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聞藴留歷史 快門鎖住無窮——讀林玲作品選集《留住流年》



  林玲先生是南方日報、廣東畫報的資深記者,又是曾獲多次大奬的著名攝影家。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了他的作品選集《留住流年》,從其巨型的典雅的裝幀版本,到所選的精印的每件作品,都可以説是值得珍藏的佳作,是凝現他既是新聞記者,又是攝影家而具有的獨特風格的藝術精品。

  一幅照片能否稱其爲藝術作品,取决於它的内涵和藝術品位;一般攝影者與攝影家的區别,在於是否創作出一系列高品位的作品;攝影家之間的區别,在於一貫創作所體現的思想藝術風格的不同。林玲在這部集數十年創作精華的作品選集中,所體現的思想藝術風格,是從新聞記者的采訪與攝影藝術結合的特點而産生的,概而言之,可謂:新聞藴留歷史,快門鎖住無窮。

  所謂新聞藴留歷史,是指林玲所拍的攝影作品,大多是具有强烈新聞性作品,又是内含重大或深厚歷史意義的永久歷史性的作品。如在《數風流人物》輯中,展現了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訪問中國時,在廣東畫院專注看畫的情景;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在廣州臼天鵝賓館接受霍英東先生送贈中國煙壺的情景;江澤民主席在八届人大會議時參加廣東代表團討論時專注沉思的情景;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在廣州接見諾貝爾奬金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時親密地手握手的情景;以及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後攝下的“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謝幕戲”、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爲賽馬會開幕鳴鑼的情景。在《記歷史時刻》、《睹盛會勝事》等輯中,也大都是具有如此内涵和價值的作品。

  林玲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獨特風格,不能排除他的職業便利的因素,但主要的决定的因素,還是在於他具有高度的新聞和歷史的敏感,具有較深的文化素質和内涵。例如,他爲《南方週末》創刊號撰寫和拍攝的頭條新聞:《生命的第三次曝光——黄宗英在蛇口當經理》;在改革開放初期採拍的:《永遠微笑的公關小姐》;在拍賣行業剛興起時,拍下《拍賣師的功架》等等,都是既有新聞性、又有歷史性的鏡頭。

  林玲在此書的《跋》中説:這部作品選集,是在“塵封的箱子裏,從2萬多張底片、5千多張照片和3百多篇文章中反復篩選”出來的。這些數字,首先表明瞭他數十年攝影記者生涯的勤奮度,同時也表明瞭他用相機快門鎖住的生活畫面具有的廣度。在《覽五洲風情》輯中,留下了他幾乎走遍全世界五大洲的足迹;在《望長城内外》輯中,鎖住了中國著名勝地的山水風光;人物則包含世界上各色人種、各種民族,既有叱咤風雲的人物,又有普天之下的平民百姓、老少婦孺;從畫面形象而言,既有重大曆史時刻、新聞聚焦,又有日常生活、社會風情,既有自然的美麗風光、風雲變幻,又有各種動植物的勃勃生態、花鳥蟲魚的妙趣横生。

  林玲的藝術功力,還在於他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這突出地表現在:他爲每幅照片打的標題,既貼切形象,又有深遠意境。例如,香港回歸前夕英國駐港軍隊撤兵儀式的照片,以《帝國斜陽——英國舉行“日落儀武”》爲題,對英國號稱“日不落國”的帝國主義,是很有深意的諷刺,又是深有意境的藝術。

  十分别致的是:這部作品選集的《自序》只用兩張照片:上幅是山區春耕圖,下幅是果農肩扛碩大的椰子,没有文字説明,只有“自序”二字。其實,不用文字説明讀者也會明白:這是艱苦耕耘所結出的碩果。可謂此處無言勝有言,意在無言中。

  附記:林玲先生是我在20世紀60年代時的新聞界同仁,“文革”中英德黄陂五七干校的難友,70年代初同時“流放”韶關四年的同事。他在患病期間,編印這部選集,曾囑奉閲一過,並囑評説。幸於他辭世前完成此文,並由弟子韋杰紅女士爲他朗讀全文後,他才安然離世,可謂亦“留住流年”之文也。他辭世七忌後,《南方日報》2004年4月4日發表此文,以志對患難之交的永遠懷念。

  (2004年4月4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