製作技法和更好的把握六祖的神情動態,好爲將來的正式塑像做準備。

  Abstract:A gauze-build figurine of Huineng was discovered in the sutra library of Nanhua Temple. The figurine is slightly broken, with a height of 45 centimeters and the age unknown. Evidences show that this is a piece of precious relic made before Huinengs death.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figures of Huineng, this figurine is more similar to the true body statue of Huineng in the temple of patriarchs.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this figurine was probably made before Huinengs death by his disciple Fangbian as a draft to explore the techniques of making gauze-build figures and to better master Huinnengs expressions, preparing for the formal statue.

  

  近年來,隨着對南華寺寺藏文物的清理和建檔工作的深入進行,曲江縣博物館在南華寺藏經閣樓上發現了一件高約45厘米,略有殘破,且不知年代的脱紗六祖小像(圖一)。該像重1230克,由淺藍灰色細紗布貼塑而成,外表涂一層灰白色粉狀物質和黄褐色清漆,且已部分剥落,像身内部空心,但仍可見到一些未被掏乾净的黑褐色陶泥。由於年代久遠,像身已略爲殘朽和變形,像的頭部倒向左肩。有證據表明,這是一件塑造於六祖生前的珍貴文物。

  脱紗像又叫脱胎像、脱空像或夾寶纻像,是我國所創的一種特殊的造像方法,在唐時尤爲寺廟所喜用,著名的如六祖真身像、無盡藏尼像和現在日本的鑒真和尚像就是采用脱紗法塑成。唐代高僧慧琳《一切經意義》引《釋迦方誌》雲:“夾綸者,脱空像,漆布爲之。”它的造像工藝過程是先用粘土塑成像芯。用漆將紗布粘貼於像上,再用香木的粉末和漆調合成香泥,用以潤飾細部,待干透成型後將粘土像芯掏挖取出即成;對於復雜的像則采取先將像剖割開來,待將泥芯掏盡後再行縫合的方法。

  有證據表明。藏經閣樓上發現的這件六祖脱紗小像塑於六祖生前。

  首先,該像與平常所見的六祖像大爲不同。如寺内所藏的宋淳熙十五年的六祖刻像(編號爲曲507)、明代木雕六祖座像(編號爲曲482)和明代惠能銅像(編號爲曲480)等後期六祖造像,由於都是出於仿塑祖殿内的六祖真身像,故而姿式造型單一,不例外地呈結跏跌坐,雙手叠置或籠袖於腹前,正襟直首,雙目微閉呈入定狀。顯得過於刻板;而新發現的這件脱紗六祖像則不然:六祖身披袈裟,呈分兩腿坐,左手半握於胸前(估計原爲握持念珠),右手朝下撫於右膝上,臉略朝右,似在與人交談,又似正在聆聽什麽。唯面部五官較爲模糊,未作進一步的刻畫,像是一件未完成的草稿,給人隨意而不失動感的感覺,明顯有别於其他六祖像。該像面部雖模糊,但仍顯出面容清瘦、顴骨較高、身形瘦小等特徵,與祖殿内的六祖真身像相近。查寺内歷代傳下來的文物清單上,亦有“脱紗六祖像一軀”的記載,可以肯定指的便是這一尊脱紗小像。

  據《六祖壇經》、《曹溪通誌》和《宋高僧傳》等記載,六祖的弟子、西蜀(今四川省)僧方辯擅於製作脱紗像,在六祖圓寂後,方辯“塑師真相”,“以香泥上之”。即在六祖屍體基礎上,用麻布、香泥、油漆等物塑造了六祖的屍身夾綸造像,即“六祖真身”,它至今仍完好地供奉於祖殿内供人瞻仰。實際上,六祖當年與方辯的初次見面便是以塑像開始的。據《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載,在他們初次見面時,“(六祖)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過數日塑就(六祖)真相,高可七寸,曲盡其妙。”在這裏極耐人尋味的是。六祖顯然對塑像極感興趣,所以當他一知道方辯擅長塑像時,便鄭重其事(正色)地要方辯“試塑看”。而當時方辯所塑的六祖小像也僅高7寸。約爲現代的22厘米。如果聯繫到《壇經》上所載的六祖在生前一年(712)七月“命門人往新州(今廣東新興縣,六祖故鄉)國恩寺建塔(用以容置屍身),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的史實,以及後來留傳至今的完美宗教藝術作品——六祖真身像,我們有理由相信:六祖在其生前便已有了在死後爲後人留下自己身像的想法,以便能繼續發揮自己的宗教影響。其動機當與那時禪宗南北二派激烈的争嫡鬥争有關(可參見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第四册)。而弟子方辯爲了能更好地完成師囑,就平時在六祖身邊的觀察所得,試着塑一些六祖像小稿,亦是在情理之中的。尤其是像脱紗像這種技術難度極大的塑像方法,更是需要做多次的探討才能熟練掌握。發現的這件脱紗六祖小像,無疑屬於方辯在六祖生前爲他“試塑”的小像之一。正因如此,它才顯得如此地隨意、自然,與其他六祖像迥异,顯然作者在此並未將六祖當“佛”看待,他努力表現的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高僧形象,而不是我們慣常所見的那種“標準”姿態,這無疑更符合一個做弟子的身份和心理特徵。

  其次,這件脱紗六祖像塑造得帶有幾分粗放。處處流露出當時的創作激情,其作爲草稿是十分明顯的。值得注意的是:像的面部五官的模糊與衣飾雙手的刻畫細膩顯得不甚協調。顯然這是作者的有意爲之,大概是出於弟子對在世祖師的一種有意識的避諱,因爲古時人們多以替生人造像爲不吉利。而唐以後出於對六祖的崇敬膜拜,在塑六祖像時總是極爲恭敬和拘謹的,且不例外地要以六祖真身像爲藍本而唯恐逾矩,斷不會將六祖像塑得如此的粗糙隨意。

  上述種種迹象表明,新發現的這件六祖脱紗小像,是其弟子方辯在六祖生前所塑的草稿之一。其目的乃是爲了探討脱紗像的製作技法和更好地把握六祖的神情動態,好爲將來的正式塑像做準備。正因如此,這件小像在當時理所當然地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只是出於對六祖的尊敬。它才没有被遺棄,而是被僥幸地保存下來,並隨着歲月的流逝而漸爲人所忘,以致湮没無聞達千年之久。現在該像的重新發現,無疑對研究唐代的雕塑藝術尤其是脱紗像造型藝術提供了極爲重要的研究實物,同時對研究六祖的生平亦提供了新的材料,對促進繁榮南華寺的宗教旅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原載《廣東文物》2000年特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