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三章 廣衛模式的創新價值



  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完善社會管理”作爲“社會建設”的六大任務之一,凸顯了現實生活對於社區建設創新的迫切需要。廣衛街黨工委、辦事處經過多年實踐摸索,形成了具有一定創新價值的模式——廣衛模式。本章將就廣衛模式的創新表現、廣衛創新的價值表現及廣衛創新的價值特性三方面加以探討。

  第一節 廣衛模式創新的若干表現

  社區制度要求政府要從以往作爲單一的管理主體、承擔全部社會管理職能的角色轉變爲以居民爲主體,以服務爲核心,根據社會需要提高管理效能,實現社會有序變動,增强社會活力,維護社會安定。廣衛模式是以建設平安和諧社區爲核心,充分將現代管理理念和先進技術應用於實踐,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取得了具有明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新突破,並經過不斷實踐、完善,逐漸成熟爲富有鮮明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功能創新——取得了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進展

  社會管理體制就是政府爲了維護社會秩序而用以規範和協調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和社會生活的一系列制度和機制[董瑞豐:《創新社會管理體系》,《瞭望》,2008年第3期。]。隨着國家將社會管理納入更完備的框架之中,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就不僅是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爲加强社會建設的關鍵環節。

  (一)整體規劃,創新制度,變政府全責管理爲有限管理 

  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健全黨委領道、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轉引自董瑞豐:《創新社會管理體系》,《瞭望》,2008年第3期。]。這從宏觀層面上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確定了原則——從總體上要求政府改變在社會管理領域和服務領域包攬一切的制度安排,建設一個有限責任政府,既要避免“責任總攬”,也要避免“責任退讓”。爲了加快建設平安和諧社區的工作步伐,廣衛街在社區管理體制上不斷探索,按照“局部試點、治安優先、自治爲主、逐步規範”的總體工作思路,着力解决一些影響社會建設的體制難題。他們先後在綜合治理方面,推出了“街所聯動”工作體系;在社區治安和衛生方面,推出了網格化管理工作體系:即將全街劃分爲46個網格,對每個網格進行管理,定期公示情况;在社區警務方面,聘請社區内退休幹部、教師、企業管理人員等居民擔任社區環境、治安義務監督員,建立了“人網”和視頻監控系統的“技網”相結合的群防群治體系。這種按照政府、社區自治組織、社會立體的工作流程而形成的工作體系權限明確,職責分明。因此,在這種管理體系中,在聯席會議、巡查、公示、告知監督、量化考核和考評等一系列制度的保障監督下,廣衛街順利實現了政府在管理體制上的較大進步。

  (二)理順關係,創新機制,變政府剛性管理爲服務管理

  社區管理體制創新,具體地説,就是政府要變過去命令式、集權式的剛性管理爲柔性管理,强化服務管理。爲此,廣衛街黨工委和辦事處一是致力於爲開展社區服務,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想方設法爲社區居委會、警務室解决了辦公用房問題,統一配置了電腦、監視探頭等硬件設施;二是千方百計落實各項便民利民服務措施,將街道勞動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綜治工作中心統一集中辦公,並推行網上辦公的便民服務、開通急事急辦的緑色通道,開展預約、代理等特色服務;三是加大人性化、信息化管理力度,促使管理服務上臺階。例如,在物業管理方面,根據老城區社區居民收入低的特點,安排本街4050(40~50歲)下崗失業人員擔任管理人員,既有效地解决了社區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又降低了小區物業管理的運作成本;在建立救助管理機制方面,開展“政府綜合救助中心”試點工作中,建立救助中心數據庫,將困難家庭的資料全部輸入電腦,進行信息化管理。正是各級、各項管理的支持服務,使廣衛模式的社會管理體制富有成效。

  (三)面向市場,面向社會,變社區行政管理爲經濟管理

  從全國各地的實踐來看,社區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難度比較大,它要求必須强化規則的制定和監管,通過加快健全市場體系,促進社會組織發展,鼓勵公衆參與社會管理。廣衛街一是引入市場機制,采取了收取物業管理費,用於招聘治安人員的社區基本物業管理模式,把推進物業管理與社區服務結合起來,成功解决了老城區住宅小區管理費難以落實的問題。二是引入社會組織有償承擔社會服務,如,社區醫院承擔爲老人檢查血壓等醫療服務;三是充分利用社區駐區單位的資源,在經費不足的情况下,發動轄内社會組織義務承擔諸如防盗門、警務室等公共設施建設等。同時,廣衛街還把各項工作成效與經濟利益掛鈎,實行量化考核,進行奬懲,在社區管理中引入市場機制。這些做法,既取得了工作成效,也産生了工作動力,使得社區管理體制有了成熟發展的生命力。

  二、效果創新——實現了政府轉變管理職能的目標

  政府的原則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維護社會公平。社會的原則是以民爲本, 關懷至上。在城市化迅速推進的過程中,政府既要維護自身權威,也要認識到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味以全能政府的面目出現,造成的直接結果是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下,且難以處理好與其他領域主體的關係。

  (一)形成了合作共建的格局

  隨着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社區居民的社會性服務需求也日漸攀昇,人們越來越多地需要依靠市場和社區來解决生活需求問題。政府對社區的控制和管理不能再單純地依靠原先的行政性權威力量來實現,與社區組織的合作共建開始成爲城市政府必然要考慮的問題。廣衛模式把建設平安和諧社區、爲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專業化服務作爲管理社區、贏得社區組織和居民支持的重要條件,主動走政府與社區組織、社區居民合作共建的管理道路,形成黨委領道、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衆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既較好地解决了政府負擔過重的社會問題,也滿足了社區組織和居民參與管理的需求,並使他們産生了較好的歸屬感。

  (二)發揮了社區整合的功能 

  社會的急劇變化,道致人口分化問題日益顯著,如城市流動人口不斷增多,孤、寡、獨居老人大量出現,下崗失業道致一部分家庭陷入貧困從而産生了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這些弱勢群體迫切需要社會的關懷。廣衛街注重發揮社區的整合功能,在治安、衛生、義務教育、計劃生育等公共服務方面突出對弱勢群體的關愛。一方面,多方籌集資金,解决他們的生活困難,甚至發動轄區内的機團單位、慈善人士捐助救助困難家庭;近3年來,廣衛地區的“幸福工程”大型籌款活動,共籌款資金68.4萬多元,居越秀區乃至廣州市之首,爲社區獨生子女特困家庭解决了生活、學習、就醫等方面的困難。據數據顯示,近3年來,一直爲“幸福工程”捐款保持萬元以上的機團單位共17個,爲“生育關懷結親情”活動捐物品的單位共14個。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陽光工程”,爲他們送温暖,倡道黨員志願者、社區志願者、社區義工開展“鄰里互助服務日”現場便民利民義務服務活動;爲困難家庭婦女舉辦“奉獻一片愛心,關注姐妹健康”主題的免費體檢活動;還爲中、小學生舉辦“法律與我同行”宣傳活動;爲社區的特困學生舉辦捐資助學活動;爲孤寡老人舉辦“關愛老人,共建和諧”助老活動,發動社區黨員志願者、大學生志願者爲社區140名獨居老人製作“愛心電話聯繫卡”等等。廣衛街正是通過這一個個小小細節,舒緩了社會轉型期帶來的陣痛。顯然,制度化地解决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對建立更有利於經濟社會進步的體制,具有積極的價值和意義[何海兵:《我國城市階層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遷:從單位制、街居制到社區制》,《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三)體現了執政爲民的理念

  黨中央明確指出,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就是要“以滿足群衆切身利益需求爲出發點,以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民生爲指向”[轉引自董瑞豐:《創新社會管理體系》,《瞭望》,2008年第3期。]。廣衛街黨工委、辦事處從街道工作的全局角度,執政爲民的高度、平安和諧社區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出發,關注民生民利,特别注意解决好居民關注的焦點問題,調節社會矛盾,通過建立群防群治和精品加工等2個再就業基地、招聘本街4050下崗失業人員擔任治安管理人員、組建由社區黨員、街坊鄰居、大學生志願者組成的“鄰里守望互助——三幫一”義務服務隊,爲孤寡老人、下崗工人和再就業困難的家庭提供工作幫扶、生活服務和情感撫慰等,使政府和社區自治組織的工作充滿張力與活力,爲建設平安和諧社區奠定了穩固的社會基礎。

  三、方法創新——體現了現代理念先進技術相結合

  廣衛模式能够實現社區管理體制的創新進展,是科學管理的結果,正是因爲管理觀念、管理技術和管理方法具有科技含量,使得工作能不斷創新發展,取得明顯效益。

  (一)工作思路不斷更新

  廣衛街黨工委、辦事處一方面深入理解黨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爲本,建設平安和諧社區,另一方面,立足社區自治,不斷解放思想,將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各種學科理論知識綜合運用到管理之中,兼顧多方利益,協調各方關係,使政府的服務管理職能得以較好地體現,社區居委會的自治權、居民的生存權、民主參政權得到保障,滿足了社區内社會組織的經濟利益需要。

  (二)工作技術不斷創新

  廣衛街注重在管理中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和先進設備提高管理效能,加强服務,將通訊、網絡、電子系統等現代化技術和計算機、電話、對講機、掃描儀、視頻監控系統等先進設備用於治安管理、物業管理,用於群防群治和各項服務。從視頻監控系統的“技術網”到綜合治理的“信息網”;從居委會到街綜治中心,計算機、電話、傳真、打印機、複印機、電子觸摸屏、飲水機以及信息滚動屏,乃至街道黨員工作站,音響、DVD、電視機、投影儀等各種先進設備使社區管理如虎添翼,起到了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和現代化、自動化和人性化的作用。

  (三)工作機制不斷翻新

  廣衛街黨工委、辦事處在社區管理的各個層面:社區黨建、治安、衛生、文化、自治和社區服務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機制。這些制度和機制相輔相成,在工作中相結合、相磨合、相促進、相提高,爲建設平安和諧社區起到了調節矛盾、理順關係、優化組合、再造優勢的良好作用。如,廣衛街通過建立定期走訪、慰問困難黨員制度,黨委(支部)成員堅持“五必訪”:黨員病重或長期卧床不起時、家庭發生重大灾難時、遇到自身無法解决的生産生活困難時、出現嚴重的思想問題時必訪;建立 “三幫一”結對幫扶責任制幫扶困難黨員;建立就業和再就業技能培訓制度,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黨員及其家屬子女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就業;建立群防群治和精品加工等2個再就業基地,解决了全街登記失業的2094人中1932人的再就業問題再就業率達92.26%;幫扶“零就業家庭”13户、特困失業人員73人,雙低家庭的失業人員38人,困難群體就業率爲100%,2005年以來爲85户雙特困户解决了住房問題;還以“鄰里和睦、守望相助、情暖萬家、共創文明”爲主題,舉辦“關愛老人,共建和諧”助老活動、“星光長者杯”社區體育花會、“團團圓圓鬧元宵”文藝晚會等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從各個層面、各個角度爲打造平安和諧社區,努力塑造新時期社區管理中的黨群、干群關係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廣衛模式創新的價值所在

  從哲學角度説,價值是指具體事物具有的一般規定、本質和性能;也是指客體所具有的促進主體生存和發展的性質和能力,是指客體對主體所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面價值。前者是指一般普遍的性能,後者則指特殊的個性意義。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國家民政部選擇了26個“全國社區建設試驗區”,通過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形成了上海、沈陽和江漢等具有代表性的社區管理模式。廣衛模式是一個有别於上述模式的具有創新價值的模式。

  一、創新的政治價值

  廣衛模式是以黨的領道爲核心,凝聚社會積極力量,推動社區自治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模式。西方社會學理論把整個社會分成3大板塊:政府、市場和社會,亦即第一部門、第二部門和第三部門。由於中國共産黨的性質與西方政黨不同,中國共産黨在社區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形成了第四大板塊。4大板塊如何在社區中運作,是關係到社區制能否成功以及社區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劉偉紅:《政府與社區協同管理模式——城市社區管理體制變革分析》,《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廣衛模式的創新,對社區黨建工作尤其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

  (一)凸顯了黨的領道核心作用

  中國共産黨在社區的地位是領道核心,其作用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黨的十七大也再次强調了基層黨的建設在新的偉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在過去的社會管理體制中,黨不僅要發揮領道核心的作用,還直接從事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工作,由此加大了黨的政治成本、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社會矛盾的焦點都向黨組織集中,無形中增添了黨的執政風險。廣衛街黨工委在堅持黨的各項規章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加强黨的建設,建立了黨員病重或長期卧床不起、家庭發生重大灾難、遇到自身無法解决的生産生活困難和出現嚴重的思想問題時的上門走訪工作機制,堅持黨委(支部)成員定期上門走訪、慰問,對困難黨員還建立結對幫扶責任制;還發動和組織黨員隊伍在治安、物業管理、衛生管理、關愛老人、鄰里互助等各個方面發揮作用,爲建設平安和諧社區發揮了領道核心的作用。

  (二)發揮了黨員模範帶頭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衛街黨工委積極探索如何從過去的行政負擔中解脱出來,更好地服務群衆、凝聚民心的工作途徑。他們充分利用黨員工作站、社區黨員之家兩個平臺,創造性地建立了“黨委爲基層黨員服務、組織爲黨員服務、黨員爲群衆服務”的“三服務”工作機制,通過一名機關黨員、一名黨支部委員和一名社區黨員志願者共同幫扶一名困難黨員;一名社區黨員、一位鄰居、一名學生義工共同幫助照顧一名孤寡、獨居老人的“三幫一”服務體系,建立了特困黨員和群衆的鄰里守望相助的救助關愛體系。通過將社區作爲黨的工作的最終落脚點,貼近群衆需求解决實際問題,發揮了廣大社區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吸引了群衆,凝聚了民心,爲鞏固基層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密切了新時期的黨群關係

  爲建設平安和諧社區,廣衛街黨工委全力打造“鄰里和睦一家親,黨群同心建和諧”的社區管理品牌——鄰居節。圍遶這個關係聚焦點,廣衛街黨工委先後開展了多種主題活動,深入營造鄰里守望相助的和諧氛圍。通過打開黨的關愛大門,在鄰里之間架設融洽相處、和睦相親、友愛互助的橋樑,使居民之心以社區“大家”爲歸屬,群衆之力爲社區組織所凝聚,在環境優美、氣氛祥和的社區快樂生活,享受人生。和諧文化的打造,使黨提高了領道威望,降低了執政成本和執政風險,密切了新時期的黨群關係,爲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典型經驗。

  二、創新的社會價值

  廣衛模式是現階段政府管理與社區自治協同管理較爲成熟的模式。

  (一)體現時代要求

  上海模式是將社區定位於街道範圍,由街道辦事和城區管理委員會共同搆成領道系統;由街道辦事處牽頭,派出所、房管所、環衛所、工商所、街道醫院、房管辦、市容監察分隊等單位參加的城區管理委員會爲中介,協調督察社區工作;設定市政、社區發展、社區治安綜合治理和財政經濟等委員會組織爲執行系統,負責日常事務處理;以轄區内社區事務諮詢會、社區、協調和居民委員會等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居民組織及其自治性組織爲管理支持系統,搆成了一個“四級網絡”的管理體系。

  沈陽模式將社區定位於“小於政府,大於居委會”上,在社區内設立社區成員代表大會作爲最高民主管理權力機構的决策層;設社區協商議事委員會和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爲常設機構的議事層;經社區成員代表大會選舉産生的社區(管理)委員會則是社區各項工作的執行層。

  江漢模式是武漢市江漢區社區制實踐的經驗,它以主動轉變政府職能爲核心特徵,在學習借鑒沈陽模式的基礎上將社區有關的工作定位爲“小於街道、大於居委會”,通過民主協商和依法選舉,構建了社區自治組織,即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協商議事會。[劉偉紅:《政府與社區協同管理模式——城市社區管理體制變革分析》,《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與上海、沈陽、江漢3個模式相比,廣衛模式的關鍵在於:街道辦事處既没有把社區當作是加强政府對基層社會進行控制的一種替代工具,將居委會轉化爲自己的派出機構,依靠居委會來繼續擔當全能政府的角色,也没有在居委會這個社區自治組織中下放過多的政府職能性工作;而是與時俱進,理性認識政府和社會自治組織的基本定位,及時轉變職能,恰到好處地履行政府職責,較好地實現了時代對政府在社會管理方面的轉型要求,也最充分地體現了社區居委會的自治功能。所以,廣衛模式本質上是一種與時代要求最相吻合的政府與自治組織各行其責、良性互動的善治模式。

  (二)始終依法自治

  廣衛模式是廣衛街依據我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規定,以社區居委會這個社區自治組織爲依託,按照政府——社區自治組織——社會主體的工作流程,劃分職能、權責,成立工作機構、組織工作隊伍,甚至是以黨員義務服務隊和志願者服務隊等經濟、簡便、靈活的方式吸納工作成員,長期以來,在廣泛動員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進行群防群治,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項目管理方式的基礎上,反復實踐,不斷總結提煉形成的工作模式。廣衛模式也是在實踐中立足於廣衛街地處中心老城區的社區特點,堅持科學發展觀,實踐、總結、再實踐,逐漸成熟起來的管理模式。

  (三)堅持合作共建

  廣衛模式是堅持合作共建的模式。廣衛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在管理中既注重做好自身的公共事務管理,也注重减輕居委會的行政負擔,並側重向居委會提供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方面的指道、提供工作所需的設備與技術方面的支持以及相關工作隊伍的組織、服務,使居委會這個社區自治組織具備依靠自身力量完成職能工作的條件,且不必承擔事事對上、多頭對上的諸多壓力。在實際的工作中,還注意爲共建各方提供設施、技術和人員保证,使社區真正做到了群防群治一體化、政府投入最小化、公共利益最大化。尤爲顯著的是“雙網齊動”機制啓動以來,已成功取得刑事案件和入室搶劫、盗竊、機動車盗竊三類可防性案件“零發案”的明顯成效,標誌着社區治安管理進入良性循環的格局。

  三、創新的經濟價值

  廣衛模式是當前能够較好地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經濟型模式。市場的主體是企業, 企業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爲原則。有關專家指出,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關鍵一點就是要堅持政府不與民争利,還要擴大公衆認同。因此,社會管理的難度在於政府既不能隨意干預企業的自主經營,也不能全面承擔管理職能,更不能放棄對社會的管理。從政府的職能定位來説,“社會管理”與“經濟調節”、“市場監控”和“公共服務”是並列的。政府不僅要實現對基層社會的管理、控制與整合的目標,還需要降低管理成本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實現政府和社會雙向互動,共同形成社區制的動力來源。這就對政府提出了較高的管理要求。

  (一)優化了資源配置

  與行政型、自治型、混合型模式相比,廣衛模式無疑是優化了資源配置的新模式。一方面,它是在經濟規律指道下,提高政府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的比較經濟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廣衛街黨工委和辦事處對於關係到社區長治久安的重大事項、扶危救困的關鍵事項以及社區環境建設的重點事項,不惜巨額投入來建設、扶持和改造,僅在治安方面就投入了大量房屋、設備等固定資産及資金;在低保扶助、醫療救助、重大疾病醫療資助及臨時補貼和孤寡老人養老關愛方面發放的資金總額2007年就已超過60萬元;在社區環境整治方面,僅解决化糞池堵塞問題就投入了近6萬元。

  (二)降低了管理成本

  爲了進一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廣衛模式引入市場機制,利用資源優勢,减輕群衆負擔,發揮黨員作用,在社區内招聘了142名4050(40~50歲)下崗工人當治安聯防隊員,參與群防群治基本物業管理,發動社區内領取低保、救濟的居民,社區離退休黨員義務參加街巷的治安巡邏。這種做法既滿足了受助群衆回饋社會的願望,也使政府有了降低管理成本的途徑。

  (三)取得了經濟效益

  市場的主體是企業, 企業以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爲原則。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中, 企業要按市場規律運作,没有經濟效益,就没有生存的空間。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廣衛街收取物業管理費用於招聘治安人員,以業養業,解决了物業管理的難題;通過清查出租屋,僅2007年就征收税款555多萬元;發動社區内的社會組織出資建小區值班崗亭,集資安裝防盗門也有效地節約了資金。在拓展社會組織市場化服務方面,他們還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引道社區醫院有償爲社區老人提供高血壓治療保健服務,給出市場空間。通過上述種種尊重和遵循經濟規律的舉措,廣衛街使得有限的資金能够很好地用在了公共服務建設項目和困難群衆的救助上,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第三節 廣衛模式創新的價值特性

  根據國家的社會管理需要和當前我國城市社區發展所面臨的具體問題來看,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落在兩個關鍵點上:一是社會組織建設;二是建立政府管理與社區自治協調發展的模式。廣衛模式恰是在這兩個點上形成了特色,創出了品牌,搆成了優勢, 具有鮮明的價值新特性。

  一、創新的科學特性

  社會管理體制實際是社會管理的動力機制。它的作用就是要以居民爲主,以服務職能爲核心,建立社區自治組織以及專業化的社區服務機構,使政府管理的重心下移,將社區事務交社區自己管理,並引道居民注重自身地位與權益,激發他們廣泛參與社區管理事務的積極性,合理整合資源,通過協同合作,完成社會的有效管理,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廣衛模式從三個方面滿足了社區管理的内在要求,因而其創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一)有利於政府服務均等化

  對政府而言,在職能轉變、權力下放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是對自己的職能定位不清,職能轉變了而權力並不下放,或者職能轉變與權力下放彼此不相適應的問題。無論是哪一種情况産生,都將使政府的服務性職能難以很好體現和發揮作用,都將使政府的服務出現向强勢群體傾斜的偏頗和漏洞。爲了實現公平公正,廣衛模式對政府職能的轉變、責任的轉移和權限的下放本着“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進行。這種原則使政府在事務的管理與處置上首先要考慮職能流動、責任區分和權力限定的問題。清楚地劃分,才會有清晰的管理。在廣衛模式中,政府在社會管理事務方面側重宏觀調控職能,在公共服務事務方面則側重服務職能,兩種側重的共同趨向是服務職能的凸顯和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因此,廣衛街對義務教育、計劃生育和治安工作的具體管理,對衛生管理、物業管理和人際關係的調控管理都是廣衛模式有利於政府服務職能强化、有利於政府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表現。

  (二)有利於社區自治專業化

  對社區自治組織來講,社區政府在職能轉變、權力逐步下放的過程中,最難控制的問題在於權力下放可能會存在無序現象,因而道致政府的管理職能向社區自治組織的轉移加劇其行政化傾向。因爲政府與社區組織共同管理社區事務的制度框架實際上是政府單方構建的,本已具有行政管理强制的意味,因此,對社區自治組織來説,最可怕的是自身無法可依,政府行政行爲無制度可監督。廣衛模式較好地解决了這個問題。他們通過制度將權責按職能來理順,社區自治組織承擔的各類工作事務具有相對穩定性並具有一定的可預見性,居委會也由此可以形成自己的工作規律,並在今後的管理中不斷將其科學完善,成爲某些事務承辦的專業化組織。

  (三)有利於專業工作職業化

  只有融入社區發展與共建才能帶給自己現實利益這一觀念,現在已成爲各類社區營利性組織的普遍共識。社區自我維護、自我發展的支持體系,也因社區居民組織認可程度的增强,而得到穩定的提昇。因此,營利性組織、專業性工作的職業化,成爲廣衛模式的重要特徵。專業化物業管理公司的引入,便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由於廣衛創新的科學特性能够滿足社會需要,因而獲得的機制效應也就大。憑藉這一優勢,廣衛模式已順利完成了發展初期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並已進入了新的上昇的階段。

  二、創新的市場特性

  廣衛模式是一種市場型模式。從國内外的社區管理模式來看,成功模式主要是行政型、自治型和混合型三種模式。從三種模式中看,行政型模式的特點是在政府部門中設立專門的社區管理機構;自治型模式的特點在於政府行爲與社區行爲分離,政府的社區發展規劃往往由有關部門專項撥款,通過社區的配合予以實施;混合型模式的特點是政府對社區工作和社區建設加以規劃、指道、撥相當的經費,但政府對社區的干預是寬鬆的,社區工作和建設以自治爲主。在我國,完全自治型模式尚没有,上海模式屬於行政型,沈陽模式、江漢模式傾向於自治型,江漢模式還具有混合型的特徵。廣衛模式有自治型模式的特點,但其模式創新的價值屬性中也有鮮明的市場屬性。

  (一)有利於引入市場機制

  一些學者認爲,行政型的上海模式似乎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因爲强大的行政力量使得參與社會管理的社會力量非常微弱;同時,多個組織叠加,如,在街道和居委會之間又增加了一個組織層次,這實際上增加了管理的成本,且難以解决好社區發展的長久動力問題,反而加劇了“政府辦社區”的局面。廣衛模式鮮活的生命力在於應時代需要引入了市場機制,即在管理中是以市場化的方式進行操作的。比如,在物業管理上,以“誰受益誰出錢”的市場原則作爲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脚點,收取的管理費還是用來管理物業,既是一種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行政方式,但也是以業養業的市場化行爲。另外,在管理上的工作績效奬懲與經濟效益掛鈎等也是引入市場機制的表現形式。雖然,目前在社區管理上,尚需進一步深入探索市場機制的運用與作用考量,但是,引入市場機制顯然是大勢所趨。 

  (二)有利於運用市場資源

  自治型模式是從西方的理論生發出來的,盡管是城市社會基層治理追求的理想目標,但在目前依然因我國國情特殊和各地實際情况差异較大而發展不暢。沈陽模式在制度上的設立是合理的,但缺乏推動的主體和資源。因爲在社區中,除了成熟的政府組織以及居委會外,其他社會組織缺乏足够的資源和權威,無力代替政府部門組織居民管理公共事務,居民也缺乏社區參與意識。不能納入經濟軌道,按市場規律辦事的社區自治很難取得實質性結果。長此以往,最終還將要由政府爲機構的重置和管理消費來買單。廣衛街在社區物業管理中,主動與社會上的物業公司聯繫,雖然以社會經濟組織的形式參與,以完全市場化的經濟效益方式進行物業管理,但因爲廣衛街老城區社區居民的收入低而没有實行開來,最終以廣衛街自己的市場化物業管理形式而進行,然而這意味着廣衛街已經開始運用市場資源。同時,社區醫院與老人簽訂高血壓有償醫療保健服務合同的市場行爲,也意味着廣衛街已經把市場資源運用到社區的管理當中。

  (三)有利於吸引市場組織

  在廣衛今後的社區管理中,爲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專業化服務將是管理社區、繼續贏得社區居民支持的重要條件。在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項目運作中,社區内營利性組織在意識到居委會等自治組織在溝通政府組織方面的特定優勢後,會逐漸以合作共建的方式進入社區資源共建的領地,加速政府與社區、社會組織合作共生機制的建立。届時,將會産生更大的、社會各方廣泛受益的效應。

  三、創新的文化特性

  廣衛街地處廣州市老城區中心地區,也是廣府文化的中心區域。這裏文化底藴深厚,文化傳統源遠流長。現代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既使這裏的傳統文化流光溢彩,也使新文化中的先進要素不斷被組合進來。管理是一種引道性行爲,也是文化的一種體現方式。廣衛模式實際就是一種富含文化特點的管理的文化模式。

  (一)有利於體現廣府文化特色

  與上海模式、沈陽模式和江漢模式相比,廣衛模式是帶有濃郁廣府文化風情的管理方式。廣府人特有的開放、包容、務實、求變、進取的精神和精明强幹、商品意識强烈的文化遺風都在廣衛模式中有明顯的顯現。在此基礎上,社區各類人員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運用,有助於進一步促進廣府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促進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有利於弘揚傳統人文精神

  廣衛街通過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極大地活躍了社區文化生活。特别是“鄰里守望相助關愛機制”和以“鄰居節”爲主題的各項活動,不僅促進了居民間的廣泛溝通和交流,有助於人們的思維拓展和視野開闊;而且使中華民族傳統中的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得以彰顯。在廣衛街,千年以來,儒家“老有所養”、“老有所終”的社會理想得以實現;而民族精神中的精髓——和諧友愛的人文精神得以繼承和發揚。

  (三)有利於引入經濟文化内涵

  一方面,政府在安全生産、專業作業和再就業工程等方面開展的崗位培訓等,有助於社區文化向專業性、技術性和市場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社區資源的多樣性和多元化也使社區文化必將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更爲重要的是,作爲不同於行政型、自治型和混合型的簡便、經濟、實惠的社區管理模式,廣衛模式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伴隨着社區制在我國的深入發展,社區自治組織的不斷發展壯大和人口流動的日益加速,廣衛街特有的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開放、包容的文化優勢和專業化、職業化的文化特點也將進一步發揚光大,並在未來文明社區的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具有較爲獨到的功能、實在的效果、科學的方法的廣衛模式,是當代中國社區建設進程中出現的一種創新性模式。這種創新模式從外在表現來看呈現出鮮明的政治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從内在特性來看呈現出鮮明的科學價值、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當然,現有的廣衛模式並非是盡善盡美,例如在引入市場經濟組織方面就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但畢竟廣衛人已經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們期待看廣衛人在創新之路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創造新業績。

  

  參考文獻:

  1. 董瑞豐:《創新社會管理體系》,《瞭望》,2008年第3期。

  2. 何海兵:《我國城市階層社會管理體制的變遷:從單位制、街居制到社區制》,《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3. 劉偉紅:《政府與社區協同管理模式——城市社區管理體制變革分析》,《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8年第3 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