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六章 國内創建平安和諧社區綜合考察



  平安和諧是社區建設的本質内涵和價值追求。自20世紀90年代社區建設在大陸興起以來(臺港澳地區興起更早),平安和諧就一直貫穿着社區建設的全過程。尤其是黨的十六届六中全會通過《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之後,平安和諧社區建設隨即掀起一股新浪潮並長盛不衰。到今天,包括臺港澳地區在内的國内社區建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章將對國内創建平安和諧社區的情况進行綜合考察,以祈爲廣衛模式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鑒。

  第一節 廣東平安和諧社區範例速描

  全國平安和諧社區建設風起雲涌,作爲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的平安和諧社區探索自然不甘落後。多年以來,平安和諧這條主綫始終貫穿在廣東社區建設的實際工作當中,許多先進典型亦如雨後春笋相繼涌現。在2005年10月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命名表彰廣東省平安和諧紅旗社區、平安和諧先進社區和優秀社區工作者的决定》中,有10個社區被命名爲“廣東省平安和諧紅旗社區”。限於篇幅,下面謹簡介其中三個社區的成功經驗。

  一、廣州耀華經驗

  耀華社區隸屬荔灣區逢源街,位於廣州西關老城區,是廣州乃至廣東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的一張名片。

  (一)基本做法

  該社區在平安和諧社區創建中,堅持以社區黨建爲龍頭,以服務群衆爲重點,以居民自治爲主體,以居民參與爲載體,努力構建一個文明、公平、安居、互愛、小康的和諧社區。耀華社區創下了多個“第一”:成立了荔灣區第一個社區黨委,組建了廣州市第一支長者義工隊,率先在老城區社區中安裝有24小時電子監控系統,成立了荔灣區首個社區鄰里援助站。同時,建設了社區老年之家、社區黨員活動室、文化室、康齡社區服務中心、智障人士展能中心、青少年服務中心等社區服務設施。

  (二)主要亮點

  社區服務模式創新是耀華社區平安和諧創建的一大亮點。該社區於1998年由街道與香港鄰舍輔道會合辦文昌鄰舍康齡社區服務中心,借鑒香港老人服務的豐富經驗,在全省率先創立穗港兩地合辦社區福利事業新模式;2006年又和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合辦穗港青少年服務中心,無償爲孤兒、單親家庭或缺乏家庭照顧的青少年提供學習輔道、社區教育、心理輔道等服務。

  (三)社會反響

  近年來,耀華社區獲得8個“全國先進”榮譽稱號,省市級榮譽更是不計其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時任廣東省省委書記張德江先後視察了耀華社區,對該社區的平安和諧創建給予瞭高度評價。

  二、深圳桃源居經驗

  桃源居社區位於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總建築面積180萬㎡,是深圳最大的地産項目,也是市場和社會有機融合、協調發展的模範。

  (一)完善了自治管理體系

  該社區在平安和諧社區創建中,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勇於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不斷創新,逐步完善了社區民主自治組織的管理體系。經深圳市政府批準,桃源居社區成立了社區發展服務中心,對社區服務組織實行了緊密型的管理,即由一個社區服務中心來管理和協調若干個社區民間組織,共同爲社區提供公益性和福利性服務。桃源居社區發展服務中心的最高决策機構是社區理事會,理事會由社區各方舉薦的代表組成。桃源居社區發展服務中心開創了中國社區服務組織的先河,將社區服務與社區福利有效地融爲一體,在一體化和社會化的社區服務體系帶動下,構建社區共同體。

  (二)推動了機制模式創新

  桃源居社區推出了“社區安防預警機制”、“社區公共灾害與公共矛盾防患機制”,確保社區平安和諧。此外,該社區還針對公建配套設施的市場開發與保持公益性之間的矛盾問題,探索出獨具特色的社區公建設施運營“五個一點”模式,即政府承擔一點、物業管理補貼一點、開發商贊助一點、社區經營組織補貼一點、政府管理下的社區義工組織奉獻一點,有效地協調了市場和公益的良性發展關係。

  (三)建立了終身教育體系

  桃源居社區建立了包括學校教育、社區教育與家庭教育在内的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由中國婦女基金會委托寶安區社區教育中心開展的桃源居婦女教育,更是填補了國内婦女教育的五項空白。社區20歲至45歲的婦女,可免費享有在社區女子大學“一書多证”的成人教育權益(即一個大學畢業证,一個職業培訓证和一個素質培訓证)。

  桃源居社區作爲深圳平安和諧社區創建的佼佼者,自2002年以來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殊榮,先後被聯合國授予“全球理想人居社區”、“國際花園社區”和“全球商業示範社區奬”。2006年底,中央八部委分别授予其“平安家庭社區”、“學習型社區”、“緑色社區”和“健康示範社區”。

  三、佛山惠景經驗

  惠景社區位於佛山禪城區石灣鎮。該社區在社區建設中,根據形勢發展需要,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平安和諧創建之路。其經驗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創新黨建模式

  惠景社區通過强核心,聚群衆,促共建,促進了和諧社區的建設與發展。主要内容包括:成立6個樓棟支部,每個樓棟支部下設若干個黨小組,通過健全組織網絡,凝聚205名黨員的力量創建平安和諧社區;建立黨風廉政監督站,加强對黨員的監督;通過“黨員之家”社區黨建網站、宣傳欄、黑板報和意見箱等途徑,搭建社區黨委與黨員交流的橋樑;成立黨員工作小組25個,建立黨員責任區19個,確定聯繫户235户,製作黨員工作证和居民聯繫户“愛心卡”,密切了黨員與群衆的聯繫,在社區居民中形成“有事找社區,有困難找黨員”的共識。

  (二)完善學習網絡

  惠景社區以創建學習型社區爲契機,建立了完整的學習體系和學習網絡。主要表現在:成立了學習型社區工作領道小組和轄區單位聯席會議制度,以社區黨校和老年大學校爲依託,推進學習型社區建設工作;與轄區10個單位共同簽訂了《創建學習型社區協議書》,實現資源共享,共駐共建,共同搭建的良好學習平臺,使駐區單位和廣大居民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豐富學習的形式,通過專題學習報告會、研討會、知識競賽、書法創作、格言警語、漫畫、文藝表演等把學習型社區的内涵表達出來。

  (三)首創警情播報

  2006年11月起,惠景社區在小區内陸續安裝5000塊“警情播報”提示牌,每周定期在提示牌中通報轄區的治安狀况,提供包括法律常識、市民出行、貴重物品的保管、防止被盗、被搶、被騙等防範知識。此舉不僅取得了明顯的治安宣傳效果,有力地促進了小區治安管理,而且也增强了居民的法律意識和防範意識,這在廣東全省亦屬首創。

  惠景社區先後榮獲全國敬老模範社區、廣東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廣東省固本强基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巾幗文明崗等榮譽稱號,引領着佛山平安和諧社區建設的新方向。

  第二節 省外平安和諧社區典型聚焦

  這裏所謂的省外,特指除廣東及臺、港、澳地區以外的我國其他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近年來,隨着和諧社會建設的深入開展,平安和諧社區創建在省外風起雲涌,一些先行的城市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某些經驗作爲典型在全國範圍推廣,影響甚遠。

  一、市場化創新的典範

  社區建設的市場化創新,是指將市場模式引入社區建設中,由企業直接參與和諧社區建設新機制,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當數武漢百步亭花園社區。

  (一)百步亭社區的興起

  百步亭社區地處武漢市江岸區,由武漢安居工程發展有限公司於1995年開始建設,如今已成爲一個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管理規範、服務周到、文化氛圍濃厚、人際關係和諧、道德風尚良好的現代文明社區,率先探索出“建設、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新型社區管理模式,先後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全國唯一社區)、全國文明社區示範點等榮譽稱號。黨和國家領道人温家寶、李長春、羅干等曾來社區視察指道。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建設部、文化部四部委曾聯合發文向全國推廣百步亭社區經驗。

  (二)百步亭社區的經驗

  百步亭社區的市場化創新主要體現在投入機制創新、管理體制創新、自治機制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創新等方面。在投入機制創新方面,百步亭社區突破了傳統“政府經營社區”的理念,從建設到管理、服務的投入都由企業直接投資,體現出義利統一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在管理體制創新方面,百步亭社區直接隸屬武漢市江岸區委區政府,是全國第一個没有街道辦事處的社區。其最高管理機構是社區管理委員會,由社區居民自治組織、業主委員會代表、百步亭集團、物業管理委員會和進駐社區的政府部門代表等組成。同時,社區成立了由黨員代表選舉産生的社區黨委會。在自治機制創新方面,百步亭構建起以樓棟爲單位的全方位的自治網絡,設有居民代表大會、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等,其成員均由居民選舉産生。其中以樓棟爲單位,每個樓棟設一位樓棟長,幾個樓棟又按片區設一名主管樓棟長的樓棟長制度,此爲全國首創。在公共服務模式創新方面,百步亭社區實現了由“政府辦社會”向“企業服務社會”的轉變,社區公共服務建立起企業化供給、市場化運作,企業代替政府爲社區提供公共服務的營運模式。

  (三)百步亭社區的啓示

  百步亭社區在市場機制的指道下,通過公司化經營,以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爲道向,不斷追求“理性利潤”,極好地實現了“市場”和“社會”的融合,爲我國和諧社區建設提供了創新性思維。百步亭模式已成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的一面旗幟,其經驗在全國得以推廣。其中,取經於武漢百步亭的“北方百步亭”萊茵河畔社區,很快成爲百步亭模式的又一典型且聲名遠播。這些都對我們廣衛街建設平安和諧社區具有重要的啓示。

  二、標準化建設的排頭兵

  所謂標準化建設,是指通過設定標準化體系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南京的玄武區、白下區以及上海的社區較早開啓了這一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一)南京玄武區

  玄武區是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早在2000年就着手制定社區服務標準,提出了“硬件設施標準化、社區管理自治化、社區服務市場化、社工隊伍職業化、社區工作規範化”的“五化”標準。2002年由該區在全國首次制訂的三個社區服務標準――《社區服務通用標準》、《家政中介服務規範》、《養老服務規範》被江蘇省作爲地方標準予以頒佈。街道和諧社區標準化建設,始於玄武區鎖金村街道。該街道大部分居民的住房建於20世紀80年代,没有物業公司,是典型的傳統城市社區。2005年上半年,該街道以標準化文本的形式,在全國首次對構建和諧社區提出了一整套標準化的《和諧社區千分制評價準則》;2006年8月,又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和諧社區幸福指數評價準則》,從提昇居民“十大幸福感”入手,進一步明確了“以群衆利益爲根本,以群衆需求爲道向,以群衆滿意爲標準”的和諧社區建設新路向。2006年8月,玄武區出臺《關於實施〈和諧社區評價標準〉深入開展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創建活動的通知》,制定了包括8大類34子項101條具體評價標準的《玄武區和諧社區評價標準》。

  (二)南京白下區

  白下區亦爲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其於2006年3月正式出臺《白下區創建和諧社區基本標準》,從9大方面細化出39條和諧社區建設標準。爲了保证創建工作能够按標準真正落到實處,白下區又將這一標準進行了細化、量化,制定了《和諧社區評定通則》。在此基礎上,南京市制定出《南京和諧社區指道標準》和《南京市農村和諧社區建設標準》,初步擬定了《關於加快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意見》(徵求意見稿),首次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市90%以上的社區要達標的總目標。隨着社區建設標準化效果的日益凸現,江蘇省將這一經驗向全省進行推廣,制定了《和諧社區建設評價總則》,爲全省社區建設測評提供依據。

  (三)上海市社區

  多年以來,上海市社區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自20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在逐步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和四級網絡”管理體制的同時,社區建設的内涵和目標也日益深化和明確,逐步形成了以社區服務、社區管理和基層組織體制建設爲主要内容的社區建設工作體系,以及社區黨建全覆蓋、社區建設實體化、社區管理網格化三大社區建設工作目標。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2007年上海提出“三個中心”的標準化建設,即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標準化建設,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推進和諧社區建設。

  南京、上海和諧社區標準化建設在全國引起了强烈反響。隨後,北京市宣武區、東城區,大連市西港區、青島市黄島區等也陸續開始了和諧社區的標準化建設進程。

  三、各具特色的平安和諧探索

  隨着創建平安和諧社區浪潮在全國此起彼伏,各具特色的平安和諧探索百花齊放。除上述社區以外,尚有許多社區在摸索中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獨具特色的平安和諧社區之路。天津、杭州、石家莊等衆多城市都涌現出著名的平安和諧社區創建典型。限於篇幅,僅簡介以下典型。

  (一)北京朝陽區

  朝陽區在望京、亞運村、麥子店、建外4個街道進行“一網三庫”(即安全社區網站、人口綜合信息數據庫、社會單位綜合信息數據庫及環境和市政設施數據庫)的試點工作,運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對人、社會單位、城市部件及基礎設施的信息進行全面收集、分析,實施數字化模塊管理,做到“底數清、情况清、問題清”,使社區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增强了管理和服務的效能。

  (二)大連西崗區

  西崗區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投入巨資建立了社區數字化呼叫系統,並開設了82102110熱綫電話和服務網站,在全區範圍内建起以區數字化呼叫系統爲中心、以街道社區服務網站爲關結點、以居民家庭呼叫器、電話、計算機等爲終端,構建起“一個平臺、兩套系統、三大服務功能、四種求助方式、十大服務系列”[“一個平臺”:以計算機和因特網爲載體組成的公共服務平臺;“兩套系統”:數字化呼叫系統和2102110熱綫網絡系統;“三大功能”:社區檔案信息管理功能、社區居民服務功能、社區資源網上查詢功能;“四種求助方式”:網上、電話、求助呼叫器、上門求助;“十大服務系列”:家政、養老托幼、婚姻殯葬、勞動就業、衛生服務、法律服務、低保服務、優撫服務、計生服務、殘疾服務和各種中介諮詢服務。]的數字化社區服務體系。

  (三)南寧望州南

  望州南社區原是拆遷户聚居、人員復雜的平民小區,在和諧社區創建中積極踐行“能幫就幫”的社會道德風尚,締造出著名的“望州南六精神”,即“能幫就幫,幫别人就是幫自己”的互助精神、“有樣學樣,跟着黨員幹部干”的榜樣精神、“社區愛我,我愛社區”的關愛精神、“一花香不如百花香,一家好不如百家好”的團隊精神、“想到做到,争先創新”的創新精神以及“自强不息,樂觀向上”的自强精神。

  第三節 臺港澳之社區建設經驗簡介

  和大陸相比,我國臺港澳地區的社區建設起步較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臺港澳地區社區建設的經驗進行歸納,有助於爲廣衛街平安和諧社區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一、臺灣社區建設經驗

  相對於香港、澳門來説,臺灣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受西方外來思想的熏陶較少,而和大陸一樣,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較深。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社會發展和社區建設理念上和大陸源出一係,因而其社區建設的經驗對於大陸的借鑒意義尤爲重大。

  (一)發展歷程

  臺灣社區建設的發展歷程,總體上可分爲“社區發展”和“社區總體營造”兩個階段。其中“社區發展”在臺灣於1965年首先提出,並先後制定了《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基層民生建設實施綱要》和《臺灣省社區發展8年計劃》等文件,推動社區發展計劃[韓全永:《臺灣社區發展的得失》,《社區》,2005年5月,第14、15頁。]。在實現方式上,先進行試點,待行之有效後再逐漸擴及全面。該計劃的特點是政府由上而下、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執行模式,其結果是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效果却不甚顯著。“社區總體營造”是1990年臺灣爲彌補“社區發展計劃”的不足而提出的社區建設新模式[韓全永:《臺灣社區發展的得失》,《社區》,2005年5月,第14頁、第15頁。]。該模式秉承“由下而上”、“民衆參與”、“凝聚社區意識”、“發掘地方文化特色”等理念,開展包括社區環境、社區經濟、社區文化、社區醫療、社區教育、社區治安、社區服務等内容的再造活動,其中特别注重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及其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二)重要契機

  臺灣社區建設由“社區發展”向“社區總體營造”的本質轉變,以1999年“921震灾”爲較爲明顯的轉折點。在此之前,臺灣推動社區建設基本上是零星分散的,各部門各行其是,民間也不願配合;但“921地震”後,社區大範圍重建,爲政府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建設提供了契機,集中起政府各部門以及民間的力量共同致力於社區建設。可以説,“921震灾”,是臺灣社區建設的重要契機。

  (三)主要特色

  普及社區教育,是臺灣社區建設的主要特色。自1998年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成立以後[邵和平:《臺灣社區教育掃描》,《社區》,2001年5月,第22頁。],各地社區大學紛紛成立。到2007年,全臺灣已有超過80所的社區大學。社區大學不是正式的大學,而是不以文憑爲目標,着重在人文陶冶、職業技能進修、居家照養等方面爲社區居民提供課程學習的場所和平臺。2005年臺灣提出《2008新社區六星計劃》,要求從宏觀的角度,達成産業發展、健康照顧、社區安全、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六個面向的目標。在這個計劃中,教育被當作社區營造的“發動機”。臺灣在各縣市全面培植社區學習團隊,構建終身學習資源網絡平臺,全面營造社區學習文化,建立起了社區教育學習體系。

  二、香港社區建設經驗

  香港社區建設起步也較早,積累了較爲豐富的經驗,可爲大陸社區建設提供經驗借鑒。尤其是對於毗鄰香港的廣衛街來説,更是如此。

  (一)社區建設的興起

  雖然香港社區建設起步較早,但由於前期得不到港英政府的重視,發展極爲緩慢,其真正興起大概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1966年至1967年間,香港發生兩次大規模社會運動,迫使港英政府認識到政府和居民之間的鴻溝。爲了鞏固其管治地位,港英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基層建設措施,大規模社區建設由此拉開序幕[樑祖彬:《香港社區工作簡介》,載鄧超演、樑祖彬主編《穗港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84頁。]。1976年,港督在施政報告中首提“社區建設”目標,並由多個部門組成社區建設委員會負責實施。1977年,香港政府成立“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委員會”,並於翌年通過了每年推行6項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全面資助6隊社區發展隊的計劃,目的是爲居民提供社區建設及社會福利服務。回歸以後,特區政府對社區建設高度重視,社區建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從内容上看,香港社區建設主要包括社區服務、社區組織和社區照顧三方面[黎熙元、童曉頻、蔣廉雄著:《社區建設——理念、實踐與模式比較》,商務印書館,2006年1月第1版,第81頁。]。

  (二)社區建設的特色

  數量衆多的志願者機構及專業化的社工隊伍是香港社區建設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統計,2006年香港各種志願者機構超過300個,註册社工12354名[張巧玲:《香港社區服務60年》,《社區》,2007年8月,第31、32頁。]。這些機構及社工在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統籌、協調和不扺觸法律的情况下,獨立自主開展社會服務,涉及長者照顧服務、社區及家庭服務、弱勢社群服務等方面,占香港社會服務總量的90%以上。其收入來源,政府資助爲主,非政府基金和市民捐贈次之,還有少量收費和其他收入。

  (三)社區建設的完善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香港社區建設的相關機制逐步完善,實現了由最初的民間慈善、救濟組織街坊會、互助會等民間力量單元推動,向後來政府購買服務、社會支持、民間組織執行的多元聯動推動的轉變。其社區建設的投入機制、執行機制、監督機制都比較完善,效果也相當明顯,香港因此被西方視爲社區建設較爲發達的地區之一。

  三、澳門社區建設經驗

  澳門社區建設取得的經驗,同樣值得廣衛街創建平安和諧社區借鑒。

  (一)社區建設的大致歷程

  澳門的社區建設也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其中殖民政府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直接參與社區建設,並提供社會服務。由於受西方社會服務觀念的影響,澳門對民間組織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民間組織大量産生,服務範圍逐步拓展,並産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回歸以後,澳門特區政府對社區建設的重視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積極響應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提出了“做好社區服務,構建和諧特區”[招銀英 :《澳門:做好社區服務 構建和諧特區》,人民網http://acwf.people.com.cn/GB/99061/112522/112528/6647570.html]的工作目標,社區建設取得較大的發展。

  (二)社區建設的主要内容

  澳門社區建設的主要内容,可以歸納爲以下方面:一是社區環境治理。社區環境治理是早期澳門社區建設的重要内容,那時主要由華人民間社團主道和執行。自1889年鏡湖醫院發起募捐,集資擴建道路以來,華人民間社團參與社區環境治理工作涉及淡水供應、垃圾處理、花園和康樂設施等方面,[婁勝華:《論澳門民間社團功能的“擬政府化”現象》,載《澳門2004》,澳門基金會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頁。]其中,街坊會是澳門社區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二是老人和兒童服務。相對於其他類型的社會服務,老人和兒童服務在澳門受到較多重視,這與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觀念緊密相關。三是社會綜合服務。澳門的社區綜合服務主要由社區中心提供,包含兒童、青少年、老人、家庭、殘疾人等專項服務,以及面向一般居民的文化娱樂設施。

  (三)社區建設的主要特色

  澳門社區建設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一是政府對社區建設極爲重視。2006年特首何厚鏵在出席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成立24週年暨新春酒會致辭時指出,社區建設是一項涵蓋跨階層、跨範疇的社會事業,關係到市民日常生活的整體質量,在社區建設的所有課題上,政府將繼續加强和社區服務團體的合作,確保澳門社區建設順利發展[劉衛國:《何厚鏵:澳門特區政府將確保社區服務質量持續提昇》,中國中央政府門户網站http://www.gov.cn/jrzg/2008-02/22/content_898143.htm]。二是社區服務主體多元化,形成公營機構、私營非營利機構和私營營利機構并存的格局,其中私營非營利機構提供的服務最多。三是社區服務的提供主要由非政府組織執行,政府不參與直接營運。由於澳門長期没有明確的社區發展規劃,因而社區服務主要由非政府組織提供。政府不直接參與社區服務的提供,但通常通過技術援助、財政援助和物資援助的方式爲非政府組織提供援助。

  

  通過對國内創建平安和諧社區的情况進行綜合考察,可以看出,在平安和諧社區創建過程中,國内呈現百花齊放、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景象,許多社區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且具有鮮明特色的平安和諧創建之路。但因篇幅有限,未能面面俱到,只能挑選一二作爲典型簡要介紹,以期能爲廣衛街平安和諧社區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吴鵬森、章友德:《城市社區建設與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2.黎熙元:《社區建設——理念實踐與模式比較》,商務印收館,2006年1月版。

  3.郭强:《中國社區建設報告2007》,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年1月版。

  4.何曉玲:《社區建設模式與個案》,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