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風塵女子”潘玉良



  潘玉良,對中國人來講已不是一個陌生的姓名,許多寫她的書,乃至電影《畫魂》,讓她更爲人們熟知。在她生前與死後,人們樂於議論她,因爲她傳奇般的經歷——一個孤兒、雛妓、小妾、藝術家、教授,譽滿歐洲,她安息在巴黎藝術家墓園中,墓碑上鑲嵌着許多枚金銀奬章,這些榮譽屬於一個中國女子,這就是潘玉良。在“貞潔大於天”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老國度裏,潘玉良實在是驚世駭俗的。中國人重奇不重才,奇女是人們飯後茶餘最好的談資,而才女也許會讓男子失顔。

  今年“三八”節時,上海舉辦了“潘玉良人體繪畫精品展”。我雖早知道潘玉良,以前却無緣欣賞她的畫作,因此特地抽空去一睹畫展。這是一個以潘玉良人體繪畫作品爲主的畫展,又是以婦女形象爲主的畫展,油畫、國畫、寫生共約七八十幅,大多是婦人裸像,與現時有些所謂藝術展相比,多了點藝術而毫無色情滋味,這些坐卧站走的婦人,無不展示了人體與綫條的美,那麽自然而毫無矯作,給人以藝術之饗。

  潘玉良早期繪畫作品,明顯受到西方主要畫派影響,從構圖、風格、色彩,無不與印象派或抽象派相似,純是西畫的翻版,而到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即她五六十歲前後,始將中國傳統繪畫的綫條與色彩融入西畫之中,産生了西畫中繪,進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畫風簡練,綫條優美,色彩明朗,略有夸張的綫條,重於傳神,既彌補了傳統中國畫的形體結構欠準,又發揮了傳統國畫的綫條精煉,她許多幅人像畫臉部没有勾畫鼻子,却絲毫没有讓人感到缺少了什麽,這就是掌握了中國畫的精髓——表達神韵。她獲得西方美術界的敬重,贏得了許多金銀奬章,是當之無愧的。

  我對潘玉良一生瞭解不多,連電影《畫魂》也没有看過,對她最有印象的一件事是聽劉海粟先生談潘玉良早年。大概是1989年前後,我不記得是哪個電影攝製組欲籌拍關於潘玉良的影片,想訪問一下潘玉良的啓蒙導師劉海粟老人,不知他們從何得知我與劉海老熟稔,硬要我陪去訪問。其實我與劉海老交往不多,只是他知道我是章太炎先生之孫十分禮待。劉海老與先祖父章太炎先生曾是難友,1927年蔣介石北伐至上海後,發動“四·一二”大屠殺,鎮壓了許多共産黨人與愛國人士,遭到廣泛譴責,於是國民黨在1927年5月至6月,提出肅清共産黨、驅逐俄國顧問鮑羅廷,還殺害了左派徐謙、鄧演達,遭通輯的還有黄炎培、沈恩孚、張君勵等,我祖父與劉海粟也在其中,於是他們成了難友。劉海老多次對我説,他一生受康有爲、章太炎教導最深,先祖父還曾爲他的作品題款,十分提携,他念念不忘,所以我每次造訪時他總非常禮待,足見他道德之高。於是我領了攝製組去拜訪了劉海粟先生。

  劉海老説起潘玉良十分激昂,他以很高嗓門説:“潘玉良在上海美專讀書時,大家並不知道她出生青樓。有一次週末開同樂會,師生都要表演節目,輪到潘玉良表演時,她推却不了,就唱了一段《李陵碑》,字正腔圓的演唱,驚呆了所有在場的人,因爲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必受過嚴格訓練,於是讓同學起了疑心,才千方百計打聽她的過去,才有身世泄密,鬧出退學風潮等等……。”攝製組當時將劉海老話都録了音,但我只記住了劉海老這段話,我認爲這段回憶是最權威與合理的。劉海老還興致勃勃地答應爲影片提名。過了不久,我收到劉海老來信,内是一張他的題款——“風塵女子”四字。這四個字如此蒼遒有神,實是他書法中精品了,足見他是用心來爲他鍾愛的女弟子寫這四個字的。但這個攝製組後來不知爲什麽無聲無息了,無影無踪了,這張題字却一直存於我的案中。

  “風塵”二字是貶義詞,指顛沛辛苦或社會地位卑下者,“風塵女子”更是指烟花巷裏靠賣身度日的娼妓;一般指墮落的女子,是社會最看不起的一種人。這種人是被千夫萬夫所指,是萬劫不復之人,一般很凄慘短壽,不是被流言蜚語所殺,就是早逝於疾病貧窮。而潘玉良活下來了,也没有被流言所殺,她自强不息,還成爲大藝術家,不光會繪畫,還有精湛的雕塑技藝,她所塑的張大千先生像也深爲大千先生所鍾愛。張大千先生在潘玉良《豢猫圖》上題詞曰:“玉良大家寫其所豢猫,温婉如生,用筆用墨均爲國畫正派,大可佩也”。因而潘玉良的作品都成了世上珍品,爲世人争藏,祖國也以她爲傲,這個中國的“灰姑娘”,實在實在是幸運的。然而我想,倘若不是有人幫她遠走歐洲,她會有這樣榮耀的一生嗎?她的祖國會給這“風塵女子”這樣的寬容與機會嗎?如果説過去不能,今天能否……,我不敢想下去。但潘玉良却没有忘却自己的祖國,她寬容地將自己數千件作品統統送回了祖國,獻給了母親——祖國。這樣一個飽經苦難、蒙受不公的傳奇女子,却做出如此慷慨的義舉,令人震懾。可以説.她的靈魂已歸於上蒼,她的身體已歸於大地,她的作品已歸於人類,她的心已回歸鄉里,她的名字已屬於祖國。一個世俗以爲最卑賤的人,却造就瞭如此衆多的榮耀。這一切令我等道德家深感汗顔——我莫名無言地站在她的作品面前,只有敬佩!

  (發表於上海《聯合時報》2002年3月22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