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回歸十年是否已經內地化?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日前一篇談香港問題的文章,又勾起了人們的回憶:回歸初期香港面臨重大困惑:香港會不會淪爲內地化城市,從而失去國際化的競爭力? 

  這篇發表在《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的文章非常尖刻地指出:香港已經意識到自己正在逐漸滑向與中國大陸的城市類别,可以説,香港官方如此迷戀與中國大陸的聯繫,香港會因此逐漸削減自己的國際都市特性。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老吹捧香港是「亞洲的世界都市」。其實不用政府吹捧,世界已經知道它已經淪落成「亞洲都市」了。據説,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個從1973年起就住在香港的英裔香港人。 

  常説,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爲一個在香港長期生活的英裔,對香港與內地關係的緊密變化當然十分敏感,超出一般人。香港的內地化傾向是在加强,而且不可更改。但是,內地化與國際化是否完全衝突、你死我活,成爲替代性的矛盾?在香港則未必見得!作者斷言香港已經淪落成「亞洲都市」了,則未免過於主觀盲斷。 

  根據我們的長期觀察,香港的內地化與國際化是良性互補的關係,具有取長補短、互相相容、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特殊作用。並不是想像中的取代關係。其最主要原因在於: 

  一,回歸之後的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因而具有內地化與國際化融合的雙重功能。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指出:香港應成爲內地經濟國際化的橋樑——香港經濟應努力成爲內地、亞太乃至世界的優秀服務中心。香港的服務優勢應成爲更高層次的中國內地與世界交流的橋樑。香港保留獨立的法律制度、關稅區、金融貨幣制度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經濟意義上,香港仍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這種雙重身份,決定了香港既是一個離岸的經濟體,同時又是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香港的內地化有助於其國際化,是國際化的推動力。經濟學家胡祖六指出:香港已經是非常國際化的城市,幾百家跨國公司的亞太總部都在香港,香港的法律很多借鑒了歐洲法律條文,香港的人才也是國際化的。現在香港更需要加强與內地經濟的一體化。所謂的「一體化」就是要實現各種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但現在香港和內地之間仍然有許多有形的邊界,這些障礙需要掃除。香港發展的是現代化服務産業,如貿易、金融、法律、管理諮詢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客戶與市場,香港地方很小,市場有限,它一定要有內地市場做支撐。香港要成爲東方的曼哈頓,就要有像美國大陸那樣大的腹地。這與香港的國際化發展方向並不排斥,是相輔相成的,但並不影響香港國際化都市的定位。 

  三,中國內地加速走向國際化,需要香港的幫助。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葉國華説:內地是在很多方面借鑒香港的經驗,但香港也在中國化。因爲香港某些方面的國際化程度比內地高,有不少值得內地學習的地方;同時,香港也不斷向內地學很多東西,使香港更加中國化。這個文明範式的轉移,香港大多數人還是以中華文化作爲生存的價值觀,但是又非常國際化。中國人的價值怎樣跟國際核心價值結合,香港提供了一個示範作用,一個試驗作用。 

  事實説明,香港的特殊性在於,內地化與國際化都不可以偏廢,兩者結合起來,雙贏,香港是最大的得益者。不只是香港,世界各個大國,誰不想與中國打交道?香港豈能放棄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機遇?豈能不做好內地與世界結合的橋樑? 

  當然,香港要走向更高水平的國際化,問題仍然很多,需要加以克服。《國際先驅論壇報》上的文章指出的問題要重視:「對香港的國際形象傷害更大的,是香港人的英語水平的下降,體制更加內向,種族沙文主義抬頭,特别是對亞裔棕色人中的偏見,其中包括對亞裔棕色香港人的偏見。沒能融入世界政治體制的官僚主義官員不利於香港政治經濟發展,而由於大陸的關係,香港與東南亞和日本的良好關係也受到重大影響。」這些問題如果存在,對香港的國際化當然是致命的。 

  但是,事態不可能像作者説得這麼糟糕,不過要防止這樣的問題發生,如英文水平切不可降低,對國際人才的需求應該打破民族局限,公務員要更具有國際經濟眼光,在與東南亞及日本打交道的時候,要彌補內地的不足。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2007年6月24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