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從“北高選舉”結果看臺灣政局走向



  剛剛落幕的“北高兩市選舉”結果,讓人驚訝地發現——一個弊案纏身的民進黨,一個貪瀆的政權,一個無耻的“第一家庭”,一個支持率僅在18%的執政黨與“總統”,竟然在臺北仍能贏得41%選票,在高雄仍能贏得近50%選票。這場選舉結果讓民進黨穩住了陣脚,讓陳水扁絶路逢生。於是人們又不安了,認爲國民黨太無用了,民進黨恐會“萬年執政”了,責備與奚落馬英九之聲不絶。一個“不要臉的”打敗了一個“不怕死的”,“反貪、清廉、道德、公平、正義”敵不過“認同本土勢力”……這一切恰恰反應了今日臺灣的政治現實!

  這一切反映了今日臺灣幾個基本發展趨勢:

  一、“本土第一,清廉第二”的認同秩序依然没變

  本土路綫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場。“臺灣主體意識論”越來越被凝聚起來,“臺獨”訴求越來越公開化,相當多人認本土不認是非,認政黨不認人。未來連國民黨也會越來越加劇本土化,這種混沌的政治僵局還將僵持下去。對這種基本政治現實我們必須保持清醒認識。

  二、選民基本結構和藍緑基本塊没有大變

  藍營板塊仍略大於緑營,但藍營缺乏政治明星和太不善於選舉。馬英九是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好領導。“馬英九神話”變得越來越蒼白了,這不是馬英九的錯,他本來就不適合做政黨領袖,而我們對他莫名地許以太高期望,因此今天我們也不應奚落他。緑營板塊略小於藍營,但他們有悲情、有激情,加上陳水扁之流精於選舉。緑營民衆並非全是愚民,並非香臭不分,並非是喜好擁抱腐朽(陳水扁),而是眷戀好不容易得來的政權和當家作主的權力。他們對國民黨始終無法釋懷,他們感受不到大陸的親合力,於是不得不將票投給民進黨。這些人平時不好意思公開挺扁(畢竟有羞愧心),成了“隱性選民”。因此,選前民調藍營總高於緑營,而實際投票時他們仍投給了緑營。今日臺灣,兩大政黨政治格局基本成形,中間選民和“第三勢力”空間已越來越小。

  三、選舉依然是“臺灣高於一切大於一切”的主題

  “北高兩市選舉”只是未來一系列選舉的序幕,臺灣政治將隨着今後2007年“立委”選舉、2008年“總統”選舉而演變。政治惡鬥將越來越激烈。争取贏得選票,争取當選,仍是政治人物心目中最大最迫切的大事,至於公共議題、社會政策、兩岸關係……都等而下之。而最好的選舉動員,依然是族群、統獨議題,本土路綫仍最具票房價值。因此,未來打“本土”牌、“制憲”牌、“第二共和”牌依然是民進黨的首選。陳水扁是選舉高手,民進黨則是精於選舉的選舉機器。今日臺灣“只要掌握選舉熱情與技巧,平常再糟再爛,都無妨無傷,掌握選舉就掌握選票,也就能繼續掌握政權”,這也是今日臺灣政治現實。這從短期來看,這是“多麽悲哀,多麽無奈”,但從長遠來看,民進黨已經輸掉了前途與未來,這一切可能是民進黨進入暴風雨前的寧静!

  四、兩岸的主要矛盾依然是認同混亂

  臺灣的主流民意應該是擁護“臺灣主體性”,是對“本土化與民主化”的認同,只是藍緑在“本土第一”還是“清廉第一”上認同有所不同。臺灣與大陸的主要矛盾是認同臺灣還是認同中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還是臺灣人,是在主權與身份的認同上發生了混亂。要解决這種認同危機靠高壓與訓斥是無用的。我們要更多展現祖國與大陸制度柔性魅力這一面,用更大的包容性去積極主動地改變他們的認同混亂。我們既要團結泛藍,也不能孤立泛緑,如果做不好泛緑工作,即便泛藍執政,也是亂局。

  五、臺灣問題復雜性、長期性、艱巨性的特性依然未變

  過去認爲我們强大了,臺灣問題迎刃而解了;或者我們與美國有更多共同利益,臺灣問題就好解决了。今天看來這種看法未必正確。臺灣問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與特殊規律,解决臺灣問題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過程,一靠臺灣自身覺醒,二靠我們做臺灣民衆工作的結果,舍此不會有什麽奇迹,知此也就毋急毋躁。

  六、臺灣依然處於“戰國時代”

  今日臺灣藍緑各有一本難念的經。泛藍分裂難愈,泛緑内部同樣心懷鬼胎。兩黨的惡鬥,黨内的惡鬥,還將繼續下去,究竟誰是明日之星,似乎並不重要。兩岸關係短期内不會有太大改善的空間,不管誰入主2008,下届臺灣政府比今天會更不穩定,藍緑對抗會更尖鋭。臺灣民衆在這種折磨之下,會漸漸清醒,而我們將贏得更長的時間去規劃和健全統一的理論與法律,去從容地發展自己。

  

  (寫於2006年12月12日,發表於《東亞專報》第66期,2006年12月13日,收録於2006年上海東亞研究所的《持之以恒》一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