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小議高校博物館在教學中的作用——以人類學博物館爲例



  朱建彰(朱建彰,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嶺南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

  【中文摘要】博物館的功能與當時社會環境生産關係相適應,有什麽樣的社會環境就有什麽樣的博物館。高校博物館是博物館行業中一個很有特色的亮點,它的産生和發展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高校博物館以“物”爲傳授知識的媒介,以“物”的内涵和外延,以對“物”的認識和接觸,誘發學生的感想和思考,進一步刺激他們的求知慾望,達到教育的目的。

  Abstract:The functions of museums should be correspond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A certain type of social environment produces a certain type of museums. University museums are the distinctive highlights in museum industry. The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museums relate closely to soci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museums use “objects” as a media to impart knowledge. Besides, they also us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objects” as well as the cognition and contact to “objects” in order to trigger the students to feel and to think by further stimulating their curiosity. Eventually, the goal of education is achieved.

  

  高校曆來是一個國家龢民族人文精神創造、融合、昇華的重要陣地,而高校博物館爲培養學生提供了一塊重要領域。它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特點和優勢,開展各種類型的、有自己特色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質。本人就博物館在培養學生應發揮的作用談一些愚見,請給予斧正。

  一、博物館功能的演變

  衆所周知博物館功能是隨着時代變遷而變化。早期博物館的功能,與當時的歷史環境、生産關係是相適應. 當時博物館只是進行簡單的器物收藏,其目的爲滿足收藏者愛好,其教育功能並不明顯。這一點可以在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簡稱ICOM)爲博物館下的定義中看出;“博物館是指向公衆開發的美術、工藝、科學、歷史以及考古學藏品的機構,也包括動物園和植物園,但圖書館如無常設陳列室者則除外。”〔1〕從這個定義可以得知,博物館是個藏品機構,同時要有展覽.滿足這二點,就是博物館.但這種狀况只維持五年,到了1951年,國際博協對博物館定義進行第一次修訂:“博物館是運用各種方法保管和研究藝術、歷史、科學和技術方面的藏品,以及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的具有文化價值的資料和標本,供觀衆欣賞、教育而公開開放爲目的的,爲公衆利益而進行管理的一切常設機構”〔2〕這次修訂使博物館增加了教育和研究這二個基本功能。這些功能一經確定,便以極快速度發展着,成爲博物館最爲主要的功能之一。

  從博物館的定義可以瞭解博物館性質的變化,古代博物館是古代文明的産物,是以私藏珍品爲主體的博物館;近代博物館是近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産物,是以收藏、科研、教育爲主體公共博物館;現代博物館是現代社會文明果實的産物,它成爲人們終身學習的前衛教室。

  從博物館的定義可以瞭解博物館的功能演變,它從小衆到大衆(皇家貴族到普羅大衆);從單一功能到多元功能(收藏到收藏、教育、研究等多種功能);從單一學科到多學科(古物學到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學、醫學);從非專業到專業;從有形博物館到數字博物館等等。

  博物館定義經多次修訂,不但教育科研這二項功能依然保存而且給予强化。這二項功能關係到博物館是否可以生存下去的大問題。並經多年實踐,證實了没有研究就很難作出好的陳列,没有好的陳列,又如何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博物館憑什麽去教育觀衆。没有觀衆來參觀,這個博物館只有關門。所以搞好教育和研究工作是振興博物館重要工作之一。

  二、高校博物館的教育功能

  大學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是十分顯著的。它可以直接進行教學活動,如開設與博物館相關的課程。將博物館視爲教室的延伸。充分發揮博物館教學功能,豐富教學内容。博物館教育是一種延續性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學校根據課程內容,可選擇相應的博物館,組織學生參觀。通過參觀和活動,學生可以認識世界,增長知識,補充和鞏固在課堂學習的知識,加深理解;學生可以通過博物館的陳列,把在學校所吸收的知識進一步總結、概括並牢固地記下來。例如在教授《中國考古學通論》中的石器考古經常講到“臺面、疤痕、等專用術語,學生在文字上是很難理解這些專用術語,只要到博物館,讓學生親手去摸一摸、看一看,就較爲容易理解這些專用術語。同樣道理,如何區别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球、手斧,盡管教材用了詳細文字,惟妙惟肖插圖,教你區别它們的方法,都不如你親身到人類學博物館對實物進行比較,這樣就較爲清楚知道它們區别點在那裏。用手、眼、耳去接觸實物,感受實物各種特徵,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這就是博物館教育優勢所在。博物館内的石器可視爲一本立體教科書,一本刻有某一段社會發展史的進程表。例如我國石器時代早期的工具——石片、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爲代表,晚期的工具——細石器(在北方發現較多)和礫石石器(在南方發現較多)爲代表,新石器時代工具——陶器、磨光石器爲代表。這些工具的變化在訴説着人類發展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打制技術不斷提高,從簡單石片到復雜磨光石器;石器種類逐漸增多(舊石器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 ; 新石器常見的有斧、鑿、刀、鐮、矛、鏃等),石器用途也在改變,説明瞭祖先用石器改變生活環境的能力越來越强;隨着生活内容改變,石器也不斷改變。石器用途的改變説明環境也在變化、食物的數量也在變化、所取食物的難易程度也在變化。食物的變化也促進人類體質的變化,特别是火的使用,更是人類一大進步,各種變化在工具中得以體現。工具忠實記録了人類發展的歷史。

  人爲打造工具在博物館是一個展品,是一個物。博物館教育則是以“物”爲傳授知識的媒介,(博物館教學與課堂教學區别在與老師在課堂傳授知識則以教科書爲依據,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對象來實現的)以“物”的內涵、外延,以對“物”的認識和接觸,引發學生的感想和思考,進一步刺激他們的求知慾望,達到教育的目的。對於學生來説歷史事件、年份、人名是遥不可及的,但“物”是具體的,形象的、權威的,所以通過“物”傳説歷史知識,考古知識更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共鳴,這是博物館教育的特點所在。

  三、高校博物館的教育方式之一 ——陳列展品

  博物館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展品陳列(布展)這項工作.大學博物館的陳列工作的出發點主要是滿足師生教學的需要.這就是大學博物館與普通博物館不同之處.因此在布展時考慮最多如何巧妙的和教材相結合,以達到“輔助教育的再創造”〔3〕的目的.例如中大人類學博物館曾舉辦過“中國歷史精品展”,在這個展覽就把上述想法付之行動。而且把觀衆定位爲高中生以上人群爲主,這些學生們大都讀過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史,但只局限於紙上談兵;通過展覽親眼目睹威武雄健的兵馬俑,便有助於聯想秦軍的强大,對歷史增添一份感性的認識。據歷史記載,秦始皇動用了七十萬民工修建陵墓,乍看我們覺得匪夷所思、半信半疑;但只要你看過這次展出的石鎧甲,發現的數量以千計,每一套鎧甲由采石到打鑿石片,穿孔、再用銅綫穿成,所需人力是極其驚人的。單從這一點來看,便有助於我們較爲具體地認識到秦陵要動用空前龐大的人力建築的原因。又如漢初史書記載,漢王朝經過文、景二帝的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後,國家的元氣恢復過來。用陽陵出土的動物俑(相片)反映了景帝統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五穀豐登,呈現在眼前。戰争與和平的不斷交替出現,更貫穿了中國的歷史。豐富的史料、較多的展品(相片)、準確的主題定位、再加上良好的布展使這場展覽收到良好效果。

  每一個專題展覽都有一個清晰的主題,這些展覽主題均爲我校老師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對如何表述主題,如何用展品表達主題都十分清楚。老師通過布展,把高深專業術語化解爲引人入勝文字,再加上講解員用語言把“死“的展品讓它活起來。展覽與課堂内容緊密聯繫在一起,並與課本上的歷史相對照,這樣,原來遙不可及、死氣沉沉的歷史變得近在咫尺,活靈活現,這樣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爲了讓學生通過專題展覽吸取更多歷史知識,博物館在展覽期間,特地爲師生舉辦展覽介紹會,邀請專家講解,好讓師生們掌握更多文物知識,以便向學生作更深入的介紹。另一方面,博物館更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及各種宣傳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可以通過這些專題展覽,加深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瞭解。例如在講到《體質人類學基礎》這門課程時,我們把有關標本拿出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學生就很真實感覺到大猩猩、北京猿人與現代人的區别。這樣的教學方法,大受學生歡迎,教學效果很好。

  展品陳列包括了老師的成果(專著、論文等科研成果),學生的作品,以及實習相片。用這些展品來反映係裏發展,係的成果,也凸顯出博物館的宣傳功能和教育功能。這個優勢是其他類型博物館無法比擬

  博物館通過陳列展品這種方式,傳遞它的獨特教育方法。幸運的是這種教育方法已經被世人所接受。也就是説人們願意走進這所獨特學校,接受終生教育。也就是這種方法才能使博物館立於不敗之地。

  四、高校博物館要積極主動向學校學科建設傾斜靠攏

  高校博物館建於高校内,它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大人類學係設有人類學博物館,作爲校裏博物館理應爲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體質人類學、考古學、地質學、地貌學、古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作出貢獻。例如講到考古,就會講到環境,當時的環境如何在課堂是很難模擬出來的,但在博物館内就比較容易做到。由此可以看出建立教學科研與博物館資源整合機制很有必要。同樣也説明瞭博物館内的展品研究,對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幫助。高校博物館與對應的學科相脱離必定是兩敗俱傷。相反,高校博物館與對應的學科相互支持,發揮各自優勢,並整合在一起,資源共享。這樣兩方面都得到好處,這一點已被事實所證明瞭。

  五、高校博物館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高校博物館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陣地,其社會效益是十分巨大的。就高校博物館而言宣傳愛國主義的方式主要是辦展覽。以布展爲手段,以展品爲綫索,以輕鬆形式帶出愛國主題,讓觀衆在參觀展覽過程中受到教育,從而達到博物館的教育目的。例如我係博物館曾舉辦《青銅器與愛國主義》讓觀衆在參觀中感受到祖國偉大,體會我們祖先聰明,增强作爲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自豪感。筆者曾接待過一位小朋友,他看完展覽後,興奮對我説:“我們的祖先真聰明,在古代就能製造這麽漂亮器物,我真爲有這樣的祖先感到自豪。童真話語道出辦博物館人的心聲,也説出高校博物館教育人的效果。

  要高校博物館搞出一個高水平,以愛國主義爲主題的展覽,在技術上、展品上是不成問題的,關鍵點之一就是要經費,有了經費,一切都好辦。在這種情况下,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而高校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又是以取得社會效益爲根本原則,所以辦愛國主義展覽是高校博物館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應該發揮各級政府的作用,政府要有建設好、利用好教育基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資金投入上,各級政府要挑大頭,加大投入力度,促進高校博物館發展,同樣也促進了愛國主義基地的發展。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承着悠久的歷史文化,記述着中國人民奮發圖强的光輝業績,是激發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昇品德修養的大課堂。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上,我係博物館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視爲加强和改進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必須長期遵循的重要原則。我們一方面争取主管部門對我們的支持,請有關職能部門加强博物館内部及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規範服務範圍和經營活動,營造乾净整潔、莊重有序的參觀氛圍,使博物館愛國主義基地真正成爲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倡導科學精神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我係博物館堅持社會公益的原則,對大學生團體參觀實行票價優惠措施,對中小學生集體參觀實行免票;對學生個人參觀實行半票;對家長帶子女參觀,子女實行免票(以後逐步走向免費開放)。總之創造一切條件,爲廣大未成年人進一步走進教育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創造良好環境。

  就具體到我係博物館而言,搞出優質愛國主義爲主題的展覽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隨着改革開放30年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群衆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廣大幹部群衆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識背景、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信息渠道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給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影響力和感染力,真正實現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是加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的必然選擇。因此在辦展覽中,必須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審視教育内容。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完善教育形式,不斷研究新方法,解决新問題,開闢新途徑,使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工作,更加貼近群衆,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高校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工作更引人注目,就必須改進陳列方式、創新展示手段、豐富展出内容。從改進陳列方式、創新展示手段、豐富展出内容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設,努力做到優良傳統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思想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要綜合運用多種形式 “聲、光、電”等科技手段,解决陳列内容陳舊、手段方式落後的狀况,在藝術設計、實物製作、展品布設、燈光配備等環節,給觀衆以强烈的視覺印象和更多的信息,努力增强文物展示的現場效果。 

  我係還開闢雙向渠道,共建共育。(我係和南越王墓博物館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廣州市各大博物館建立良好合作關係)要創新思路,在更好地做到“請進來”的同時,實施“走出去”戰略,增强教育基地的輻射力和影響面。要與社區、學校、部隊、機關、企事業單位等聯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計劃,簽訂共建協議,確定聯絡員和輔導員,以此來增强工作的組織性和計劃性,開展多種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動。要組織巡展、巡講、報告會、座談會,把教育資源送到群衆身邊去。

  最後筆者强調高校博物館,在博物館這一行業裏,要立於不敗之地,並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充分認識高校博物館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它不僅要爲高校的教學、科研服務,還要面向專家、學者、大學生,大衆;不僅要面向校内、國内,還要面向國外,進行更廣泛的文化交流。我們只有積極工作,努力辦好高校博物館,充分發揮它的各項功能,爲教學科研提供各種幫助。願高校博物館與高校一起騰飛。

  

  注釋:

  〔1〕 王宏均:《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 王宏均:《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 楊玲 潘守永《當代西方博物館》,學苑出版社,2005年。

  

  參考文獻:

  (1)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嶺南考古專業委員會編:《嶺南考古研究》1-6期

  (2)廣東省文物博物館學會: 《廣東文博事業與文化大省建設》

  (3)廣州市文化局 廣州市文物博物館學會編: 《廣州文博》

  (4)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編:《博物館建設思考答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