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施明德沒退路  陳水扁無空間



  施明德率眾走上了街頭,於是,施明德走上了倒扁的不歸路。與此同時,陳水扁被逼要面對倒扁運動,也丟失了迴旋的空間。 

  昨天下午3時許,倒扁活動發起人施明德帶領民眾以逆時鐘方向,徒步繞過中山南路、信義路、仁愛路,最後再回到景福門,讓倒扁圖騰「納斯卡」現身臺北街道。到4時半左右,倒扁總部宣佈已有30萬人到場。盡管臺北警方估計只有10萬人左右,民意的匯合,聲勢足以震動臺灣政局。 

  有一個細節很值得重視:媒體報導説,靜坐活動第一天就狂風暴雨,但作爲倒扁總指揮的施明德,身上只披雨衣,不打雨傘,由任雨水「狂扁」他的臉。此時的施明德是身罹重症的人,其實是經不起風雨摧殘的,但是施明德要表現的是視死如歸的精神。施明德不達到目標決不甘休的勁頭,令人敬佩。而施明德在今後的時間中,日益增强的英雄式悲情,其影響力有多麼大,恐怕不可以低估! 

  我們不相信陳水扁會輕易退出政治舞臺,所以施明德是不可能輕鬆獲得勝利的,曠日持久的街頭鬥爭是不可避免的。施明德可能只有兩條路:倒在凱達格蘭大道,或者倒在醫院的病床上。施明德再也找不到退路。 

  施明德走上街頭的那一刻開始,陳水扁會感受到空前的政治擠迫感。如果領頭人是馬英九,陳水扁會欣喜欲狂,藍緑對峙,就是楚河漢界,藍軍始終打不過河,陳水扁面臨巨大的自由的緑營空間。但是,施明德發起的街頭運動,緑的、藍的,什麼顔色的都有,反制陳水扁的力量無處不在,陳水扁拉不開距離,也就無法營造對自己有利的空間。 

  如同本社社評早些時候的評述,陳水扁急於跳出施明德沼澤,就是發現了政治空間日趨狹窄,越來越難動彈,十分不利。所以,陳水扁的目標是要藉助惡化兩岸關係來打開新的空間。否則,面對面與施明德踫撞,將道致自己的政治能力嚴重受損。 

  一個沒有退路的人,一個沒有空間的人,兩個讎敵被逼面對面,結果只能是一個倒下,一個重傷。誰倒下,誰重傷,今天還不知道。

  

  2006年9月10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